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媒體與生活
困惑地球村—感覺與現實的相互適應葛靜靜
提要:處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常常會思考,發達的科學技術使我們與他人的聯系不再受到空間時間的阻隔,甚至出現了地球村的名詞,但是我們還是會感覺到孤獨。
關鍵詞:媒介真實感傳播地球村現實信息
先從自己的自身經歷將起吧,因為自己有時候也算是不折不扣的低頭族,雖然沒有老師在課上放的居然要帶上人臉帽來假裝自己在聽別人講話的程度,但有時候真的算是患上了手機依賴癥。仿佛通過媒介認知世界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越孤獨越想在手機上尋求安慰,渴望別人能回復消息給自己。有時候真像中了毒一樣。通過手機這些媒介設備來感知世界上的人們的活動,明星啊,其他地區發生的不可思議的事,但不禁想問媒介技術的進步是否能把我們帶回到雞犬相聞的村落,地球村?媒介不斷發展,從報紙到電視再到互聯網,我們在不同媒介上形成不同的真實感,媒介以替代的方式實現人與世界的聯系。替代顯然不能是隨意的,而是要以人能否體驗到真實感為依據,替代不等于真實,媒介也不能傳遞真實,但通過媒介指代,可以讓人感覺到真實。
這是一個虛假漫天飛的世界,真相雖然能夠被爆出,但卻被淹沒在口水泛濫的泡沫之中,說謊更加有力量,只要能吸引眼球,足夠煽動,滿足了孤老的窺私欲望或者可憐的道德安全感,謊言就能肆虐互聯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都想看到真相,但每個人都不愿說出真相,人們沒有等待的耐心,只愿直線追逐自己的目標,互聯網的穿透力在呼風喚雨的同時也打碎了所有人的寧靜,生活的空間與時間日益碎片化,早已不是靜心能夠形成力量的世界,傳統的價值觀岌岌可危。
現在地球村里數十億村民都可以隨時找你,即便不吃飯,不布置任務,只是發條信息給你,如何?不要說數十億,數十人不停發信息,也會讓人很快崩潰。電視能夠瞬間將千里之外的畫面送到眼前,分割在各地的人們可以瞬間回到部落時代,天天可以面對面聊天,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中,但這只是看到了直觀性的一面。實際上你認識的人數有數十或數百個,你可以把他們通過電話召集到眼前,回到部落,但是你的小伙伴和大學同學并不認識,在你看來都是姐妹們哥兒們的部落里,村民們并不熟悉,他們卻被熱情地安排在同一個部落里,所以電子媒介把我們拉回的并不是祖先們熟悉的部落。當電話網絡都普及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生活在充滿集體溫暖的原始部落里嗎?
信息化并沒有像麥克盧說的那樣讓我們回到一個群體性的部落生活中,宅似乎成為更流行的名次,這種不同,要求人們用更多的維度去理解媒體。媒介史環境的延伸,將人與環境連為一體。媒介可以主動推送信息給人,人也可以從媒介主動獲取信息,而且人們可以互
相影響。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憂心忡忡地表示:電子媒介讓一切與自己無關。我們熱衷于知道電視上外國首腦互訪時是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而對鄰居晚飯是否有著落毫不關心。
“信息不是目的,與世界聯系才是目的”這句話還可以從信息泛濫的角度得到佐證。當信息開始泛濫,我們意識到,并不是所有別人看來有用的信息對我們也有用,只有那些能夠引發我們行為的信息才是有效的。其實人們不滿足只是看到世界,而要對所了解的世界具有操控感。當看到的世界能對你做出反應,就更能真切地感到存在于這個世界。就比如自我與欲望的表達——同性戀者利用媒介對自己的性別和身份進行闡述和展示,目的是為了得到主流人群,甚至包括更廣泛的身份認同,并將這種身份認同規范化,穩固化。
從”媒介即是索引”“媒介即;是信息”到“媒介即是行動”能看出技術能力決定傳播深入的程度。也反映出了一個規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個體。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化空前高漲,我們能想象的所有事都可以通過信息化實現,信息化占用人的時間越來越多。通常,在不產生誤解的情況下,我們常常不對信息化所指代的內容與信息本身進行區分。媒介的進步是為了實現更便捷,更有效的聯系,經過億萬年的時間,我們已經習慣了把自然媒介的感覺等同于真實。
比如好友到外地旅游,回來之后把拍的照片發到朋友圈或者空間里,從自己的角度看,照片打破了空間限制,把遠處的風景搬到了眼前,人造媒介具有傳輸的作用,也能打破時間的限制,難得一見的風景,不經常見http://http://salifelink.com/news/558E3FFB3FE19BF0.html面的親人朋友,傳輸和復制是媒介兩大功能,人們認知
世界的過程中能夠打破時空的局限,將不在同一個空間或者同一個時間的事物與人聯系起來。
從信息是單雙向的角度來研究傳播,許多傳播方式看上去會產生“信息與人無關”的錯覺,實際上信息與人的所屬關系只是從表面轉為隱含,或者從直接轉為間接,傳播形式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參與傳播的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傳播的目的是尋找現場感。現場時自然媒介的傳播方式,當新傳播方式不斷涌現時,正如人們在人造媒介中尋找真實感一樣,人們總是在新傳播中尋找現場感。
互聯網還能夠提供一類綜合效率更高的聯系方式:弱聯系。弱聯系保留了同步方式的同時性,但不要求雙方以獨占的方式共同參與,比如手機短信,你發送信息的同時,不需要朋友停下別的事專門接收信息。采用實時傳送,異步處理的方式實現的。
當傳播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多次進行,決定傳播的不再是傳統的空間結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聯網傳播更多地依靠人際關系來實現。什么替代了傳統空間中的結構,是關系。互聯網更多通過關系實現傳播。為什么不把每個需要聯系的人都變成熟人好友呢?維持聯系是需要成本的:保持男女朋友的聯系需要每天打電話或者見面,需要滅紂一起觸犯,否則關系就會變淡 :保持一般的朋友關系,一年也需要見好幾次面才好,許多童年的朋友多年不聯系之后,發現已經無話可說,說到底是因為沒有投入維持好朋友聯系的成本。受個人精力有限,一個人能夠保持經常聯系的人員總數是非常有限的。真正有效的關系比想象的少得多,只有兩種:好友,好友的好友。
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需要有選擇,但選擇工作卻不能完全由用戶自己來做,媒體與用戶之間的被動和主動關系,與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主動被動關系不同。媒介是信息環境而不是一種工具。媒介感覺提供了人與世界的完美的聯系方式,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人的行為促進組織的形成,這一切的終極目的只是為了體驗個體的存在感。媒介不能傳輸真實,但媒介能夠感覺到真實,感覺與現實能夠相互適應,通過技術改變感覺方式的過程則是虛擬現實。
參考文獻
[1] 陳世鴻.重新理解媒介[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
【新媒體與生活】相關文章:
【經典】新媒體營銷03-12
新媒體營銷03-12
新媒體下的媒體環境巨變09-27
(推薦)新媒體營銷03-13
新媒體實習心得03-21
新媒體實習總結01-04
新媒體實習報告02-29
公共藝術與新媒體04-29
新媒體運營經理職責03-10
新媒體工作計劃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