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媒介經營管理

時間:2023-04-30 05:28:39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媒介經營管理

暨 南 大 學

本科生課程論文

論文題目: 批判分析自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

學 院:人文學院

學 系:專 業:廣告學 課程名稱:媒介經營管理

學生姓名:路 龍

學 號:指導教師:張軍銳

2016 年 6 月 8 日

[摘要]隨著web2.0技術的普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信息發布平臺不斷產生并迅速發展,我們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在這個時代,每個人的媒體權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擴張。每個平民都有一個虛擬的麥克風,通過自媒體這一平臺來發布身邊的信息、發表自己的意見,成為“公民記者”。由職業記者到公民記者的這一轉變,無疑是網絡輿論監督的一大變革。在這一背景下,自媒體監督的現狀、存在的優缺點及解決途徑是本文試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自媒體;輿論監督;完善途徑

一、自媒體概述

“自媒體”(we media)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劃分媒體變遷過程時提出。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的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

在自媒體的時代里,每個網民都能擁有“麥克風”。每一個賬號,都像一個小小的媒體,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新聞、發表意見。“全民皆記者”有助于讓更多的老百姓向公民的方向轉變,開始更多地關注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當很多的民變成公民,那這個世界和這個國家就將變得不再一樣。

二、自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的特點

(一)關注權力監督,網絡反腐盛行

童兵教授提出新聞傳播者是“監督權力的鏡鑒”,通過大量的社會決策與社會現象的公開報道,而令政府與公務員的行政行為與個人品質處于陽光之下,從而使納稅人有機會審查、評估權力機關與權威人士,行使自己社會主人的權利。在信息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置于自媒體之后的傳播者總體而言是模糊難辨的,自媒體成為代替這些傳播者發聲的工具。通過對近期新聞事件的觀察可以發現,自媒體監督功能主要是針對公務人員,或者說是自媒體對于公務人員的監督相對于其他人員會更容易引起關注。因為公務人員行使著國家權力,自身行為是否公正合法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一直是公民關注的對象。上文中提到的“房叔”

蔡斌的職務是番禹城管隊隊長,由于他的不合理房產曝光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如果蔡斌是商人、醫生或者是教師都不會引起圍觀,甚至不會被曝光。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2012年10月17日浙江桐鄉公證處“天價工資”事件,2012年1月2日廣西廳官曝“床照”事件,2012年初山西縣委書記女兒吃“空餉門”事件都是網絡反腐的實例。

在看到自媒體成為人民群眾作為工具進行網絡反腐的同時,也應看到,政府在面對龐大的輿論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同樣可以通過自媒體傳播自身的立場、調查進程,給廣大人民群眾迅速及時的解釋。在“房叔”事件曝光后,廣州市紀委迅速做出反應,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采取行動,安撫民心,是政府利用自媒體發言的成功舉措。

在強大的自媒體力量面前,任何高官都無法遁形,必將會面臨來自群眾的監督。在數量如此之多、速度如此之快的自媒體反腐案件中,網友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是不是只有網絡曝光、群眾舉報,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如果沒有自媒體這種形式,這些隱藏在人民公仆中的蛀蟲,是否會一直存在下去?白巖松給了我們一個合理的答案:“網絡監督本身就是監督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形成監督的一種合力。”歸根結底,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監督行為,目的并不是拉幾個官員落馬,而是希望通過監督的力量,使公務人員各盡其職,更好地為人民為國家服務,使國家的行政工作在自由監督的環境下更好地發展。現在,自媒體輿論監督功能已經在悄然壯大,成為幫助我國進行反腐倡廉建設的一股強大力量。

(二)自媒體的輿論監督需要傳統媒體的支撐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擁有時效性強、信息渠道廣等優勢,個體為了使自身的觀點和意見為更大范圍的受眾所知曉,選擇了使用微博、論壇等形式來傳遞自己的聲音,希望自身的觀點意見可以通過輿論的強大力量受到社會的關注,反映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而這一結果的實現,僅僅依靠自媒體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自媒體的受眾范圍較小、話語力度有限。

傳統媒體有著一支身經百戰、極具敏感、業務水平高超的專業化新聞人才隊伍,這支隊伍奔赴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線,用客觀、真實、深刻的語言重現新聞事件的原貌,履行新聞報道作為輿論監督工具的重要使命。經過報紙、廣播、電視報道的新聞事件,傳遞到廣泛的受眾海洋之中,實現公共信息的傳遞。通過客觀

中立的報道,積極正確的引導輿論,端正受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傳統媒體可以參考自媒體所反映的社會現象進行把關,把握輿論導向,篩選符合受眾需求并且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信息進行報道。正如上文提到的女教師虐童案,如果只是單純地在博客、論壇等地轉載,而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卻對此視而不見,即使形成輿論也是在較小的范圍內,并不能成為為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不足以引起家長和相關部門的注意,更加不會有后續對于私人幼兒園的整頓問題。如果此類問題不能夠得到關注和解決,那么類似事件還會在全國各地上演,被虐待的也不僅僅只是現在的幾個孩子。相關部門的監管可以提高幼師上崗要求,嚴格幼兒園的規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

(三)匿名傳播的是一把雙刃劍

我國的微博等自媒體形式采取的是“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形式,用戶在使用貼吧、微博等賬號發表觀點時,使用的是昵稱。在這種匿名傳播的形勢下,自由的網絡平臺為爆料者提供了一把安全的保護傘,在這把保護傘下他們可以暢所欲言,通過網絡的簡單渠道就可以將在現實生活中想說而又不敢說出的事實公諸于眾,同時也無需擔心打擊報復問題。這在無形中加強了我國輿論監督的力度,使每天發生的各種社會現象,無論涉及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都可以在輿論監督的條件下得到關注。有網友戲言“媒體關注的就是法律關注的”。雖然是戲言,卻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因為媒體曝光,受眾才會知曉事件的存在,進而表達出自身對于該事件的態度,當眾多的觀點匯集成為輿論之時,形成強大的監督力量,這時,相關部門也會聚焦該事件,運用法律的尺度來判斷事件的正誤。

在看到自媒體輿論監督廣開言路,利于下情上達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自媒體的缺乏責任感的一面。由于傳播的匿名性,隱匿在自媒體背后的傳播者淡化了自身的責任感,并且信息的發布和轉播都缺乏“把關人”,此時的信息發布易于失控。由于自媒體的門檻很低,我們可以認為,在傳播過程中,自媒體的發布乃至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一種非理性行為,是一種失控的狀態,唯一能控制的是網站的發布內容管理系統以及個人的媒介素養[3]。一旦所發布的信息迎合了多數用戶的興趣,就會引起大范圍的討論和轉發,在不了解真實情況下的批評、譴責或者頌揚。這種缺乏公信力的言論真假俱存,真實信息的輿論監督的確推動力我國民主建設進程,是公民參與民主監督和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但是也應該看到,

這種不真實信息的傳播為我國的輿論監督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擾。2012年11月28日署名為“二黑媳婦”的網友在微博爆料,四川達縣縣委書記李春有9名情婦,經達州市紀委核實,該新聞嚴重失實,并于11月30日發布官方消息澄清。類似這種經由自媒體傳播的失實新聞屢見不鮮,為廣大群眾造成了誤導,這時大家同仇敵愾,紛紛譴責當事人,同時給當事人的聲譽和人格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長此以往,會形成官員失職、社會腐敗擬態環境。

三、自媒體輿論監督優勢與缺陷

自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格局。監督主體由部分專業新聞媒介轉為廣大網民,讓大眾掌握話語權。這有利于信息的平等互動與交流,縮短輿論的傳播與反饋周期,增強輿論參與度。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據統計,全國103家微博客網站的用戶賬號總數已達12億,其中新浪微博用戶賬號5.36億個,騰訊微博用戶賬號5.4億個。隨著微博客用戶群體的迅速擴大,產生了一批粉絲數大于10萬的"大V"賬號。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中,10萬以上粉絲(聽眾)的超過1.9萬個,100萬以上的超過3300個,1000萬以上的超過200個。擁有如此巨大的群眾基礎,自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反映社情民意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監督主體的這一改變使得監督范圍也得到擴大。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專業記者要受到種種限制,自媒體時代下“全民皆記者”使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都能得到有效的監督。從“表哥”“房叔”的落馬,再到“雷政富不雅視頻”、“單增德離婚保證書”等熱點事件無不顯示出網民監督的效率,以至于官場流行這樣的段子:“不亂發言不亂戴表,視察災情不要笑”,“開會不抽好煙,視察最好自己打傘”。同時,這些揭開了腐敗官員外衣的舉報者,也由此獲得了眾多“粉絲”的支持,微博人氣高漲。

自媒體監督除了擁有上述的巨大優勢,還存在著許多缺陷。首先是“麥克風”下的失聲。根據“二級傳播”理論,大眾傳媒往往是通過民間“意見領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影響公眾。這種現象在互聯網平臺上更為突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3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指出:在一些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上,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常常超過媒體和政府在微博中的傳播力。平時大約

300名全國性的“意見領袖”影響著互聯網的議程設置。這種狀況將在某種程度上削弱普通網民的個人思考力,造成思想上的“失聲”。

其次,自媒體監督具有非理性特征。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受眾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狀態會更接近他的“本我”。在傳統社會環境中的恐懼心理已經被一種“無所謂”的心理代替,并且,受眾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任何責任[2]。故在自媒體的輿論中經常表現出個人“極化傾向”和“群體極化”現象。例如方周子、肖傳國之爭,起初只是學術之爭。科學不怕質疑,甚至可以說只有通過質疑,科學才能成熟和發展。問題是,由于怨恨情緒漸漸彌漫開來,成為壓倒一切的力量,終于讓錘子的撞擊聲代替了單純的真假之辯。在這兒,極化效應成了網絡暴力的高效催化劑。肖傳國案件偵破后,對立的雙方還在繼續謾罵,把對一些社會問題的不滿,撒在當事人身上。

四、完善自媒體輿論監督的途徑

總的來說,有兩大基本途徑可以完善自媒體的輿論監督,一是法律規范,二是道德自律。這二者只有相互結合,擰成一股繩,才能控制不良的輿論導向。

政府的法律和執行機關根植于實體的地理范圍內,而網絡是一個全球性的媒介,它使各種信息能跨越國家和地區的界限而自由流動,因而政府的管理有所弱化。但法律作為公民行為規范的基準,大部分人必須在此范圍內進行活動。因此,網絡立法是控制網絡情緒型輿論的有效保障。

倫理價值在文化價值中處于真正的核心地位,支配行為規范并因而規定行為模式、選擇原則、評價尺度及短期與長期的具體目標所依據的動機,主流文化的

存在條件之一就是社會的倫理價值被大部分人接受并遵從。如果說法律對輿論是一種硬性調控手段,那么倫理道德則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軟性調控手段。姜嶺君認為,“法”的支持是基礎;“網”的建設是保障;而“人”的培養是關鍵。因此,要重構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盡快建立網絡倫理準則,建設自主型網絡道德,明確網絡主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義務,形成網上道德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引自《調查性報道:紙媒在新媒介環境中的起航之帆》人民網 .2012-06-19

[2]:百度百科“自媒體”詞條

[3]:引自《中國網絡輿論監督的現狀及對策》 馬靜 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庫

[4]:概況引自金勁松《論網絡輿論監督及其規范化管理》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庫

[5]:姜嶺君 對完善網絡輿論監督的理性探討 [J].青年記者 2008 (23) [6]:引自《中國網絡輿論監督的現狀及對策》 馬靜 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庫

【媒介經營管理】相關文章:

回歸媒介角色本真-對媒介娛樂化的思考04-29

論媒介全球化及中國媒介的變化04-29

媒介經理的職責06-14

媒介專員的具體職責03-25

媒介策劃經理的職責03-07

媒介經理的職責【薦】06-14

媒介經理的具體職責07-14

媒介銷售崗位職責04-21

【精品】媒介經理的具體職責07-14

道教傳播中的語言媒介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