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精選8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生命沉思錄》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1
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反省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作所為,是善良?是虛偽?是寬容?還是吝嗇?
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最簡單的自己,但是世界賦予我們太多的無可奈何,原本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必須一件一件的去做,做不好了,沒有同情,只有別人和你自己的聲嘶力竭,雖然有太多的無奈,但是現實世界給與我們的卻是那么多能夠切實可用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們生活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上且可以生活的很好,它很偉大,無限寬廣的力量。 讀《生命沉思錄》,或許我還不能深入淺出的把人生的哲學透析并展示給大家,但是貼近生活的小感悟卻是能夠受用一輩子。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生命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
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而這些正是我們要去對自己對自己說而且要自己去做的。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于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在生活中我們要把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以好的結果為導向,把每一件小的事情做到最好。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就只做必須之事。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愛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去接受一切你不能接受的人或事情,你會成長,你能容下多少人,你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這就是我在這個假期所看《生命沉思錄》而感受到的。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2
最近,讀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錄》,關于感悟生命的一書,感觸頗深。可以說該書是一本充滿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從“養生”到“養心”,實現華麗轉身。面對當下文化焦慮、社會變革,精神頹廢,價值失衡的現實。作者走筆春秋,揚湯止沸,對衣食、男女、婚姻、—、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詩情洋溢、哲思通透、禪意悠遠,行文流暢。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周國平先生對此評價很高。他說:“靈魂進入肉體,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靈魂是道,肉體是器。養生,不是調養肉體,而是調養靈魂,使之陽光明媚,照亮肉體。真正善養生者,必善采人類智慧之精華以養心,且聽曲黎敏說。”
是啊!曲黎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養生不如養心。她說:“醫藥只能部分地解決人肉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大的問題在于養心和養神。要想'離苦得樂',還要內心的覺悟。”
由此可見,時下流行的養生詩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真的還是有些道理的。我們認為,“補”是針對虛癥而言的。藥補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無病也可強身”。食補也是歷來醫家都極為推崇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那么,神補就是我國中醫的一大貢獻。中醫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靜養神,適度用神。動靜結合,節欲守神,怡情暢神。
因此,掃除種種煩惱,自我擺脫悲愁的情緒,都應屬于“神補”的范圍,嚴格地講還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歸結起來一句話;生命誠可貴,養生在養心。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3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學開學,一位學子拖著沉重的行李來北大報到注冊,當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樣的老人,就連忙喊來,請他幫著扛行李,并許諾付費。老人微笑著幫他的行李帶到了目的地就悄悄離開了。后來在開學典禮上,年輕的學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臺上,事后一打聽,原來還是位北大的副校長。更令他震驚的是他就是享譽中外的學者季羨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將近百歲了,作為一位跨世紀的賢者,他歷經了太多的滄桑,看慣了人生的榮辱,不用說其煌煌的著作,就說其自身,也是一本難得的人生教科書啊!
手頭的這本《生命沉思錄》輯取了老先生各個時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語,分人生卷和學問卷兩輯,囊括為學與為人的多個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跡,像星星一樣鑲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閃爍著永恒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現代人的理解,認為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擺脫名利的干擾,人生變得智慧和通達起來。但翻閱老先生的生平,讀他的人生論語,卻感覺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樂觀聰穎,超越灑脫。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終那么自知豁達?是什么使老先生永遠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邊讀邊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怎能無求?老先生說:“不管(人的)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謙遜淡泊,,對待吃,他說:“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對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一身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對待官,他說:“我最討厭人擺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這是一種極端低極趣味的表現。”老先生曾經坦率地說:“我決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虛榮心的人,我也決不是一個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對學術和事業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從少年到老年,不管風云如何變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說:“無為而有為。”他一生面臨的誘惑頗多,但一直淡然以對,他以學術涵養人品,以人品光照學術,他以爐火純青的學術和人格,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永恒不變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經說,自己說的都是真話。我從這本書里真切地聽到了他心靈的脈動。談世相、論佛道、說文學、懷親友、侃天與地、聊東方與西方,先生娓娓道來,三言兩語,風格委婉,見解深刻,耐人尋味。我想,這除了與先生漫長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學術知識以外,更與先生通達的人生觀念有關。先生學貫中西,對佛教頗有研究。先生說:“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為,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卻從相關教義中汲取人生甘露,將佛教玄學大而化之,參見世事,洞明人生。先生于無欲無求之間從紛繁的世務中超脫,在繁雜的世相中看透了繁華與興衰,所以先生心態是那么的平和、步履是那么的從容,他一路走來,滿身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歲了,要像先生一樣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事業的追求中去,把煩雜的私念拋開,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先生話講,就是“無為而有為”,淡泊名利,執著于事業。低調地做人,高調地做事,去創造價值。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4
我去年讀了《季羨林生命沉思錄》,這本書是作者集大成,編輯的季老有關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語句抄給同事欣賞,交流心得,頗有收獲。我就來個串串燒,再學習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變成自己的語言和行動。
季老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生活在社會上“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還說:“家庭是一個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在這里,人們主要祈求的.就是溫馨。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話普通中見真理,我是個任性的人,頭上有兩個發旋,更加強了我倔犟的脾氣。這兩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會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數就偏低了。
季老認為:“人真是一個奇妙的動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時無論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覺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終還是要走上。”可不是嗎,什么緣分啦,機會呀,環境啦,輿論咯,國情啊…等等,都把你趕到這條路上。唯物主義不能解釋,那就用唯心論解釋吧。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話說的好哇,人到彎腰樹,不得不彎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斗,“人世間,波詭云譎,因過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連季老都說“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總是供過于求。------所有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我們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這樣想。
季老還論述到忘和懷舊,對我也有啟迪作用。他說:“人生下來,既能得到一點樂趣,又必須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漸漸地從劇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終于只剩下一點殘痕;有人,特別是詩人,甚至愛撫這一點殘痕,寫出了動人心魄的詩篇…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人不僅會忘,有時還要懷舊,“懷舊是有人味的一種表現,懷舊能凈化人的靈魂。” 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記痛苦,愛撫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飽受文革之苦,曾說:“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指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們大家的感慨吧。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5
我認識的曲黎敏是個雙魚座天真浪漫的小女人,總是浮在云端,愛幻想,愛做夢,時而被冷靜的射手老公拉回現實。她的文風正如雙重性格的雙魚,游離于世俗與幻境之間,一會兒是靈狐的暢想,一會兒是小女人的情懷,一會兒又是老靈魂的大徹大悟。書中即有輕松暢快的隨筆,又有發人深省的沉思。此書是初入社會的少女的處世指南,告訴你如何看待貞潔與同居,面對紛雜世事要怎樣抉擇;是末日前小女人的婚姻生存寶典,告訴你怎樣在女兒性和母性的搖擺中找到婚姻的平衡;是掙扎中的白領階層的心靈讀藥,曲黎敏的三言兩語,便使人得大明白。她的語言時而諧趣、靈動,如愉悅凡間的精靈;時而又深沉、精明,如通靈百世的大巫。曲黎敏不是才女,而是通透的靈女!她只用五年便看透了中醫養生之道,作為一個仍天真可愛不做作的成功女人,她更是參透了人生大道。
曲解婚姻:
曲解婚姻不幸福的根源,是因為現代人的“不認命”。“因為誘惑太多,因為耐受力太差,因為一生是如此漫長……所以,我們反而沒了祖輩那認命式的坦然和淡定。”也因為女人的“妻性”,“妻性是精神肉體上的掠奪和屈從,是理智上的反抗與順從,是生活碾壓下生出的扭曲的'怪物,是太多的擔當與痛苦”。更因為男女對婚姻的認知差異,“男人是把一紙婚姻證明當做了一勞永逸,當做永恒;而女人是情感動物,要的是時時刻刻,這就是男女的大不同。”
大家都在感慨圍城內外,感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曲說:“愛情本來就不關房產、家私、金錢……它只關乎美貌、兩情、兩性單純的相悅而已。而婚姻,則充滿了財產、占有、獨霸、算計等等。人們一定要把愛情當作喚醒窒悶婚姻炮彈和猛藥,最后,傷的恐怕就是自己。”
曲解做人:
“做人”是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的問題,在勵志書,人脈關系書泛濫的今天,“做人”的話題更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多了惶恐與艱難。
現代人的焦慮,不自在,往往不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因為太想取悅他人。曲說“做人難得的是忘我,我字一當頭,人就膽怯了,一不自在,人就無法脫俗了。”“太想取悅于這個世界,而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完美源于你頹唐的、忘卻一切的、甚至忘我的……風騷”。
太多關于現代人幸福感的報道,讓我們覺得要最追求幸福,抱怨現世的苦難與煎熬,曲說“幸福能夠使人墮落,幸福感提升不了你,幸福感就是讓你沉醉、沉溺,什么都不是,就是把自己淹沒在渾水中。然后有一天突然遇到不幸,自我就出來了”。原來不幸也是福呵。
我們對物質的無限的貪欲與追求到底源于什么,曲說“精神富足的人不消費,幸福的人不消費。消費是用外在的東西填補心靈之空虛。”“所有的廣告都是在利用人心靈的無能和空虛”。發展文化,填補我們內心的空虛,看來勢在必行!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6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盡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獲,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里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為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為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為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當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么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為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足的內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說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于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說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7
第一次被《季羨林生命沉思錄》所吸引,是因為這本書封面上,先生的一句話——長達一個世紀的感悟。仔細讀完,深深感受到,以格言形式出現的這本書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思想游歷和穿越。
先生說,“在億萬年地球存在的期間,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這一次生命是萬分難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熟悉到這一點。切不可掉以輕心。盡管人的壽夭不同,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假如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里。在漫漫紅塵之中,我們每個人很渺小,但是對于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人生而言,我們卻又那么重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擔當起責任和義務,做好每一份工作,完成好每一次任務,綻放每一張笑臉,如果有人因此而得到一些收獲,便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先生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孤獨,對于每個人來說,是不時會有的一種狀態,正是因為孤獨,才能開出清冷獨特的智慧之花。陽臺上盛開的玫瑰和薔薇,因為花朵開得熱鬧,才能吸引路人駐足觀看,贈與一絲花香,只為讓人們感受到哪怕只有幾秒鐘的快樂和欣賞。
“自己的花,是開給別人看的”。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兒,都能綻放成最美的風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別人的眼里。因為愛著,所以愿意付出。無論個人名利在何處體現,都應堅定自己的信念:讓生命不虛此行,走下去!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8
每個人都會去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注意東西。在東方,謙虛涵蓋的范圍廣,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東方或西方,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于虛偽。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會看出;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所以,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
信緣分與不信緣分,對人的心情影響是不一樣的。信者,勝可以做到不驕,敗可以做到不餒;絕不至于勝則忘乎所以,敗則怨天尤人。中國有句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絕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斗。在這一場搏斗中,如果沒有朋友,則形單影只,鮮有不失敗者。如果有了朋友,則眾志成城。鮮有不勝利者。
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我也曾長期虔誠地相信這一句話。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徹大悟,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涂。
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國家的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相關文章:
讀《沉思錄》有感04-14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04-26
《沉思錄》讀書筆記04-26
《沉思錄》讀后感-沉思讓靈魂如此美麗12-16
《沉思錄》讀書心得02-08
沉思錄讀書心得02-16
《沉思錄》讀書筆記800字04-25
《沉思錄》讀后感01-30
《沉思錄》讀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