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汪曾祺散文賞析
汪曾祺或許就是達到了這種淡泊的溫厚,當然這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征。他在《老年的愛憎》中講到“通達”,認為這是對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徹,不太容易著急生氣發牢騷的狀態。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賞析,歡迎參考!
汪曾祺散文賞析
汪曾祺是迄今為止爭議最小的當代作家:他的美學氣質、作品的審美價值、文學史意義得到評論界、創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他的小說《受戒》、《大淖紀事》、《陳小手》都是當代文壇的經典名篇,對于他的小說吸收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京派小說風范評論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且他的小說那種淡泊恬淡的田園感受,也讓很多讀者流連忘返。我個人就非常喜歡他的小說,比如看過《受戒》腦子里經常會浮現小和尚和一個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畫面,也經常會想到兩個天真少年在岸邊留下的那一對小腳丫。今天我們就來重點探討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數都寫得隨意感性又興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隨筆。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隨隨便便、任心閑話、興之所至的的閑話。他自己曾說,散文是一個大類,也說自己實在無法區分散文和隨筆,于是將自己作品中稍長的稱為散文,短的稱為隨筆。——《汪曾祺散文隨筆集》自序。他的散文題材非常廣泛:個人經歷、天文地理、民情風俗、飲食男女、街頭巷議、人生世相、文壇曲藝等等無不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認為散文是一種見性情,見人品,見功底的文體。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其實“隨緣任運”是汪曾祺所有作品體現出來的一種風格。代表的有《隨遇而安》、《猴年說命》、《平心靜氣》、《覓我游蹤五十年》、《我的創作生涯》、《自報家門》、《認識到和沒有認識到的自己》、《老年的愛憎》等。他在《隨遇而安》中開篇就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這是對過去苦難的一種淡泊的心境,接著文章中既無凄楚之詞,亦無憤懣之聲,倒是寫了在下放勞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民情樂趣。他說“批判是一出荒誕戲劇,每一個上場的人都只是角色。”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清醒。張愛玲曾經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這樣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淚水而愈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溫厚。”
汪曾祺或許就是達到了這種淡泊的溫厚,當然這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征。他在《老年的愛憎》中講到“通達”,認為這是對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徹,不太容易著急生氣發牢騷的狀態。而且他也區分了通達和冷漠、悠閑,他說“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決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事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么也不關心的離退休老干部。”我們閱讀感受的確是“淡”的,但同時汪曾祺的血脈又是“不淡”的,汪曾祺的淡泊和通達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個藹然仁者的風范。正如他形容自己的恩師沈從文的話:“淡泊不是人的品德,而是一種境界”。汪曾祺的隨緣任運還表現在他熱衷于回憶童年的生活:童年是一個長長的節日,金色童年是所有不幸的成年人的天堂。而且他說:“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作家,童年生活是起決定作用的。”他在回憶自己童年的天真無邪的生活時永遠清澈純美,反映了整個人的生活態度,無論經歷什么,都不虛無、不絕望。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蛐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我想汪曾祺吸引我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時刻在追求著一種快樂、幸福的生存狀態,返樸歸真、情趣盎然
汪曾祺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散文方面表現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對崇高、偉大的近似偏激的情緒。“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無非三種:憂傷、歡樂和嘲諷”這與他追求的和諧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種感情都很溫和。他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中談到,“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就必須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于人情味的思想。”用一句話概括我的.思想:“我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尊重上,汪曾祺這樣解釋自己的人道主義,即“用充滿溫情的眼睛看人,發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詩意,努力去感覺周圍生活的生意盎然,懷著碧綠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講自己年輕時的一段風流韻事,講的老淚縱橫。“因此我覺得我的祖父是個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寫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寫的家常小吃。就這樣于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寫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有許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廟,《大淖記事》里的大淖等,這些環境和人文民俗都構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寫了故鄉的歷史文化名人,故鄉的鄉親,故鄉的廟宇,故鄉的河湖,故鄉的元宵節等節日風俗,故鄉的特產,故鄉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寫了好多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俗,比如昆明,比如張家口,甚至美國,他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是怎樣寫出來的》他稱自己是“通俗抒情詩人”,他寫的清風白水、竹籬茅舍無不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高中語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量,胡同功能和環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后,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比如說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語言也是極其的樸素,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他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給人們的視覺建立起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的欣賞,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賞析]
【汪曾祺散文賞析】相關文章:
汪曾祺作品_汪曾祺散文集10-06
周國平散文賞析08-05
冰心散文《笑》的賞析08-16
汪曾祺:冬天09-11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09-20
散文故都的秋課文賞析09-27
汪曾祺經典語錄08-23
汪曾祺:葡萄月令10-16
周國平散文摘抄加賞析09-14
林清玄散文集摘抄賞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