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絨花:寂寞宮花獨自紅
仕女人人愛簪花
也許,你沒有聽說過南京絨花,但是如果你看過《紅樓夢》,就會記得 “送宮花賈璉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鐘”這一回中,周瑞家的將“宮里作的新鮮樣法堆紗花兒”送給大觀園中每一位姑娘的橋段。誰先挑選宮花,誰挑什么樣的宮花,還引得林黛玉生了一回氣。這里所謂的“宮花”和“堆紗花兒”就是絨花——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只要是女人,都對絨花一見傾心,這足見宮花昔日的影響力。
南京絨花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南京絨花的產生,來源于唐時仕女簪花的傳統。“春日游,杏花插滿頭”(韋莊《思帝鄉》),“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李白《宮中行樂圖》)。唐詩里的仕女頭上所戴杏花、山花說的便是唐朝仕女“頭戴一枝芳”的傳統。
然而,鮮花受制于時令不可四時常有,又易枯榮而不能長久,尤其是唐代貴婦們喜愛的牡丹,花期只有二十多天。且鮮花插在頭上,易掉色掉汁,不僅簪戴不方便,更會給文人墨客造成榮華易逝,容顏易老的聯想。由而不枯不敗,精致唯美的假花絨花就應運而生了。
那時,南京隸屬于揚州,而揚州乃“淮左名都”,自古繁華,在唐朝更是風尚之都。南京女子用絨花簪花的風氣很快就吹到了長安,再從長安吹向全國。
再加上絨花不僅在外觀上雍容華麗,花,還諧音“榮華”,正合中國祥瑞文化。因而得到了貴婦們,特別是宮女們的喜愛。因而絨花又得名“宮花”。到武則天時期,南京絨花更是被列為揚州地區的皇室貢品,成為王公貴族才能消費的奢侈品。
如今的南京老城南已經是蕭條破敗之地,但是在明清之時,卻是專辦宮廷織物采買事宜的七作二房區。所謂七作即銀作、銅作、染作、衣作、繡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針線房。云錦是繡作中的代表,而絨花則是花作中的翹楚。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絨花、絹花把這里裝扮成了花的海洋。因為這時南京絨花產量極大,絨花逐漸從“舊時王謝堂前燕”,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絨花融入了南京的風俗。舊時,南京“一事三節”(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節)都以裝飾絨花為習俗。
寥落老城南,絨花寂寞紅
南京絨花始于唐朝,但是興盛卻在明清。南京絨花在明清時的興盛正是和南京云錦是密不可分的。明朝開始,朝廷就設立了江寧織造以織造皇族御用織物云錦。云錦有“寸錦寸金”之說,云錦的制作過程中,只會選擇繅絲廠最優質的蠶絲入料。就樣就剩下了大量下腳料,用之不匹,棄之可惜,卻正好是制造絨花的絕佳材料。用現在的話說,絨花是云錦產業鏈上的一環。
《紅樓夢》大觀園中有關宮花的情景,不是曹雪芹的憑空想象:一方面,是舊時南京人配戴絨花習俗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南京絨花的興盛和曹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伯父曹頫、父親曹顒,三代四人共出任江寧織造府理事58年。曹家人對云錦的苦心經營,使云錦制造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而云錦的產量大增,做云錦產生的邊角料就變得物美價廉。這樣,絨花的生產成本就降到了最低。
“以前南京的手工藝人都聚集在一起,很多材料都可以通用。絨花蠶絲多用南京云錦的邊角料,所以可以省去大部分成本。但是如今大部分手工藝已經凋零,如今云錦邊角料很難找到,所以,我現在都不用云錦邊角料做絨花,而是要專門去蘇州購買制作蘇繡用的蠶絲。”趙樹憲邊說邊把一縷蠶絲做成的熟絨分劈后固定在木架上,用豬鬃毛刷子將其梳通。他現在正在熟絨。這是做絨花的第一步工序。做絨花的蠶絲在買回來后,必須經堿水煮熟后始稱之為熟絨,是用來制作絨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
“現在市面上已近看不到有人佩戴絨花了吧!但是以前這花開得多鮮艷啊!”趙樹憲在做完一朵百合花后,手輕輕撫摸著花瓣,在他眼里,制作一朵絨花,就是在孕育一個生命。
年過五十的南京絨花藝人趙樹憲還清晰的記得當年絨花“綻放”時的情景:舊時每到過年過節,在南京能看到的一大風俗景觀就是大街小巷身背圓屜的賣絨花人。賣花郎背的圓屜一般有四五層,每層裝有不同樣式的絨花。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會拿著個長柄的鏜鑼,一邊吆喝一邊搖晃鏜鑼兩邊拴著的小木槌,木槌從左右兩面打擊鑼面,發出叮當、叮當的清脆聲響。賣花郎背著圓屜穿街過巷,一聽到鑼聲響起,不管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會探出頭來。
“看著賣花郎把貨擔往熱鬧的街口一放,那一層層擺花的圓屜放在地上,周圍就圍滿人時,作為一個絨花藝人,我打心底里自豪,雖然我不能像賣花郎一樣擔著貨擔上街”(趙樹憲老人年輕時做過截肢手術,如今只能靠著拐杖走路)趙樹憲一說起絨花的“光輝歲月”激動就溢于言表。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如今的老城南一帶聚集了柯恒泰、張義泰、德勝祥、馬榮興等40多家絨花作坊。絨花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模式。家庭婦女在后面的工廠負責絨花加工,而男丁則在前方負責絨花的市場運營。而趙樹憲就是張義泰的第三代弟子,如今他已經成為了最后的絨花藝人。
元稹有一首寫宮女的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說的就是宮女們佩戴宮花展示自己最美儀容,卻得不到皇帝青睞,最終紅顏衰老的情景。而以往宮女們的境遇卻是絨花今天的寫照。
花為悅己者紅
甘家大院雖然是南京少有的明清宅院,但是卻鮮有人光顧。所以,趙樹憲也樂得清閑,一把剪刀,一盞臺燈,一個人和絨花打交道。
他首先將熟絨放在木板上,分劈、排勻、固定后,用豬鬃毛刷子將其梳通。在梳理過程中,眼睛熠熠生輝。這個工藝過程叫勾條,他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用他的話說:“經常有種錯覺,好像不是在梳熟絨,而是在給女兒梳頭!”
當熟絨梳順后,他就輕輕地抽出一根銅絲,將銅絲的中間合并捻成少許螺旋狀分叉夾住排勻的熟絨,再將銅絲的另一端合并并捻成螺旋狀,用剪刀把需要的部分熟絨剪斷,左右手同時反方向捻轉,再用上下木板對銅絲進行搓搟,搟緊后便形成做絨花的最基本部件:絨條。 “勾條是絨毛制作最核心的工序,也是最枯燥的過程。熟絨只通過搓搟就被固定在兩根螺旋狀的銅絲之間。熟絨要剪得整齊,搓搟時要一氣呵成。”在給我做演示時,趙樹憲很興奮,似乎是在帶徒弟。他已經有十幾年沒有帶徒弟的感覺了。
絨條做好后,就進入了下一環節:打尖。打尖相當于園丁修枝剪葉的過程,只不過,園丁修枝剪葉時,他的花是一個整體,而趙樹憲在打尖時,花被拆分成了“零件”。所以,在打尖時,不僅要注意單個的“花瓣”、“花蕊”的美觀,還要注意它們組合起來協不協調。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多觀察現實中花草的形態。只有對花草觀察細致入微,做出的“花瓣”、“花蕊”才會傳神。
當花的“零件”都做好后,就開始進入最后一個環節——傳花。傳花,其實就是一個組裝的過程。把打尖后的絨條按照心中的想法做成形狀。絨花制作不像現在搞設計的,會先畫出設計圖。所有的花樣、形狀都記在藝人心中。以前藝人們傳花,主要是臨摹師傅們的花樣。現在老師傅都沒有了,花樣也無傳世,只能對照著照片臨摹。更多的時候,看到了生活中美的意向,就把它做成花樣。
花了一整天時間,趙樹憲終于完成了他的傳花作品——一只鳳冠。當他把這鳳冠舉起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有幾個漂亮的女孩圍了上來,試戴鳳冠扮新娘。
“以前中國沒有婚紗,結婚時,鳳冠霞帔是每個姑娘結婚時的標配!后來,這個風俗被‘移風易俗’掉了。但是,最近兩年,好像又慢慢開始回歸了,這鳳冠,我每年都要賣掉好幾頂。有藏家用來收藏,有人用來結婚,還有演員用這個做道具!”趙樹憲說到這時,欣喜溢于言表。
2012年5月,在法國當地時間17日,當“龍女郎”姚星彤身著“絨花若雪”禮服亮相戛納,就迅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這款禮服是著名服裝設計師勞倫斯·許的“中國風”代表作之一,而這款禮服的設計靈感就來源于絨花。
那是2012年的年初,勞倫斯·許來到甘家大院參觀。一直在尋找“中國風”元素的勞倫斯·許一看到絨花就眼前一亮。兩人交談甚歡,當即就敲定了合作意向。2012年4月初,勞倫斯·許來到南京,為趙樹憲帶來了設計稿。為了更好的體現絨花的特征,4月底,趙樹憲帶上了全部工具去北京找勞倫斯,用了整整8天時間,完成了禮服絨花部分的制作。
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古時女子借絨花裝點儀容以取悅心上人,絨花也一直在展示著自己最美的一面以期博得世人認同。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后,長達二十年的時間,絨花都如同元稹詩中的宮女,寂寞獨自紅,如今正慢慢開始被人認同。但是絨花藝人卻處在青黃不接的處境。
近年,隨著社會慢慢回歸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熱門話題,南京絨花作為“發髻上的南京”開始在南京人的記憶中復蘇。但遺憾的是,南京絨花因為僅有趙樹憲一個傳承人,最終落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于2008年成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趙樹憲老人,作為唯一一個還以絨花為業的絨花藝人,被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絨花項目傳承人。
政府給他在南京老城南甘家大院內提供了一間十平方米的房間,讓他向游客“表演”著南京獨有的絨花工藝。享受絨花一樣待遇的,還有南京白局、金陵竹刻、南京剪紙、秦淮燈彩等傳統手工藝。熙來攘往的游客到此一游時,驚訝南京還有如此之多美麗的藝術,它們還保存得很完整。老人們卻只發出一聲嘆息:十平方米的房間,已經是最后的保留地,風燭殘年的老人,竟已成為僅有的工藝“原住民”。
【絨花:寂寞宮花獨自紅】相關文章:
海豐紅宮紅場05-07
滿宮花,滿宮花尹鶚,滿宮花的意思,滿宮花賞析 -詩詞大全03-13
紅掌花作文11-28
(合集)紅掌花作文03-01
細雨閑花皆寂寞04-07
寂寞開出了花作文04-30
今年花勝去年紅作文11-27
雪絨花教案03-30
關于紅掌花的作文350字04-30
紅掌花作文合集(12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