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端午節教學設計

時間:2022-12-27 11:29:28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端午節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教學設計(通用12篇)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讀懂文中所給資料,并能作適當的補充。

  2、初步學會歸納整理所給資料。

  3、學會口頭向別人介紹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相關風俗。

  4、在練說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在練說的基礎上,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

  教學難點:歸納整理所給資料。

  說到過端午節。哪個不感興趣呢?可以先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等手段,激趣導入話題;也可讓學生說見聞、講風俗、談過節感受等手段,激發情趣,引發想寫動機。

  然后閱讀課文素材,自選資料構思起草。本課沒有“例文”,可以準備“下水文”,以便師生讀議后把握基本寫法:如怎樣篩選自己熟悉或需要的資料,怎樣有重點、有條理地介紹;讓學生現身說法、議法、明法。接著讓學生仿照,或是模仿,對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饋、評價,鼓勵那些靈活模仿有創意、內容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的習作。

  三、教學對象特征分析

  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八、九周歲的孩子,他們才開始學寫作文,從說到寫,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需要一個過程,對他們過高的要求勢必會讓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懼怕作文的心理。

  如何讓學生不輸在習作的起跑線上,這至關重要,不但關系到高年級的習作教學,而且有可能關系到學生一生對習作的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是這個學段的一個重要的根本的任務。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部分中明確提出:“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

  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一件很有趣的事。學生大膽地寫,自由地寫,寫出之后,再給予肯定、鼓勵,使學生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喜歡作文。

  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寫作成功的快樂,在全班同學面前得到老師的表揚或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會使學生的內心充滿快樂,這種“快樂”會使學生熱愛作文,對寫作充滿自信,把寫作文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有了這種心理基礎,學生的思維會變得非常活躍,大腦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其寫出來的習作也會內容豐富。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在小學三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作文起步的階段,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象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以實現《課標》中所強調的讓小學生“易于動筆”,“樂于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讓學生在習作的起步階段感受到習作的精彩,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輕松快樂地踏入習作的大門。

  1、談話激發情趣。教師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感染力和美感的語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喚醒學生的記憶,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情趣。不過,各環節側重點不同,課前談話重在激趣,總結性談話重在激情,教師課中的 “現身說法”則重在感人及鼓勵學生大膽談真話,表達真情實感。

  2、課件激發情趣。教師根據習作內容,提供圖片或制作成課件向學生展示,可以激發情趣,引發學生對平時生活積累的回憶,更能誘發孩子們寫作的欲望。

  3、范文激發情趣。教師要寫好或選好范文,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領悟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運用,更鼓勵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思考與獨創,激發其創造激情。

  4、創設情境,激發情趣。教師根據作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選擇地“創設情境,激發情趣”這樣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 激趣:放飛的思維雙翅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最近幾天陰雨綿綿,家家戶戶都忙著上山踏青掃墓,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小朋友們,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所以除了清明節,我們還有許多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課件出示: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們形式多樣,凝聚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傳奇色彩,(寄托了我國勞動人民最樸實的真摯情感)。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說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

  3、小結。我們怎樣介紹這些傳統節日呢? (名稱、時間、來歷、習俗)

  (二) 交流: 明確習作內容。

  1、你們的這些知識是從哪來的?(相機推薦學習方法和要求同學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2、大家能不能從以下圖片中猜出我們的話題。板書:端午節

  3、P91胡瑞芝同學也為我們提供了有關端午節的一些資料,咱們來讀一讀,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質疑、交流。師生共同探討,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

  5、大家能不能運用這些資料給我們介紹介紹端午節呢?

  (三) 品文:點燃智慧之花

  1、對比兩篇有針對性的范文。四人小組閱讀、比較、分析、評價兩篇范文。

  2、對比評價后小結。

  3、探索寫作方法。討論:怎樣合理應用這些資料?(重組取舍 補充)

  4、創設情境,拓展寫作內容。

  你準備向遠道而來的加菲貓先生的介紹些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收集整理)

  5、理清寫作思路。A對于這些材料,你準備怎樣來運用?B選取個案具體研究。

  6、總結、激勵。小結:通過同學的發言,我發現大家已經知道如何恰當的安排材料。

  (四)練寫:提供機遇,享受情趣

  1、同學們,你想實現一個作家夢?你想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刊登你的大作嗎?你想讓大伙一睹你的文采嗎?端午節快到了,何不拿起你的筆,為咱們班寫一篇介紹端午節的短文呢?

  2、學生領取投稿紙,寫草稿(相機點評)。

  六、板書設計

  習作5 說說端午節

  名稱 時間來歷 習俗

  重組取舍補充

  有重點 有條理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龍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演變、了解龍的造型特征以及象征意義。體驗龍的文化以及對中國龍精神的理解。

  2、通過觀察、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龍在造型上的特征及各部位的象征意義。

  3、通過學習感悟中國龍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義,激發身為“龍的傳人”的自豪感與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龍的造型特點,體會龍的象征意義和龍的精神;抓住龍的特點。

  難點:在創作表現中抓住龍的特點、造型,表現出龍的精神、氣勢。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彩筆、范畫、手工制作的龍的模型、畫紙。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龍的由來故事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故事,讓我們分享一下。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是古華夏部落的首領,他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征服了其他部落。為了使自己的民族具有無所不能的力量,他集中了許多動物的精華,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形象,做為自己民族的圖騰,那就是龍。從此以后龍就成了中華民族的標志,我們炎黃子孫就被稱為龍的傳人。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與龍有關的一節課。

  揭示課題:中國龍。

  活動二:欣賞評述,感受認知

  1、龍的形態特點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得知龍是虛構的神物,是由多種動物組合而來的。教師設問:“龍身上都有哪些動物的特征呢?”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鱷魚頭、鹿角、蝦須、蛇身、馬鬃、鷹爪、魚鱗、魚尾)老師總結。鱷魚兇猛而且威武,鋒利的牙齒和大嘴可以打敗敵人。鹿角是所有的動物中最美麗而有珍貴的角,還是一種藥材。蛇是爬行的動物中速度最快,身體還能自由彎曲成各種形狀。鷹爪是所有的飛行動物中爪子最厲害的,而且老鷹飛的很高。蝦須和馬鬃飄飄,看起來威風凜凜,帥氣無比。魚鱗波光閃閃,很有秩序也非常的美麗,而且像穿了一層盔甲,可以保護自己。

  邊說邊做范畫。

  教師總結:從這些動物的不同特征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為龍所選擇的都是最精華、最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優點于一身,使龍自然成了萬物之靈,同時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2、龍的象征意義:

  因此,龍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特別是古代封建社會,龍更是古代帝王們崇拜的權貴的象征。龍形象是只有皇族才可以使用的,大家看,這些都是皇宮里的物品(課件出示:玉璽、龍玉佩、明代青花蟠龍瓶、龍扇、金冠、龍袍)是不是都有龍的形象,顏色以黃色為主。因為黃色象征著威嚴。高貴。吉祥。

  3、生活中龍文化的廣泛運用。

  后來經過了時代的變遷,龍不再是皇室的專屬,開始走進了我們的生活。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龍的文化也會波及到了各個層面。接下來,老師考考你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見過哪些龍的形象呢?學生回答。老師總結。(課件——建筑裝飾、工藝美術、民間工藝、書法繪畫、民俗活動)

  活動三:小組合作,創作表現

  同學們,剛才我們提到了元宵節的舞龍。那你們想不想玩一玩舞龍這個游戲啊。好,那老師已經把龍頭和龍尾做好了,剩下的龍身交給你們,現在就需要我們發揚龍的精神,團結一致來完成這次挑戰。有沒有信心?現在開始繪畫出龍的形象,貼到龍身上,完成龍的制作。

  出示作業要求。

  活動四:展示評價,拓展升華

  1、制作完畢。師:這條龍可真夠華麗的,讓我們一起把它舞起來。要注意舞龍的時候一定要團結一心,有組織有紀律。把龍的威嚴和氣勢表現出來。組織學生舞龍(課件播放舞龍音樂)

  2、拓展延伸——課件出示。龍的精神。

  師小結:今天這節課,同學們表現非常好,同學畫龍點睛,用添畫的方法集體創作了一條五彩斑斕,神態生動的中國龍,并且進行了生動形象的舞龍表演。同學們的表現正體現了中國龍的精神,那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奮發開拓的精神,有了你們這些龍的傳人,我們的祖國這條巨龍就一定會騰飛。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自豪吧。

  板書設計課題:中國龍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過端午節時舉行端午詩會、賽龍舟、包粽子比賽等文化活動。

  2、學生能熟練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能熟練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的準備:粽子葉、糯米、毛線;相關視頻。

  學生的`準備:查找端午節的相關資料,制作成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過端午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通過上個階段的學習,我們已經分小組收集了關于端午節的資料,現在就各小隊來匯報一下你們的學習和實踐成果吧。

  二、展示與活動

  (一)學生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介紹端午節

  1、詩歌分享。

  下面有請林琳這一小組上臺來匯報他們收集到的關于端午的詩歌。生:端午節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就有跡可循。以下是我們小組收集到的詩歌,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生用幻燈片展示,配樂展示讀。)

  2、簡介端午節的由來。

  師:從剛才的詩歌中,我們已經可以大概知曉端午的由來,哪一個小組負責搜集這個方面的資料?請你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吧。

  生: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

  流傳最廣的是源于紀念屈原。(收集這方面資料的小組成員之一繪聲繪色的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忠臣屈原倡議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國的百姓痛苦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上,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打撈他的身軀,有位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扔進江河里,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也都紛紛仿效。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河里,說是要藥暈蛟龍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又怕食物被蛟龍所食,所以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賽龍舟是因為要嚇走魚,不要它們靠近屈原。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和喝雄黃酒的習俗了。)

  (其他成員補充):

  源于紀念伍子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3、講講端午節的習俗。

  師: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節的習俗。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視頻,并配以解說)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來自:www.77 3N.cOm 校園 生活網:端午節教學設計)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端午食粽:(圖片展示)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出示圖片)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出示圖片)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師:在這些習俗之中,你們對什么最感興趣呢?今天啊,我們就請來了包粽子能手,我們班熱心的家長們,現場來教我們包粽子呢!動手之前,老師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準備哪些材料呢?生介紹包粽子該準備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驟你了解嗎?觀看視頻,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組討論打算怎么包,說說該注意些什么(家長參與)。

  (三)嘗試創作

  根據大家探索的各種方法,開始包粽子。家長帶領學生在小組內實踐。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學包的各式各樣的粽子展示在他們的桌子上。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不但學會了包粽子,而且讓大家了解了更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回家后給爸爸媽媽親手包一只粽子,讓他們吃得又香又甜,一起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真切體會過端午節的快樂,并產生熱愛祖國精神文化遺產的感情。

  3.品味龍舟賽的精彩場面描寫。

  【學習重難點】

  1.真切體會過端午節的快樂,并產生熱愛祖國精神文化遺產的感情。(重點)

  2.品味龍舟賽的精彩場面描寫。(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這兒有一首詩,大家來齊聲朗讀一下,看看寫的是哪一個傳統節日,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龍舟迅疾如流矢,萬人喝彩青潭邊。”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鄉土小說家沈從文是怎樣記錄茶峒人歡度這一傳統節日的。通過傳統節日,我們又可以感受到怎樣的民族精神與文化魅力?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點字音。

  額角(é) 蘸酒(zhàn) 茶峒(dòng)

  短槳(jiǎng) 纏裹(guǒ) 伶俐(líng lì)

  吶喊(nà) 老鸛河(guàn) 頸脖(jǐng)

  泅水(qiú) 束縛(fù) 洞穴(xué)

  擂(léi)鼓 打鑼(luó) 嘭(pēng)嘭鐺(dāng)鐺

  3.解釋詞語。

  嘭嘭鐺鐺: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

  吊腳樓:也稱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調理:調弄整理。

  4.初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作者詳細地描寫百姓到河邊看比賽的場面與龍舟競渡有什么關系?

  明確:首先,這種萬人空巷、爭看比賽的場景,為下文的龍舟大賽設置了懸念。其次,說明了賽龍舟不僅僅是賽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為下文中“兩岸人吶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鋪墊。觀看的人并不是比賽的旁觀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參與者,河岸邊與河面共同形成了熱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賽場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明確以下內容:

  (1)茶峒人端午這天的風俗習慣(分別用3字短語概括)。

  (2)介紹這些風俗習慣的順序(畫出相關的詞語)。

  (3)這些風俗中詳寫的是什么,這樣安排的理由。

  明確:

  (1)概括風俗:穿新衣、畫王字、吃魚肉、賽龍舟、捉鴨子。

  (2)時間順序:上午11點鐘左右;把飯吃過后;賽船過后;天晚。

  (3)這些風俗習慣中詳寫的是賽龍舟。

  詳略安排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詳寫賽龍舟,是因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節日的氣氛和民族精神。

  (二)內容探究

  閱讀全文,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你在龍舟賽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我看到(聽到、了解到)了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前一條橫線上摘錄課文中有關語句,后一條橫線上用形容詞或修飾性短語來表達你的感受。

  示例:

  1.我看到了那龍舟形體狹長兩頭高翹,船身繪著朱紅色長線,那情景真是鄉土風味濃厚!

  2.我看到了龍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還有12到18個槳手,那情景真是壯觀非凡!

  3.我看到了纏裹著紅布包頭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擂鼓打鑼的很單純地敲打,槳手手持短槳應著鑼鼓聲節拍用力劃船,那情景真是場面恢宏、令人振奮!

  4.我聽到了鼓聲如雷,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聽到鞭炮聲四起,那是軍人們為勝利者進行慶祝,那情景真是讓人高興和感到光榮。

  6.我看到勝利者有限的獎品被大家分享著,這情景真是充滿友誼,人情味十足!

  (三)亮點探究

  1.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寫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圍的?

  明確:湘西的端午日,以龍舟競賽作為重頭戲。作者就抓住了這個重點,像一個向導一樣,為我們詳細描述了龍舟競賽的精彩場面。并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突出了龍舟競賽的熱烈與歡騰。同時運用了聯想的手法,渲染出競賽的緊張、激烈程度,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這一場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歡笑、嬉戲,共同度過這個充滿了喜慶的節日。

  2.什么是場面描寫?本文有哪些場面描寫?

  明確:場面描寫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環境之中,對以人物為中心的生活畫面所做的具體描寫。場面描寫一般是截取一個事件發展過程中的橫斷面,將比較廣闊的生活畫面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個場面描寫。第一場面:寫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邊觀看賽龍舟的歡騰場景。第二場面:寫劃船前的準備、船上賽手的配置和龍舟競賽的盛況。第三場面:寫劃船競賽的優勝者領賞和軍人放鞭炮慶賀的情景。

  四、板書設計

  端午日

  出城看劃船

  河上賽龍舟

  勝利者領賞全民同樂

  下水去捕鴨——軍民同樂

  天晚方完事——歡樂之久 淳樸民風

  奮發向上

  合作爭先

  五、課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過100多字,只是簡單地提了一下“軍民捉鴨子”的風俗。可是愛與動物嬉戲的學生卻對簡單的文字充滿好奇。“兵士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水面各處是鴨子……”此時此刻,作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請你想象隨后的情形。要求口頭作答。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生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節的由來與相關習俗,感知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做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2、通過了解端午節香包的特點與用途,在制作香包的過程培養學生專心、細致和耐心的作風,發展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習用紙質材料制作香包。

  難點:對香包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三、學情分析:

  《端午節》是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于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能力,但他們對祖國的民俗文化還不是特別了解,所以本課的設計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的同事又使學生了解香包與民俗文化內涵。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資料、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教師)課件、香包等。

  五、教學過程

  (一)、欣賞感受。

  1、提問: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提問:你對端午節有哪些了解?(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掛香包等)

  3、欣賞關于屈原的美術作品《屈原江畔行吟圖》。這是什么類型的作品(中國畫)?作者是誰?創作于1944年距今已有71年了,畫中的屈原給你怎樣的感受?

  教師小結:屈原之所以很孤獨,很傷心,是因為失去了自己的國家,自己也得不到重用。畫家用他精湛的筆法把屈原當時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我們在美術創作中需要學習的。

  4、端午節有很多的活動,今天我們重點來學習制作香包。

  板書課題:端午節——香包。

  (二)、講授新課,欣賞視頻香包。

  1、視頻欣賞慶陽香包,激發自制的興趣。

  教師小結: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銅錢或中草藥等,是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掛香包是吉利吉祥的象征。

  2、展示紙折香包實物,請你仔細觀察:它有什么特點?

  3、請學生上臺拆香包。

  教師提問:拆開后是什么形狀?(長方形紙條,尾端為三角形)課件展示示意圖。

  4、教師提問:有已經會折香包的同學嗎?請你上來當小老師教大家折。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5、學生試折香包,教師指導。

  6、游戲“找朋友”,講解平面變成立體的關鍵折法。學生繼續折香包。

  (三)、感悟,啟發。

  1、香包好像缺少什么?(裝飾)如何裝飾香包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手工藝大師他們在香包上繪制了什么圖案?(課件欣賞)

  教師小結:提問:我們可以在香包上畫什么圖案?有代表吉祥的圖案:蓮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東西以及自己發揮想象的圖案。這些香包是屬于你自己最有特色的作品。

  2、教師提問:除了裝飾香包,我們還掛上吊墜,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是怎么掛吊墜的?(再次拆香包,掛上吊墜折香包)

  (四)、學生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1、學生練習制作香包,并對香包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2、在音樂聲中,嘗試自制香包。

  (五)、展示香包,將香包掛在黑板上,學生互相欣賞,說出你自己最喜歡的香包,體驗自制香包的快樂。

  (六)、課后拓展:繼續練習制作香包。在端午節到來時,把做好的香包帶上你的祝福送給你的家人、朋友、老師、同學,祝她(他)們平安快樂。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6

  一、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感。

  二、活動準備:

  1.國旗一面、國歌。

  2.升旗手綬帶三條。

  三、活動過程:

  老師、小朋友們早上好!

  在這我先念一首兒歌給大家聽,聽完以后,我要問一個小問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小朋友,你們知道兒歌里說的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這個星期五,那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我們都喜歡吃什么?

  四、介紹升旗手

  1.講衛生寶寶:陸周思琪

  寶寶很愛干凈,身上每天都是香香的,來園時,能堅持帶好手帕,衣服臟了會及時跟換,指甲也是干干凈凈的,真是一個講衛生的好寶寶。

  2.愛學習寶寶:陸郡瑤

  上課認真,老師提問后積極舉手發言,愛動腦筋。在親子繪本比賽中獲太倉市一等獎。很了不起吧。

  3.講禮貌寶寶:陸浩然

  看見老師很有禮貌,能主動和老師、奶奶打招呼,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寶寶。

  4.表演節目,童謠《上山打老虎》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7

  【內容簡析】

  《端午節的由來》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介紹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有關端午節由來的民間故事很多,課文所選的是流傳較廣的一種,反映了百姓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愛戴與懷念。

  故事首先介紹了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些習俗以及端午節的歷史與意義;接著重點講述了愛國詩人屈原報國無門,悲憤投江,百姓千方百計打撈他的尸體,用各種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壯的故事;最后點明了人們祭奠屈原的活動,逐漸演變為今天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

  課文結構清楚,語言淺顯易懂,是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們可以抓住學生熟悉端午節這個節日及習俗生活,但不清楚習俗的由來這個矛盾心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閱讀。

  課文配有一幅插圖,表現的是屈原大義凜然地站在江邊的情景。插圖有助于學生感受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憂國憂民、寧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要注意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要努力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反復研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生動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促進語言的發展。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自學“粽、檐、囊”等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正確書寫“佩、戴、措”等8個要求會寫的字,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是本課的重點,復述課文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準備】

  1.制作有關戰國時期的背景資料以及地圖等課件。

  2.搜集、整理并閱讀有關端午節、屈原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生活,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30課,請與老師一起板書課題——《端午節的由來》。

  2.誰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關端午節的信息跟同學說一說?

  3.小結:大家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還知道有這么多的端午習俗,可你們能講出這些習俗的意義嗎?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意義。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

  (1)劃出文中的生字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利用工具書,結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屋檐、佩帶、輔佐、權貴、措施、誣陷、讒言、疏遠、祭奠、忠誠、悲憤、悲痛、祈禱、傳誦等。

  (3)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檢查自學的情況。

  (1)借助字卡認讀生字詞。變換語境,給生字組詞擴詞。

  (2)指名讀課文,及時正音。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的什么?

  (3)師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質疑問難,以學定教

  1.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畫出自己的疑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默讀要求:

  (1)邊讀邊標注,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邊讀邊思考:文章講的是什么事?

  (3)為深入學習課文,請自己提出幾個問題,學習質疑問難。

  3.師生梳理問題,歸納問題。

  學情預設及教學策略:

  (1)不理解的生詞,通過讀書或請知道答案的同學給予幫助,當場解決問題。

  (2)不了解的歷史知識,可歸類有關的問題,存疑并集中時間給予解決。

  (3)值得閱讀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問題,如百姓為什么如此愛戴屈原,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四、介紹屈原與時代背景

  1.介紹戰國時代以及“戰國七雄”。

  2.出示戰國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七國的處境以及各國的治國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內政,對外聯齊抗秦”的愛國主張。

  3.出示課件,介紹屈原。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后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于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糊涂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際,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來到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五、自讀課文,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課文并整理筆記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閱讀有關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3、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掌握“屋檐、佩帶、措施、誣陷、傳頌”等詞語。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字詞卡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默讀課文,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資料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資料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審題導入

  同學們讀到題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檢查字詞。

  (1)重點指導:“愛戴”

  (2)文中指誰受到“愛戴”,結合句子說說屈原為什么受到愛戴?

  (3)“悲憤”近義詞是什么?

  3、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講了誰的什么事?

  三、深入學習,理解感悟

  過渡:哪幾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端午節的由來?

  1、輕聲讀3—6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屈原是個什么樣的人,用書中的語句概括。(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干)

  2、默讀3—6自然段,劃出體現屈原忠誠愛國的句子讀一讀,把感受批注在書的邊上。

  3、指名讀,“在他的輔佐下……”一句。

  (1)為什么強調“十分”這個詞語?(突出人民對他的愛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偉大……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愛國……)

  (3)讀出你對他的贊揚。

  4、對比詞語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1)出示課件:

  屈原萬分悲憤,就在……

  (悲痛悲傷)

  (2)想想為什么填寫悲憤?

  (為黎民的苦難而悲,為祖國的滅亡而悲,為自己報國無門而悲)

  5、引入資料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投影:屈原《離騷》中的兩首,從中感受到什么?

  6、對比句子讀,感受人們對屈原的愛戴。

  讀讀哪句話好,為什么?

  四、通讀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節的理來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

  五、作業

  1、抄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2、寫出課文中詞語的相應近義詞。

  3、根據提示復述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根據提示復述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根據提示復述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

  1、讀詞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愛戴—— 輔佐—— 誣陷——

  流放——

  二、指導練習復述課文內容

  1、回顧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合作填寫題詞。

  (1)題詞:

  端午節的習俗有( )( )( )( )。

  端午節是為紀念:(1)屈原為楚國( )

  (2)屈原為百姓( )

  (3)屈原( )

  屈原投江后,百姓們( )、( )、( )

  現在的端午節()

  3、自由的依據題詞的順序,試著復述課文內容。

  4、全班交流。

  三、資料擴展

  你還知道中國哪些傳統節日的由來,講給大家聽。

  四、布置作業

  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題制作一期手抄小報。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了解端午的風俗,準確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語言,理解鴨蛋帶給作者的情與趣。

  【教學手段】

  手工制作蛋絡子、端午的習俗的一段flash動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⑶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 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本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為什么不寫劃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并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并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點撥和引導)

  同學閱讀討論后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咸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了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肯定理解正確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與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閱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閱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仿佛演繹為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著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說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間有著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練習

  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任選一題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閱讀寫讀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片段作文“家鄉的小吃”

  △△△閱讀“節日聯想”后,仿寫一篇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書設計】

  童年歲月的美好回憶

  家鄉生活的溫馨回味

  情

  尋常生活的閑適體味

  端午的鴨蛋帶來的

  掛蛋絡子

  挑鴨蛋

  趣 吃鴨蛋

  玩蛋殼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節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初步感受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3、學習制作小紙粽子,練習正確運用剪刀等簡單工具。

  4、在參與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進行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了解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認知狀況。

  (2)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活動等相關資料和情境圖片。

  (3)認真閱讀、了解有關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

  (4)準備制作工藝小粽子的工具和原材料。

  2、學生準備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特色活動的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項端午節的特色活動或者品嘗一下粽子。

  (3)準備制作工藝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簡單工具。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端午節的故事

  1、夏天天氣炎熱,但植物茂盛、瓜果飄香、蛙唱蟬鳴。在這美麗的季節里,還有一個傳統節日呢。你知道是什么節日嗎?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

  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2、你知道哪些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嗎?請你和同學們說一說吧。

  3、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

  A出示屈原圖像 介紹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詩,遺留下來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最為著名……

  B出示有關屈原故事的連環畫。

  C講故事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二、端午節的活動

  1你還了解端午節里的特色活動嗎?趕快介紹給大家吧。

  A播放賽龍舟的情景,若有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可讓學生自己介紹。

  西湖的龍舟分為兩種 .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 .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

  下水爭搶 .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

  B掛蒲草和艾葉。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兩者皆可入中藥 .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癥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 ,疫病增多 .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 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 .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 .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

  C做香包

  D掛彩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E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簡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棕葉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G寫符念咒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邪的作用。另一種

  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H掛鐘馗像

  在陜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鐘馗像的習俗。掛鐘馗像,主要是為了消災避難。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傳著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扎成旱船,帶著去登高、游街,謂之“迎鬼船”。 J滾雞蛋

  在東北,端午節這天清晨,長者要將熟透了的雞蛋,在小孩肚皮上來回不斷滾動,爾后去殼讓小孩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肚子痛。 冠軍,雅琪隊和沙岡美林隊分別獲得男女標準龍舟賽冠軍。

  2如今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怎樣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呢?

  A還向江河里投食物嗎?為什么?

  B你愿意參加龍舟賽嗎?

  三、作業

  回家學包粽子,下節課將自己的作品帶來。

  板書設計:

  2 過傳統節日?——端午節

  紀念屈原---愛國

  包粽子 賽龍舟掛香包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體驗過端午節的快樂,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2.認識目標: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

  3.能力目標:主動參與端午節活動,能與同伴交流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與家長共同進行有關端午節的調查及信息采集。

  2.物質準備: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端午節來歷的圖片;賽龍舟視頻等。

  活動過程:

  1.以視頻導入,激發幼兒對端午節興趣。

  (1)引導幼兒觀看賽龍舟視頻。

  (2)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什么比賽?為什么要賽龍舟?

  2.引導幼兒交流、討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1)鼓勵幼兒結合調查表及信息資料,以小組形式交流分享已獲得的相關經驗。

  (2)提問:什么時間過端午節?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3)教師結合圖片,以故事形式與幼兒共同梳理、提升經驗。

  3.以多種形式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1)提問:端午節人們會做哪些事?

  (2)引導幼兒結合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3)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人們過端午節的習俗。

  (4)梳理提升經驗。

  4.幼兒品嘗并交流各種風味的粽子,感受和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延伸:

  美工區:為大家準備制作粽子的材料,區域活動時可以嘗試做粽子。

  建構區:提供龍舟圖片,鼓勵大家搭建龍舟。大班社會活動教案《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了解中國農歷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3、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了解。

  教師反思:

  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小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端午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端午節教學設計01-11

端午節的由來教學設計01-13

端午節寫作教學設計案例01-14

端午節美術教學設計及反思01-13

端午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06-20

教學設計:《習作5·說說端午節》01-14

有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教學設計教案01-14

端午節活動主題設計01-13

端午節創意賀卡設計妙招及端午節簡介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