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學思想的現代化意義
一、關于康德思想
我們認為康德美學具有重要的現代性意義,并不想用當下時尚的(審美)現代性觀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學,將它作現代性的某種類型的化約,從而得出康氏美學如何現代性。康德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創始人,其深遠影響是無可置疑的。
在美學史上,康德是主張美的本質是主觀的而且是純粹 形式的這一派的重要代表。 對康德來說,審美判斷與科學知識的邏輯判斷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認識的概念或范疇。邏輯判斷形成于概念范疇對于經驗質料的綜合統一,離開了對象給予我們的經驗質料就不能構成一個邏輯判斷,而審美判斷所關涉的則是主體對于事物的純粹形式的把握,與被把握的對象沒有直接的關系。換言之,一個事物被稱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質,而是因為它符合了主體的某種形式,從而引起了主觀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體性
在審美領域中,人的主體性則體現為審美主體性,在康德看來, 不是客觀的自然屬性, 而是審美主體的“ 心意諸功能的和諧運動” 才是美的本質,在審美過程中,這種所謂“ 主觀的東西” , 是一種主觀的具有“ 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單純的主觀快感以每個個體的私人感覺為限, 而審美判斷必須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進一步考察了審美判斷的先驗性,康德的結論是審美判斷的先驗性在于審美主體心理諸功能的協調運動, 心理諸功能的協調運動使主體達到一種和諧愉悅的狀態。 此時,審美客體對于審美主體而言具有了一種主觀的合目的性。一旦這一美的先驗原理同某一具體審美經驗相合,審美判斷就產生了。所以,審美是判斷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著理性因素的判斷,這種理性因素是一種對人類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 康德美學的主體性還表現在它的審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來,審美活動是一種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動,正是在這些活動中,人的主體性才得到最純粹、 最典型、 最集中的表現。 我們知道,康德美學的突出之處就在于他第一次嚴格、 系統地劃分了美的獨立領域,將其看做是一種純粹的、 無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縛的自由活動。
三、康德美學對大眾文化的啟示
大眾文化開始興盛起來,它的產生反映著商品經濟與科學技術對精神文化的雙重入侵。應該承認, 大眾文化是現代技術、 現代政治、 現代人走向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它順應了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 體現了民眾的審美需求, 我們應重視、 鼓勵、研究它。 但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 大眾文化與商業利潤唇齒相依,這就決定了它不僅要嚴格地遵循市場逐利的原則,而且在創作上也會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娛樂、 消遣、 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降低原創性、 獨創性和藝術個性, 呈現出深度的缺席、平面化、 模式化。概括來說,大眾文化的負面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大眾文化的娛樂本位動機導致了文化理性意義的喪失。
大眾文化充分張揚享受生活的權利意志,強調通過消費實現享樂的權利。于是娛樂性堂而皇之地進入了日常生活的價值體系,成為近年來普遍流行的美學趣味。 大眾文化往往以性、 暴力來刺激人的生理本能,作為調動人們消費欲望的誘餌, 在滿足本能欲望的同時, 也消除了人的信念和進取心,使人玩物喪志,人格萎縮、 自甘墮落,缺少一種使人的智慧、 理性與人格獲得提升的人本價值。第二, 大眾文化的復制性生產方式、 平民多元化風格消解了人類的美學理想。在這種廉價而暢銷的復制文化中,大眾的.藝術感覺、 審美能力日益粗糙、 鈍化,情感世界日益枯竭, 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思想的博大深邃、 信念的崇高堅定、 想象的輝煌奇詭、 技法的獨特巧妙等等人類不懈追求的美學理想消失殆盡。
在當代文化的喧嘩與騷動中, 美學與藝術的主體位置產生了嚴重的偏移, 主體被指斥為“ 虛幻的中心” ,遭受放逐。審美與現實二元對立的消解, 使藝術家主體精神消彌,審美超越性也煙消云散,僅僅是自然生命本身受到肯定。 在當代藝術困頓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看到審美超越性的價值, 恢復人類精神主體性,恢復審美對人的靈魂鑄造的性質, 恢復文學藝術的審美意識形態本質,在這個“ 人人都是藝術家” 的時代, 仍然需要藝術天才的存在, 因為藝術需要個性,建立在個性基礎上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才是藝術進步和發展的長久生命力所在。在這樣的現實中, 藝術家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作為精神的自覺者和文化的傳承者的道義和責任, 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其獨立意識和超越精神 應該首先進行自我規范,自我塑造, 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 才能在金錢至上、 人欲橫流的情況下,保持并憑借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感去規范、 塑造社會精神面貌, 去喚醒在生命的虛妄中沉醉徘徊的人們, 共同去尋求詩意
的精神家園,這就是康德美學給我們的啟示。 四、康德美學思想對現當代的影響
康德率先從理論高度對“美的藝術”作了系統闡述,認為只有美的藝術,它是主觀的合目的性,與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從近代中國來看,康德這種審美無功利性、無目的性的思想在20世紀初引起了當時大批美學家對美學、文藝問題的反思和重釋。當代美育鼻祖蔡元培則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詮釋為美育核心,把這一核心引入教育領域,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個人私欲,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初建是從接受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開始的。
康德美學對當代美學的影響問題, 是一個研究熱點。近些年來,康德美學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出現了一些很有見地的著作,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其中主要的是對康德美學的研究大多還處于康德美學的自然主義立場, 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克服對中國傳統的自然主義和心理主義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觀念的影響, 以達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場, 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康德美學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開晟:《論康的美學的現代性意義》,漢江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7卷第五期
(2)陳亞民:《康德美學的當代意義》,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卷第五期
(3)劉曉薇:《國內康德美學的思想研究述評》,時代與美,2009年第九期
(4)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頁
(5)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見》,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4)
(6)林新華. 試論康德崇高理論的缺陷[J].蘭州學刊,2005(6)
【康德美學思想的現代化意義】相關文章:
康德美學的當代意義12-07
論康德美學思想的調和性07-16
簡析康德美學思想及其人類學意義08-08
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學思想探析07-04
非主流美學與康德美學07-04
加達默爾美學思想的美學史意義09-01
康德的美學范疇體系10-06
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當代意義11-22
論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及其意義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