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鏡子的觀后感(精選8篇)
鏡子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制作,最終完成。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鏡子的觀后感,歡迎大家瀏覽。
鏡子的觀后感 篇1
最近被《鏡子》的紀錄片刷爆了朋友圈,雖任務繁多,但是還是擠時間看完并且決定花時間寫一篇觀后感:這部鏡頭畫面感處理的不是很好的紀錄片竟然讓我三次哽咽,因為它的真實。
【家明篇】
“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喜歡什么,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我現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無論我怎么做,他們都會認為我是小孩子,我是個幼稚的人。他們就根本不相信我。”當家明歇斯底里地哭著說完這段話時,尤其是“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我”時,我陪著家明落淚了。從視頻來看,家明這孩子本性上沒有多大問題,他就是想證明自己能行,他想獨立自主、他想要自由。但是家明的爸爸是一個通過考上大學走進城市的踏實勞動者,他希望兒子能和他一樣通過自己的奮斗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家明想去做一次背包客,但得不到父母的同意,在父母眼中,家明還是個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感覺。在第三集中,家明媽媽說了這么一句話:“你以前心里只有工作,而現在只有工作和兒子,那么我呢?你在這樣下去,我肯定和你離婚!”這個片段我看了兩次,從這里開始我便開始心疼家明爸爸,是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能看得到家明爸爸的努力,他能把工作搞好,但是他忽略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他努力工作給這個家提供了物質保障,但是生活很多時候需要精神層面的享受。我覺得這個家庭的三口人一定要相互幫助、一起進步,因為爸爸也是人,他的缺點也是與生俱來的,他已經努力克服自己了,一個人肯為你改變自己,說明他是真的很愛你,也很在乎你。
【張釗篇】
“我不是一定要談女朋友,而是我想找一個精神寄托,我覺得我父母那里是沒戲了,我如果不談女朋友,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動力在哪里?”聽到張釗說“精神寄托”這個詞時,我其實挺驚訝的但是隨后一想也合情合理,因為小孩子也是有精神需求的,甚至比大人更需要。張釗之所以如此叛逆,其實更多的是他的父親,從視頻中就能看出,張爸爸確實對張釗的關心太少了,就像他自己說的,如果我五年前上這節課,我們倆絕對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因為父母的不關心,讓張釗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他就向他說的,他必須重新找“精神寄托”。
從個人角度,我覺得張釗這孩子很不錯,問題真的在于張爸爸,他對張釗的關心太少了。
【澤青篇】
當澤青評價營地生活時,他說,這里的物質條件雖不如外面,但是精神世界還是這里好,又是一個小孩子提出了“精神世界”這個詞,這次我就不再驚訝了。這是這三個孩子中,我覺得澤青是問題最大的一個,而如果要問責,我覺得澤青的媽媽當之無愧。從這個家庭來看,真的能深刻體會到“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家庭一定離不開一個賢惠的女人。她說澤青爸爸:“他就是希望我是個賢妻良母,但是我根本不是呀,我不愿意當村姑”。她這話一說出來,讓我瞬間找到了澤青打她的緣由,是的,她又幼稚了。首先,賢妻良母是一種責任,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其二,“我根本就不是”,這句話能看出她的膚淺、固執。人不是一直都在發展、都在變化嗎?你咋能用一句話去逃避呢?最后一點:真正的賢妻良母,從來都不是村姑,她們是最會收拾自己的人。
澤青爸爸說的對,他不需要改變什么,從視頻中看出,澤青爸爸其實很顧家。問題出在媽媽身上,如果澤青媽媽不改變,則這個家能變好的幾率不是很大。
【第二次哽咽】
第二次心塞,是聽到同營中的'一個小女孩說:說不逼不逼,但是什么時候沒有逼過;說過減負減負,但是哪個老師又沒有開設輔導班呢?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機器人。他們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了自己的感覺,他們不想被控制了。
聽到12歲的小姑娘說出這段話我很難受,更確切地是心塞,是的,誰能想到這是12歲的一個孩子說出的話呢。
【教育專家的家庭教育筆記】
1.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條路,難道是這樣嗎?(我當時想,人生不是一條路,但是我雖然是大學生,但是我不知道還有什么路?)
2.愛的認知的扭曲:
a.你是我的孩子,容易把人物化,是的,就相當于你是我的杯子,我擁有你的產權、使用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因為孩子是一個完整的,有自己思想和感覺的人。你有給他生命的權利,但是沒有左右他人生的權利。
b.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應該教育孩子,改造孩子孩子,從而將愛的能力埋藏起來,發揮不出。到最后滿滿的愛都變成了滿滿的傷害。
我覺得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做最好的自己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家觀后感】
1.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的階段,這就是最好的學習階段。
2.全世界的孩子都得念書,那么念得書比較多,知識面比較廣,將來進去社會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是為了對我們社會、國家做出更好的貢獻,使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地體現。
【我的觀后感】
1.尊重孩子,他是人,他有感覺。
2.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所以做最好的自己,一個會生活、有情趣,有溫度的人。
3.論擇偶的重要性。你的孩子、朋友、伴侶都是你的鏡子。
鏡子的觀后感 篇2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輟學、早戀、毆打父母、輕生,不同類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鏡子面前,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張年輕的臉龐,而是布滿皺紋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單純。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從第一次睜開雙眼到熟識數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決定他們未來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絹一展,任由父母書寫。你所謂善與惡,所謂好與壞,毫無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腦海里。
影片中有所體現,時常因為母親送水果飯菜打擾他下軍棋而毆打母親的澤青,年僅十四的他為什么對愛母如此狠心?影片后邊講述說到澤青的父親一直有家暴的惡習,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澤青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毆打母親天經地義,是件常事,可怕卻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許可以憑借年齡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復雜是無關年齡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簡單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思想,認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長階段是一個塑造性格的時期,尤為關鍵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應似得顛覆一生。家長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日夜操勞,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緒,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對父母吐露心思,雙方如果也不及時溝通,那么隔閡和摩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孩子開始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許孩子有一點偏差在他規劃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讀書、中考、高考、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圓滿了。可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多數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數人其實也在黑暗處厭惡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這種思維慣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變成對的了。自認為的正路,這與思想跳脫異想天開的孩子的思維有極大的矛盾,開始了冷戰,吵架,離家出走,甚至以愛相連的兩代人變得刀劍相向,缺少的是溝通和理解。
中國人是含蓄的,年紀稍大的父母更是這樣,他們從不說愛,卻時時都在愛著。他們的愛隱形在每天三頓平淡的飯菜中,隱形在十幾年如一日的叮囑與嘮叨中,隱形在每一次爭吵后滾燙的淚水中,隱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隱形而偉大,常見卻無價。
語言這一最適合表達愛的產物或許失去本意變成了負累。當語言失去美麗,變成冰冷的鐵錘,傷害的不止一個人,那心與心之間的愛的羈絆也變得搖搖欲碎了,有些或許已經粉碎。碎滿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疤。
深愛著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揮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靈,毀壞家庭的.和諧?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么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勞上?
深愛著的媽媽啊,你怎能讓一個愛心變成束縛孩子自由飛翔的牢籠,只做你乖巧的小寶貝?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能無視那偉大純潔的愛,帶給他們痛苦與折磨?
親愛的,深愛的,你們都是對方最最親愛的人啊!又怎能讓痛苦代替歡笑,讓麻木代替溫柔!
孩子像風箏,父母是你的牽線人,任你在風中飛舞。
當有一天,風足夠大,風箏足夠結實,便是父母撒開線的時候了。
鏡子的觀后感 篇3
今天開始正式放暑假,暑假作業里頭有一項“陪同家長一起觀看央視推出的關于家庭的紀律片《鏡子》”
鏡子,玻璃鏡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態”,與這個類似想法在我看到這項作業時就忽然劃過腦子。當然也沒過多地去想,畢竟我也是個孩子。
短短三集的紀錄片主要記錄了三個不同形態,而又有共同問題的家庭與它里面的關系。問題表面的關鍵是孩子。倒敘的手法將孩子們進入特訓營之前的家庭關系梳理了一遍,可以發現問題之嚴重,看得出孩子與父母之間那層無形而又厚的隔膜。仿佛是兩個世界,逾越不過的鴻溝。盡透出悲哀與無奈。
真是,孩子們在父母的關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類一大堆由父母構建出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絕,遭到父母的反對,不耐煩了就會用行動予以反抗。這種“反抗”是大多數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對父母報以理解態度。當然,理解歸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當我認為父母的做法不妥時,我也會反對。我想應該以家庭為初衷,結合現實來想問題。但是也終究避免不了對之無奈的情況。家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納,家庭是以情感為基礎的。
片中有個今年估計16、7歲的澤清。他小小年紀卻有著太過于成熟的思想。我應該和他同年吧,我同情他這種成熟,他的`成熟是父母之間關系的影響。他說大人們都不懂他的想法,而我有時候又笑他成熟中的幼稚。殊不知,他的內心是多么的渴望父母對他的愛!我豈不是在笑我自己!?笑我自己的迂。我擁有他日思夜想的,卻還不曉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關系怎樣在片中并未透完,但也印顯匿跡。
孩子苦惱于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比如在我小學時候,我爸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當工程師,圓了他的夢。但是后來,我發現我的大部分興趣根本不在數理化之類上。就在我上學期分科時,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讀理科的,但是我認為我不適合理科,我無法對物理化學產生興趣,雖然理科讀出來好找工作,但是作為讀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會高中學好嗎?再者說,命運是自己在掌握。人活在世,我覺得再怎么樣,也要獨立地掌握一次自己的人生,不然百年臨時,是得有多么后悔啊!我慶幸我父母支持我的選擇,從小時候對我的包辦一切到現在的尊重我的獨立。雖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慶幸的。可能有些時候父母的思想并不和潮流,我媽就這樣,但也很開明。那么作為孩子的我們是應該多多理解包容他們,我教我爸使用智能手機和微信,他感慨說用微信真方便。
時代的鴻溝或許無法直接越過去,但可以搭一座橋,是我們與父母離更近。也正是因為時代,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該考慮多去獲取知識、精神上的財富了。
其實我今天是獨自一人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我應該與我父母間也有那么一層薄薄的膜。我想獨立,不想索取。父母就偏偏要為我們付出嗎?不是的。之所以為了我們而努力打拼,是因為父母自從知道了他們有了“爸爸”,“媽媽”,‘父親’、“母親’,這短短兩個字的稱謂,便感覺到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并付諸于實際。這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思想啊!這就是情親,是愛!
然后,我想搬出片里的這段話:
“老實說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并不欠缺,而我們欠缺的是對一份愛的認知的教育。基本上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領域。 ‘愛就是控制’、‘我是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為什么要偏偏控制你,‘是因為我愛你’。這就是一個對愛的認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這也是一個扭曲的認識。我們會把人物化,類似于你是我的一個物品一樣。‘你是我的某某某’,在某種程度上,把那些角色變成‘你是我的杯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我們把愛物化了。家長愛不愛孩子?是愛的。愛始終都在那里、愛的能力也是。沒有不愛的。因著對愛的認知的扭曲,愛出不來,被憋進去了。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對方的想法。慢慢的愛往往變成滿滿的傷害。”
鏡子的觀后感 篇4
看完這電影讓我有種想寫個《如何把電影拍得難懂》的文章的想法(當然還只是想法。。 )。 看完了第一遍,我一頭霧水,所幸在豆瓣看到了一篇場景和人物分析很到位的`影評,對照著重新速閱一遍電影,大概看懂了。如果看不懂這片子可以找找那篇影評。 本片就和《第七封印》一樣,不是給觀眾拍的,而是導演給自己拍的。
鏡子的觀后感 篇5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彩色鏡頭講述現在,用黑白回憶過去,用相同的女性演員飾演妻子和母親,用一樣的男童飾演兒時的自己與現實的兒子,用鏡子作為介質穿插起散亂的、細小的.生活點滴,用其父親所作的詩作為旁白,結合了優美的俄羅斯景色使影片富有高雅而優美的詩情畫意,而故意模糊了某些事件對象則是導演私人化的處理,表達了對母親深刻而又真摯的懷念之情。
鏡子的觀后感 篇6
《鏡子》終于做好了,46分17秒,雖然有點粗糙,但是基本上已經成型了,我給一些朋友看,他們講的都是好話,其實這個片子聲音和表演還是有很大問題的。
一個朋友發來下面的短信:
很喜歡你的敘事方式,而且有強烈的個人表達,這是我所缺的'。你有當大師的潛質噢!攝影和聲音方面有些遺憾
鏡子的觀后感 篇7
人站在鏡子前,看到的是肉體還是靈魂?生命中的辛酸苦楚可否在夢境與記憶里改變本質?回望過去,我們是成長了還是迷失了?
老塔總是滿懷詩意地向我們訴說著痛心的故事,在純粹的鏡像下,是對生死、虛實的哲學思索,是對情感生滅、時代變換的無可奈何。
無論是被批判精英主義者的自戀或是知識分子的驕傲,不可否認的是老塔的`電影以最富美感的姿態,表現了人最隱秘的情感,值得反思品味與琢磨~
鏡子的觀后感 篇8
完全沒有情節線索,展現了導演對童真的迷失、對家人的回憶、對世事的思索。塔氏的電影不是讓觀眾看懂的`,而是讓觀眾感覺的,因此,每人感覺都會不同。這部電影是多意性的,像抽象的詩,像奇異的夢境,它是對現實的反映,但是面貌和邏輯已與現實完全不同。片中導演引用了其父親的詩句:“你比烏云更勇敢輕盈/ 沿著螺旋式的階梯/ 飛快地跑下 / 穿過濃郁的丁香林 / 進入鏡中的園地……”,整部電影好像是這首詩的圖解。
【鏡子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輝煌中國觀后感07-14
觀后感寫作步驟11-03
夢想奔馳觀后感10-07
本草中國的觀后感07-14
《大國崛起》觀后感07-14
諸神之戰觀后感10-20
飛虎隊觀后感(精選25篇)05-07
大國崛起西班牙觀后感 精選06-18
筑夢路上觀后感07-14
不變的步伐黨員觀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