- 相關推薦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讀郁達夫《故都的秋》
杭州第四中學語文組 吳鶴兵
教學目的:
1.品味本文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
2.體會作者在文表現的“清、靜、悲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在品位語言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審美趣味與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品讀、探討
教學輔助:
Powerpoint 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由王勃《滕王閣序》中
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及清代詩人黃仲則的經歷導入。
2.感受郁達夫,揣摩其性格特征。
“丙申年,庚子月,甲午日,甲子時”,這是因為近年來時運不佳,東奔西走,往往斷炊,室人于絕望之余,替我去批來的命單上的八字。開口就說年庚,倘被精神異狀的有些女作家看見,難免得又是一頓痛罵,說:“你這丑小子,你也想學張君瑞來了么? 下流,下流!”但我的目的呢,倒并不是在求愛,不過想大書特書地說第一文庫網一聲,在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夜半,一出結構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劇出生了。
——《悲劇的出生》(原載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 《人間世》第二十六期)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1934年《故都的秋》
3.根據其性格特征,初步揣測其審美趣味。
比較《故都的秋》中所提及的“玉泉的夜月”和“廿四橋的明月”,對郁達夫的喜好作出大膽的判斷。
4.閱讀《故都的秋》相關段落,證實自己的觀點,明確:郁達夫認為,北國的
秋更有“味”。
5.北國的秋味體現在“清、靜、悲涼”。
品讀秋槐落蕊這一部分,重點體味作者筆下的“清、靜”。
“清”是中國古典詩學中的一個獨特概念,它自始至終都是與古典詩歌的終極審美理想相聯系的一種趣味。它明快而澹凈,有一種透明感,有時也會有寒冽逼人的感覺。在本文中,與這種“清”而“靜”相聯的是一種“古雅”“凄冽”,而它們又是與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悲涼”是相統一的。由此推斷郁達夫審美觀
中的一種“頹廢”。
我覺得蘇州城,竟還是個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塊,和人家的建筑,處處的環橋河水和狹小的街衢,沒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過去的中國民族的悠悠的態度。這一種美,若硬要用近代語來表現的時候,我想沒有比“頹廢美”更適當的了。
——郁達夫:《蘇州煙雨記》
6.正確看待郁達夫的這種“頹廢”。
品讀關鍵語段: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體會得到:本文作于1934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北平淪陷。“九·一八”事變后,在大部分人還處于一種“混混沌沌”、“半開半醉”的狀態中時,郁達夫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只有在北方才能深刻體會到的多事之“秋”,體現出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種預見性的憂國。
許多人都以為達夫有點“頹唐”,其實是皮相的見解。記得是李初梨說過
這樣的話:“達夫是模擬的頹唐派,本質的清教徒”。這話最能夠表達了達夫的實際。
——郭沫若《論郁達夫》(原載1946年9月《人物雜志》第3期)
7.結束語: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清·黃仲則《綺懷》
8.課后作業:品讀品茗觀秋、遍處秋棗等部分,深入把握作者的審美趣味與思
想感情。
2003.12.17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相關文章:
你似昨夜星辰,是我心上人作文09-21
似花非花,似霧非霧06-08
此瑟瑟非彼瑟瑟04-28
此年非彼年作文07-09
中宵杜甫07-05
反此例函數中的面積問題04-30
中澳護理教育的此較與啟示05-02
為誰喝彩?04-26
立警為公,不辱使命04-29
論廣告英語中的象似性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