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兒童心理干預
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兒童在災害面前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反應強烈,有的則看似平靜。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差別的,但是無論孩子的反應如何,及時進行心理干預還是十分必要的。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黃悅勤教授介紹,有幾類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注。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有被虐待或毆打史的兒童;智力障礙兒童;患軀體疾病、殘疾的兒童;以前曾經有過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兒童。
對于災區的孩子來講,他們忽然經歷了這么大的變故,從心理上很難盡快適應,這時候孩子的一些情緒起伏,包括大哭大叫、激動等,援助人員不要刻意去壓制,允許他們發泄。在干預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多和他們溝通交流,從精神上去安慰,還可以通過孩子們一起進行活動、畫畫、討論等形式,使他們盡快平靜下來,走出陰影。另外,對于失去父母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關照,并積極尋找到孩子的親人們,這樣對孩子心理的撫慰也是十分重要的。
災后兒童心理三階段(提醒)
第一階段:震驚、困惑、否認
孩子安全感極度喪失,對人會非常依賴、依戀,最需要成人陪伴。
應對:在語言方面,要多對孩子說些肯定的、安慰的話,如告訴孩子“現在是安全的”。如果親人有去世的,在這個階段,暫時不告訴其事實的真相,比如說,可以告訴孩子,“死亡的親人已經去了很遠的地方”之類的話。
面對孩子震驚反應,家長或者是孤兒的陪同人員應該表現為更為鎮靜,要用鎮靜的行為來影響和告訴孩子,傳達一種安全感。
第二階段:孩子會出現一些情緒反應,如焦慮、憤怒、恐懼等,也有些孩子會出現自閉傾向,常一個人獨自呆著悶聲不響
應對:在這個階段,可以告知相關的事實,并設法讓其接受事實,并幫助其正確宣泄情緒反應。
第三階段:孩子出現心理行為障礙和性格改變
應對:如果孩子的心理問題進入到這一期,必須要接受正規心理治療,甚至必要藥物治療。(張慧麗)
震后懼怕是什么
恐懼有兩個來源,其一是災害來襲時的強烈震撼與沖擊,它直接威脅安全,傷及生命,身心
同時受到創痛;致命的重創,恐懼的聲音,就像要把人吞噬一樣。其二是周邊的人在受災時的恐懼,尖叫和呼喊,特別是平時被認為能保護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頓時變得驚恐、哀號和脆弱,給孩子的懼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壞。
人類遇到大災難,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會在這兩個因素下,產生強烈的懼怕和驚恐,這是生命的自然現象,也是人承受的壓力極限的表露。所以我們要認識到:
1、把恐懼視為身心自然的反應,要設法紓解而不是壓抑。
2、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傳輸給孩子,而加深其懼怕的心理。
3、引導孩子表達恐懼和不安,對他同理的支持,進而引導孩子認清過度不安的不合理,讓懼怕得到緩解。
4、教孩子面對現實,越能了解真實,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懼怕。
5、關懷孩子,愿意聆聽他們的憂慮、不安和困擾,并設法解釋和安慰。
6、正確的行動會帶來積極的想法,同時也引發好的情緒反應。
和孩子講述地震
1、用平靜的口語,簡單介紹這次大地震的狀況,造成的損害和傷亡。并舉一個溫馨、機智、救人的故事當對比。
2、引發兒童說出心中的懼怕例如“寶貝!你在大地震時看到、聽到、感受到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大人可以簡短說一下自己驚慌失措、害怕的情形和余悸,引導孩子一起說出來害怕什么。
3、和孩子討論他的害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現實,對于合理懼怕事項,應討論如何克服它,如何預防它。
4、帶領孩子作一行動方案:如何做好預防措施,或幫助家人重建家園的要點。
這樣的講述和澄清,可以引導孩子緩解懼怕的心結,它的要領是從發覺到宣泄;從討論懼怕事件中認清那些值得擔心,那些不是;并啟發解決問題的思考,采取預防和安全措施,從而把懼怕轉移到理性的積極行動上。
類似的過程,也可用在討論“如何賑災”、“如何幫助受災家庭的兒童”。從引發醞釀氣氛,到熱心的討論,找出方法和實踐行動,能激發兒童的愛心和生命的活力,讓心理得到健康。
生命的關懷
讓他們表露情感,透過寫信和口頭的禱詞,讓孩子們紓解情緒。讓孩子給遇難者祈禱或寫一封給亡者的信,誠心的祝福罹難者,并說出自己會珍重自愛,創造光明的人生。 懷念往事的美好,并說出往事已成過去,自己會更努力向上,做個好孩子,并珍惜生命。
與受災的孩子談話時要注意:
1、適時自然的情境,給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聆聽、接納、同情、支持、了解孩子的困境。
3、引導孩子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作成行動計劃。
玩具有利于災后兒童心理輔導
發布:公眾健康教育網 發布日期:2008-5-30 點擊:77
對于兒童,像玩具熊之類他們可以拿著或看管的玩具,可以幫助他們自己平靜下來。
1、給脆弱的心靈一個小小的港灣
娃娃及動物形象玩具,可以滿足兒童愛與被愛的情感需要,通過觸摸和擁抱這些柔軟可愛的娃娃和動物,災后兒童會在心理上有一種很舒服、很滿足的感覺,他們抱著他們心愛的
寶貝娃娃或寶貝毛絨玩具入睡,給心靈一個小小的港灣。
2、給孩子受傷的心靈更多的安全感
災后孩子的心靈更需要愛和安全感。特別是質地柔軟,手感舒適的動物與卡通玩具,極易成為孩子心理依靠和情感交流的對象,可充當他們傾訴的對象和情感的安慰。這樣的依靠
與交流,可慢慢重拾孩子內心的情感,喚起他們愛的需要。
3、舒緩孩子的驚恐情緒
災后孩子往往有情緒上的障礙,容易煩躁,情緒壓抑,性格孤僻的孩子來說,在與玩具的接觸過程中,特別是柔軟的物品與撫摸它的感覺,使他們的心情會慢慢舒展,情緒會慢慢
平靜。小小的玩具,給因地震而破碎的心靈一個小小的療治。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加孩子的認同感
而對于兒童,像玩具熊之類他們可以拿著或看管的玩具,可以幫助他們自己平靜下來。心理咨詢師或者身邊的親人可以通過教小朋友照顧玩具熊的方式幫助他們學會照顧自己。例如:“它每天要喝很多的水,還要吃三頓飯,你也能做到哦!”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
給玩偶起個名字縫在它身上。“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對玩偶的認同感。”
專家認為,對于承載著救治兒童心理創傷重任的玩具,最好符合如下要求:
1、玩具的顏色必須是柔和的粉色系列;
2、玩具表情是要笑的,開心的,可愛的;
3、整個玩具都是柔軟的,不能帶有硬物;
4、玩具長度30--50厘米,適合被孩子擁抱于懷內;
5、玩具不可以掉毛,以免對身上有傷的小朋友造成傷害。
12、兒童需要音樂;兒童需要柔軟的、抒情的、配之以動作的音樂。由于兒童聽音樂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動,所以,志愿者要予以配合。在特定的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起舞,不需要專業的知識,只需要你跟孩子尋找一樣的感覺。你可以懷抱著孩子,來回走動或者旋轉,你也可以和孩子手拉著手一起進行。你也可以站在地上,孩子站在床上,你甚至可以讓孩子站在你的腳背上起舞。你可以給孩子聽你的MP3,只要那音樂是柔軟的、快樂的、或者有節奏感的都可以。越小的孩子越喜歡節奏感強的音樂。即使節奏感很強的`音樂,也要以快樂的、柔和的為主。
13、孩子需要看動畫片。品質高的動畫片可以把孩子從創傷中帶出來。
14、孩子需要童話故事。優秀的童話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15、對殘疾兒童,他們可能會有很多關于傷殘的問題需要解答,回答時如果能配以圖片或者影像會更好。
16、兒童比成人更關心一些類哲學問題,比如: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死亡是什么?為什么會地震?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關于死亡的問題的回答,我們將在下一階段跟您分享。)
17、兒童需要游戲。修復中的兒童,在獲得了足夠的愛,滿足了當天的生活狀態后,多余出來的那部分精力和能量,用于幫助過去造成的創傷,這個過程是自動產生的,自動治療就開始了。因此,需要設計能讓兒童在游戲中大笑的游戲,例如:孩子把球傳給你時,你摔了一跤,孩子會大笑,每一次你摔倒,他都會大笑,你需要摔倒很多次,可能你會很辛苦,但是20分鐘后,笑后的某一個行為、細節會引發一個事端,傾聽就開始了,治療也就開始了。這個工作可能在災后平穩的生活開始時才進行。孩子也需要在游戲中重現當時的情形,甚至有的孩子會自發地設計類似的游戲,這實際是兒童內在自我治愈的內驅力。成人要陪伴、關注孩子或是假裝對發生的某一事情表現恐懼,根據當時當地所發生的情況,幫助孩子恢復。
1、大笑式的游戲:設計出某種能讓孩子在游戲中哈哈大笑的游戲,大笑是孩子積累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的關鍵點。這個累積下的能量,不僅僅夠他當下使用,實際上,由于多余了出來,而幫助孩子可以解決過去發生的問題。孩子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端而哭鬧,釋放情緒。抓住這個時機,你要在意識中清晰地知道傾聽治療開始了;
2、角色游戲:確保孩子在游戲中擔任一個強有力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成人要扮演一個很弱小的角色,成人的弱小恰恰體現了孩子隱藏在背后的情緒。這個時候,孩子期望成人了解他的感受,志愿者和父母要完全按孩子的意愿去表現,比如:我很害怕,假裝發抖,假裝躲藏、蜷縮身體等等;
3、愛的游戲:這實際是一種退化,兒童需要回到嬰兒時期,重溫嬰兒之愛。這種游戲往往表現的是父母與孩子的愛的關系,反復地接受愛的表達,反復地被擁抱,反復地表達愛,這個游戲中,孩子會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自己是個嬰兒,被父母的愛環繞、呵護的感受。這個歷程將幫助孩子走出陰影,重新走上正常的成長軌道。例如:捉迷藏,一次次捉住后的摟抱,都是一種重復游戲的模式;例如:把一個7歲的孩子放入搖籃中,像對待小嬰兒一樣對待,都可以讓孩子重新感覺安全,重新積攢能量去面對創傷。
一、課程設計的性質與任務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及其要求
三、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
四、課程設計的成績評定
五、有關說明
附件2 課程設計指導書格式
內頁(應不少于3頁)
《×××課程設計》指導書
一、課程設計的目的
二、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三、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應給出設計題目、較為詳細的設計步驟、設計方法、進度安排等。
多個題目要分別寫出。
四、主要技術關鍵的分析、解決、方案比較
五、課程設計考核方式
學習厭學現象的心理分析
作者:天明 發表時間:2006-8-16 13:14:00
1、大笑式的游戲:設計出某種能讓孩子在游戲中哈哈大笑的游戲,大笑是孩子積累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的關鍵點。這個累積下的能量,不僅僅夠他當下使用,實際上,由于多余了出來,而幫助孩子可以解決過去發生的問題。孩子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端而哭鬧,釋放情緒。抓住這個時機,你要在意識中清晰地知道傾聽治療開始了;
2、角色游戲:確保孩子在游戲中擔任一個強有力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成人要扮演一個很弱小的角色,成人的弱小恰恰體現了孩子隱藏在背后的情緒。這個時候,孩子期望成人了解他的感受,志愿者和父母要完全按孩子的意愿去表現,比如:我很害怕,假裝發抖,假裝躲藏、蜷縮身體等等;
3、愛的游戲:這實際是一種退化,兒童需要回到嬰兒時期,重溫嬰兒之愛。這種游戲往往表現的是父母與孩子的愛的關系,反復地接受愛的表達,反復地被擁抱,反復地表達愛,這個游戲中,孩子會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自己是個嬰兒,被父母的愛環繞、呵護的感受。這個歷程將幫助孩子走出陰影,重新走上正常的成長軌道。例如:捉迷藏,一次次捉住后的摟抱,都是一種重復游戲的模式;例如:把一個7歲的孩子放入搖籃中,像對待小嬰兒一樣對待,都可以讓孩子重新感覺安全,重新積攢能量去面對創傷。
一、課程設計的性質與任務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及其要求
三、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
四、課程設計的成績評定
五、有關說明
附件2 課程設計指導書格式
內頁(應不少于3頁)
《×××課程設計》指導書
一、課程設計的目的
二、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三、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應給出設計題目、較為詳細的設計步驟、設計方法、進度安排等。
多個題目要分別寫出。
四、主要技術關鍵的分析、解決、方案比較
五、課程設計考核方式
學習厭學現象的心理分析
作者:天明 發表時間:2006-8-16 13:14:00
學習生活是青少年生活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有研究表明,學齡兒童各類不適應問題的出現,有80%與他們的學業有關。一些表現在不良情緒上、行為舉止上的問題,究其根源還是在學習問題上,因為種種原因我國兒童出現學習問題、引發其他心理問題的比率更高一些。連青少年兒童生活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都成了他們的負擔,你覺得他們的成長還有什么樂趣可言?這對青少年兒童是一種巨大的傷害,也是教育的一種失誤。下面我們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心理做個簡單的分析。
學生們在學習上厭學心理產生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主觀因素,二是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即內因條件:
(一) 學習的內部動機不夠
1、 許多學生學習不知道學習是為什么,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它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學 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一些學生也知道學習是為什么,但是這個學習目的不是他自己的。比如:有的學生知道學習是為自己多學知識,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等等,這些道理他們經常聽到老師和父母說,但是,他們并不認為與自己有多大的關系,甚至認為是大人們強加于他們的心理負擔。
2、 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好奇心,對學習中的問題不愿意深入地探索研究,對學習是 敷衍了事的完成任務為目的。
這反映了社會與家庭的要求,與學生對學習意義的認識、有沒有遠大志向以及他們的世界觀有關系。
(二) 學習能力不夠
有的學生因為認知缺陷造成學習時困難會導致對學習的厭倦,也就是說智力是影響學習 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遇到困難,而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經常遭受挫敗,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體驗,當沒有得到愉悅的感受時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三) 學習策略不對
學習活動是一項充分體現技能、技巧的活動,學習的過程體現著人的智慧,學習的成效 直接反應了學習策略的優劣,所謂:好的方法等于好的成效“。學習策略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的具體方法;二是對整個學習過程的監控調節。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規則和具體的學習方法,如預習、聽課、復習、作業、應用和總結考試等學習環節中的學習規則、方法或技巧。如果學習策略不得當,會造成學習上的失誤。
(四) 優秀學生中普遍的心理問題也會導致學生的厭學
教師和家長對優秀學生的過分喜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們當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 這些心理問題也會促使學生學習上產生厭學。
其一、自傲心理在相當一部分優秀學生中都存在,受老師和家長的影響,在他們看來,成績好是最重要的,成績好能夠帶來其他方面一系列的榮譽,這種自傲心理不僅對自身長遠發展不利,而且嚴重影響了人際關系,使自己陷入孤立狀態。
其二、在學習上過于追求完美,以致達到對自己要求苛刻的程度。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向一方面表現為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過分要求自己、處處爭強好勝,在行動上過于注重細節而顯得刻板教條,有時候稍微做得不夠完美,心里便惴惴不安,嚴重的甚至出現強迫癥癥狀。過于追求完美,對細節的不滿意而找不到成就感。
其三、成就動機過強, 優秀學生自己的學習動機明確,加上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很高,這樣就容易導致過強的成就動機,過強的動機會超出學生的一般心理承受能力,學生一心只想著取得好成績,對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學習成了唯一的生活目標,因此,學生不容許在學習上有失敗的情況,他們的想法容易偏向極端,會因為一點而全盤否定自己。優秀生過強的成就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學習效率的提高,并且使得他們耐挫力較低。
客觀因素即外因條件:
(一) 學校環境方面
1、 學習壓力大
現如今學習壓力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都已經成為一種煩惱,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還是成績 差的孩子,沒完沒了的作業、頻繁的考試都讓孩子們心有余悸,有的孩子甚至還患上了考試焦慮癥。學習壓力會給學生帶來不少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困擾,他們經常會產生焦慮、緊張、不安、沮喪、煩悶、易怒等負面情緒和不良生理反應。
2、 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
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決定了學生是否有好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氛圍。傳統課堂教學:一 是強調全班學生學習進度一致,結果優等生求知欲得不到充分的滿足,后進生往往跟不上進度,達不到要求。二是教師只管教,不管學生會不會學、怎樣學?教師教學生,首先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才行。
3、 教師的素質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完成的,教師的本身素質很重要。比如: 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教師對學生心理知識的了解與學生的溝通技巧、應對應激的策略、職業態度等。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具大的,是最重要的教育環境因素。
(二) 家庭環境方面
1、不好的家庭教育觀念
現代社會家長所受的教育不同,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對子女在學業上的期望達到的要求也不同。
一種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過高的要求。不少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不惜巨資、千方百計把孩子塞進重點學校,為了孩子的學業,不少父母采取了許多非常措施,一年不開電視、謝絕一切親友來訪等等。他們覺得要想孩子將來成人成才,有一個比較好的工作,必須要考進一所好的大學,想考進一所好的大學,必須考進一所好的中學,想考進一所好的中學必須在小學里成績很好,想在小學里成績好,就得抓好早期教育。那么孩子們從呱呱墜地就開始與同齡孩子競爭,就要按照這樣一條路走下去。因此,在孩子學習上要求很高,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比較專制,造成孩子學習上被動。
另一種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任其發展,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強與弱是天生的,是不是讀書的料先天決定了的。
以上兩種極端家庭的教育觀念都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第一種給予孩子壓力太大,空間太小不利于發展第二種太放任自由,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沒有學習的目標和理想,對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不好的生長環境
由于受社會的影響,現代許多家庭存在矛盾的不穩定的因素,有些家庭夫妻不和睦,經常鬧矛盾吵架,甚至有暴力或者鬧離婚;有些家庭雖然不吵不鬧,實行冷戰,家庭成員互不關心,夫妻關系冷漠,親子之間情感淡冷。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各種心理缺陷或者心理問題有的家庭,這樣家庭的孩子缺乏關愛,比較自卑,對學習容易喪失信心。
3、 家長的素質的欠缺
除了家長所受的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心理素質,一個家庭和睦如否其決定因素 是其家庭的每個成員的心理素質如何?夫妻是家庭中的核心,他們的心理是否健康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就不會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
(三)社會環境方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競爭機制在各行業的深入的滲透,勞體倒掛的現象逐年減少,社會大生產的高度發展迫使各行各業下崗職工急劇增多,造成大量的待業人員和勞動大軍,還有社會貧富兩極的分化和城鄉差別日益拉大,越來越突出了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人們紛紛鼓勵和要求自己的孩子上大學,盡管大專院校實行擴招也很難滿足學生們的需求,畢業的學生大多只想呆在繁華的大城市,僧多粥少,各行各業都是擇優錄取,崗位的競爭導致了大學品牌的競爭、學位高低的競爭。這也是我國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改革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競爭激烈,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校教學,就難免會在難度和深度及速度上大大超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加上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不得法以致學生們產生學習上的厭學情緒,這是學習厭學現象的社會心理因素;這種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比例也增高,尤其是在青春發育時期厭學現象更甚。
中學生厭學現象的心理分析及解決策略
教育系06心理班 鐘珊珊061114139029
[摘 要]中學生厭學情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習興趣淡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壓力過大等因素是比較突出的原因,其中反映了教育機制、家長觀念以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問題 ,只有充分認識這些問題因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學生的厭學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 厭學 心理分析 解決策略
一、厭學表現與危害
厭學是諸多心理障礙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問題,其表現為認識存在偏差,缺乏學習的興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習中有不愉快體驗,如心煩、頭痛、焦慮、枯燥、厭惡等;以消極態度情感對待學習,如機械被動應付式學習,行為上表現出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如討厭作業、不認真聽課、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甚至出走、輟學;常與家長教師抵觸對立,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對學習成績反應麻木等。
厭學直接導致學業不良,更為嚴重的是它影響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個性形成。專家研究表明:厭學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樂學者,極易導致種種心理健康問題,如內向、情緒不穩定、強精神質型個性,即表現出孤獨、麻木、反應緩慢,難以適應外部環境、焦慮、郁郁不樂、憂心忡忡、情緒反應強烈,性情古怪、孤僻、對他人冷漠,心腸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由于對學習認識上的偏差,家長期望值太高,學校升學的壓力,社會就業的競爭等因素,使厭學者整日生活在不安緊張、焦慮的消極情緒狀態中,很難解決個體的學習行為與社會要求間的一系列矛盾,困于其中,難于自拔,導致心理失衡,疲勞,挫傷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了自尊水平,同時,厭學者也有正常人的心理情感,良好人際關系的內在要求,但往往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愛護,在班級中常遭排斥,歧視其歸屬、接收支持和愛的情感長期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和社會安全出現危機,長期如此,便易導致自卑,抑郁敵對偏執等心理問題,易對人對事產生消極認知,過于敏感,不好交際,不信任他人,不能關心
理解他人,行為沖動倔強,難以適應環境,從而形成內向情緒不穩定,強精神質型個性。
另一方面,厭學具有彌散性。他們錯誤的認知,不良的心理反應和人際關系等,易污染班級的學習氣氛,傳染周邊同學,大面積地降低教育教學質量。
二、厭學原因分析
厭學有著復雜的心理機制,是一主客觀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1.家教環境不良
(1)家長的不良榜樣。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塑造子女心靈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對學習的態度、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樣。家長對學習漠不關心,終日胡吃狗游,生活墮落,行為不端,爭吵不寧,態度粗暴,愛發牢騷,流露輕視知識,鄙視教師,與學校對立的言論,更有甚者哄騙子女棄學掙錢,這些家庭的學生容易染上不良習氣,大多心理陰暗、粗野性格執拗,智力發展受到壓抑。
(2)家教的不良方式。有的家長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標準要求孩子,不斷給孩子加壓,一旦達不到標準,動輒嚴厲懲罰,使孩子心理受到傷害,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對學習產生反感,甚至與家長對抗,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和偏愛,孩子不需努力,便擁有一切,物質上超前滿足迷亂了對學習的認知。
2.學校教育失當
(1)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大部分鄉鎮學校,從小學就開始分主副科,只上語、數、外所謂主科,其他音樂,美術,自然,體育,社會等孩子心中的“好課”只寫在課程表上。由于教師包班的原故,一半天或一整天連續上語文或數學的現象,時常發生,學生焉能不膩不厭,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孩子偶爾上一次體育或音樂課都能興奮幾天!可嘆那些校長和老師們仍在善意地這樣做著!
(2)教師素質是造成厭學的重要原因。低水平的教學,讓孩子乏味,煩悶海量的重復性作業,讓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學挫劣,越需用作業來上“保險”。學習自然成了機械、被動,盲目,懲罰性的活動,成了一種負擔,學生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尤其是成績中下等的同學疲于奔命,長此下去只能選擇棄學,過點人過的日子!
(3)對差生的忽視。一些有升學任務的學校(高、初中),只對上級負責,也就是完成升學指標。從校長,班主任到科任老師只重尖子生,對升學無望的學生持任意處置,聽任不管的態度如排位,分班、參與班級活動等,差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關心和幫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損,師生關系緊張情緒對立,隔閡與日俱增,于是自暴自棄,致使厭學棄學。
3.社會環境不良
(1)粗俗文化的傳播。由于金錢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視媒體泛濫一些學生缺乏鑒別能力,追逐時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黃色書刊,網吧和游戲中吸煙酗酒早戀、偷盜吸毒攀比消費,淡化轉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追求。
(2)媒體的誤導,一些媒體正面的報道宣傳不足,為迎合讀者,將升高就業中的一些社會問題不科學地人為放大,將區域性的潛在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緊張空氣,錯亂社會認知。
4.學生自身的不良心理
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是喪失了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偉大的目標才能激發偉大的動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些家長對子女期望太低往往使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強有力的學習動力,另外,由于自我認知的偏差,一旦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棄了對學習的追求和熱情。
三、厭學輔導策略
預防和矯正厭學,促進心理和人格健康發展必須對癥下藥。
1.強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分為智力和非智力兩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非智力因素包括興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發展,離不開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學習成績與智力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在相同的智商狀況下,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
(1)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直接的動力。它的發展要經歷有趣、樂趣、志趣三個階段。有趣是對事物的直接興趣,具有直觀性、盲目性、廣泛性,隨生隨滅、為時短暫。樂趣即對事物的特殊
災后兒童心理干預
愛好,具有專一性、自發性和堅持性。志趣是興趣與理想相結合的產物,具有社會性自覺性和方向性,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并發展到樂趣和志趣,就會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轉化為持久的動力。(2)增強學生的自尊感。情感是知識滲透的載體,“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神奇的期望效應,實質是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只有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厭學情緒和行為的產生。
(3)優化學生的意志品質。意志具有自覺性、堅韌性、果斷性、自制性等品質,它對行為具有發動和制止兩方面作用,意志對行為的積極調控作用,正是厭學者所缺乏的。
(4)塑造積極的性格特征。積極的性格特征有勤奮、自信、謙虛、進取心等,對學習有促進作用;消極的性格特征,如怠慢、自卑、驕傲、安于現狀等,則阻礙學習進步。
上述心理素質的教育與訓練,可開設心理教育課大面積進行系統地學習與輔導,也可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進行。對于少數厭學癥需要進行的個別心理咨詢、建立心理檔案,追蹤矯正。
2.優化教學過程,實施多元評價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在《智力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每個人都能在一、兩個智能領域表現得很突出,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孩子的智能強項,使孩子一開始就處于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因此從教育內容上必須擯棄主副科觀念,開足開好各門課程,超越教材、超越課堂以滿足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需要,從教學方式上必須改變滿堂灌,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構建生動、歡樂的課堂,以實現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從評價方式上,必須擯除一把尺子的做法,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如此,對學生的要求就不會一刀切,自然就會有多類好學生,每個學生都會有其自由發展的優勢空間,沐浴興趣,體會成功,找回自信,贏得自尊,塑造自我,張揚個性,從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李百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3]張奠宙,數學教育經緯.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 社 .2003.
[4]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l999.
[5]羅祖兵 ,新課改中農村教育邊緣化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中國教育學刊 ,2004,
(10).
[6]張定強 ,中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幾個關鍵問題.數學通報 ,2003,(6).
[Abstract] Yanxue situ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many reasons for that lack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ying and lack of motivation, learning too much pressure and other factors are more prominent reasons, which reflected the education system, parent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 the problem , Th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se issues,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Yanxue.
【災后兒童心理干預】相關文章:
災后重建·援助10-06
災后重建·數字10-06
冰災搶修及災后重建中的行動與思考08-15
災后重建勿忘節儉02-19
應急管理:災后深省08-02
災后重建科技先行07-30
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模式研究11-29
后非典時期的心理干預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