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構建寧德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實證分析
摘 要:在分析生態文明內涵及寧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基礎上,試圖通過構建寧德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提出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寧德市;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6-0163-02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近年來,寧德按照福建省委提出“越位趕超、跨越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時代主題、跨越崛起的核心任務和轉型升級的工作主線,堅持生態立市,全面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弘揚生態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寧德的必然選擇 (一)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續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寧德市經濟發展緩慢,成為沿海經濟發展的“黃金斷裂帶”。雖然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縱深推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與福建省發達地市相比,無論是產業發育程度、企業規模實力,還是區域經濟總量、整體發展質量都有較大差距。2011年寧德市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等經濟指標總量均居全省各設區市末位。經濟總量規模小、總體質量不高是寧德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當前機制體制下,發展經濟往往帶有急于求成的理念,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延續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將給寧德市土地、能源、環境帶來壓力。 (二)具備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優勢 與發達地市相比較而言,寧德市最大的優勢在于生態優勢,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穩定優良的環境質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自然資源看,寧德海闊港深,海岸線長度1 046公里,居全省各設區市之首;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其中三都澳深水岸線長度居全省港口之首;可造地的灘涂面積3.33萬公頃,約占福建全省的1/3。區域內依山傍海,物產豐富,具有山地氣候、盆谷地氣候等條件氣候特點,土壤類型多樣,光能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旅游資源獨樹一幟,有“山海奇觀、畬族風情、宗教文化”三大優勢,山、海、川、島景觀皆備。從環境質量看,寧德市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面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機遇 生態文明建設是寧德市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順應城市發展潮流的必由之路。2009年9月,《寧德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環三都澳區域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要堅持生態立市,以建設最適宜人居環境為目標,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2010年10月,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決議,進一步明確寧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路徑。隨著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生態文明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3個,綠色社區25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0個、省級生態村26個。“寧德市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東湖國家濕地公園、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的先后獲批,將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構建寧德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一)寧德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構成 1.體系框架。根據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時代特征以及指標本身的性質,借鑒國內外理論研究成果和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成功實踐,在兼顧數據的可操作性的基礎上,指標體系分為三層。其中,目標層用生態文明綜合指數代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效果;系統層分為自然生態環境子系統、經濟發展子系統和社會進步子系統三大部分;指標層是從本質上表述系統狀態的變化情況,共20個指標:城鎮建成區綠地率、鄉鎮綠化覆蓋率、城鄉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公路綠化任務完成率、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處理率、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削減、COD排放總量削減、氨氮排放總量削減、單位GDP能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長率、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化水平。其中,單位GDP能耗、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城鎮登記失業率三個指標為逆指標,其他指標都為正指標。 2.計算方法。首先,采用功效系數法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每項指標分別計算各地區的最大值max(Xi)和最小值min(Xi),再計算極差:R=max(Xi)-min(Xi),最后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Pit。正向指標公式為:pit=40*+60;逆向指標公式為:pit=100-40*。計算各指標標準化值后,再進一步測算系統層和目標層得分。根據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構成,生態文明度綜合指數是3個子系統評價指數的加權平均數,先對各指標標準化得分加權平均算出每個子系統評價指數,再對3個子系統評價指數再次進行加權平均,得出生態文明度綜合指數。 (二)寧德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評價 運用前述方法及指標體系,分別計算寧德市各縣(市、區)的生態文明綜合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寧德市九個縣(市、區)生態文明指數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福鼎、蕉城、福安、霞浦、柘榮、古田、周寧、屏南、壽寧。為衡量各縣(市、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根據系統層三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結合理論與現實判斷,將全市九個縣(市、區)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福鼎、蕉城、福安,這類地區指標得分均排名較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指標得分位居全市前三位,尤其福鼎、福安入圍2011年全省經濟發展“十佳”,而蕉城則依托中心城市建設,綜合實力逐步提升。第二類,包括霞浦、柘榮、古田,這類地區指標得分居中,生態文明建設優勢與劣勢均相對明顯。有“中國紫菜、海帶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都”稱號的霞浦和古田依靠水產、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縣域經濟不斷增強,但在提升綠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方面仍需加強;柘榮作為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利用藥業產業優勢,生態環境不斷優化,不過受制于區位、資源等條件,經濟發展指標得分靠后。第三類,包括周寧、屏南、壽寧,這類地區指標得分比較低,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不高,亟待提升。三縣同屬山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沿海縣市差距較大,需加大優化產業結構力度,轉變粗放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三、加強寧德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明確目標任務,科學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以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對寧德市的社會、經濟、技術和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綜合規劃,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具體任務和工作重點,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切實抓好規劃的細化和實施,制訂落實行動計劃。要充分發揮規劃對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對城市空間布局的引導作用,有效和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條件,促進全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經濟社會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根據各縣(市、區)的區位特色和資源特色,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加快優化產業結構,鼓勵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對支持和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態型產品或企業。通過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努力抓好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機制創新的轉變。 (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機制,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學校的各教育段建立起生態意識培養的教育體系,使人們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在全市范圍內大力弘場生態文明,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蘭育鶯.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若干思考[J].福州黨校學報,2008,(3):10-12. [2] 蔣小平.河南省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1):63-66. [3] 高珊,黃賢金.基于績效評價的區域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構建——以江蘇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0,(5):121-126. [4] 黃誠克.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發布[N].貴州日報,2008-10-25(2). [5] 廖才茂.論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J].當代財經,2004,(9):10-14.[責任編輯 陳鳳雪]
【構建寧德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實證分析】相關文章: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04-26
廣西生態城市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04-28
構建生態社區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04-28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重在構建長效機制04-30
呼喚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04-26
嘉峪關市旅游生態足跡實證分析04-26
福建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05-03
南陽市生態修復效益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04-28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04-26
生態產業系統的構建模式分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