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蒙古古城遺址
如今去內蒙古旅游,說起內蒙古的著名景點就有呼倫貝爾大草原、響沙灣、五當召等等,但是你知道內蒙古的古城有哪些么?在內蒙古有哪些遺址景點呢?想不想在內蒙古感受一下內蒙古深厚的歷史文化呢?那就看看小編接下來為你盤點的內蒙古古城遺址吧!一起去看看內蒙古的遺址文化吧!
內蒙古古城遺址
1、后契勒陶力蓋遺址
1970年,在烏拉特中旗杭蓋戈壁蘇木西南4公里處的后契勒陶力蓋(漢語意為火石梁),發現石器時代的石器打制場,發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
2、內蒙古古城遺址
達日蓋遺址
達日蓋遺址位于烏拉特后旗達日蓋山口,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遺址不遠處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為新石器時代狩獵民族的遺址和墓群。
3、呼魯斯太遺址
呼魯斯太遺址位于烏拉特中旗呼魯斯太蘇木,屬青銅器時代遺址。在這里發現典型的連珠狀匈奴牌飾。旁有春秋時代的匈奴墓群。
4、雞鹿塞遺址
雞鹿塞遺址位于瞪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烏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臺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巖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溝底高約19米的山坡平臺上。城呈正方形,邊長約68.5米。墻上端殘存厚度約3.7米,下端厚約5.3--5.5米,殘墻高一般約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處只有兩米高,平均高度為7.2 米。古城只在南墻開一城門,城門外有類似甕形的長方形小圍墻,留有入口。靠南墻東部內側和西北角砌有磴道。城內出土文物有:漢代繩紋磚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銅弩機。
在古城周圍十公里范圍內有漢代烽燧遺址十幾處,作為防線和報警之用。雞鹿塞和烽燧共同組成了漢王朝西北邊陲的軍事要沖。
5、窳渾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蒙語為保爾浩特,漢語也稱土城子,位于蹬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約三公里處,建于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該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長 250米,南北最長200米,北與西北被沙漠覆蓋,垣寬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寬約20米,約為城門。該城東墻北墻,殘高1~2.5米。城中部略偏東處有一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臺,探得文化層有1~3米深。文化層下層為漢代文物,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漢代建筑材料;中層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殘片數種;上層為明、清文化層,較厚,有大量鈞窯瓷殘片,如青花瓷殘片。在斷垣殘壁的表面也可揀到鐵鏈、三梭銅合金箭鏃等。臺地東100米處,曾出土兩件唐代金碗,其一為蓮花狀口徑;另一件呈圓形口徑,刻有纏枝牡丹和忍冬花紋,工藝精巧,花紋逼真,雖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時仍然金光閃閃。
6、臨河市八一鄉古城遺址
臨河市八一鄉東3公里處公路北側,有一座漢代古城遺址。此城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210米,平面呈“目”字形。城內東北部和中部有兩處臺地,為古城的建筑區,出土大量磚瓦和陶器殘片。城正北2公里處有漢代磚石墓葬群。
三頂帳房古城遺址三頂帳房古城遺址位于烏拉特前旗黑柳子三頂帳房村南0.5公里處,古城東西長1120米,南北寬近1000米,西墻和南墻西段部分殘高 3~4米,其他部分殘高1~2米,呈土壟狀,
城東北角有較大型夯土臺地,似為角樓遺址和角樓附近建筑物遺址。城中部偏南也有一處較大的建筑臺基。城內其他地區遍布建筑材料,特別是曾出土有典型的漢代瓦當和“長樂未央”銘文磚,此為其斷代的依據之一。城中出土的器物有陶制罐、甕、瓶、盆、鼎以及兩漢五銖和新莽大泉等貨幣。除了兩漢的器物外,還出土有環狀石器和典型的戰國大鐵鼎,這證明漢代之前,此處已成為要地。古城遺址的西部和東北部有大量的古墓葬。
7、臨戎古城遺址
臨戎古城遺址位于瞪口縣補隆淖鄉河拐子村西。建于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該城呈長方形,城垣由黃土夯實筑成。南北垣長約450米,東垣長 637.5米,西垣長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東北部還殘留著0.5~2米高的土垣。城內出土文物有:繩紋磚、瓦、罐、壺、甕、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帶有繩紋、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紋飾,此為漢代陶器的明顯特征。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鐵制作坊遺址,距遺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滿鐵器殘片。還有極少灰陶片和紅陶片,類似遼至西夏遺物。古城垣外的東南部,也有制鐵作坊遺址,出土文物有箭頭、戟、刀等殘存物。從地形看,臨戎擇河而筑,在黃河拐彎的地方。
8、三封古城遺址
三封古城亦稱陶生井古城,位于瞪口縣哈騰套海蘇木約5公里處,建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筑有內城和外城。內城土垣長約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殘存的土垣。內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內城內外,磚、瓦、陶片俯拾可得,箭挺、箭簇數量不少,均為東漢遺物。內城東南角和外城相近處0.5米深的土中,發現有文化層。遺址范圍內有武帝和王莽時期的五株、大泉錢幣等文物。
9、沃野鎮古城遺址
沃野鎮古城遺址位于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鄉東南5公里處,建于北魏。古城東西長104O米,南北長68O米,南墻東部還有東西約340米,南北約200米的外墻。城墻殘高0.5~1.3米。城東北角有一高大夯土堆,可能是角樓遺址。城內到處有磚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蓮花紋瓦當,均屬北魏遺物。
10、西受降城遺址
西受降城遺址位于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鄉西南15公里的圄圈補隆村東。建于唐代。此城東西寬280米,南北長42O米。城墻大部分坍塌,只留北墻示口東南城角樓。出土文物有“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等銅錢數枚。受降城是唐代設置的軍事城堡。
11、其它古城遺址
除上述古建筑遺址外,還有烏拉特中旗的城圄圈古城、石蘭計山口南西夏古城、烏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漢、北魏)、城二壕古城(漢唐)、張連喜古城、城臺子古城(北魏)、西山咀晚唐遺址、麻個奈古城(北魏)、五原縣西土城古城(漢、唐)、蔡家地古城(漢)、向陽鄉西夏遺址、五份橋古橋(漢)、臨河縣的黃羊木頭古城(漢)等。
內蒙古古城遺址
1、托托城
托托城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現存最好、面積最大的一座古城遺址。托托城,既是一座著名的明代古城,又是一座容3座歷史名城于一處的古城遺址:即唐代的東受降城,遼金時期的東勝州城,明代的東勝衛城。城址設在高于黃河水面的土崗之上。城東北是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城西南有歷史悠久的黃河古渡。這里既是塞外通達東西,連接南北的交通要沖,又是古代黃河的渡口所在,因此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也是歷代王朝堅城固守、重兵把關的津關之地。
托托城,由于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地下蘊藏的歷史遺物也極為豐富。多少年來,在托托城內及其周圍,不斷有各種遺物出土。在托托城出土的歷史文物中,數量最大的還是各種各樣的古代錢幣。這些錢幣,有的散落于古城內外的農田和荒野之中,有的則埋藏于地下的大甕、大罐之內。
2、敖倫蘇木城遺址
敖倫蘇木城遺址位于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敖倫蘇木為蒙古語,意思是“眾多的廟”,是一處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城市遺址。敖倫蘇木古城俗稱趙王城、“五英雄城”,是著名的景點。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城墻的四面辟有城門,四角筑有角樓。城門、角樓與城墻的的輪廓清晰。城墻墻基寬約3米,殘高2~3米。城址內發現有建筑遺址17處,高臺和土包99處。城東300米處還發現有墓地一處。遺址內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件、石碑、石獸以及景教墓石等遺物。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件、石碑、石獸以及景教墓石等遺物。
3、云中城
據《史記》等典籍記載,戰國中期,趙武靈王于其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不久趙武靈王在"云中郡"開始興建"云中城",作為"云中郡"駐地。城址在今托克托縣(歸呼和浩特所管轄)古城鄉古城村。城垣周長8公里,現存有南城墻、西城墻及部分東城墻。土城墻殘高8米,底寬23米,人工分層夯成。在城內西北方向,有一大土丘,當地群眾稱為"鐘樓",瓦礫遍地,俯首即拾。秦漢時仍為"云中郡"的"云中縣"。王莽更名"遠服縣"。北魏稱"云中"、隋大業初年稱"云中宮",唐高宗將"云中"改名"云中都護府",后又荒廢。這是呼和浩特地區最古老的一座古城址。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特別是北方歷史和呼和浩特歷史有重要價值。
4、遼上京城遺址
遼上京城遺址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公元10世紀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后改稱遼國,神冊三年(918年)開始建筑京城,初名皇都,后改稱上京。由漢城、皇城、大內三部分組成,周圍約9公里。漢城在南,為漢、渤海、回鶻等族人居住區,有官署、寺院、市肆及驛館等建筑。皇城在北,為契丹族居住區,東、南一帶有府第、官署、寺院等建筑,道路交錯,建筑遺跡甚多,地表現存有石刻觀音像一座;西、北一帶,地表空曠無物,原是契丹貴族們搭設氈帳區。大內在皇城中央,即宮廷所在,原臺基突出地表,宮殿建于崗阜之上,四周繞以宮墻,氣象恢宏。城址曾多次遭洪水侵害,皇城南墻及漢城城墻多傾塌,殘墻高6米許,皇城各門及甕城遺址猶存,皇城南部近年全被泥沙淤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綏遠城
綏遠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歸化城東北筑綏遠城,設綏遠城廳,為綏遠將軍駐所。1912年改為綏遠縣,1913年和歸化縣合并,改名為歸綏縣。城垣周長1960丈,通稱“九里十三步”(以一步五尺計)。城為正方形。東、西、南、北各面的中央各開一門,門的上面建城樓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樣;每個門的正對面,又都各建有“箭樓”一座,系二重式。在四個城角墻上又筑一組二重七楹式的高樓,這就是簡稱的“角樓”,它陪襯著四面的正城門樓為一個整體。四個城門名稱,都是由朝廷命名:東城門名“迎旭”,北城門名“鎮寧”,西城門名“阜安”,南城門名“承熏”。在各城門對面的箭樓左右,到各城門的左右兩側(包括便門),建成一個月牙式的半圓城墻,來環衛每面的城門,這就是“甕城”。如今其著名的景點還有將軍衙署以及內蒙古博物館。
6、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元上都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形成了以宮殿遺址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布,即有土木為主 的宮殿、廟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筑的總體規劃形式,體現出一個高度繁榮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融合的產物,是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7、黑山頭城址
黑山頭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市黑山頭鎮正北5公里,是金、元時期的遺址,距今已經有700多年。該古城為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薩爾及其家族居住的主要居住城池之一。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墻土筑。整個建筑呈“干”字狀,遺址內有許多琉璃瓦、青磚、龍紋瓦當和綠釉覆盆殘片。該遺跡對研究蒙古族的起源、發展及蒙古汗國時期直至元朝早期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
8、大同城遺址
大同城遺址,位于達來呼布鎮區東南19公里處,東南距黑城4公里。大同城,蒙古語稱阿格塔音哈沙,意為馬圈。清代,蒙古族舊土爾扈特牧民在大同城遺址發現馬骨。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額濟納旗多勒貝勒巴依爾莽奈所屬馬群在此過冬度春,故命名為 “馬圈城”。由于大同城東北有溫都爾波日格城遺址 (K749),所以當地牧民稱溫都爾波日格城遺址為東城圈,稱大同城遺址為西城圈。
大同城北為古弱水干流,自城南繞經城北,然后向東北方流入古居延澤。古河道寬約500米,大同城位于古河東南岸平緩臺地。大同城坐北向南,為內外兩重城池,均為夯土板筑。內城東西長64米,南北寬52米,周長232米,殘高5-6米,城門開于南墻正中。外城東西長210米,南北寬164米,周長748米。東門寬6米,外有方形甕城;西城門寬4米,亦有甕城建制,傾圮較甚,不太明顯,呈駱駝形狀。內城有一座磚瓦房舍殘跡,外城東南也有一片房舍遺跡。
9、紅城子遺址
紅城,蒙古語稱烏蘭都日博勒金,即紅方城,紅城這個名稱是后人依據城墻顏色特征附加。紅城近似正方形,長23米,寬22米,面積僅506平方米,墻基厚4米,上厚2.8米,高7米,并建有矮城堞。城墻均以土坯砌筑,每隔三層加一層蘆葦,以增加墻壁穩固性。紅城在居延地區漢代建筑遺址中,為保存最完好城鄣之一。1988年,紅城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內蒙古古城遺址】相關文章:
山南昌果溝文化遺址09-05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09-04
四川閬中古城07-19
紅河州石屏古城資料03-16
內蒙古烏蘭夫故居資料10-31
內蒙古喀喇沁親王府09-17
內蒙古雅布賴山的資料08-23
內蒙古一、二、五塔資料08-13
內蒙古孟家段水庫旅游區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