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竹葉石膏湯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
竹葉石膏湯在中醫學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相關的一些醫學研究上認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識下竹葉石膏湯這種方劑吧。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功能主治】治肺熱,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加竹葉5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竹葉3片 紅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黃連1.5克(微炒)僵蠶5條 連翹1.8克 玄參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功能主治】清熱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見形二三日,色紅,煩躁,出不透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痧疹輯要》卷二
最后提醒下竹葉石膏湯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簡介
竹葉石膏湯,中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效。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臨床常用于治療流腦后期、夏季熱、中暑等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
歌訣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陰津。
組成
竹葉、石膏、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米。
用量
竹葉6g,石膏50g,人參6g,麥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
方義
本證多由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治療以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為主。熱病后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身熱有汗不解,脈數;余熱內擾,故心胸煩熱;氣短神疲、脈虛數為氣虛的表現。方中竹葉、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嘔為君藥。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藥。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為佐藥。甘草、粳米和脾養胃,為使藥。
配伍特點
半夏性溫,與清熱生津藥配伍使用,消除其溫燥之性,使降逆止嘔的功效增強,使人參、麥冬補而不滯,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為清補兩顧之方。
運用
本方用于傷寒、暑病、溫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臨床應用以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氣短神疲,舌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加石斛、天花粉清熱養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禁忌
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濕,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化裁方比較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竹葉石膏湯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相關文章:
瓜皮散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胡椒湯的功效與作用、藥用價值、用法用量11-19
鳳爪散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陳黃湯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蕤仁散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軟金丹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寬帶湯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葶藶子丸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
黃水瘡散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