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穆旦的《贊美》鑒賞
鑒賞,漢語詞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穆旦的《贊美》鑒賞,希望能幫到大家!
解釋:《贊美》是穆旦創作于1941年12月的一首抒情詩。詩歌以“贊美”為題,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為全詩的抒情基調,在中華民族抵御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最艱苦的年代,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贊歌,流露出詩人對歷史恥辱的悲憫,對民族災難與命運的憂慮和對人民力量的崇拜
贊美原文
走不盡的山巒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干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云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里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啊,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
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
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
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
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
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
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
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
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
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圮②的屋檐下散開的
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③,
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1941年12月[2]
作品注釋編輯
、俦驹娫d《文聚》1942年2月第1卷第1期,收入詩集《旗》。
、趦A圮(pǐ):傾塌,倒塌。
、埘剀X(chí chú):慢慢地走,猶豫不前的樣子。
創作背景編輯
《贊美》寫于抗戰最艱苦的敵我“相持階段”,當時的中華民族既背負著歷史積淀的沉重、貧窮和苦難,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覺醒;人民雖然衣衫襤褸,血污浸身,但已在血與火中為擺脫屈辱而戰。作為年輕的詩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時代苦難的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奮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這個時代的特色,并為之歌唱,顯示了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作品鑒賞編輯
文學賞析
《贊美》是一首意象繁多、意境深邃朦朧的詩歌。詩作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人公,既表達了作者個體的感受,也涵蓋了所有憂國憂民的炎黃子孫的心聲。
全詩由四節構成。第一節通過密集的意象對祖國遼闊而蒼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歷史、貧窮而屈辱的民族進行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民族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熱愛。
第二、三節則把目光集中在一個農夫身上,他像祖祖輩輩一樣在這塊充滿苦難滄桑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默默耕耘,背負著希望和失望,承受了數不清的痛苦和災難。當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時候,年輕人的熱情感染了他,救亡圖存,保家衛國的思想激勵了他,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堅定地加入到抗戰的時代洪流中去。很顯然,“農夫”是詩人精心設置的一個形象,是正在覺醒的廣大勞苦人民的象征。
最后一節,是感情的再度抒發,是對一個已經站起來的民族的更深、更廣的贊美,詩人在全詩最后,連用兩個‘‘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重章迭唱,是戰爭必勝的戰鼓鳴響,更是一個古老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東方所發出的振聾發聵之音。詩歌意象眾多,情感豐富,很好地表現了穆旦詩作“思維的復雜化,情感的線團化”的特點。
全詩規模宏大,激情澎湃。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但貫穿全篇的是一種強烈的愛,是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堅定信念。作者從“恥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國、義無返顧的農夫身上。當戰爭打破了鄉村的安寧,農夫便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一條征戰之路。他是單個的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整個中華民族。
在詩歌語言上,這首詩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彈性,善于利用多義的詞語、繁復的句式、反復的詠嘆來傳達復雜的詩情。同時,不時運用現代漢語的關聯詞以揭示抽象的詞語、跳躍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創造出一種“介乎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文體”。
《贊美》中國現代詩鑒賞
一、誦讀提示
詩人袁可嘉說:“贊歌人人能唱,但會唱帶血的贊歌者卻不多!彼Q穆旦的《贊美》是一首“伴隨著深沉的痛苦的”“帶血的贊歌”。這首詩意境宏闊,意象豐富,自始至終澎湃著火熱的激情。誦讀時應該注意兩點:一是體會蘊藏在詩行中的痛苦、深沉而又激越的強烈感情,揣摩作者悲愴的真切感受;二是體會每節詩的末尾一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復吟唱的深厚意味,這是詩人發自肺腑的帶血的呼喊,朗讀時需要準確把握內在的感情節奏。
二、整體感知
抗日戰爭爆發后,詩人穆旦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從長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邊城昆明。一路上他的心靈和肉體受到了雙重考驗,這段艱苦之旅在詩人眼前展現的是烽火連天、山河破碎的慘痛現實,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華民族苦難的生存現狀。這種見聞和經歷引起詩人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顿澝馈繁闶且磺鷮χ腥A民族頑強的生命力的贊歌。
全詩共四節。第一節,詩人仿佛站在歷史的高度,鳥瞰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來充分展現眼中所見。這大地是遼闊而美麗的,有走不盡的起伏山巒,有數不盡的密密村莊,有美麗的河流和草原,有動聽的雞鳴和狗吠,在這片呼嘯著干燥的風的荒涼土地上,在低壓的暗云下,滾滾的東流水唱著單調的歌。在這樣宏大的背景下,詩人給我們展示了一幅苦難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圖景:說不盡的災難、憂傷的眼睛、恥辱里生活的佝僂的人民……詩歌因為有了這樣的描寫,使它有了扎根的堅實土壤,獲得了深廣的現實內容。詩人是和這土地一起受難呻吟著過來的,對土地充滿愛,使他堅信一個偉大的事實:“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二節和第三節,詩人重點寫了“他”──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千百萬中國人民的縮影,他凝聚著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內容。他勤勞善良,慣于隱忍,安于苦難,他千百年來耕耘著祖先的土地,承擔著現實的憂患。然而在日寇鐵蹄的踐踏下,他畢竟起來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鋤頭”,走進了抗戰的行列。這是一個覺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從此他們除了忍受饑寒、疲勞外,還要面對流血和死亡。“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边@是多么偉大的人民啊,所以,詩人要用心靈“擁抱每一個人”,盡管這擁抱并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幸福和安慰。但是畢竟“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最后一節,詩人以兩種相互交叉的感情,寫出了他復雜的內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風”,年復一年吹過“傾圮的屋檐”,給人帶來了“無盡的呻吟和寒冷”;吹過“枯槁的樹頂”“荒蕪的沼澤”,與“蟲鳴”及“烏鴉的聲音”相應和。這一節詩表達的仍舊是詩人“無言的痛苦”,他為這災難深重的民族而痛苦,為民族難以擺脫的現實遭際而痛苦,然而畢竟“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在詩人的痛苦背后,我們感受到的是一顆不屈的心靈。
三、鑒賞要點
1.宏大的包容性
本詩并不想以小見大,而是力圖對所見所聞所感作整體的鋪陳,所以詩人不吝惜筆墨,而是鋪排開去,以求充分表達自己復雜深刻的感情。如詩中第一節對遼闊山河的狀寫,運用了山巒、河流、草原、村莊、森林等密集的意象,力圖如實地寫出中國人民苦難的生存境況。全詩一直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為主旋律,使悲痛沒有淪為傷感,而是顯得悲中有壯,沉痛中有一種內在的力量。
2.民族生存力的贊歌
全詩盡管情調低沉悲愴,但貫穿始終的是一種深厚的愛。作者從“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保家衛國、義無返顧的農夫身上。當戰爭打破了鄉村的安寧,農夫便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戰之路。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反復回響,歌頌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
【穆旦的《贊美》鑒賞】相關文章:
贊美蓮花的古詩03-01
現代詩歌鑒賞《城墻與磚》05-16
贊美祖國的句子大全01-17
關于贊美曇花的詩句11-06
贊美醫生的話語02-02
關于贊美春天的詞語04-27
贊美祖國的話220句09-28
贊美繪畫的好句(精選190句)10-02
少年中國說原文(附鑒賞+教學設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