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城現在的作用
當時修建長城的時候,作用是保衛國家,防止外族侵略,可是現在科技這么發達,長城當年保衛國家的作用也就隨之消失,那么現在它的作用是什么?只是當作旅游勝地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長城現在的作用,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 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 括歷史時期處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 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 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 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 20 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 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 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于長城南北民族關系 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 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于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 學科研究的發展,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今天的長城不僅對中國的旅游事業做出了貢獻,而且對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促進改革開放,對外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為長城而高歌,是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
中國古代的萬里長城,作為軍事防御設施,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間也早已化千年干戈為玉帛。這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的歷史價值,就在于它已轉化為中華文化的瑰 寶,人類文化的財富。今天,當人們把長城喻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時,長城又具有了新的現實意義。
凝聚著中華民族歷代勞動人民勤勞,聰明,智慧和血汗結晶的萬里長城,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人類文明的驕傲。今天,人們仍能從這厚重紛繁的長城中,去發掘蘊含著有關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建筑,考古,文學,美學,民俗等各個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們的心目中,長城這極為雄偉博大的景觀和審美上陽剛,悲壯的文化載體,是囊括兩千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是"數不清的偉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歷史。"25日本學者稻葉也說:"長城文化深浚而奧秘,如果能探到這潛蘊的寶藏,或許能揭示中國古老而珍貴的神秘。"今天的中國人民正是從長城文化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他們深深地感到,只有偉大的民族,才會建造出偉大的長城。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的歷史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長城以自衛。這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
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定,防御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筑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婉蜒一萬余里”,從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
萬里長城現在雖然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作用,但是,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來說,它是永遠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文化遺產。1961年,國務院已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嘉峪關等處的重要長城地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已經逐年加以維修,整理開放,供國內外游人參觀游覽。其他散存在各省市的各時代的長城遺址也都在政府保護之列。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把長城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長城成了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著名長城景觀
1、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2、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城區73公里。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
景區內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長城全長5400米,是中國最長的長城,也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國家AAAAA級旅游區。慕田峪長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此段長城東連古北口,西接居庸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京畿的軍事要處,有正關臺、大角樓、鷹飛倒仰等著名景觀,長城墻體保持完整,較好地體現了長城古韻。
3、嘉峪關長城長城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臂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古長城遺址
1、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戰國時期,歷時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有準確遺跡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筑長城中現遺跡保護較多的一處,它建筑在山東省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西起平陰縣,經肥城市、濟南市、淄博市博山區、臨朐縣、沂水縣、安丘市、莒縣、五蓮縣至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入海,全長達1200余里。
齊長城凝聚著二千五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
2、明長城是明朝在北方山區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亦稱邊墻,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清代到現在稱作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明長城用材與秦長城相似,而區別于漢長城、隋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
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北京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其中,人工墻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東部險要地段的城墻,用條石和青磚砌成,十分堅固。其與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和柬埔寨的吳哥窟并為“東方四大奇觀。”
3、楚長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紀。西起湖北省竹溪縣,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州市,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南召縣、葉縣,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往南經鎮平縣,東南至桐柏縣,信陽地區,總長500多公里,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楚國。
從遺址的情況看,又較為復雜,楚長城并不是單一的線路,除北面南召至魯山兩縣間是單一線路外,東線和西線又各有內線和外線,東西兩線形成四條線路。確定的楚長城墻體30.51公里,被歷代破壞而消失的楚長城墻體約25.37公里、山險81.34公里,共計137.22公里。此外,調查和發掘確定了方城縣大關口和泌陽縣象河關等楚長城關堡2個,葉縣保安鎮前古城、泌陽沙河店古城、付莊古城等位于楚長城線上的城址3個。
通過此次調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十堰市、舞鋼市、南陽市方城縣和駐馬店市泌陽縣境內的楚長城分布線路。
據考證,楚長城比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修筑的北長城要早300多年。專家考證,關埡古長城以河南魯陽關為中心,東止于河南泌陽縣,西抵重慶奉節縣,形成沿楚地境呈東北走向,經鄂、陜、渝、豫邊境,綿延兩千余公里。有專家研究認為,湖北竹山關埡作為古長城的一處重要關隘,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紀,距今兩千七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因此,又被譽為“長城之母”。
4、漢長城又稱外長城,附屬設施是塞外列城。是漢武帝太初年間所修的長城,經過考古工作者幾年的考察發現,漢王朝修建過一條西起甘肅敦煌西,東至朝鮮平壤南,長達1萬多公里的‘外長城’。是漢王朝修建的、比明長城還要長的“外長城”。
它是一條以壕溝或利用自然地形作屏障,由烽燧、古堡、亭障等組成防御工事的“外長城”,在漢代書簡中被稱為“塞”。漢長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則用沙子和石子。或鑿石壘墻,或取土夯筑;而在沙漠雜以蘆草和柳枝層層疊壓而成,并在外長城各樞紐建立要塞,駐扎裝備弩機和長戟的騎兵巡邏。漢武帝在此筑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御和進攻匈奴的基地。
5、燕古長城遺址,位于昌平衛星城西南20公里的西山上,南北長30公里,昌平古屬燕國,北段長城始建于戰國末期燕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
燕國在北部的邊境上,修筑防御墻。秦統一這段長城荒廢,自然坍塌嚴重。1984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燕長城遺址大部分殘缺高1.5米、寬2米左右,城臺敵樓烽火臺等也坍為一堆瓦礫。
長城對于中國人的意義無庸贅述。同時,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但根據數據統計,作為全長2萬多公里,涉及15個省市區的寶貴遺產,長城墻體保存較好的部分,其比例不足10%,消失的比例為30%。此外,就分布區域而言,約有95%的長城則分布在偏遠險峻的山區甚至是荒無人煙的沙漠和戈壁。這無疑給長城的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萬里長城成為今天的樣子,除了人為破壞,當然也有其客觀原因,比如年代久遠,地震以及風吹雨打等自然現象的侵蝕。還有,長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絕大部分處在野外,不可能像其他文物那樣收藏起來,所以保護起來難度不小。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萬里長城正在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中,一點點地在曠野中消失,著實讓人心痛。
歷史會向我們證明,那些保存下去的古長城在未來只會越發珍貴,如果疏忽大意任其毀去,未來花多大代價都難以彌補。所以說,保護長城是中國乃至人類文物保護的一件大事,是對世界負責、也是對我們的子孫負責。
【長城現在的作用】相關文章:
曾記得曾經,現在的現在作文04-28
珍惜現在02-27
現在的作文08-09
珍惜現在02-27
現在很幸福的說說04-20
珍惜現在的說說06-09
珍惜現在作文02-28
把握現在作文05-28
現在冷靜很多07-27
珍惜現在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