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環境規劃復習題
第一章 緒論
1、環境規劃是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
2、什么是生態規劃?生態規劃一般認為是:應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根據社會、經濟、自然等條件,提出不同層次的開發戰略與發展決策,合理布局和安排農、林、牧、副、漁業和工礦交通事業,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設施等保證自然資源得到最適當的配置,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3、生態環境規劃的概念: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針對區域社會發展狀況,環境特征及其環境發展趨勢,結合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建設所做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合理安排。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導生態環境計劃的重要依據。
4、生態環境規劃的原則:
(1)以生態理論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為依據,正確處理開發建設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導的原則;(3)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原則;(4)生態環境目標的可行性原則;(5)綜合分析、整體優化原則。
5、生態環境規劃的內容:(1)環境調查與評價(2)規劃目標與指標體系(3)生態環境功能區劃(4)規劃方案優化與決策(5)區域生態環境規劃實施的措施與條件
6、生態環境規劃的作用有哪些?
(1)生態環境規劃是實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戰略重要手段
(2)生態環境規劃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3)生態環境規劃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據
(4)生態環境規劃是改善環境質量、防止生態破壞的重要措施
7、簡述生態環境規劃的編制過程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的編制程序基本分為3個階段,即準備階段、編制階段、報批階段。
(1)準備階段:明確編制任務,落實編制計劃;調查研究,弄清問題;擬定環境規劃編制技術大綱;部署編制任務(2)編制階段:確定規劃目標與指標;環境預測及生態監測;編制規劃方案;環境規劃對策與措施;投資估算與可行性分析;完成規劃文本(3)報批階段:經上級政府、人大審批后,由計委、環保部門、城建部門及其相關部門組織實施。
第二章 環境規劃概論
1、環境規劃的特征和作用。
特征:整體性、綜合性、區域性、動態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強
作用:(1)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保障環境保護活動納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3)合理分配排污削減量、約束排污者的行為
(4)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
(5)實行環境管理目標的基本依據
2、環境規劃的基本原則。
(1)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原則
(2)遵循經濟規律,符合國民經濟計劃總要求的原則
(3)遵循生態規律,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原則
(4)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5)系統原則 (6)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 (7)強化環境管理的原則
3、環境規劃的主要內容。
主要包括:前期環境保護工作評估,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現狀調查,環境規劃目標和指標體系的確定,規劃方案的設計與優選,規劃實施計劃設定,規劃實施與管理、反饋。 其中規劃方案的設計與優化是環境規劃的核心內容。
4、如何劃分環境規劃的類型?
(1)按規劃期劃分
長遠:10年以上
中期:5-10年(最常見是五年規劃,五年規劃是環境規劃的核心)
短期:年度環境規劃---五年規劃的年底安排,可以對五年規劃進行修正和補充。
(2)按環境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劃分
經濟制約型、協調型、環境制約型
(3)按環境要素劃分
大氣污染控制規劃、水污染控制規劃、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規劃、 噪聲污染控制規劃
(4)按照行政區劃和管理層次劃分
國家環境規劃、省(區)市環境規劃、部門環境規劃、縣區環境規劃、農村環境規劃、自然保護區環境規劃、城市綜合整治環境規劃和重點污染源(企業)污染防治規劃
(5)按性質劃分
生態規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自然保護規劃、環境科學技術與產業發展規劃
5、簡述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歷程,并說明其特點。
A、孕育階段(1973-1980)
(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第二次全國環保會議)
(1)實現了對環境問題認識的轉變(2)初步形成了環境管理思路
(3)建立了國家、省兩級環境管理機構和“老三項”環境管理制度(排污收費、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4)開展了以水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重點污染源調查,解決了局部問題。 (5)在方法上,還停留在以定性分析為主的階段。
B、嘗試階段(1980-1990)
(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
(1)確立了環境保護的地位,作為基本國策(2)明確地方政府、企業、環保部門之間的環保責任(3)四級環保機構建立(4)環境法制建設加強,環境管理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5)實現了環境管理思想的轉變(6)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C、發展階段(1991-2000)
(1)提出實行持續發展戰略(2)在規劃方法和體系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環境規劃體系。(3)完善和豐富環境保護規劃內容。(4)在制定規劃的方法上有很大進展(環境承載力、沖突論、GIS)
D、完善提高階段(2001-2005)
(1)制定了《要編制技術大綱》
(2)從應用上看,出現了大量流域環境規劃、生態規劃與區域環境規劃
(3)從方法論來看,大量的模擬模型、不確定性優化與風險決策模型得以應用。
E、轉變約束階段(2006--)
(1)將環境規劃作為政府干預市場、保證國家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環境保護工作宏觀指導的重要手段(2)把防止污染作為重中之重
(3)編制定位由計劃演變為規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被作為約束性指標列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4)環境保護日益成為各級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6、簡述環境規劃的發展趨勢(方向)。
A、環境規劃的協調與銜接戰略
1、環境總體規劃與要素規劃 2、國家環境規劃與區域、地方環境規劃
3、環境規劃與其他部門規劃 4、時間尺度銜接過渡問題
B、環境規劃的導向性與調控性
1、目標約束性轉變 2、經濟導向性轉變 3、空間調控性轉變
C、環境規劃的技術方法
系統模擬與預測技術、規劃方案優化技術與決策分析技術、規劃實施評估方法等等。
7、環境規劃的定位
(1)環境規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環境”這一大復合生態系統,他可以指整個國家,也可以指一個區域(城市、省區、流域)
(2)環境規劃任務在于使該系統協調發展,維護系統良性循環,以謀求系統最佳發展。
(3)環境規劃依據社會經濟原理、生態原理、地學原理、系統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具有科學交叉性,綜合性和邊緣性的顯著特點
(4)環境規劃的只要內容是預先合理安排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其中既包括對人類社會活動提出符合環境保護需要的約束要求,還包括對環境的保護盒建設作出的統籌安排和部署。
(5)環境規劃是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玉樹條件下作出的綜合優化,他必須符合一定歷史時期的奇數,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
(6)全國性環境規劃有全國宏觀綜合考慮,明確全國各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環境保護目標;而國家性環境規劃則應具有國家及法律效力,能協調各行政區域,個部門在環境保護中存在的沖突問題,且實現資金管理的國家統籌規劃 。
第三章 環境規劃學的理論基礎
1、什么是環境容量?從環境規劃學上如何認識?
環境容量是指對一定地區(一般應是地理單元),在特定的產業結構和污染源分布的條件下,根據地區的自然凈化能力,為達到環境目標值,能夠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環境容量以量化的形式直觀表述了人類活動過程中自然環境的耐受能力,因此在環境評價、布局規劃、污染物總量控制中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其在應用中存在以下幾個不足: 對環境系統的理解不夠全面; 環境容量不足以涵蓋環境對人類發展的支持能力 ; 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的環境規劃,不能很好地解決未來的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協調問題
2、什么是環境承載力?它在環境規劃中的作用如何?
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環境承載力與環境規劃關系:
環境規劃不僅要對重點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還要以環境承載力 為約束條件,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之內對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提出最優方案 。
環境規劃的目標是協調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使社會、經濟發展建立在不破壞或少破壞環境的基礎上,甚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換句話說,其 目標是不斷提高環境承載力,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制定經濟發展的最優政策。
3、從環境規劃學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統的協調共生理論?
人地系統是地球表層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開放的復雜系統。區域環境規劃的成效,應充分體現人地和諧共生這一主線。
從環境保護角度促進人地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觀念和實踐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人類發展要與地球生物圈承載能力相適應;正確處理環境權利與環境義務的關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產出;建立生態觀念;建立自然資源核算體系
4、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特性是什么?
復合生態系統的結構:社會、經濟、自然三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子系統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復合生態系統。
復合生態系統的功能可歸納為:(1)生產:即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物質和信息產品。
(2)生活:即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條件和舒適的棲息環境。
(3)還原:即保證城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 。
(4)信息傳遞:人類一方面利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信息傳遞來為人類服務;另一方面,人類還可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操縱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活動,按照人類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
復合生態系統的特性:以城市生態系統為例
(1)人工性;(2)脆弱性----依靠外界輸入物質和能量;(3)可塑性――聰明、理智的人是絕對的主導;(4)高產性――人工生態系統的特點;(5)地帶性――自然子系統的特點;
(6)綜合性――三大系統聯系緊密、互為因果、互相制約、互為補充。
5、如何理解復合系統與環境規劃的關系與指導作用?
復合生態系統與環境規劃的關系:
在編制環境規劃的過程中,無論是信息的收集、儲存、識別和核 ,功能區的劃分,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環境問題的識別,未來趨勢的預測,方案對策的制定,環境影響的技術經濟模擬,多目標方案的評選等等,都與復合生態系統的功能密不可分。
人類活動對復合生態系統的任何一個子系統,任何一個功能造成影響,都將干擾系統的運行機制及狀態,進而破壞復合生態系統。當前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即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內部存在著 4個主要矛盾。(1)要求自然環境相對穩定而實際劇變 (2)自然環境改變的快速性和恢復調節的緩慢性---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恢復調節本領還不夠
(3)資源有限而人類需求無限;(4)地球體積、物質有限而人口增長無限。 ----需要進行環境規劃
6、論述城市地域結構、集聚效應對環境規劃的作用?
城市環境規劃的目的在于取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也就是說,以最小的土地、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環境投人費用,獲得最大的環境經濟效益。合理的地域結構,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各方面的費用。
7、何謂循環經濟,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生產模式,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理論的特征:(1)循環經濟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2)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
(3)循環經濟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框架。
8、試述循環經濟與產業生態學的關系及其在環境規劃中的作用
宏觀上,它是國家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即圍繞產業發展,如何將生態學的理論與
原則融人國家法律、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中,以促進國家及全球尺度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繁榮; 中觀上,它是部門和地區生產能力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通過生態產業將區域國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分展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
微觀上,則為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方法,涉及企業的競爭能力、管理體制、發展戰略,行動方針等。
復合生態 人類生態 產業生態
在環境規劃中貫穿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建立企業、產業(或者園區)以及區域等不同層次的資源循環和污染減排體系,從而在源頭上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過度需求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為產業結構調整、污染物源頭消減和環境質量達標提供根本保障。
9、環境規劃學的理論基礎
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
可持續發展與人地系統
復合生態系統(由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于1981年提出)
空間結構理論
循環經濟理論與產業生態學
第四章 環境規劃的內容
10、環境規劃目標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概念:是環境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對規劃對象在未來某一階段環境質量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所作的規定。
應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社會上滿意
應能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
---也只有這樣才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目標制定后,規劃應圍繞目標進行
規劃實施過程中環境規劃目標是環境管理的方向和依據。
基本要求:1、具有一般發展規劃目標的共性--具體(時、空)、客觀、可計量
2、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協調
兩方面目標都可以達到---協調型環境規劃
3、保證目標的可實施性
可達性和可操作性(可時空分解、便于管理、監督、檢查和實行)
4、保證目標的先進性
---不能太低
1、如何進行環境規劃中環境目標的可達性分析
(1)環境保護投資分析:分析環境規劃實施所需的資金保障
(2)技術力量分析:環境管理技術、污染防治技術、技術人才與技術推廣
(3)污染負荷削減能力分析:調查核實現有削減能力、分析潛在削減能力
(4)其他分析:環保意識分析、法規的執行情況
11、環境評價
環境調查和評價,是環境規劃的前期準備工作之一,通過調查,監測、評價,了解規劃區的環境質量現狀特點。
1、定義:環境評價是在環境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方法,對環境質量、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述,旨在獲取各種信息、數據和資料。
12、、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內容
(1)自然環境評價
自然環境評價主要為環境區劃和評估環境的承載能力服務。一般應包括區域自然環境現狀、大氣環境污染現狀、水體環境污染現狀、土壤環境污染現狀、噪聲污染現狀和固體廢物污染現狀。
(2)經濟、社會現狀評價
區域相關的經濟現狀、區域相關的經濟因素
區域內相關的社會因素
(3)污染評價
突出重大工業污染源評價和污染源綜合評價。根據污染類型,進行單項評價,按污染物排放總量排隊,由此確定評價區內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評價還應酌情包括鄉鎮企業污染評價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
(4)環境質量評價
13、環境預測
定義: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對未來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質量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 目的:掌握未來環境問題之所在,以便在規劃中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2、環境規劃指標體系的類型和確定的原則是什么
概念:環境規劃指標體系是指環境規劃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時所必需的數據指標總體
建立環境規劃指標體系的原則
整體性---完整、全面---反映整個復合生態系統和環境規劃全過程、科學性---正確選擇、制訂 規范性---為指標精確性和可比性---對各種指標進行分類和規范化處理。、可行性---有用、能用、適應性---考慮實際(環境統計)條件和工作量、選擇性---注意代表性和可比性 類型:(1)環境質量指標 ---是環境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
(2)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為了實行總量控制而采用的一系列指標(表3-1),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是為環境質量指標服務的。
(3)環境規劃措施和管理指標---為達到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和環境質量指標而設的支持性、保證性指標。
(4)相關性指標---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搬來的和環境規劃密切相關的指標。 ――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
3、環境規劃中環境預測的類型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預測的類型(1)警告型預測(趨勢預測)社會經濟按現有趨勢發展,環保管理、技術、投資維持現有水平,未來環境質量狀況。為得到環境質量下限值
(2)目標導向預測(理想型)按人們的主觀愿望進行環境保護所能達到的環境質量水平。 為得到規劃期環境質量上限值
(3)規劃協調型預測(對策型)根據規劃,客觀實際的預測,環境規劃實施后所能達到的環境質量水平.
環境預測的主要內容
1、社會和經濟發展預測
引用其他規劃中的分析預測,目的在于據此知道社會經濟發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 社會發展預測的重點是人口預測;
經濟發展預測的重點是能源消耗預測、國民生產總值預測、工業總產值預測。
2、環境容量和資源預測
容量預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容量怎樣變化,污染物排放有沒有超過環境容量; 資源預測――主要是資源供需平衡預測和資源利用效果的預測
3、環境污染預測
*現有污染物的發展變化;
*新污染物的種類和排放量;
*污染造成的損失。
4、環境治理和投資預測(規劃措施)
*污染治理效果預測
*環保投資預期進行預測
――以便規劃時進行合理化再安排
5、生態環境預測
--對規劃區的森林、草原、物種,以及城市的水資源、綠化,農村的耕地、鹽堿地、水土流失等變化趨勢進行預測――以期發現生態破壞因素。
4、環境功能區劃的目的和基本內容是什么
含義: 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不同地區在環境結構(自然環境結構)、環境狀態(環境質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異對規劃區域進行合理劃分。
目的:合理布局(環境功能區的合理布局、配合社會經濟功能區的合理布局);
具體確定環境目標;便于目標的管理和執行;
基本內容:1.在所研究的范圍內,根據各環境要素的組成、自凈能力等條件,合理確定使用功能的不同類型區,確定界面、設立監測控制點位。
2.在所研究范圍的層次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功能區為單元,提出生活和生產布局以及相應的環境目標與環境標準的建議。
3.在各功能區內,根據其在生活和生產布局中的分工職能以及所承擔的相應的環境負荷,設計出污染物流和環境信息流。
4.建立環境信息庫,以便將生產、生活和環境信息進行實時處理,及時掌握環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并通過反饋作出合理的控制決策。
5、綜合環境功能區劃與部門環境區劃的區別是什么
綜合環境區劃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動方式以及對環境的要求為分類準則,一般可以分為重點環境保護區、一般環境保護區、污染控制區和重點污染治理區等
部門環境功能區劃一般可分為大氣環境功能區、地表水域環境功能區、噪聲功能區等
6、結合實際分析環境規劃方案設計的基本過程
A 分析調查評價結果、污染源調查,環境現狀評價,環保實力調查等。了解現有環境現狀、問題、治理能力。B 分析預測結果、搞清規劃期內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規劃期內環境承載力的變化,所需的污染削減量,以及可能爭取到的環保投資,可以采用的污染治理技術。搞清規劃期內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C 列出環境規劃總目標和各項分目標、以便知道現實(非現在)和目標間差距D 制定環境發展戰略和主要任務、明確環境保護方向、重點、主要任務和步驟。E 制定環境規劃的措施和對策、規劃的主體內容,規劃的實質內容。
7、如何理解環境規劃方案決策的運行機制和模式
決策步驟:1.目標制定階段2.信息調查階段3.方案設計階段4.方案評估階段5.方案選定階段
6.反饋調查階段
(三)環境規劃方案決策影響機制、
首先與下列因素相關:決策者的決策智商、決策傾向、決策方法
1、決策風險的影響
由于未來不確定性,決策者本身知識結構的缺陷,或者決策者的疏忽,確定的實施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實施以后可能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造成損失
因此決策者會小心、保守。一些創新(利用新技術)的方案可能不會被采用
2、決策時效的影響
決策有時效性,決策結果針對某一時段來說是合理的,長遠來說卻可能有缺陷。
規劃方案也有適合的時間范圍。
決策者總是想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和最少投入實現環境規劃目標---因此往往容易接受、選擇“短平快”式的規劃方案(政府官員任期)---可能選擇臨時性的規劃方案。
如:飲用水源污染 ①治理;②從外引水
(3)社會成本核算的影響
---實施某一環境規劃,投入多少,效果怎樣,進行比較。
相同的成本,效果最好的方案肯定被優先選用;產生相同的效果,成本越低的方案肯定被優先選用
但實際上并一定是正確的――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關系。
4、決策機會的影響
規劃決策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對某一方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評價,決策者站在自己現在位置上考慮選擇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應該是比較實在的 應該在最佳的時空條件下選擇最佳的規劃方案付諸實施。
四、規劃方案決策系統的運行模式、
單一的經驗型規劃決策機制-----管理者憑經驗決策
綜合的知識型規劃決策機制-----依靠專家群進行決策
系統的智能型規劃決策機制-----運用軟件支持系統輔助決策
8、環境規劃實施的基本措施和應發揮的功能是什么
基本措施:
1、采取協調和審議措施
從五年計劃到年度計劃本身需要協調、審議(1)規劃部門內部的協調的調整 P77 (2)與有關部門進行協調調整(投資、實施、政策制定等部門)(3)與周圍臨近地區的協調調整
(4)與國家機關協調調整(與上級統一
2、 組織管理方面的措施(1)制定資源利用開發標準: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2)統計報表制度:月報、季報、年報(環保投入、污染治理、綜合利用、排放濃度、量) 監督;為下一年計劃提供依據
(3)依法控制、環保法規落實到實處有利于環境規劃的實施將環境規劃目標轉變為環境管理目標,成為地方環保規章制度的一部分。
3、科學研究方面的措施、利用科技進步優化規劃方法;采用生態工程方面的成果用于環境規劃;推廣應用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
發揮的功能:1.完成綜合機能 2.完成誘導機能3.完成科學的、合理的機能4.完成調整環境的機能 5.完成確保實行機能
9、結合環境規劃法說明其動態管理的內容
(二)環境規劃實施的動態控制管理:
――協調、調整
1、環境規劃空間控制、集中控制機構和分布于不同區域的分支機構之間通過信息溝通實施管理,對規劃全過程控制。管理機構之間
2、環境規劃時間控制
――規劃的管理者根據規劃實施者定時的反饋信息進行控制管理
---信息反饋時間和反饋回路的控制。
反饋回路:閉路---有完整的反饋回路;半閉路---有反饋機制,但有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干擾;開路---沒有反饋機制,管理者自行了解情況、控制(交通噪聲)
3、時空偶合的全過程控制
――兩個控制系統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協調一致對環境規劃的實施進行動態控制管理 ---若管理者是一個,還是比較容易溝通的。
(三)環境規劃的組織管理、1、建立與完善環境規劃管理組織機構、按行政區劃進行環境規劃,一般由當地環保局作為管理實施部門。跨地域的環境規劃,要設立專門的環境管理委員會。
2、形成完善的環境規劃管理手段:人大是對本地區環境規劃決策和監督管理的最高權力機構。各級人民政府是規劃實施的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和責任承擔者。環保局是規劃實施的具體辦事機構。環境委員會,是規劃實施的協調機構。
15、環境規劃的制度管理(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2)“三同時”制度;(3)排污收費制度;
(4)環境目標責任制;5)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限期治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第五章 環境規劃的技術方法
1.論述環境承栽力的內涵,對幾種環境承載力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
環境承載力的定義: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種群數量的Logistic法:優點:該方法是承載力研究的基石,它強調承載邊界的概念成為現在承載力研究的基本點,廣泛應用于種群和群落生態學,適于單一資源短期利用潛力的粗略計算 缺點:不能反映影響承載力大小的原因和作用機制,不能計算長期的承載力,難以勝任計算多尺度、多因素、考慮干擾和過程效應等要求的承載力
轉換法:包括生態足跡法、能值分析法、第一性生產力法。優點:對承載力的詮釋更清晰和明確,體現社會一經濟一環境復合系統的運行過程,適合大區域承載力的粗略計算
缺點:缺乏對社會一經濟一環境系統結構、機制的深入探討,也沒有考慮系統對象的多方面因素,比較粗糙和簡單,精度比較低。第一性生產力將承載力完全簡化為植物性產出,環境、人類的作用和不同資源自身的作用差異沒有考慮。生態足跡法和能值分析涉及因子少,因子之間的關系過于簡單,難以體現復雜系統的非線性特征,依靠轉換率或調節因子來實現不同資源、環境因子的方法對于有具體特征的特定區域顯得很不準確
資源差量法:優點:原理易懂,計算簡單。缺點:不能反映研究區域的社會、經濟狀況及人民生活水平變化與承載力大小之間的雙向作用
狀態空間法:優點:涵蓋面廣,綜合性強,較準確地計算某區域某時間段的承載力狀況 缺點:構建承載力曲面較困難,所需數據、資料較多
綜合評價法:優點:考慮因素較全面、靈活,適用于評價指標層次較多的情況
缺點:所需數據、資料較多
2.論述環境規劃對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壓力內涵的界定。
(一)環境承載力、壓力內涵的界定
區域環境承載力定義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區域和技術水平內,在環境載體結構、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環境載體所能承受的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的極限,或者環境載體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3.根據本章介紹的方法,模擬對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環境承栽力和環境壓力的計算
4.簡述環境規劃決策特征及決策分析模式。
(二)環境規劃決策的特征
1.非結構化特征 ――不屬于結構化決策
結構化決策(程序化):決策條件清楚明白,問題判斷邏輯性強,表現為重復性、例行決策 非結構化決策(非程序化):決策條件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其中的因果關系不是很清楚,是一次性的、非例行的決策。
環境規劃決策屬于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決策。
--復合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相互影響因素并未搞清;經濟行為、社會活動的不確定性(但規劃中某個具體問題的決策也有結構化決策問題)
(三)環境系統規劃的決策分析模式
根據環境規劃決策分析基本框架,在實際應用中,系統規劃的決策分析可歸納為兩種類型: 一是基于最優化技術來構造的環境系統規劃決策分析模型,可稱之為 “ 最優化決策分析模型 ”;
另一種是基于各種備選方案進行 系統 目標的模擬分析,從而選擇滿意方案,可稱之為 “ 模擬優化決策分析模型 ”。
最優化――盡可能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前提下,爭取獲得可能范圍內最佳效果---建立數學模型,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環境規劃決策難以進行最優化處理:
(1)環境、經濟、社會其中一項作為最優化目標,另外兩項只能作為約束條件――不能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
(2)復合生態系統難以滿足建立最優化決策分析數學模型的要求。
“模擬優化決策分析模型”是直接基于環境規劃決策分析的對策-----目標樹框架,就各個備選組合方案,分別進行多種目標和綜合指標的模擬(包括環境質量、費用及社會影響等)和評估的決策分析過程。
――通過對多個方案的模擬實施結果的分析評估,選出優秀方案
適用于多目標決策,適用于環境規劃這樣的復雜系統的規劃決策分析。
5.簡述費用-效益方法進行環境規劃決策的基本過程及評價準則。
環境費用效益分析基本程:明確問題-----環境質量與受納體影響關系確定------備選方案影響分析-----備選方案的費用效益計算--------備備方案效益費用評價及選擇
序原則:1、凈效益最大 2、費效比最小
6.數學規劃法有哪些主要方法。
(一)線性規劃(二)非線性規劃(三)動態規劃
7、多目標決策分析的概念
(一)決策問題的多目標體系
由于目標多了,衡量決策的標準也就多了,并且各目標間還往往存在矛盾,給決策帶來了困難。所以首先要建立多目標體系(二) 決策方案的多目標評價選擇
1、兩方案的比較(三種結果)
任一多目標決策問題,對其任意兩方案Ai、Aj兩兩比較,必定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方案Ai優于Aj,即方案Ai比方案Aj所有目標值都好;
方案Ai劣于Aj,即方案Ai比方案Aj所有目標值都差;
方案Ai與Aj難分優劣,即Ai的部分目標值比Aj好, Ai的部分目標值比Aj差。
8、結合一個環境規劃的例子,討論如何建立層次分析決策模型
1、概述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它適用于結構比較復雜,目標較多且不宜量化的決策問題。
層次分析法基本步驟:
明確問題,建立層次結構分析模型;
對同一級的要素,根據評價尺度建立判斷矩陣;
根據判斷矩陣計算確定各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
計算綜合重要度,確定評價方案的優先序,提供決策支持.
小結:環境評價方法:環境評價主要由評價對象與指標、評價準則、評價方法3個相互聯系
的技術要素構成;
污染源評價主要包括單項評價和綜合評價兩種類型,單項評價主要通過超標率和排放強度來進行評價,綜合評價則通過等標污染負荷和污染負荷比來進行評價。
環境質量評價的基本方法是單因子評價指數和多因子評價指數法(均值型、加權型、內梅羅) 環境預測與社會經濟預測方法
環境預測是環境規劃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環境規劃決策的基礎。我們主要了解了環境預測的主要內容、遵循的基本原則、預測方法選擇與結果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方法,我們主要學習了人口預測、GDP預測、能耗預測、用水預測方法 環境承載力、環境壓力的計算及預測
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環境承載力的計算方法主要有種群數量的Logistic法、轉換法、資源差量法、狀態空間法、綜合評價法。
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壓力的計算思路:環境承載力由天然載體和獲得性載體共同提供。環境壓力包括四部分:消耗生物資源造成的環境壓力;消耗能源造成的環境壓力;污染物的消納造成的環境壓力;由獲得性載體的承載力轉換的環境壓力。
環境規劃的決策分析
環境規劃決策就是從幾個經過優化的方案中選擇一個作為實施方案。
環境規劃決策的特征:非結構化特征、多目標特征、基于價值觀念的特征。
環境系統規劃的決策分析模式最優化決策分析模型、模擬優化決策分析模型。
單目標決策分析方法主要有費用-效應分析法和數學規劃法.
費用-效益分析法通常采用凈效益或費效比等評價準則;
數學規劃法包括線性規劃法、非線性規劃法、動態規劃法。
所謂多目標決策分析,就是運用種種數學支持技術,來處理以下兩個問題:
(1)根據所建立的多個目標,找出全部或部分非劣解;
(2)設計一些程序識別決策者對目標函數的意愿偏好,從非劣解中選擇“滿意解”。 有限方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矩陣法、層次分析法
第六章 大氣環境規劃
1、描述大氣環境系統組成及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p204)
大氣環境過程子系統:日常所說的大氣環境
大氣污染物排放子系統:污染源
大氣污染控制子系統:污染源控制、清潔生產、提高能源利用率、優化能源結構
城市生態子系統:大氣環境保護的保護對象,以人為主體,包括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教育、醫療、居住)
2、簡述大氣環境規劃的概念和內容。
概念:大氣環境規劃---就是為了平衡和協調某一區域的大氣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以期達到大氣環境系統的最優化,最大限度的發揮大氣環境系統組成部分的功能。
(1)弄清問題、通過調查、評價、預測找出現在和規劃期內大氣環境主要問題。
(2)確定環境目標、確定大氣環境功能區的大氣環境目標
(3)建立污染源和環境質量間的輸入響應關系、確定污染物排放和大氣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
(4)選擇規劃方法與建立規劃模型、根據具體的污染物確定
(5)確定優選方案、通過多個方案的比較和反復論證
(6)方案的實施
3、簡述能源構成與大氣污染之間的關系。
答:1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水平 2能源消耗費得增加 3 大氣污染物產生量的增加 4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5大氣環境質量惡
4、簡述大氣環境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玫瑰風向圖)
5、簡述大氣環境規劃組成及各組成部分在規劃中所起的作用。
一個完整的大旗環境規劃包括多反面的內容如:大氣環境評價、大氣環境污染預測、 大氣環境目標確定及大氣環境功能區的劃分等 2、對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及預測,了解現在和未來的大氣環境質量污染情況。大氣污 染預測確定主要大氣污染物, 影響排污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和預測排污量增長對大氣環 境質量的影響。 而制定科學, 合理的大氣環境目標是編制大氣環境規劃的重要內容之 一。 正確劃分大氣環境功能區是研究和編制大氣環境規劃的基礎和重要內容, 也是實 施大氣環境總量控制的基礎前提
6、簡述大氣環境規劃目標。如何確定大氣環境規劃的目標?
大氣環境規劃的目標是在區域大氣環境調查評價和預測以及區域大氣環境功能區劃分的基礎上,根據規劃期內所要解決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和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7、為什么要進行大氣功能區的劃分?如何進行劃分?
1、 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的區域, A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要分別劃分為一、 二、 三類功能區, 各功能區分別采用不同的大旗環境標準,來保證這些區域社會功能的發揮 B 、應充分考慮規劃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科學地合理地劃分大氣環境功能區。 C、劃分大氣環境功能區,對不同的功能區實行不同大氣環境目標的控制對策,有利 于實行新的環境管理機制 2、大氣功能區的方法一般有:多因子綜合評分法,模糊聚類分析法,生態適宜度分析法 及層次分析法等。按多因子綜合評分法為例,大氣環境功能區劃分可采取一下步驟: 確定評價因子,單因子分級評分標準的確定,單因子權重的確定,單因子綜合分級評 分標準的確定,評價結果的最終確定
8、簡述大氣污染源調查的主要內容。
①畫出污染源分布圖②排污量及排污分擔率 ③排污系數
9、簡述大氣污染源現狀評價的方法,如何確定大氣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大氣污染源評價(1)方法選擇,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位置、排放規律、排放方式、污染物特征等,在實際工作中,常采用標化評價法評價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潛在危害,經分析比較確定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標化評價常用的方法:等標污染負荷法和排毒系數法。
大氣主要污染物的確定
根據國家確定的量大面廣的大氣污染物,如煙塵、工業粉塵、SO2、NOx、CO等,以及在本區域污染源調查中發現的排放量大的大氣污染物(如氟化物),或是排放量雖不大但危害嚴重的污染物(如鉛)作為初步選定的主要污染物;
逐個計算這些污染物的等標污染負荷,比較其潛在危害;
按等標污染負荷的大小進行排序,一般截取排在前5位或前6位的5-6個大氣污染物作為主要污染物。
主要工業污染源的確定
逐個計算本規劃區域各工業污染源的等標污染負荷;
根據等標污染負荷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序;
按國家規定確定截取線,第一道截取線所截取的工業污染源,其等標污染負荷之和占全區域工業污染源總等表污染負荷的65%左右;第二道截取線所截取的工業污染源,其等標污染
負荷之和占全區域工業污染源總等表污染負荷的75%左右;第三道截取線所截取的工業污染源,其等標污染負荷之和占全區域工業污染源總等表污染負荷的85%左右。
10、簡述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的主要方法。
通常選用環境質量指數(EQI)法或分級評比方法
11、什么是大氣總量控制?為什么要在大氣環境規劃中實行總量控制?
大氣總量控制是通過控制給定區域污染源允許排放總量, 并將其優化分配到源, 以確 保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值的方法。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實行濃度控制和 P 值控制已不能阻止污染源密集區 域的形成,也不能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因此,根據我國國情和城市現有大氣污染 特征,提出在我國城市推行區域大氣總量控制法。只有實行總量控制,才能建立大氣 污染物排放總量與大氣環境質量的定量關系, 建立污染物削減與最低治理投資費用的 定量關系,從而確保實現城市的大旗環境質量目標。
二、大氣環境污染預測
(一)大氣污染源源強預測
(二)大氣環境質量預測
1、比例法 5、線源擴散模式
2、箱式模型 6、面源擴散模式
3、高斯擴散模型 7、總懸浮微粒擴散模式
4、多源擴散模式 8、灰色預測模型
三、大氣環境容量分析
1、某一環境單元中大氣環境容量模型
Au=V(Sa-Ba)+C0
2、運用大氣污染預測模型進行反推
12、大氣總量控制技術方法主要有哪些?
大氣總量控制是通過控制給定區域污染源允許排放總量,并將其優化分配到源,以確保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值的方法,
(一) A-P值法計算控制區允許排放總量
A值法
A值法屬于地區系數法,只要給出控制區總面積及各功能分區的面積,再根據當地總量控制系數A值就能計算出該面積上的總允許排放量。
A值法是以地面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值,使用簡便的箱模式而實現的具有宏觀意義的總量控制;是對以往實行的P值法的修改。
P值法
P值法則可以對固定的某個煙筒控制其排放總量,但無法對區域內煙筒個數加以限制,即無法限制區域排放總量
(二) 反推法計算控制區允許排放總量
環境預測時經常是知道排放量來預測濃度值
總量控制時是知道濃度限值來求控制區允許排放量---反推法
13、大氣污染負荷分配原則有哪些?
1、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 2、一律削減排放量的分配原則 3、優化規劃分配原則
14、P203第13題(上交)
15、 大氣環境規劃的綜合防治措施
一、減少污染物排放量,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2、集中供熱,3、采用有效的治理技術
(1)控制顆粒物排放(2)控制氣體污染物排放4、實施清潔生產5、控制移動源的排放
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
三、植物綠化
大氣自凈能力——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因發生稀釋擴散、沉降和衰減現象,而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降低的能力。
------減少污染物削減,降低治理費用
1、污染源合理布局2、城市功能區合理布局3、增加煙囪高度
16、“兩控區”劃分的基本條件
(1)酸雨控制區:
降水PH
硫沉降超過臨界負荷 不同地區的土壤和植被對硫沉降的承受能力不同,臨界負荷反映能力大小
SO2排放量較大 控制單元組成部分,污染源
第七章 水環境規劃
1、水環境規劃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水環境規劃是對某一時期內的水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所作出的統籌安排和設計。其目的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水質,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水資源,充分地發揮水體的多功能用途,在達到水環境目標的基礎上,尋求最小(或較小)的經濟代價或最大(或較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水環境規劃包括兩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是水質控制規劃(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二是水資源利用規劃(水資源系統規劃)。這兩個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以實現水體功能要求為目標,是水環境規劃的基礎;后者強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環境保護,它以滿足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宗旨,是水環境規劃的落腳點。
9、水環境規劃的基本步驟
(一)明確問題:(二)確定規劃目標(三)選定規劃方法(四)擬定規劃措施
(五)提出供選方案(六)規劃方案實施
2、何謂水污染控制系統?
水污染控制系統:污染物的產生、排出、輸送、處理、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
---可大可小(可以是整個流域的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或某污水處理廠的規劃)
3、簡述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的內容和特點。
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是以國家頒布的法規和標準為基本依據,以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地 區經濟發展規劃為指導, 以區域水污染控制系統的最佳綜合效益為總目標, 以最佳適用防治 技術為對策措施群, 統籌考慮污染發生—防治—排污體制—污水處理—水體質量及其與經濟 發展、技術改進和加強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地調查、監測、評價、預測、模擬和優化 決策,尋求整體優化的近、遠期污染控制規劃方案。 特點:在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中,規劃方法的選擇是決定規劃成敗的關鍵,也是規劃的核心 內容。根據解決水污染問題的途徑,可將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分為兩大類,即系統的最優化 問題和規劃方案的模擬選優問題
4、城市水污染控制規劃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以國家頒布的法規與標準為基本依據,以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區域水污染控制系統的最佳綜合效益為目標,最佳適用防治技術為對策措施群,統籌考慮污染源發生—防治—排污體制—污水處理—水質質量及其與經濟發展、技術改進和加強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調查、監測、評價、預測、模擬和優化決策,尋求整體優化的近、遠期污染控制規劃方案。
5、簡述水資源系統規劃的目的、任務和規劃層次。
目的:水資源系統規劃將作為區域內各項水工程設計的基礎和編制國家水利建設長遠計 劃
的依據 任務: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計劃,改善生態環境要求,以及各行各業對水資源的 需求,結合區域內水資源的條件和特點,選定規劃目標,擬定合理開發利用方案,提出工程 規模和開發程序方案。 層次:1、流域水資源規劃。2、地區水資源規劃。3、專業水資源規劃
10、水污染控制單元由源和水域兩部分組成
11、水環境容量的設計條件
平均化過程是設計條件的主要過程,即在穩態條件下平均化,或在概率分布條件下平均化。由此構成了兩類設計條件:
隨機(或概率分布)設計條件
穩態(或定常)設計條件
12、水污染控制規劃模型
(一)最優化控制模型,1、排污口最優化 2、最優化均勻處理3、區域最優化處理
(二)模擬選優
6、簡述水環境容量的定義,及相關因素和類型。
(一)概念――在給定水域范圍和水文條件,規定排污方式和水質目標的前提下,單位時間內該水域最大允許納污量。 ――水體在特定環境目標下所能容納污染物的量。
1、按水環境目標分類:A、自然水環境容量。B、管理(或規劃)環境容量C/規劃環境容量 2、按污染物性質分類:A、耗氧有機物的水環境容量。B、有毒有機物的水環境容量。
C、重金屬的水環境容量 3、按降解機制分類:A、稀釋容量 B、自凈容量 4、按可再生性分類:A、可更新容量 B、不可更新容量 5、按可分配性質分類:A、可分配容量 B、不可分配容量
容量大小與水體特性,水質目標和污染物特性有關
13、水環境規劃的技術措施
一、減少污染物排放負荷(一)清潔生產工藝(二)濃度控制法(三)總量控制(四)污水處理(五)污灌 (六)氧化塘
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體納污容量 (一)人工復氧(二)污水調節(三)河流流量調控
三、生態修復技術1、恢復城市水系環境2、恢復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維護和改善河流水系的景觀效果
四、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技術
14、規劃方案的綜合評價
一、費用效益分析二、方案可行性分析 (一)水環境目標的可達性分析(二)污水處理投資的可行性分析
三、水環境承載力分析(一)水環境承載力指標(二)水環境承載力的定量表述
7、水污染源預測包括哪些內容?
(一)污染源排放量預測
1、工業廢水排放量預測
(1)排污系數遞減率法(2)萬元GDP排污系數法(3)年排水系數法
2、生活污水排放量預測
(1)人均污水排放系數法(2)年排水系數法
(二)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1、工業污染物排放量預測2、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8、水環境質量預測方法主要有哪些?
水質基本預測方法
水質相關法:水質流量相關法、
河流、湖泊水質的灰色預測模型、
河流、湖泊水質的多元回歸分析
水質模型法:河流完全混合模型,
一維河流穩態模型、
湖泊水質預測模型 、
湖泊富營養化水質預測模型①沃倫維達模型②狄龍模型③合田健模型④康菲爾德模型
第八章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
1、什么是固體廢物?固體廢物有哪些類型?
是指生產建設、日程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 有3類,即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城市生活垃圾。
2、什么是固體廢物管理規劃?固體廢物管理規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是在資源利用最大化、 處置費用最小化的條件下, 對固體廢物管理系 統中的各個環節、層次進行整合調節和優化設計,進而篩選出切實的規劃方案,以使整個固 體廢物管理系統處于良性運轉
(1)總體設計;確定規劃的目的、對象、范圍、內容、建立規劃指標體系
(2)數據調查與分析; 污染源調查;固廢處理現狀調查;環境影響調查;社會經濟現狀和發展規劃調查;周圍環境調查;
(3)規劃模型開發;建立固廢管理控制系統的規劃模型
(4)規劃方案生成及后優化分析。規劃方案的設計優化、決策分析
3、固體廢物管理規劃對象
主要對象:城市垃圾
要考慮怎樣使城市垃圾最大化回收和處理費用最小(收集、運輸、處理、處置) 原因:
危險廢物以法律法規規定了其管理程序
工業固廢要求企業自行處理、消化
第九章 噪聲污染防治規劃
1、什么是噪聲?什么是噪聲污染?
噪聲——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通常是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噪音的波形是雜亂無章的。在環境領域:凡是人們不需要的、使人厭煩的、干擾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妨害的聲音統稱為噪聲
我們國家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稱為環境噪聲污染
2、簡述不同類型噪聲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噪聲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則:(1)規劃優先原則(2)先入為主原則(3)過失責任原則(4)無污染免責原則(5)分類指導原則
(一)交通噪聲污染控制方案
1、設置聲屏障2、修建低噪聲路面,減少輪胎與路面接觸噪聲3、建設降噪綠化林帶4、生源控制5、公路、鐵路、民航等部門制定專項噪聲控制規劃,減輕環境噪聲污染
(二)工業噪聲污染控制方案
1、從聲源上降低噪聲,應用新材料,改進機械設備的結構以降低噪聲、改革工藝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聲、提高零部件加工精度和裝配質量以降低噪聲、維持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以降低噪聲
2、在噪聲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利用鬧靜分開和合理布局的原則降低噪聲,利用地形或聲源的指向性降低噪聲,利用綠化林帶降低噪聲,采取聲學控制措施降低噪聲
三)建筑施工噪聲污染控制方案
選擇低噪聲的施工機械以降低噪聲,同時對施工機械設備進行降噪處理。建立建筑施工申報制度。在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禁止夜間進行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建筑施工作業。加大建筑施工噪聲現場監督管理力度,加大對群眾信訪和糾紛查處力度,保護城市區居民安靜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四)社會生活噪聲污染控制方案
1、商業活動的噪聲污染控制方案,禁止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高音廣播喇叭或采用其它發出高噪聲的方法招攬顧客,對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空調器、冷卻塔等可能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設備、設施進行降噪處理,使其邊界噪聲達標排放。
2、文化娛樂噪聲污染控制方案,經營中的文化娛樂場所,其邊界噪聲不得超標排放;如達不到邊界噪聲標準限值,應采取降噪技術措施進行處理。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的音響器材可能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時,應遵守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家庭室內娛樂活動,應當控制音量或避開周圍居民休息時間,避免對周圍居民造成環境噪聲污染。
3、簡述噪聲環境質量標準
環境噪聲的評價標準,應采用以下相關國家標準: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2008)機場周圍飛機噪聲環境標準(GB9660-1988) 鐵路邊界噪聲限值(GB12525-1990)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1990)
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1990)
4、社會生活環境噪音排放標準
A,0類聲環境功能區,指健康醫療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該區晝間的等效聲級應小于50db,夜間應小于40db
B、1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以居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該區晝間的等效聲級應小于55db,夜間應小于45db
C、2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業、工業混雜,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該區晝間的等效聲級應小于60db,夜間應小于50db
D、3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以工業生產、倉儲物流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業噪音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該區晝間的等效聲級應小于65db,夜間應小于55db
E、43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交通干線兩側一定距離之內,需要防止交通噪音對好走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又分為4a類和4b類兩種,該區晝間的等效聲級應小于70db,夜間應小于55db
第十章 城鎮環境規劃
1、開發區環境規劃的內容
(一 )現狀調查及評價
1.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特征調查。
2.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環境質量評價包括污染源調查以及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等評價。
3.生態環境現狀調查 如各生物種群的數量、種類、分布等。
4.環境效應調查評價 環境污染對人體、動植物等影響的經濟分析。
5.國土綜合開發設想 中心規劃區布局、規劃區外圍布局、農業發展設想、供水設想、交通設想、綜合開發方向和 目標等。
二)基礎研究
1.大氣污染研究 2.水環境污染研究 3.生態環境條件分析及經濟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4.土地及人口問題分析。
(三)環境預測與規劃
1.確定研究目標、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2.開發區及規劃小區環境承載力分析。
3.開發區經濟發展結構及投資預算分析。 4.環境污染預測 5.環境污染控制研究 。
6.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方案設計。 7.開發區土地利用規劃。 8.開發區工業與城鎮布局調整規劃。 9.開發區交通規劃。 10.經濟開發區環境管理建議。
2、簡述城市環境規劃的內容。 答:城市規劃包括環境現狀調查評價和環境質量預測及規劃。 首先,在明確規劃的對象、目的以及范圍的前提下,進行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即對所 要規劃地區的自然、社會、經濟基本狀況,土地利用、水資源供給、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狀 況,以及對大氣、水、土壤、噪聲和固廢等環境質量狀況進行詳盡的調查,收集相關數據進 行統計分析,并適當地作出相當的環境質量評價。 然后,在現狀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和規劃。即根據現有狀況和發展 趨勢對規劃年限內的環境質量進行科學預測, 根據環境功能狀態確定城市功能分區及相應的 環境目標,進行水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設計,對城市大氣、水體、噪聲等進行污染綜合 整治規劃、 制定固體廢物和工業污染資源管理控制規劃, 以及對城市的交通運輸、 能源供給、 土地利用和綠地建設等進行科學的設計與規劃。
3、社區環境規劃的內容
(一)社區建設的基本目標
以社區為基本單元,把城市化和現代化有關內容量化為具體指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效益,走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社區建設的目標。
(二)社區環境規劃的指標體系
建立社區可持續發展指標最大的困難是必須把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指標綜合在一起。
規劃指標應體現社區環境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開放性。
規劃指標應體現這種跨邊界性。
應體現對環境要求的前瞻性與超前性。
(三)環境背景調查與環境質量評價
1.環境背景調查
社區環境背景調查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對社區的上風向帶來空氣污染以及邊緣帶產生噪聲污染的調查。
2 社區環境評價
社區環境評價是對一個社區的描述或社區自我評價,它的評價內容包括生態環境質量、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社會指標的評價。要進行動態適應性評價,一生-一如動態選擇評價的目標和內容,動態選擇評價的時空邊界,動態選擇累計效應與累計影響評價的方法。
(四)社區環境預測
社區環境預測主要是調動社區成員的積極參與,讓大家共同管理社區事務,采用的方法常常是特爾菲法
(五)社區環境功能區劃
對社區內功能區的功能要與整體規劃相匹配,依據自然條件的特點劃 分功能區,以及利用環境開發的潛力以及行政轄區劃分功能區,特殊情況可以經濟發展的特點、發展趨勢劃分功能區。
(六)環境規劃方案的優化
1.規劃方案
為達到規劃目標,可采用多種方案。方案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環境管理行
動計劃、土地使用行動計劃、社區參與行動計劃、環境健康行動計劃和能源保護行動計劃等。
2.方案優化
首先對采用的方案進行費用一效益分析,如果效益大于費用,則方案被認為是可行的。 其次,要考慮所采用的方案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對于技術難度較大或技術方面投資太大的方案,要對它的可行性進行慎重考慮。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提供的所有方案中,要盡可能的選取能帶來可持續性的規劃方案。
3.方案實施
(七 )地方環境保護法規的制定
通過立法手段,確定社區環境規劃在城市規劃領域的法定地位,完善其編制和審批執行程序。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使之規范化,最終使社區環境規劃從目前的物質規劃向全面的社會發展規劃轉變,真正使規劃為公眾服務,為謀求社會進步服務 。
4、鄉鎮環境規劃的內容
1.制定環境規劃的目標
環境規劃的前提是確定環境規劃目標。首先根據規劃區域的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提出區域的環境功能,進而確定環境目標。
環境目標要有針對性,不僅要著眼于區域生態環境的現狀,還要致力于在規劃期內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發展,做到實事求是,切實可行。
2.建立規劃指標體系
鄉鎮環境規劃指標體系可分為基礎性指標和環境保護指標兩大類。
基礎性指標包括社會經濟指標、自然環境指標、環境狀況指標等。
環境保護指標包括污染控制指標、環境管理指標、自然保護與建設指標。
3.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1)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調查
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所有制結構、產業布局;掌握縣域城鎮發展水平,人口及構成狀況;掌握影響縣域(鎮區)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資源分布特點。
(2)污染源現狀調查與評價
查明鄉鎮工業“三廢”排放特征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查明城鎮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產生、處理情況;農藥、化肥的年銷售量、利用量和殘留量等。
(3)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對于縣域(鎮區)范圍內大氣、水、土壤和噪聲中一些指標進行調查評價 。
(4)對土地、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調查,查明存在的主要生態破壞問題 。
4.環境污染預測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分析城鎮發展方向,產業結構發展趨勢,人口及組成的變化; 對工業“三廢”排放量,生活垃圾處理量,農藥化肥施用量進行預測;
對鄉鎮大氣、水、噪聲環境質量變化趨勢進行預測;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對可能產生的城鎮及鎮郊生態破壞與資源損毀進行分析和預測,指明主要環境破壞問題及主要破壞區域。
5.環境功能區劃
根據縣域(鎮區)范圍內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結構及其功能的分異規律,以及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應,把特定的地域空間劃分為不同的生態環境單元。
6.制定環境規劃方案
(1)制定環境污染防治規劃 (2)制定自然生態保護規劃 (3)制定工業發展結構與合理布局規劃
(4)制定環境管理規劃
第十一章 生態規劃概論
1、生態規劃
生態規劃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基礎,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和生態過程,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針對區域社會發展狀況,環境特征及其環境發展趨勢,結合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建設所做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合理安排。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導生態環境計劃的重要依據。
環境規劃是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
2、現代生態規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1)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2)更強調規劃的生態學基礎
(3)突出生態合理性與時效性 (4)新技術與方法的應用 (5)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綜合 (6)由“軟科學”走向“軟”、“硬”結合
3、生態規劃的目的與任務是什么?
生態規劃的目的
①保護人類健康,提供人類生活居住的良好環境;
②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進行合理的利用,提高其經濟價值;
③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完整性。
生態規劃的目的可以總結為:
依據生態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原理,調解系統內部各種不合理的生態關系,提高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條件下,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行為的誘導手段實現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規劃的基本任務
(1)充分了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態過程特點和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2)使系統的發展立足于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資源的潛力,形成系統社會經濟功能與生態環境支持服務功能的互補與協調,突出系統優勢。(3)追求系統總體關系的協調,強調系統發展的高效和持續性,改善和提高系統的自我調控和自我發展能力。
4、生態規劃的理論基礎及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生態學與生態學基本原理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二)系統科學理論
系統科學包括一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自組織理論、灰色系統理論等,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系統問題進行研究,形成和完善了系統論的概念和范疇,從系統的角度揭示客觀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本質和規律。
(三)生態規劃的科學基礎——人類生態學
1、概念:人類生態學是研究人與生物圈、人與環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
人類生態學以人類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
任務就是探索不同層次復合生態系統的動力學機制,控制論方法,辨識系統中各種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環境與發展、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關系,尋找調和這些矛盾的技術手段、規劃方法和管理工具。 3、基本理論:人類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系統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
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生態規劃的原則
整體性原則 、趨適開拓原則 、協調共生原則 、區域分異原則 、高效和諧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
5、生態規劃的有哪些基本類型?
生態規劃的類型
按地理空間尺度劃分:區域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 、生物圈保護區規劃 。
按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劃分有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農村生態系統等生態規劃。
按社會科學門類劃分主要有經濟生態規劃、人類生態規劃、民族文化生態規劃等。
6、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生態調查
1實地調查收集資料是最直接的方法,尤其在小區域、大比例尺規劃中,實地調查更為重要 2歷史調查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長期相互作用與影響,形成資源枯竭、土地退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多是歷史上人類不適當的活動直接或間接的后果。在生態調查中,對歷史過程進行調查了解,可以為規劃者提供探索人類活動與區域環境問題之間關系的線索。
3公眾參與的社會調查生態規劃強調以人為本,體現公眾參與。因此,通過社會調查,了解區域內不同階層的人們對發展的要求及其關注的焦點問題,在規劃中充分體現公眾的愿望。同時,通過社會調查,進行專家咨詢、座談,可將專家的知識與經驗結合于規劃中。
4遙感調查、近年來,遙感技術發展迅速,為及時準確獲取區域空間特征資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發展與應用,遙感資料的處理得到技術上的保障,已成為生態規劃的重要資料來源。
2.生態分析與評價
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運用生態系統及景觀生態學理論與方法,對規劃區域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與過程進行分析評價,認識和了解規劃區域發展的生態潛力和限制因素。它主要包括:生態過程分析 、生態潛力分析 、生態格局分析 生、態敏感性分析 、土地質量與區位評價
3、決策分析
生態規劃的最終目的是提出區域發展的方案與途徑。生態決策分析就是在生態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規劃對象的發展與要求以及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條件,分析與選擇經濟學與生態學合理的發展方案與措施。主要包括:
生態適宜性分析 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規劃方案的制定、評價與選擇
第十二章 生態評價及其方法
1、生態評價的特點
主觀性:評價過程受評價者效用原則及個人偏好影響,也受其識別能力和環境狀況的局限,具有明顯的主觀性。
不確定性:評價對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粗糙的、模糊的及隨機變化的,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偏序性:生態評價比較的是一個多屬性的目標系統,生態因子空間不是全序,而是偏序
2、生態評價的內容
1、系統辨識
通過建立指標體系進行評價、辨識,目的是找出目標系統的差異,為決策者提供利用機會、避免風險、調整結構、改善功能的較為直觀的決策依據。在辨識過程中有三類因素十分重要。 ①主導的利導因子和限制因子。 ②關鍵的正、負反饋環節及過程。
③重要的風險與機會。
2、行為模擬
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根據模擬的結果評判所采取措施的好壞,以及對外部干擾反應的強弱,常用系統動力學模型、靈敏度模型等進行。
3、趨勢性預測
對系統有關的單因子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如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產值等,可采用多種模型。例如趨勢外推法、投入/產出、回歸預測、類推灰色預測等。
4、對策性預測
人為控制某些因素,分析其改變對系統狀態變化趨勢的影響。它屬于強迫性的,用于檢驗分析對策可能帶來的結果。
總結
生態評價具有不確定性、主觀性和偏序性等特點。
生態評價所面對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多屬性、多標準和多層次的綜合大系統,其指標體系的建立屬于多屬性評判問題。必須建立多目標的評價體系,而且評價體系要在系統中具有評價、預測和控制的功能。
生態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因子綜合法、模糊評價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評價法、神經元網絡評價法等。
第十三章 生態適宜性分析
1、為什么說生態適宜性分析是生態規劃的核心?
生態適宜性分析的內涵
生態適宜性分析是生態規劃的核心,是應用生態學、經濟學、地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區域發展所涉及的生態系統敏感性與穩定性,了解自然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對區域發展可能產生的制約因子,對資源環境要求與區域資源現狀進行匹配分析,確定適應性的程度,劃分適宜性等級,從而為制定區域生態發展戰略,引導區域空間的合理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分析比較生態適宜性分析的各種方法。
形態分析法:形態分析法較為直觀,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點。一是其景觀類型或小區的劃分及適宜性的評價需要較高的專業修養和經驗,從而限制了其應用;二是適宜性分析沒有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主要取決于規劃者的主觀判斷。
因素疊置法:因子疊置法直觀性強,有明顯的優點。但過程較為煩瑣,當因子多時,使用顏色或符號較為麻煩,有時疊加后不易分辨。另外,疊置時將各因子的作用同等對待,與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同時,因子之間可能存在明顯相關性,將其疊加可能出現重復計算的問題。 麥可哈格從生物群落結構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土地利用集合的概念,即共存的土地利用或多重利用方式。
因子組合法:線性與非線性綜合法用于生態適宜性分析,通過對各因素賦予相對分值和權重,克服了因子地圖疊置法的不足,適合于在計算機上進行分析運算,因而得到廣泛應用。但該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各因子的相對賦值和權重給定無一個客觀的標準,主要依據使用者的主觀判斷;將各類因子之間的關系簡化為線性關系也有不盡合理的地方。另外,因子組合法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各類因子之間要保持相對獨立,這就要求要有一套科學的因子選擇判斷準則,特別是當評價因子多的情況下因子的組合與選擇尤為重要,而目前這一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邏輯組合法:
生態位適宜度模型 : 生態位適宜度指數的大小反映了區域現狀資源條件對發展需求的適宜性程度,可以根據生態位適宜值的大小確定初步的區域發展方案和措施。
3、在生態規劃中,生態適宜性分析與生態承載力分析有何關系?
生態承載力評價的重點是生態環境質量不降到可接受程度所允許的最大限值。在評價中涉及兩個重要概念,即“發展變量”、“限制因子”。
發展變量往往用區域社會經濟、人口發展來度量;
而限制因子則是區域內限制人類活動進一步增長的因子,其最大值多由國家、地方標準確定(如空氣質量標準、水質標準等),也可由專家討論或背靠背評判得出。
在生態承載力分析中,關鍵問題是確定限制因子與發展變量的關系,以及如何估算限制因子對發展變量的限制程度
在生態規劃中,適宜性分析與承載力評價涉及不同問題。適宜性分析用于評價資源的最佳利用方向,而承載力則回答在保證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到無法接受程度時所允許的發展限度。 將適宜性與承載力結合,可以使規劃更科學、合理。同時,可以回答以下的問題。
(1)在維持一定生態環境質量前提下,規劃區域有多大的發展余地?
(2)自然、社會資源對維持該區域持續發展的能力如何?(3)若要適應人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花費多少財力、物力用于提高承載力,有什么可行的措施?
第十四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規劃
1、怎樣理解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生態實質?
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l)水土流失嚴重 (2)土地沙化 (3)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4)水資源短缺 (5)濕地萎縮 (6)酸沉降范圍廣
2、什么是生態示范區?建設生態示范區有什么意義?
生態示范區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主持的一項長期性(1996~2050年)環境保護建設計劃。 主要目的是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協調為典型的示范區域,以便于指導各地類似區域的建設, 生態示范區是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任務,統一規劃,綜合建設,保持生態良性循環,保證社會、經濟的全面、健康和持續發展的一個行政區域。生態示范區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又對外開放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體,一般可以鄉、縣和市域為基本單位組織實施。
3、區域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結構的辨識2.區域生態規劃的指導思想與目標選擇3.區域生態經濟分區與發展方向4.主要建設領域和重點建設任務規劃5.經費概算與效益分析
6.實施生態規劃的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景觀生態規劃
1、景觀生態規劃
概念:景觀生態規劃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及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和對策及建議。
2、景觀生態規劃的步驟
1、確定規劃范圍與規則目標
規劃目標可分為3類:一類是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進行的自然保護區規劃與設計,第二類是為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而進行的規劃,第三類是為當前不合理的景觀格局而進行的景觀結構調整。
2、景觀生態調查
景觀調查的主要目標是收集區域的資料與數據。
獲取資料的手段:歷史資料、實地調查、社會調查和遙感及計算機數據庫。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地質、水文、氣候、生物/形地貌因素,土地構造、自然特征、人為特征
文化因素,社會影響、政治和法律約束、經濟因素
3、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分析
景觀格局與過程分析對景觀生態規劃有重要的意義,成功的規劃與設計在于我們對規劃區景觀的理解程度,因為景觀生態規劃的中心任務是通過組合或引入新的景觀要素而調整或構建新的景觀結構,以增加景觀異質性和穩定性,而對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做到這一點。
4、景觀生態分類和制圖
景觀生態分類和制圖是景觀生態規劃及管理的基礎。
根據景觀生態分類的結果,客觀而概括地反映規劃區景觀生態類型的空間分布模式和面積比例關系,就是景觀生態圖。可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基礎圖件。
5、景觀生態適宜性分析
景觀生態適宜性分析是景觀生態規劃的核心,其目標以景觀生態類型為評價單元,根據區域景觀資源與環境特征、發展需求與資源利用要求,選擇有代表性的生態特性,從景觀的獨特性,景觀的多樣性,景觀的功效性,景觀的宜人性或景觀的美學價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觀類型內在的資源質量以及與相鄰景觀類型的關系,確定景觀類型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景觀類型的適宜性等級。適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體法、因子疊合法、數學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邏輯組合法五類。
6、景觀功能區劃分
功能區的劃分從景觀空間結構產生,以滿足景觀生態系統的環境服務、生物生產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礎功能為目的,并與周圍地區景觀的空間格局相聯系,形成規劃區合理的景觀空間格局,實現生態環境條件的改善、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規劃區可持續能力的增強。
7、景觀生態規劃方案評價及實施
成本效益分析
對區域持續發展能力的分析
Forman認為,一個合理的景觀規劃方案應有以下幾個特征:
考慮規劃區域較廣闊的空間背景;
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
規劃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
規劃方案應有選擇余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于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政策約束,這樣可供選擇的折衷方案才清晰、明確。
景觀規劃中5個必需要素:
時空背景、整體背景、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特性
3、景觀生態規劃與景觀生態設計的關系
景觀生態規劃、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管理構成了景觀生態建設,屬于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從國內外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實踐來看,內容不盡相同。
景觀生態設計更多地從具體的工程或具體的生態技術配置景觀生態系統,著眼的范圍較小,往往是一個居住小區、一個流域、各類公園和休閑地等的設計;而景觀生態規劃則從較大尺度上對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新的景觀格局及功能區域,使整體功能最優。
景觀生態規劃強調從空間上對景觀結構的規劃,具有地理科學中區劃研究的性質,通過景觀結構的區別,構建不同的功能區域,而景觀生態設計強調對功能區域的具體設計,由生態性質入手,選擇其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景觀生態規劃與景觀生態設計是從結構到具體單元,從整體到部分逐步具體化的過程。
【生態環境規劃復習題】相關文章:
吉林市人工濕地生態環境規劃的設想05-01
高強度開發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研究--以上海市寶山區生態環境規劃為例04-28
中國環境規劃的對策研究04-26
我國環境規劃思想體系初探05-03
環境規劃中情景分析方法及應用研究05-02
校園環境規劃方案范文(通用25篇)05-28
淺論農村環境問題與農村環境規劃04-29
環境規劃公眾參與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05-03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角色演進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