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2-28 08:41:42 好文 我要投稿

(精選)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

  原文:

  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

  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

  一向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

  注釋:

  ①檀郎:晉代潘岳小名檀奴,姿儀美好,舊因以“檀郎”或“檀奴”作為對美男子或所愛慕的男子之稱。

  ②挼:揉搓。“挪”的異體字。

  ③《詞品》“美人”作“佳人”,“須道”作“只道”,“一向”作“一面”。

  賞析:

  作品賞析

  【注釋】

  ①檀郎:晉代潘岳小名檀奴,姿儀美好,舊因以“檀郎”或“檀奴”作為對美男子或所愛慕的'男子之稱。

  ②挼:揉搓。“挪”的異體字。

  【評解】

  這首《菩薩蠻》,生動地描繪了折花美女天真嬌癡的神態(tài),謳歌男女間的愛情。寫得流麗自然,面又細膩入微。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

  【集評】

  楊升庵曰:此詞無名氏,唐玄宗嘗稱之。蓋又在《花間》之先也。

  《詞品》“美人”作“佳人”,“須道”作“只道”,“一面”作“一向”。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菩薩蠻·白日驚飚冬已半

  [清代]納蘭性德

  驚飆掠地冬將半,解鞍正值昏鴉亂。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燒痕空極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長安,客心愁未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狂風席卷大地.冬天已過半。解下馬鞍暫且停駐,正值黃昏,封鴉亂飛。黃河已成片成片地結冰,茫茫一片,恰如愁思不絕。

  放眼望去,唯余一片野火的痕跡。高高的城樓上,鼓角連天。明日即將抵京,可游子的愁思卻依然沒有盡頭。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為雙調,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后二句與上片后二句字數(shù)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驚飚(biāo):謂狂風。晉殷仲文《解尚書表》:“洪波振壑,川洪波振壑;一驚飆拂野,林無靜柯。”

  解鞍:其意為解鞍下馬,表示停下來。昏鴉:即烏鴉。此指黃昏之時烏鴉亂飛.。

  冰合句:謂大河已為冰封,河水不再流動。李賀《北中寒》詩:“黃河冰合魚龍死。”

  燒痕:野火的痕跡。宋蘇軾《正月二十日往歧亭》:“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鼓角句:鼓和號角,是古代軍隊使用的一種用來發(fā)號施令的鼓和號角。白居易《祭杜宵興》詩:“城頭傳鼓角,燈下整衣冠。”

  長安:此代指北京城。

  客心句:游子的愁思沒有盡頭。謝朓《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詩:“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闌:殘盡。

  賞析:

  上片勾畫出一幅白日深冬歸程圖:“白日驚飆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鴉亂”,狂風卷折的冬日,歸途昏鴉飛亂了天邊的云霞,詞人解鞍少駐初程。畫面壯麗而又消沉,讓人生出欲說難言的悵惘。“驚飚”將冬日寒風之凜冽與氣候的惡劣一聞道出,精到而更有畫面感。接下來的“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兩句,又更增添了眼前冬景的壯闊,將歸程圖拉伸至無限壯闊之處,有種“長河落日圓”的'雄闊壯麗。

  下片歸程圖縱橫延伸。“燒痕空極望,鼓角高城上”,放眼望去,蒼茫的平原上是一片野火燒過的痕跡;極目仰望,已經(jīng)依稀可以看到鼓角和城墻,看來已經(jīng)離家不遠了。“明日近長安,客心愁未闌”,雖然明天就要回到京城,但一路上的奔波勞苦,并沒有因此而消失,可見納蘭這一路上有多辛苦了。結尾兩句化自謝眺《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在全詞有畫龍點睛之效,這愁便是納蘭的經(jīng)典式愁,言淺意深,引人深思。

  全詞寫景皆是昏暗凄然,景中含情,然景致壯闊處又別有一番風度。語句含悲,語調凄楚,字里行間縈繞著百轉柔情,訴盡了詞人真實的內心感受。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3

  菩薩蠻·春來春去催人老

  宋代:張元干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譯文

  春來春去時光如飛催人老,我怎肯輕易輸給年輕人?酒醉之后像少年一樣狂放不羈,胡子白了根本沒有關系。

  頭上插著花起身狂舞,要盡情地享受春光。讓我們舉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讓花兒笑人們不懂惜春。

  注釋

  晦:陰歷月末。

  輸:負。

  白髭(zī):嘴邊的胡子發(fā)白了。

  管領:主管的意思。

  教:使,令。

  創(chuàng)作背景

  從詞中的詞意來看,該詞當作于詞人晚年。詩人晚年遭逢厄運,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常寄情于山水之間。

  賞析

  這首春詞是用少女眼光中的暮春景象展現(xiàn)她蹙眉惜春的心態(tài)。歐陽炯的《三字令》“春欲盡,日遲遲”一首,從春盡人不歸的藝術角度,運筆隨意而著重于刻畫佳人的無限相思。至于抒發(fā)青春難駐,臨老傷春的感覺,張先的《天仙子》具有代表性。上片云:“水調數(shù)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青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這種時光易逝的送春感觸,寫得神韻高妙,但詞人流露出的.情緒卻是深沉和憂愁的,有著無窮的感傷。張元干這首詞的藝術構思與上兩首不同,情調曠達酒脫,可謂別具一格。

  首先從詞的組織結構來看,詞人沒有采用上景下情的框架,而緊扣送春留春的主旨,直抒情懷,一氣呵成。起句“春來春去催人老”,即寫出了作者對春去的內心感應。春來春去,時光匆匆易逝。這對于垂老之人,最容易引起心情的翻騰。張先詞的“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所流露的是一種人事紛繁、朱顏易改的感傷情調。這首詞中所承接的是“老夫爭肯輸年少”。詞人雖然已是“老夫”,但是心中沒有悲感,還具有年青人的活力。正是這種不服老的自在灑脫的襟懷,才能生發(fā)出插花起舞、把酒留春的勢態(tài),使上下片一氣呵成。

  其次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張元干晚年遭逢厄運,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是壯志依存。詩人投閑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遺恨,但又是抱著“心存自在天,腳踏安樂地”的曠達情懷。

  詞中所寫“坐中偶書”的感受,似是信手拈來,實是胸襟情懷的真實流露。值得提出的是“醉后少年狂”一句,是借用蘇軾《江城子》詞“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領風光處”則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歸》“金谷風光依舊在,無人管領石家春”的詩意。此處與“插花還起舞”相連接,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曠達樂觀的風貌。這首詞中性靈的流露,具有一種真實、自然之美。

  這首自抒情懷的詞作,語言樸質自然,明白曉暢。“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語意顯露,造句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又不落前人窠臼。這種個性化語言的傾吐,既是時光與生命相撞擊產(chǎn)生的火花,又疑聚著詞人“坐中”瞬間的真實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風韻。

  作者簡介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zhèn)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后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爾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xiāng),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4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沈醉

  朝代:唐代

  作者:韋莊

  原文: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翻譯:

  今天晚上勸您務必要喝個一醉方休,酒桌前千萬不要談論明天的事情。就珍重現(xiàn)在熱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為主人的`酒杯是深的,主人的情誼也是深的。我憂愁的是像今晚這般歡飲的春夜太短暫了,我不再推辭說您又將我的酒杯斟得太滿。既然有酒可喝再怎么樣也得打起精神來,人生能有多長呢?

  注釋⑴沈:同“沉”。⑵尊前:酒席前。尊:同“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淮南子》:“圣人之道,猶中衢而設樽耶,過者斟酌,各得其宜。” ⑶“須愁”句:應愁時光短促。漏:刻漏,指代時間。⑷莫訴:不要推辭。⑸呵呵(huōh(huán)uō):笑聲。這里是指“得過且過”,勉強作樂。

  賞析:

  根據(jù)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這組詞的寫作時間是在韋莊離開江南之后,當是韋莊晚年的追憶之作,而寫作地點則很可能是其晚年羈身之蜀地。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5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評解

  這首詞抒寫離人相思之情。上片著意描寫春景。樓臺影動,鴛鴦驚起。杏花出墻,斜陽掩映,溪山如畫,春色滿眼。

  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頭路邊徘徊,雖已三見柳絮紛飛,而離人猶未歸來。對此良辰美景,不禁觸動綿綿相思之情。全詞婉柔蘊藉,優(yōu)美自然。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溪”字構圖設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重點在于“溪”字。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在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臺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在溪中嬉水。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

  “樓臺影動”,表明溪水在微風吹拂之下,蕩起層層綠波,樓臺的'影子也仿佛在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人煙并不稠密,環(huán)境自然是幽靜的。

  至此,上面所說的樓臺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墻,關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艷的姿態(tài),硬是從高高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在于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在溪水旁邊,有一道長堤,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jié),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jīng)常從這里走過的。“早晚”一詞,并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云:“早晚,猶云隨時也;日日也。”其義猶如舒亶《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樓望處”。在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

  據(jù)《宋史·曾布傳》,曾布于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陜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云:‘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qū)區(qū)愛華山。’”在這期間,曾布告別家人,游宦在外,可能連續(xù)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尾二句說明她在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三見柳綿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于言外。

  此詞在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葉韻,如“里”與“起”、“家”、與“花”、“路”與去、“飛”與“歸”,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如上片四句“里”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讀來十分諧婉,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纏綿的感情。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6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唐代·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眉妝漫染,額上的額黃半明半暗的閃耀著,鬢邊發(fā)絲散漫將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頰。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剛穿上的嶄新綾羅短衣,上邊繡貼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注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于屏風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賞析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致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典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淡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詞中,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而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而下無內在聯(lián)系;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山而義為去山,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山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典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洗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淡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典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而“懶”相為呼應,近而“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而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典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而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回互呼應之妙。

  全篇內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極清晰明了。此詞寫典怨之情,卻不著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心的隱秘。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艷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xiàn)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山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7

  原文:

  菩薩蠻

  舞裙香暖金泥鳳,畫梁語燕驚殘夢。

  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

  愁勻紅粉淚,眉剪春山翠。

  何處是遼陽,錦屏春晝長。

  柳花飛處鶯聲急,晴街春色香車立。

  金鳳小簾開,臉波和恨來。

  今宵求夢想,難到青樓上。

  贏得一場愁,鴛衾誰并頭。

  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樓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爐蒙翠被,繡帳鴛鴦睡。

  何處有相知,羨他初畫眉。

  畫屏重疊巫陽翠,楚神尚有行云意。

  朝暮幾般心,向他情謾深。

  風流今古隔,虛作瞿塘客。

  山月照山花,夢回燈影斜。

  風簾燕舞鶯啼柳,妝臺約鬢低纖手。

  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門前行樂客,白馬嘶春色。

  故故墜金鞭,回頭應眼穿。

  綠云鬢上飛金雀,愁眉斂翠春煙薄。

  香閣掩芙蓉,畫屏山幾重。

  窗寒天欲曙,猶結同心苣。

  啼粉涴羅衣,問郎何日歸。

  玉爐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

  簾外轆轤聲,斂眉含笑驚。

  柳陰煙漠漠,低鬢蟬釵落。

  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

  譯文:

  華貴的香爐旁,清涼的竹席上,鴛鴦錦被下蓋著一對情侶,像并枝的連理同眠共枕,脂粉和著香汗在枕上流淌。窗外響起轆轤的聲音,驚醒了溫柔鄉(xiāng)里的春夢一場,微整的眉間有幾分驚怨,含笑的相視里羞見晨光。

  濃濃的柳蔭里,淡淡的晨霧迷迷茫茫,殘亂的縷縷鬢發(fā),好似青云飛掠過臉龐。蟬釵已簪不住飛亂的流云,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枕上。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歡暢。

  注釋:

  ⑴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名,《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并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其調原出外來舞曲,輸入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以后。但開元時人崔令欽所著《教坊記》中已有此曲名,為詞調中之最古者,屬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通篇兩句一韻,凡四易韻,前后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

  ⑵玉爐:香爐的`美稱,一作“玉樓”。冰簟:竹涼席。鴛鴦錦:織有鴛鴦圖案的錦被。

  ⑶山枕:指兩端突起似山的凹形枕頭。

  ⑷轆轤:井上汲水所用滑車的聲音。

  ⑸漠漠:彌漫的樣子。

  ⑹蟬釵:蟬形的金釵。

  ⑺一生拚:舍棄一生。拚,舍棄,不顧惜,一作“拌”。

  賞析:

  此詞寫艷情。它以秾麗的語言描繪艷情,沒有絲毫的隱晦,冶雅俗于一爐可謂極小詞之能事。這一點,也可算是牛嶠自己的風格。

  詞中以男女幽會為主要內容,側重寫幽歡過程中的情景和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詞風大膽潑辣,淋漓盡致。首句寫室內陳設的華麗:玉爐,狀香爐之華貴;冰簟,狀竹席之晶瑩涼爽;鴛鴦錦,狀錦被之華美。此詞通過首句景物的描寫,為一對情人的幽會安排了特定的環(huán)境,而且第二句緊接著寫幽會,詞意徑露,不避淺宿,在《花間集》中也是罕見的。然而寫歡情也只是到此為止,詞人在筆下還是注意分寸的。一下二句。他便宕開一筆寫外在因素的侵擾和女主人公細微的心理變化。當他們歡情正恰時,簾外傳來一陣轆轤聲,劃破了長夜的寧靜,報道了拂曉的來臨。這好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池塘里,立即引起強烈的反應。“斂眉含笑驚”,就是轆轤聲在女主人在感情上激起的波紋。“斂眉含笑”,正爾歡濃,早汲水聲傳,頓驚曉色,所謂“歡娛嫌夜短”也。簡單五個字,概括了女主人公剎那間復雜的感情變化,用筆何其精煉而準確。

  換頭一句,從室內寫到室外,化濃艷為疏淡。細玩此篇詞意,“柳陰輕漠漠”一句并非寫一對戀人在柳蔭下相會。蓋由夜至曉,初日斜照,窗外的楊柳已投下一片陰影。柳陰非但表現(xiàn)了時間的轉移,且與起句的“冰簟”相呼應,說明季節(jié)已屆夏天。何以得知并非寫柳蔭相會,下面一句可以為證。“低鬢蟬釵落”,語本李商隱《偶題二首》之一:“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墮釵雙翠翹。”可見仍寫枕邊情事。

  由于下闋仍寫室內,故結尾二句便有了著落。一般小詞均以景語作結,給讀者留下想象余地,此詞卻以情語取勝。其實如果從嚴要求的話,這兩句不免過于狎昵,作艷語者無以復加,卻能備受前人稱道,主要是因為它大膽地描寫了女子感情生活的熱烈追求,直抒胸臆,毫無掩飾,也毫無假借,更沒有其他小詞中那種欲吐還吝、扭捏作態(tài)樣子。用今天的話來講,它還打破了幾千年來溫柔敦厚的詩教,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愛好個性自由、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一句話,它塑造一個生活中真實、人性未被扭曲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性格特點的人。就詞風而言,則于婉約中具豪放之筆,在唐五代詞中極為少見。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8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作者: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注釋

  ①小山:

  1.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

  2.指繪有山形圖畫的屏風。

  3.形容女子隆起的發(fā)髻。

  ②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

  ③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

  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④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

  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⑦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⑧羅襦:絲綢短襖。

  ⑨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譯文

  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鬢邊發(fā)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前鏡又地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翻譯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的上片,寫床前屏風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tài);下片寫妝成后的情態(tài),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表現(xiàn)了作者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賞析

  飛卿為晚唐詩人,而《菩薩蠻》十四首乃詞史上一段豐碑,雍容綺繡,罕見同儔,影響后來,至為深遠,蓋曲子詞本是民間俗唱與樂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過花間酒畔,信手消閑,不以正宗文學視之。至飛卿此等精撰,始有意與刻意為之,詞之為體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詞,詞與詩篇分庭抗禮,爭華并秀。

  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韙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國“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記號中,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lián)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未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畫龍點睛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其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回互呼應之妙。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9

  原文:

  菩薩蠻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镮碎撼門初閉。

  寒影墮高檐,鉤垂一面簾。

  碧煙輕裊裊,紅戰(zhàn)燈花笑。

  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花冠頻鼓墻頭翼,東方澹白連窗色。

  門外早鶯聲,背樓殘月明。

  薄寒籠醉態(tài),依舊鉛華在。

  握手送人歸,半拖金縷衣。

  小庭花落無人掃,疏香滿地東風老。

  春晚信沉沉,天涯何處尋。

  曉堂屏六扇,眉共湘山遠。

  爭奈別離心,近來尤不禁。

  青巖碧洞經(jīng)朝雨,隔花相喚南溪去。

  一只木蘭船,波平遠浸天。

  扣船驚翡翠,嫩玉抬香臂。

  紅日欲沈西,煙中遙解觿。

  木綿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

  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

  客帆風正急,茜袖偎檣立。

  極浦幾回頭,煙波無限愁。

  注釋:

  ⑴月華——月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⑵金環(huán)——門環(huán)。碎撼——無節(jié)奏地搖動。

  ⑶“寒影”句——意思是月光下,高高的屋檐垂下暗影。

  ⑷“鉤垂”句——簾鉤空垂,簾幕放下。一面:一幅。

  ⑸紅戰(zhàn)——紅火閃動。

  ⑹高唐——夢境,即用楚懷王與巫山神女在夢中相會的典故,表示男女眷戀的美好境界。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而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所以,后人常用“云雨”“高唐”、“巫山”、“陽臺”來表示男女歡合的'意思。

  賞析:

  木棉花開,春光大好。銅鼓蠻歌聲中,忽見一帆,飄然而來,船上紅袖偎檣,頃刻間消失在煙波江上。幾番回頭,令人不勝悵惘。這首詞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南國風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0

  菩薩蠻·鳳凰相對盤金縷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jīng)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欄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翻譯

  金縷的鳳凰盤對相依,繡成的牡丹似經(jīng)一夜微雨,格外的雍容富麗。新妝后照看明鏡里,只見雙頰消瘦,鬢發(fā)輕舞薄如蟬翼。

  畫樓上久久地眺望佇立,欄外的柳絲靜靜的低垂著,好似相思的人杳杳地沒有一點聲息。只有那春社的燕子,成雙的飛來,又成雙飛去。

  注釋

  盤:盤錯,此指繡盤。

  金縷:指金色絲線。

  雙臉長:言人瘦。

  音信:鄂本作“意信”。

  社:社日,古代習俗祭神的日子。有春社、秋社之分,此謂春社。

  賞析

  《菩薩蠻·鳳凰相對盤金縷》是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之中的一首,仍然是由一個個富有美感的意象綴聯(lián)成篇的,如“風凰”、“金縷”、“牡丹”、“微雨”、“明鏡”、“畫樓”、“絲柳”、“雙燕”等等。詞之上片,寫美的頭飾、美的妝容,并非詞之精粹部分,其實是為下片張本;而下片,全由新妝美人若有所待的“望”字而來,“相望久”,既表現(xiàn)了她的'痛苦、無奈,更表現(xiàn)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渴盼與執(zhí)著上片,運用寄意于象的藝術手法,寫女子曉妝,寄托女子情思,隱約婉轉,暗示她的期待。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jīng)微雨。”寫美女頭上的“鳳凰”首飾,并以“相對”二字,突出雙鳥比翼之象,借以烘托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憧憬、對情人的企盼;“牡丹”一句,形容佳人妝成,像雨后牡丹一樣美麗,將思婦華麗的服飾,嬌媚的情態(tài)展現(xiàn)出來;再寫鏡中所見,“雙臉長”一語,表現(xiàn)人之憔悴,將其離愁、相思之苦暗透出來。“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寫女子梳妝完畢,對鏡審視一“明”一“新”,都給人以煥然一新之感,表露出女主人公珍愛自己并有所待。然而,鏡中的形象卻是鬢發(fā)削薄,雙頰削瘦,臉形都顯得長了。下片,女子的孤獨,惆悵、失望的情緒散布在字里行間。

  “畫樓相望久。”女子默默地、長久地等待心上人,但心上人遲遲不歸。期盼之情,難對人言,句中用一“望”字,突出女主人公的深情盼望、望眼欲穿。此一“望”字,乃全篇詞眼,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欄外”以下三句,都是“望”中所見、所思。“欄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寫女子癡望已久,不見人歸。低垂的柳絲、雙飛的春燕,無一不在惹起、象征春天女子的春怨,而“音信不歸來”的插入句,又與“社前雙燕回”形成對比——去年秋天飛走的燕子已經(jīng)雙雙歸巢,可她癡心等待的心上人卻久盼不歸,甚至已得不到關于“他”的一點音信,這對于“相望久”的女子,足見其冷酷與殘忍。

  此詞景以情牽,情隨境變,直吐怨情,貼合溫詞造語精工、密麗濃艷的風格。通過景象對比,反襯思婦孤獨之狀、愁苦之情、心外之聲,格外深婉。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

  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

  玉鉤雙語燕,寶甃楊花轉。

  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

  譯文:

  綠草叢生的圍墻,環(huán)繞著長滿青苔的庭院。庭院中日色融融芭蕉葉兒卷。蝴蝶在臺階上翩翩起飛,帷簾在微風里自在飄垂。

  白玉的簾鉤上一雙燕兒低語呢喃,井垣的四周楊花柳絮飄旋飛轉。幾處傳出簸錢為戲的嬉鬧聲,綠窗里正做著淡淡的春夢。

  注釋:

  1.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菩薩蠻》為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后二句與上片后二句字數(shù)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2.蕪:叢生之草。

  3.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4.烘簾:暖簾,用以擋風的布簾。

  5.玉鉤:喻新月。

  6.寶甓(zhòu):華美的井、池。甓:井壁。

  7.簸錢:唐、宋問流行的一種賭博游戲,玩者持錢在手,兩手相扣,來回顛簸,然后依次攤開,讓人猜其反正,以中否決勝負,賭輸贏。王建《宮詞》:“暫向玉華階上坐,簸錢贏得兩三籌。”

  賞析:

  上闋寫睡前簾內所見,由遠而近,心情妙合于景物描寫之中。

  “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借用白居易《陵園妾》成句,寫小園的幽深。院是長滿“青苔”之院,四周是長滿“綠蕪”的墻,已給人一種清幽靜寂之感。再用一“繞”字將小園同外界隔絕開來,更覺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深幽。接著寫庭景“中庭日淡”,點明時間已近午。“淡”字形象地寫出春日的光線不似夏天那樣耀眼,為后文描寫“春睡”張本。庭中芭蕉葉微卷,此句暗示了是早春天氣。

  “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這從側面暗示庭院中不僅植著芭蕉,還種了花兒。蝶兒飛舞,甚至毫不在意地飛進走廊,足見不僅院中無人,廊上也無人。“烘簾”指房間的簾幕,簾幕低垂,說明人在房內,午睡未醒。至此,詞人仍未直接描寫春睡情景,而是通過景物進行側面烘托。“自在”二字,既寫簾幕隨意垂下的樣子,也點出詞人愜意閑適的`心境。

  下闋寫淺睡簾內聽聞,以動寫靜。

  “玉鉤雙語燕”承接“烘簾自在垂”。幾只燕子落在簾鉤上低聲細語,細軟柔和又凸顯寂靜,為春日的庭院風景增添了動態(tài)的一筆。 楊花轉”寫楊花簌簌地落下,飄然旋轉于井壁四周,將庭院春景多姿多彩的表現(xiàn)出來。

  “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兩句,筆鋒一轉,由寫景轉入寫人。遠處少女們簸錢戲耍的聲音,不斷傳人簾內還睡眼蒙嚨的閨婦。“綠窗春睡輕”由晏幾道《更漏子》“綠窗春睡濃”化來,“睡”下著一“輕”字,使全詞俱靈,將閨婦似醒非醒、迷離朦朧、閑適自得的意態(tài)刻畫得具體形象,境界煥然一新。

  此詞寫景動靜結合,將幽深寂靜的庭院美景描繪得逼真細膩。全詞洋溢著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2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朝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愁予 一作:愁余)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譯文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shù)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

  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

  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發(fā)愁。

  無數(shù)山:很多座山。

  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郁孤為望闕。”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jīng)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

  “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shù)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

  在“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中,長安指汴京。本句是詩人因記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卻有無數(shù)的青山擋住了詩人。境界就變?yōu)榫哂蟹忾]式之意味,頓與挫級有力。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滿懷忠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shù)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云:“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shù)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尚書·禹貢》云:“江漢朝宗于海。”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jīng)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xiàn),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杜甫《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則換頭托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景又做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無疑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景象。。

  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fā)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fā)家國淪亡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賞析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國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取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jīng)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

  “造口”,即造口鎮(zhèn),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吏)時,途經(jīng)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倉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當時人民的苦難,寫了這首詞,題在墻壁上。

  從這首詞里可以看出,作者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來,由于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并為不能實現(xiàn)收復中原的愿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也正是辛棄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體表現(xiàn)。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意思是說:郁孤臺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間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馬亂中流下的眼淚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更能夠表現(xiàn)出當時人民受到的極大痛苦。四十年來,廣大人民多么盼望著能恢復故土、統(tǒng)一祖國啊!然而,南宋當局根本不打算收復失地,只想在杭州過茍延殘喘、偷安一時的生活。因此,作者撫今憶昔,感慨很深,在悲憤交集的感情驅使下,又寫出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兩句,以抒發(fā)對中原淪陷區(qū)的深切懷念。“郁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賀蘭山頂。“清江”,即贛江,流經(jīng)贛州市和郁孤臺下,向東北流入鄱陽湖。“長安”,即今陜西省西安市,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經(jīng)登上郁孤臺想望長安。這里的“西北望長安”,是想望北方淪陷區(qū),反映作者的愛國感情。“可憐無數(shù)山”意思是說: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可憐”,作可惜講。從望不見長安到視線被無數(shù)山遮住,里邊含有收復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xiàn)的感嘆。

  下片緊接著上片,繼續(xù)抒發(fā)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說:滾滾的江水,沖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它象征著抗金的正義事業(yè),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勝利。這里表明作者對恢復中原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沒有脫離現(xiàn)實,沉醉于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幾年來,他目睹了抗金事業(yè)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兩句說: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為了不能實現(xiàn)恢復大計愁苦著呢,可是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鷓鴣鳥的哀鳴。這叫聲聽起來,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從鷓鴣的悲鳴聲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創(chuàng)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jīng)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菩薩蠻·風簾燕舞鶯啼柳

  風簾燕舞鶯啼柳,妝臺約鬢低纖手。

  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門前行樂客,白馬嘶春色。

  故故墜金鞭,回頭應眼穿。

  注釋:

  ⑴盤珊(pánshān磐山)——盤旋環(huán)繞。崔豹《古今注》:“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髻狀如盤,又稱“盤髻”。

  ⑵一枝——言妝成后如牡丹一技。李白《清平調》:“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⑶行樂客——指游冶的'男子。

  ⑷故故——屢屢。杜甫《月》詩:“萬里瞿塘峽,春來六上弦。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又:故故猶云特特也。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生。”這里或言男子故意將鞭丟落,以得多睹艷容之機。

  賞析:

  這首詞寫室外少年對室內少女的愛慕。

  上片寫少女臨臺梳妝。風動柳絲,燕舞鶯啼是自然環(huán)境,“釵重”二句寫這環(huán)境中女主人公的美麗形象。

  下片寫少年郎騎馬游春,故意將金鞭屢墜的瀟灑風姿和傳情神態(tài)。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寫得憨厚別致,情真意切。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菩薩蠻·題梅扇

  [宋代]周純

  梅花韻似才人面。為伊寫在春風扇。人面似花妍。花應不解言。

  在手微風動。勾引相思夢。莫用插酴醿。酴醿羞見伊。

  賞析:

  這是為畫著梅花扇子題寫的一首小令,屬于詠物之作,借梅扇寫春情,也有一番巧思。

  上片寫持扇而觀時見畫思人的內心活動,以扇上梅花與意中人面聯(lián)系比較,表露對伊人的傾慕愛戀之情。句意是:梅花的標致就像有才華的伊人的面貌,如今伊人被畫在可以吹拂春風的扇頁上。伊人的面貌就象梅花一樣美好,只是應該承認,梅花卻不能理解人的語言。這里化用了兩個典故。其一,見《舊唐書·楊再思傳》。張易之的弟弟張昌宗(六郎)以美好的姿容受到則天皇帝的寵幸,楊再思就阿諛奉承地說:”人言六郎面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詞中只是為了切題,把蓮花換成了梅花,但卻巧妙地把無恥諂媚之言化為衷心贊美之辭,用梅花襯托才人,直有拜倒伊前、五體投地的意味。其二,見《開元天寶遺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shù)枝盛開,帝與貴戚賞焉。左右皆嘆羨久之。帝指貴妃示于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后來遂用解語花來比喻美人。詞中用此,意思仍然是借花贊人,人比花好;因為人能解言,意味著善體人意。先以花比人,后又以人比花,反復言之,由于意不能自己。比來比去,總是花不如人,人勝于花,可以突出才人在其心目中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即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可以見出其意有所向,愛有所專。

  下片寫持扇而搖時因風遐想的內心活動,進一步表露相思景仰的一片深情。句意是:把扇在手,徐徐搖動,輕輕扇起微風,柔和的風使人不禁聯(lián)想到伊人的溫存,于是勾引起相思的夢來。只是莫要在梳妝時把酴醾花插到頭上啊,因為酴醾花也自慚形穢,羞于見到像梅花那樣美好的才人哩。”微風”,與上片”春風”相應,春風柔和溫暖,容易產(chǎn)生愛撫憐惜的通感,勾引相思,因而順理合情。”酴醾”,花名,以顏色像酴醾酒而得名,花期遲在春末,故蘇軾詩云:”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分類東坡詩》二十《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之一)。這里主要是用來襯托梅花、突出才人,表露為之傾倒的情意,同時還隱約透露出莫教殘春惱人意緒的別趣。

  伊,通常指第三人稱,有時也指第二人稱。如《劉知遠諸宮調》:”三娘告啟劉知遠,伊自參詳,我因伊吃盡兄打桄(折磨)。”詞中也可以從第二人稱來體會其情話喁喁之狀,更覺親昵纏綿。

  這首小令題為梅扇,其實著眼于持扇人的情懷。從詞意看,疑是為歌伎而作,時間應是暮春。詞中摹寫女伎心理,設身處地,體察入微,故能口吻畢肖,婉而有致。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5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翻譯

  人人都說江南好,而來到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變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美麗無比,盛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年華未衰之時不要回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后必定要愁腸寸斷。

  注釋

  游人只合江南老:這里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

  只合:只應。

  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

  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未老莫還鄉(xiāng),

  還鄉(xiāng)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xiāng)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

  須:必定,肯定。

  賞析

  這首詩是《菩薩蠻五首》中的`第二首,對第一首的回應。難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嗎?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輕言回去呢?“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寫得多美!但這種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卻是靠濃摯的情感,而且是經(jīng)過理性的浸潤后的濃摯的情感動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戰(zhàn)亂的人,又怎么會有歸屬感?故這兩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畫船聽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zhàn)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閑適自在。前二句的沉郁,與后二句的空靈,就形成了難以言喻的藝術張力。

  過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漢時蜀人司馬相如,與巨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孫宣布與文君斷絕關系,司馬相如就令文君當壚,自己穿著短褲,在大街上洗滌酒器。所以“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爐就是酒壚,爐邊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綠窗人”。主人公何嘗不思念這位面如皎月、膚色賽霜雪的妻子?說“莫還鄉(xiāng)”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xiāng)。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表現(xiàn)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還鄉(xiāng),而現(xiàn)在沒有老,不能還鄉(xiāng),表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后面說“還鄉(xiāng)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彌漫著戰(zhàn)亂烽火的故鄉(xiāng),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么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了。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依戀之情,也抒發(fā)了詩人飄泊難歸的愁苦之感。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這組詞創(chuàng)作于韋莊晚年寓居蜀地時期,是作者為回憶江南舊游而作。本首詞就是組詩中的第二首。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2-17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大全[15篇]02-27

菩薩蠻原文翻譯09-28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原文賞析12-18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原文及賞析11-14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及賞析02-27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及賞析02-26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