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云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時間:2023-04-30 17:55:58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云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云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云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云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歷,一年中要過兩 次年。 彝族太陽歷將一年分為 10 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 屬相循環 3 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 36 天。一年 360 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 計算在 10 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 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 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后,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 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里屋外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門前栽 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愿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 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 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托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 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后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 家入席后,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后盛一碗飯給狗, 傳說第一次洪水年里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里討回了五谷種子,所以年 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后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 神, 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 天剛剛放亮, 全家已經起床, 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 然后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 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 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 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 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娘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 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 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 是我國人口較少 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制的木

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 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 慶祝年節。 接到木刻“請柬”的人, 要帶上各種食物,

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 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嘗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 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 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 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 兒國”里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 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 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 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 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 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 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 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發洗澡,換上干 干凈凈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 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并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興旺,財 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后來到山泉溪 流邊。水背回來后,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 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里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 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于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 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后他們就是成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 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 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 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 家里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 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只豬膘。豬膘是將殺好 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里抹上花椒、鹽巴后風干作成的,是普米族 和摩梭人的特有食

品。豬膘象征財富,糧袋象征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

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 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 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 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系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 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 由舅舅主持。 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 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 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征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 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系上腰帶。換上 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 友們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賀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 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 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后,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 和小伙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彌渡彝族打歌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樣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渾厚古樸的具有群眾自娛 性的集體舞蹈“打歌”(也稱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鄉云南彌渡,彝族同胞 每逢婚喪事、建房、廟會、節慶都要舉行打歌活動。 彌渡彝族是歷史悠久的土著名族。據云南省博物館 1985 年對彌渡苴力營盤 山新石器遺址、青石灣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戰國銅鼓考證,在戰國晚期 至西漢早期,今彌渡地域內已有較為廣泛的人類活動,屬于“耕田、有邑聚”的 壩區民族,他們與彝族先民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明景泰《云南圖經志書》載: “白 巖(今彌渡縣紅巖鎮)諸村多羅羽、撒烏都、摩查皆烏蠻之種。”清乾隆《趙州 志》卷一有:“漢夷雜處,土著烏蠻之后,多居趙州(今彌渡)西南山。”《彌 渡縣志》載:“彝族是縣屬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彌渡境內的彝族族源屬哀牢彝 系,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系,無文字!睆浂梢妥逵 2.5 萬多 人,占全縣總人口 8.14%。彌渡西山的清水溝、金崗、高坪、多祜、瓦哲,東南 山的五臺等 6 個彝族村委會,南端的

牛街彝族鄉有彝族人口分布。極少數彝族散 居在紅巖鎮的理衛、吉祥、大營,新街鎮的西河、新勝,德苴鄉的青云、太平等 地。

據傳說,彌渡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戰爭,彝族部落戰敗,被敵圍困 于山,為鼓舞士氣迷惑敵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隊圍火而舞,他們踏出有節奏 的腳步聲和拍羊皮褂聲;對方認為彝族部落人馬眾多不敢進犯而撤退。從此,彝 族以踏歌紀念勝利。 彌渡地區從南詔時代就有踏歌活動,《彌渡縣志稿》載:“踏歌之時,一般 女流穿紅著綠,與眾男子頭頂氈窩,各拼柴炭,購置糖酒,選村中寬廣之地,立 一秋千架,對立一桿,上懸燈幡。下焚香火,男女雜沓,聚眾打歌,打歌者圍成 圓形,足踏手舞,喝聲嗚嗚”。至今農歷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 火把節、立秋節還保留著打歌的習俗。清御賜翰林李彪撰寫的鐵柱廟楹聯:“蘆 笙賽祖,氈帽踏歌……”描寫的就是古代彌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鐵柱老祖的熱烈 場面。 按古代風俗,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彌渡的彝族同胞都要到南詔鐵柱廟去祭鐵 柱。 但因村子離廟較遠, 現在隔幾年才去一次。 多數時間是在村后山上一個叫 “克 枝唄”的地方,在一棵象征“鐵柱老爺”的青岡栗樹前進行祭柱。農歷正月十五 這天早晨,打歌隊伍抬著“豬頭三牲”(即貢品)到“鐵柱老爺”面前去領歌。 領歌的過程與鐵柱廟祭柱儀式相同,打歌隊伍由老人帶領,首先發大號三聲,然 后嗩吶奏喜調《開門紅》,接著由最前面的老人帶領,依次是吹蘆笛的,其次是 打歌隊伍。他們頭戴氈帽,身背皮挎包,下裝穿麂皮套褲。祭祀開始,先作揖, 行三拜后呼出統一號令:“嗯──噢──嗯!”接著念祝贊詞道:“今天我們來 祝賀,祝賀鐵柱老祖,阿苤阿奶!北娔睿 “鐵柱廟前,我們來慶賀,白馬要喂料, 用谷子喂它!弊詈,大家在蘆笛的伴奏下,一齊唱《祭柱歌》: “一年十二月, 最好是正月,正月十五好,喜歡在這天。我們來到了,來到鐵柱廟,大家來祝賀, 賀鐵柱老爺。老爺有白馬,白馬喂好否?谷子做馬料,白馬會吃否?” 彌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蘆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對平行圍成圓形,舞蹈節 奏舒緩,邊舞邊對歌,頗有輕歌慢舞的氣氛。在舞蹈中,有兩名男子和著節拍, 手持大刀作雙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戰爭刀法,來贊頌祖先。邑人姚崇的《觀多祜 彝族踏歌》中這樣寫到: “聞聲起步手相牽,踏躍回身步應弦。玉笛聲聲清且雅, 蘆笙悠悠若林泉。對歌男女心相訴,齊唱鄉親慶豐年。古老風情真純美,彝家習 俗氣盎然! 彌渡東山彝族打歌用三

弦、 笛子伴奏, 男女單行插花列隊成圓形。 只舞不唱, 舞蹈由慢漸快,節奏突出,形成熱烈歡快氣氛。分贊歌、折歌兩種。? 彌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樂型和用手敲擊羊皮褂伴奏的 節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圍成圓形,動作整齊,突出整體配合,使 人感受到團結堅定,不屈不撓的民族氣魄。? 盡管彌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了變異, 但各地至今都保留著在 農歷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節、立秋節、八月十五、 冬至節打歌的傳統活動。

彌渡彝族打歌與打歌調、音樂密切依存。打歌調是當地彝族的歌詩之一。內 容生動豐富,曲調高亢優美,唱法別致,格律獨特。這種歌詩借助優美的音樂旋 律使人整個身心都盡情于手舞足踏的藝術境界。 它不僅使廣大彝族男女老少從中 享受到自娛的歡樂,并且極大的啟發和鍛煉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體質。其中有一 首打歌調這樣唱到:“來打歌呀來打歌!打起塵灰做得藥。打歌就是團團轉,一 個跟著一走。打歌不是我愛打,孔明立書興著呢。來打歌呀來打歌!前邊去了千 千萬,后面還有萬萬千”。

【云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相關文章:

少數民族白族的來歷習俗03-12

半年節的習俗07-18

少數民族佤族的來歷和習俗09-21

少數民族的元宵習俗是什么03-08

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發展趨勢04-26

從生態倫理視角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價值04-27

中國少數民族過春節的習俗04-28

從《滇南鹽法圖》看古代云南少數民族的井鹽生產04-29

試析農業現代進程中的少數民族傳統耕作技術--對云南和山地少數民族刀耕火種的再認識04-29

《少數民族》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