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厲王是一面鏡子
國人暴動
公元前841年,秋涼時節的一個夜晚,國都鎬京城里出大事了。
黑暗中,一群手持棍棒、農具的國人秘密集結,并撲向王宮——他們要向周厲王討還本屬于自己的權利和他欠下的血債。
聽到由遠而近的呼喊聲,周厲王下令調兵鎮壓。臣下兩手一攤:我們周朝,寓兵于農,現在農人暴動,您能調誰來呢?
厲王這才明白大禍臨頭,急急帶著宮眷潛逃出城,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市東北)隱居起來。一代君王,下場狼狽。
國人在王宮中遍尋厲王不著,混亂中有人說太子靜在少召公家里躲藏,便云集至召公家門前,火光如晝。召公無奈,只得將自己的兒子充作太子靜交出,國人殺之,令人嘆息的悲劇,止住了混亂的進一步擴大。
事變只持續了一天,算是歷史上最短暫的革命,卻威力非凡——趕走了不可一世的國王。這以后的十幾年,國家沒有了國王,由貴族大臣會議代行王政,史稱“共和行政”時期。
前828年,厲王死,誰繼承王位的問題被提上日程。這時,召公把當年的真相說了出來,并把在自己家中隱藏了十四年的太子靜帶到人們面前,告訴人們這個年輕人是誰,并提出由他來繼承王位。
當年太子靜年幼無知,暴政與他無關,經召公十四年的培養,靜成長為學識頗豐的翩翩少年,于是貴族舉手表決,擁立他做了國王,是為周宣王。
宣王勵精圖治,恢復先王傳統,廣開言路,下情上達,并要求官吏在征收賦稅時不得中飽私囊,魚肉百姓,史稱“宣王中興”。這些律令被鄭重其事地刻在“毛公鼎”上。如今,這座“鎮國之寶”安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這個因財稅爭端引起的政治事變,史稱“國人暴動”。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是“邑”。邑,國也,國人,就是邑內之人的統稱。周王分封諸侯,新貴領同族人和分配的商族人同居領地。周人居邑中,稱“國人”,商人居野,稱“野人”,就是居住在國都城內或近郊的士農工商人等的統稱。
國人是一支強大的社會力量,對邑共同體的事務有舉足輕重影響,源于族群內部久遠的民主習俗。
《左傳》里有不少“朝國人”的記載,即征詢國人的意見。秦、晉韓原之戰,晉惠公被俘,曾朝國人議立新君,國人不同意,國也就讓不成。宋景公時,六卿貴族和大尹爭權,雙方訴之國人。因得罪國人而亡國的事例,此前也發生過,如閔公二年的“衛懿公好鶴”。
國君和貴族了解國人的力量,對其懼讓三分,并爭取國人站在自己一方。晉惠公為得到國人的支持而“作爰田”;鄭子產不毀鄉校,也是為聽取國人的輿論。
堯舜禹時代,賦稅已經產生,但并未像周厲王那樣搞得民不聊生,而是用在社會的公共服務上。當時最大的“國事”是治水、祭祀、御敵,都可屬于“公共產品”。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因為農業對于人來說是救命的需要。
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社會相當平靜而寬和的。《尚書》首篇即稱,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那是一個讓后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所以孔子才極力推崇那個時代。可惜,這種古代民主制未能延續,隨著王權壯大,國人地盤日見縮小。成康以后,對國人的掠奪有加重的趨勢。《詩經》里“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之語,反映了下層國人生活困頓的情景。
鎬京附近的自然資源——山林川澤原屬公有,任由國人開采享用,君主不得獨占。這個世代綿延的傳統,限制著君主的權力過分擴張,也補充了國人的生活來源。可是周天子卻偏要把事情做絕,連國人的最后的一點依靠也要剝奪。
面對王室衰微的局面,周厲王不是設法革除弊政,而是取消傳統習俗,行“國有壟斷”,與民爭利,至不許民得利,也就犯了“大忌”——國人不僅經濟利益受損,政治權力亦同時被削弱。國人權利被侵犯,一時間,宗廟廣場、街頭巷尾,議論紛紛,要求國王取消專利政策。國人的批評激怒了厲王,找來衛國的巫師做“便衣警察”——誰背后謗王,格殺勿論。于是,“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聽不到批評聲音了,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驚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厲王忘了,國人是不能這樣毫無顧忌得罪的。
周王既是國君,又是族長,遇事可以商量,也應該商量。像專利這類斷別人生路的大事,如能聽進異見,不至于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國王鐵了心,一意孤行。國人終于忍無可忍,于是,本文開頭一幕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興替鏡鑒
國人權利,體現為一種基層社會的活力,它的存在形成了對王權的制衡。只要這種機制還在,王權的過分膨脹就能得到抑制,而這種權利機制被消弭時,專制就在眼前。
“國人暴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下層民眾的武裝暴動。當年召公說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則是鐫刻在中國歷史豐碑上的一句名言,它昭示后人,統治者不管掌握了多大的權力,也不能堵住別人的嘴巴。
任何成功的文明,都含有健康的基層社會基因。當一個社會的基層是自治的,鄰居們能夠為增加福利而彼此友善合作,社會就充滿了活力;若一個社會的基層是虛弱的,人們無權管理自己的事務,而由遠在天邊的政府來代替自己作出決定,這個社會早晚會失去活力和動力。
國人走上街頭,本不是為了推翻國王,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最后卻鬧到人仰馬翻的地步,證明財稅本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政治權力的政治問題。在這場斗爭中,國人終是勝利了,卻也是最后一次勝利。秦以后顯示力量的不再是國人,而是皇帝。民間維權的大幕被拉上,再無戲可演。
共同體一旦喪失了處理自己事務的能力,社會成員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彼此之間的紐帶和信賴也就跟著喪失了,冷漠與麻木,便充斥了國民的大腦。周厲王的惡劣之處就在這里,他是惡魔,更招引來更多的惡魔。
潘恩把政府與社會分開來,告訴人們:權力必須分割,只有在民間保留有相當的權力,才有可能堵死政府向極權方向蛻變的可能性:“有權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是那些出錢的人,而不是那些花錢的人。”這里所說的“出錢的人”,就是納稅者,而“花錢的人”指的就是政府。
早期國家,其職能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務,財政就是為公共服務提供資源的,領導者無私利可言。今亦如是——國家存在的價值就在于為市場、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財稅的本質就是它的鮮明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如今人們苦心求索的,不過是回到兩千八百年前而已。
而把財稅這等天大的事往小里說,把它們當成單純的技術或工具來理解,卻是如今一些專家、學者的本事。所謂財稅本質之類的理論大問題,在他們的視野內,也就永遠找不到北在哪里。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周厲王就是一面鏡子。可是,古往今來的統治者,有誰會愿意走到鏡子前照照自己呢?
(摘自《中國周刊》)
【周厲王是一面鏡子】相關文章:
《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設計08-26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10-27
厲以寧與中國的民營經濟04-26
再接再厲作文04-29
周朝周康王的生平03-29
青海血厲螨屬一新種(蜱螨亞綱,厲螨科)04-26
一面鏡子作文12-05
(090904周記)水果爭王04-28
生活是一面鏡子06-08
祖厲河水溫的變化規律研究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