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哲學史推薦
《中國哲學史》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問世起便成為中國哲學史的必備參考書。引文多且精,比較忠實于各家思想,觀點平正;關于先秦名家 和宋明理學辨析尤精,并多有新義。陳寅恪先生評此書為:“取材嚴謹,持論精嚴,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于學界。”
內容簡介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評此書,贊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本書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發前人所未發,在學術界享有盛譽。
作者簡介
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媒體評論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是我重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史》蘊含著正直、堅強的人類道義和戰勝這個混亂世界的智慧和教誨。
——樸槿惠
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李慎之
目錄
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自序一 吾非歷史家,此哲學史對于“哲學”方面,較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則似有一點可值提及。 中國近來,史學頗有進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與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對于中國古代之知識,與前人所知者亦大異。前人對于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對于此種“古史辯”,王船山、崔東壁即已有貢獻;不過近人更有意的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于寫此哲學史時,對于中國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見解。積之既久,乃知前人對于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亦不能盡謂為完全錯誤。官僚查案報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語。前人對于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近人皆知其多為“查無實據”者。然其同時亦多為“事出有因”,則吾人所須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爾派之哲學家,但此哲學史對于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若與他觀點聯合觀之,則頗可為黑格爾歷史哲學之一例證。黑格爾謂歷史進化常經“正”、“反”、“合”三階級。前人對于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說法多為“查無實據”,此“反”也;若謂前人說法雖多為“查無實據”,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顧頡剛先生云:“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謂此哲學史中所說之中國古史,即真與事實相合。不過在現在之“古史辯”中,此哲學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點值得提及而已。 此書初稿成后,先在清華印為講義,分送師友請正。其經改正者,及書中采用師友之說之處,皆隨文注明。謹乘此機會,向諸師友致謝。 馮友蘭十九年八月十五日清華園 自序二 此書第一篇出版后,胡適之先生以為書中之主要觀點系正統派的。今此書第二篇繼續出版,其中之主要觀點尤為正統派的。此不待別人之言,吾已自覺之。然吾之觀點之為正統派的,乃系用批評的態度以得之者。故吾之正統派的觀點,乃黑格爾所說之“合”,而非其所說之“正”也。 吾作此書,見歷史上能為一時之大儒自成派別者,其思想學說大多卓然有所樹立,即以現在之眼光觀之,亦有不可磨滅者。其不能自成派別者,則大多并無新見,其書仍在,讀之可知。于是乃知,至少在此方面言,歷史中之“是”與“應該”,頗多相合之處。人類所有之真、善、美,歷史多與以相當的地位。其未得相當的地位者,則多其不真真、不真善、不真美者也。吾雖未敢謂此言無例外,然就歷史之大勢言,則固如此也。
【中國哲學史】相關文章:
中國苗族古歷是中國歷法之母11-21
中國快遞公司排名12-31
中國夢詩詞(精選12篇)04-13
中國有趣的民俗禮儀04-11
中國的心理健康的標準06-21
《我的中國心》歌詞11-16
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07-02
中國金融專業好的大學04-21
中國成語故事(精選17篇)12-19
我的夢中國夢作文60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