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吉林古城址介紹
古城村寺廟址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東側。遺址西約100米為唐代渤海國時期城址溫特赫部城,西北約4公里為唐代渤海國都城東京八連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吉林古城址介紹,歡迎閱讀與收藏。
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
一、發掘概況
古城村寺廟址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東側。遺址西約100米為唐代渤海國時期城址溫特赫部城,西北約4公里為唐代渤海國都城東京八連城,遺址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2022年,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琿春市文物管理所對古城村寺廟址進行了連續7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6000余平方米,對遺物進行了全部采集,其中編號文物16306件。
二、主要發現
(一)古城村1號寺廟址(以下簡稱“1號寺”)
1號寺在1995年的農田改造過程中遭到毀滅性破壞。遺址地層堆積共5層,均為現代耕種形成。⑤層下下為生土,并發現打破生土的建筑遺跡,包括墻體基槽4段、疑似磉墩3個、火炕遺跡1處,均為原建筑地面以下殘留部分,無法依據遺跡形式判定年代及遺跡間關系。
遺物均出土于現代堆積中,包括佛教造像殘片約2000余件、瓦件殘片8.38噸。
根據對建筑構件的年代學研究推測:1號寺始建年代約為公元5世紀,廢棄年代不早于渤海國晚期。
(二)古城村2號寺廟址(以下簡稱“2號寺”)
2號寺共清理地層堆積5層,其中
①層為現代耕土層;
②層為建筑次生廢棄堆積,此層下開口金代水井1處、火炕1處;
③層為建筑次生廢棄堆積;
④層、⑤層為建筑原生倒塌堆積,原生倒塌堆積下發現渤海國佛寺遺跡。佛寺遺跡包括早、晚兩期,本次發掘停止于晚期佛寺建筑使用面。
晚期佛寺范圍東西約120米、南北約80米,中軸線方向為221°,已揭露主要建筑為8處土石混筑的夯土臺基(編號:TJ1~TJ8),其中TJ1中部偏東約1米處發現舍利地宮。廢棄堆積中出土瓦件殘片132.21噸,佛教造像殘片1000余件。
地宮中出土石函1件,石函內安置包裹于“雙絲絹”中的鐵函1件,鐵函內出土遺物3555件,質地包括金、銀、銅、錫、玻璃、木、珊瑚,其中1件金瓶內置7件銀珠,應系影骨舍利。
在對晚期佛寺建筑進行局部解剖時,發現早期佛寺院落墻體基槽、磉墩。解剖表明,晚期佛寺營建過程中利用了早期佛寺夯土,并將早期佛寺建筑構件、佛像殘片鋪墊于晚期夯土中。
根據對遺跡、遺物的年代學研究推測:早期佛寺始建年代不晚于渤海國早期;晚期佛寺營建于渤海國中晚期,廢棄年代不早于渤海國晚期。
三、學術意義
(一)推動圖們江流域高句麗、渤海國考古學研究
1號寺始建于公元5世紀,填補了圖們江流域高句麗考古遺存發現空白。2號寺首次發現渤海國早期、渤海國中晚期遺存的疊壓關系,為辨識本地區渤海國早期建筑遺存提供了標尺。
1號寺、2號寺具備一定共時關系,可視為完善本地區5~10世紀考古遺存的“典型剖面”,為完善該時段區域內考古學年代序列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促進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考古研究
1號寺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處高句麗佛寺,也是我國東北地區已發現最早的佛寺遺址。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銘瓦當為研究三燕佛教東漸高句麗提供了重要證據;所獲大量北朝晚期風格造像為探討中原佛教物質文化對東北邊疆地區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素材。
2號寺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國高等級佛寺,為研究我國唐代高等級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組合、建筑結構及探討我國古代舍利瘞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古城村寺廟址考古發掘對完善我國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物質文化全貌具有重要意義。
(三)深化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系研究
古城村寺廟址包括高句麗、渤海國兩個時期的遺存,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與發展的歷史事實,為厘清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實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維護國家歷史安全與文化安全具有重要價值。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吉林
一、城市概況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東部,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國唯一省、市同名城市,居住著漢、滿、朝鮮、回、蒙古等35個民族共450萬人,市域面積2712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636平方公里。
二、歷史沿革
人類史前文化發源地之一,考古發現,16-23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吉林地區棲息。距今6.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吉林市拉法鄉拉法子山洞,有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人類的聚落遺址,說明松花江上游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上已是東北地區古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帶之一。距今3000-2000年間,隨著青銅工具的出現,吉林市西團山出現了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西團山文化聚落規模宏大,長期延續,成為東北中部地區人類活動的聚集點。殷周時代,這里已有氏族部落,即滿族的祖先“肅慎人”。
西漢時期,吉林地區社會制度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城市系統從單一的自然子系統向多系統發育,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吉林城建制、管理并反復更迭。在西團山文化末期,公元前75-74年,西漢設玄菟郡上殷臺縣,它是東北中北部地區公元前建立的第一座縣城,吉林市發展從聚落走向建設城市,自此吉林建城距今2200年。
東漢年,隨著漢上殷臺的遷離,吉林地區成為夫余的轄區,其疆域向東擴展。此時,夫余管轄范圍東至張廣才嶺,西至今吉林省白城地區,南至雙遼一帶,東南至哈達嶺,北至東北流松花江中段及以北以西地區。玄菟郡的上殷臺城成為夫余的“道”城和邊城,即吉林市的南城子。
西晉初,鮮卑族發展強大,而中原政權在東北地區的力量漸弱,出現了鮮卑、高句麗、勿吉互相競爭的時代。夫余“道”城曾變成高句麗北邊的軍事山城。高句麗占據夫余東部地區(今吉林)后,除了原來夫余的“道”城外,又擴建新的山城——龍潭山城成為其軍事主城,又稱尼什哈城,后期由于勿吉人大規模南下進攻,山城只經歷了一個短暫的時期。繼高句麗山城后,吉林市成為勿吉—涑沫靺鞨部的部都,時間約從五世紀年代到七世紀初年左右。公元年前后,勿吉人占領取代夫余“道”城的高句麗山城和平地城,迫使高句麗遷都平壤,高句麗占據吉林的時間約20余年。從西晉到唐朝初期,由于東北少數民族的強大及其中原政權的更替,使得吉林地區各少數民族政權爭斗不斷,吉林市成為必爭的戰略重地。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吉林市作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城市營建特色到傳統文化內涵,從自古軍事地位到城市發展歷程等各方面均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價值,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優美的濱水風光,是宜人的山水城市
在吉林市市域范圍內,從舊石器時代的新鄉遺址、九站西山遺址到明清的下屯遺址、滿井遺址的古聚落址,到烏拉古城、前進古城等古城址的選址分布來看,主要集中于南部輝發河、飲馬河、中部松花江、北部溪浪河沿岸兩側及長白山余脈山坳間,是人類棲息選址依山傍水的典型代表。
在吉林古城的具體選位和營建中,古城位于北山、玄天嶺山脈與松花江水系間的較平坦地段,山脈山坳、松花江江灣處。地段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空間形態。古城的城墻位置走向順應地形等高線走向因勢而建;古城內重要公建——將軍府位于古城北側北山山脈、炮臺山制高點軸線的中心位置,北側山體作為古城背景形成均衡態勢。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優美的濱水風光,造就了吉林市宜人山水城市的重要價值特色。
(二)具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古跡,是悠久的文化古城
迄今為止,在東北地區發現的含有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跡遺物的出土地點已達20余處,其中位于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壽山仙人洞遺址是吉林省內首次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完整的舊石器洞穴遺址,將吉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提早2萬年。(該處遺址距今16.21萬年——3.429萬年)。同時拉法、榆木橋子舊石器文化遺址說明松花江上游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上已是東北地區古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帶之一。
吉林市具有完整的古代城市發展史,殷周—西漢中期的西團山聚落、西漢后期(上殷臺縣)的南城子古城、東晉—唐(高句麗時期)的龍潭山城、唐(渤海國時期)的涑州城(烏拉古城)、明代的明代船廠、烏拉古城到清代的吉林市古城。
(三)具有珍貴的邊陲文化和民族抗爭史,是重要的邊塞要沖
吉林市是東北古代水陸交通樞紐要道所在。重要交通地位,決定了吉林城作為北部防御的重要軍事基地的地位,吉林城在歷史上始終是少數民族必爭的戰略重地。明清時期更是東北軍事重鎮,明朝,吉林船廠位于東北兩都司中間,且水、路結其兩端,成為經營整個東北的連接點。清代,東北面對沙俄的方向形成三道防線:黑龍江城、莫爾根城(嫩江)齊齊哈爾城是第一道防線;三姓城、阿勒楚克城、伯都納城為其第二道防線;吉林城成為聯結東、北、西各城總的戰略防衛城。吉林作為抗餓戰斗中東北七鎮之首,雅克薩戰役前,康熙帝親臨邊陲“泛舟松花江”,巡幸烏拉街造船重鎮。吉林市作為雅克薩戰役的駐軍、造船、驛站、軍糧的總基地,在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具有輝煌的近當代工業發展史,是聞名的工業基地
1881年吉林機器局的創辦揭開了東北近代工業發展的序幕。偽滿時期,在日本加大對吉林市殖民工業投資的前提下,一批殖民工業在吉林市先后建立起來,并且帶動城市發展,形成工業區沿江布置、形成外圍工業區的建立、生活區毗連工業區,城市道路網呈棋盤式和放射式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建造亞洲最早的大型水力發電設施——豐滿水電站,至今仍是東北電網的骨干電站。
新中國成立后,吉林市現代工業建設成就矚目,“一五”計劃時期,國家確定建設156個重點工程項目,東北地區共58項,其中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地區之一的吉林市就有7項(即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吉林熱電廠、吉林氮肥廠、吉林染料廠、吉林電石廠、豐滿水電站),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和冶金為主體的工業城市定位。
(五)是重要的滿族發祥地之一,是具有多民族文化的民族風情城市
吉林市為滿族龍興之地。清康熙效仿中原皇帝封禪泰山之舉封禪長白山,拉開了清王朝對長白山長達二百余年祭祀的序幕。清朝特選址吉林市小白山進行遙祭,清朝在小白山之上監造長白山之神望祭殿,是清朝祭祀長白山神的唯一場所。吉林市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夫余、高句麗、勿吉、涑沫靺鞨、契丹、女真、滿族等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不斷更迭、共存。
【吉林古城址介紹】相關文章:
吉林高山苔原景觀帶介紹 -資料04-26
吉林教堂 -資料04-26
澳門半島華士古達嘉馬花園介紹 -資料04-26
吉林哈爾戈風景區10-21
吉林偽滿皇宮博物院 -資料04-26
吉林長春凈月潭滑雪場 -資料04-26
吉林市文廟博物館 -資料04-26
吉林長春新立湖水利風景區08-31
雪納瑞的介紹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