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得濃:大匠潮生
從“潮州八景”之一的北閣佛燈到“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順德清暉園,從新加坡半港天后宮到法國巴黎的中國城,從廣東省政府大廳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都能見到李得濃令人驚艷的木雕作品。今年年初,這位潮州木雕的頂梁“大匠”榮獲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實至名歸。 然而,對無數人艷羨的“國大師”頭銜,李得濃卻看得很淡:“我不認為它是什么頭銜或職稱,它只是一種榮譽。這個榮譽迫使你更應該做好自己,為這門藝術傾心竭力。這是一個潮州木雕藝人的責任和使命。” 運斤持鑿40年 穿過幾十座明清牌坊,來到潮州著名歷史文化街太平街的最北端,就是李得濃的工作室——濃園。這是一個一千多平方米的創作基地,大門口掛著著名漢學大師饒宗頤親筆題寫的楹聯:“方家有神技,大匠無棄材” 。濃園由李得濃在2003年創辦的“潮州木雕藝術研究中心”更名而來,集研究、創作、授徒和展示為一體,規模不大,三十人左右。 在濃園五樓的辦公室,一頭長發、胡子灰白的李得濃大師,伏案仔細描繪著木雕創作的設計圖,時不時指點一下旁邊敲敲打打做著木雕的徒弟。這是李得濃四十余年的木雕生涯里最常見的場景,他的人生似乎總是如此,忙忙碌碌,平平淡淡,但始終圍繞著木雕打轉。這樣的生活對許多人而言似乎是枯燥單調的,但對李得濃來說卻并不辛苦,因為創作時的汗水在作品得到好評肯定時,會統統變成了難以言喻的喜悅。用他的話來說:“像自己的孩子受到人家的夸獎、表揚,那成就感雖苦亦樂。 ” 1949年出生的李得濃是新中國的同齡人,父親是潮州老一輩彩瓷藝人,李得濃幼承家學,酷愛藝術,未滿二十歲便在潮州一民辦工藝廠做陶瓷花紙設計。但世事無常,最后他卻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而是進了金漆木雕廠,拜在著名木雕大師陳舜羌門下,運斤持鑿,成為潮州木雕技藝的傳人。 那一年是1973年,李得濃生平第一次接觸木雕。因為有繪畫基礎,所以他很討師傅陳舜羌的喜歡。回想起當年師傅對自己的指導,李得濃不由想起如今自己帶學生的場景——從創作思路到構圖關系,從雕刻技法到刻刀保養,從怎么磨刀到如何打木頭,對弟子的指點一樣都是事無巨細……然而在陳大師門下學藝,李得濃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并不是技藝上的突飛猛進,而是人生觀、藝術觀的成長:“除了認認真真地從藝,還要胸懷寬廣,對事不對人。” 在進入木雕廠第二年,李得濃就因技藝突出進了技術革新組,成為廠里的骨干。1977年,恰逢縣里選派創作設計人員到廣州美術學院去進修,李得濃雀屏中選,成為潮州木雕行業中唯一一位在美術院校受過正規書畫、雕塑教育的工藝美術師。家學淵源,名師提命,加上自身的藝術悟性與刻苦追求,使李得濃早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為成為聞名遐邇的木雕大師打下深厚的根基。 多面手與細節控 李得濃是一位多面手,還在木雕廠的時候就常常被委與重任,他不但參與過三十多處古跡雕塑的修復,還做過公園等公共場所的大型雕塑,在木結構古建筑的修復和重建中做過全套梁架、斗拱、木雕裝飾的設計。 1987年,李得濃離開木雕廠創辦了潮州市新橋美苑工藝廠。當時的他已經名聲在外,所以一創業就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回憶起那段歲月,李得濃不無自豪地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幾乎所有的高檔中式餐廳如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泮溪酒家、南園酒家等都有我的作品。” 除此之外,李得濃還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的瓷塑壁畫《清明上河圖》設計制作了金漆木雕座;為“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順德清暉園擴建工程設計制作了大量的掛落、門罩、凈角、檐口等木雕作品;為法國巴黎中國城設計了整座掛落、屏風、龍鳳臺等木雕裝飾。不過李得濃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的立體木雕藝術作品,曾四十多次獲國家及省、市金獎和銀獎,并被國內外諸多博物院、美術館收藏,讓許多后生晚輩高山仰止,羨慕不已。 在李得濃的工作臺上,擺放著大大小小數十種刀口、形狀各不相同的雕刀。這些刀以鐵柄居多,因為潮州木雕是多層次鏤空,雕刀需要加長。潮州木雕多用質地較軟的樟木,雕刻層次深了,容易處理,加上它韌性比較好,即便要把它刮得很薄也有可能。但不是所有樟木能用,李得濃現在幾乎只用產自江西井岡山一帶的好樟木,因為那里的樟木“吃刀”,也就是說雕刻起來帶勁,易出效果。 不光是對工具和材料的嚴格要求,細節上的講究貫穿于李得濃的每一個制作工序:從制圖設計到起胚,從上手工打粗坯,到下手工打磨上漆貼金,無一處不做到極致。而正是這樣的嚴謹細致,才成就了李得濃卓越的木雕技藝。 藝術,創新,不停息 和對待名譽的淡然不同,對于作品,李得濃格外苛刻。《和諧之韻》、《九如集慶》、《憩息之舟》、《喜悅歸》這些大名鼎鼎的獲獎作品,在李得濃眼里不過是稍微可以的一些隨形之作:“到目前為止,我好像尚未覺得哪件是我最滿意的作品,因為藝術無止境,每當一件作品完成后,在自我陶醉的欣賞下總會發覺到不足之處。” 李得濃的作品注重內涵和創意,善于突出對比關系,玲瓏剔透而不失凝重,多層次鏤通而不覺繁瑣。最令人贊賞的是,他基于傳統精髓而不拘泥于傳統,十分提倡藝術理念與時俱進,敢于、善于創新。在李得濃看來,如果一味的追求傳統形式,就沒有與時俱進的表現手法了。 他說:“藝術是源于生活而提煉生活,我們不單是從古人那里繼承些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突破點什么,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 潮州木雕以前的特點一種是S形的構圖,一種是Z形的構圖,而李得濃卻不滿足于這兩種傳統的構圖形式。他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在2000年前后開始嘗試新的構圖形式,最終成功開創出“聚叢式”、“門字式”等新穎的構圖形式。他采用聚叢式構圖的代表作——多層次鏤空掛屏《錦上添花》,更是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獲金獎,被譽為“潮州木雕創新之佳構”。 評論家認為,李得濃的作品真正把潮州木雕從過去的建筑裝飾、民俗日用功能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具有獨特的藝術欣賞價值。比如他花費了5年時間精雕細琢而成的大型木雕作品《喜悅歸》,便是這一論調的最佳注釋。這件作品以整木雕刻,長230厘米,高80厘米,寬88厘米,重約800斤,采用船體橫向布局,船頭刻有龍顏,船尾則雕有虎首,船上刻著各種海鮮,包括龍蝦29只、螃蟹92只和魚18條……當這件玲瓏剔透、疏密有序的潮州木雕精品在上海世博會的廣東館中亮相,就震住了前來觀賞的所有人。 當有人問起李得濃的創作“秘技”時,這位已過花甲的老人并沒有敝帚自珍:“很簡單,那就是造型、結構和真情。”他很推崇的雕塑大師羅丹的一句名言:“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而李得濃也確實是這樣在做,師法自然,在生活中積累,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以真情的追求和手工勞作的融合,潛意識地默寫形成自我的東西。 既喜且憂話傳承 現在的李得濃已六十有四,在大多同齡人都在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的時候,他仍然在不停地創作,并且不斷有新的感悟。近年來他創作的作品開始以隨形雕刻為主,材質多為沉香木和花梨木,都是比較貴重的木頭。這些老料在李得濃眼中都有著鬼斧神工的天然肌理,給他無限的想象造型空間。 如何在已有的形體上恰如其分地創作?如何將這些朽木變成藝術品,既有天然的風貌又要有內涵和韻味?想象空間既大又小,要做到絕無僅有,需要很好的底蘊和藝術想象力才能做到,而這也是他的作品和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 除了鑿木不輟,李得濃還有另外一份重要的工作——帶徒。2007年,李得濃被指定為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擔當起了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任。在他眼里,潮州木雕可謂“既喜且憂”。可喜的是,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在評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有很好的發展;堪憂的是,現在潮州木雕師“越來越少,越來越老”,年輕人大多數耐不住這份清苦,靜不下心來從事這一行當。 為此,李得濃發起成立了潮州市木雕藝術研究中心,即今天的“濃園”,大力培養后繼傳人。現在除了他的兒子外,他門下的弟子還有兩個大學本科生,以及其他幾個技校畢業生。有的弟子已經跟了他六年多,有的則是剛來不久,以前還有跟著他學習有十多年的得意門生,現在他們大多都已經自立門戶,搞得有聲有色。 徒弟有出息了,按理說李得濃應該志得意滿了,然而他卻說:“得意還談不上,做我們這一行,必須要有恒心,耐得住寂寞,不單要能動刀,還應該能設計、有創意,最重要的還要做到德藝雙馨。不是十幾年就能成材的。”這番話不單是他四十年的經驗之談,更是他木雕生涯的一個總結,因為這位潮州土生土長的木雕大匠,就是這樣一步步寂寞艱辛地走來……
【李得濃:大匠潮生】相關文章:
你很潮,可是也得潮出個原創呀04-01
侍宴浐水賦得濃字,侍宴浐水賦得濃字張說,侍宴浐水賦得濃字的意思,侍宴浐水賦得濃字賞析 -詩詞大全03-13
從《李潮八分小篆歌》看杜甫的美學觀05-02
我們的李大偵探04-26
潮05-02
數碼大采購,得防忽悠04-26
秋濃意更濃作文09-16
很潮的句子02-18
大李學術之風采作文12-12
師從“大李”的日子_550字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