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園創建衛生廣播稿(2)
一、要做到心中有學校。學校是我們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愛校護校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作為學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愛護公共財物,不人為損壞桌椅,節約水電是最基本的行為要求。我們還應積極主動地參加大掃除,為潔凈校園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要做到心中有紀律。上課、做操、就餐都應該自覺遵守紀律,鐵一般的紀律才能造就一個優秀的集體,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要做到心中有他人。隨時隨地,我們都應該牢記并堅決做到尊敬師長,團結同學,互相幫助,禮貌待人,自覺使用禮貌用語。課間要文明休息,不奔跑打鬧,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傷害。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好學生。我們相信,在蘇州大儒菉葭中心小學全體師生的攜手努力,文明禮貌的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涵,月:同學們,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堅決做到:管住自己的腳,不沖崗翻墻,不上網游戲,按時作息;管住自己的手,不亂扔亂丟,不亂潑臟水,不打架斗毆;管住自己的口,不污言穢語,不出口傷人,不說是道非,不大聲喧嘩,不亂吃零食。讓我們以朝氣蓬勃、奮發向上、文明高雅的形象展現在全校師生面前;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原則,找出身邊的不文明言行并加以改正。讓我們共同努力,愿文明禮貌之花開遍一小校園!思:你們說得真好,那禮儀又是什么呢?還是請曉琪鄧和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曉: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咱們校園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思:但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的小學生。那么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
男:校園文明的創造靠我們每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習慣會使人受益終生。讓我們試問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你做得怎樣呢?
月:見到老師,你主動問好了嗎?為了我們健康成長,老師們辛勤地工作著。尊敬老師,就讓我們從一聲親切的問候做起吧。
思:你在樓道追跑、喧嘩嗎?安靜的教學樓,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高素質的學生,輕輕走路靠右行。我們要用文明的行為,為他人創造方便,同時讓危險遠離身邊。
涵:你隨地亂扔垃圾嗎?不分場合地點隨地亂扔垃圾,這幾乎已經成了社會的通病和頑疾。愛護環境、講究衛生,人人有責,我們應從愛護校園環境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共同創造我們美好的家園。
曉:做值日時,你會偷懶嗎?每一名學生都是學校的主人。愛護校園環境人人有責,我們應該用我們的雙手一起來創造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清晨,教室里、操場上到處都是同學們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在用我們的勞動去創造干凈、整齊、優美的校園環境。
男: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兒歌《校園美》合:教學樓,真熱鬧。楊柳青青花兒俏。同學們,蹦又跳。講文明,懂禮貌。見老師,問聲好。見同學,問聲早。愛環境,出新招。有垃圾,專人管。見廢紙,彎腰撿。護環境,人有責。校園美,齊歡笑。人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其言談舉止和行為習慣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
女:同學們,讓我們從生活細節做起,從生活的點滴細節中追求文明,發現文明,創造文明。男:文明校園中有你匆匆的腳步,文明校園中有你勞動的碩果,文明校園中有你精彩的瞬間。
合:好了,老師們,同學們,今天的播音到此結束,我們下周再見!
http://salifelink.com/【校園創建衛生廣播稿(2)】相關文章:
關于廉潔的校園廣播稿(2)06-19
“九一八”校園廣播稿09-24
關于美麗校園廣播稿12篇04-22
關于元宵節的校園廣播稿03-28
誠信校園廣播稿范文(通用5篇)12-19
關于校園廣播稿春天(通用11篇)09-05
校園好人好事廣播稿(精選11篇)09-19
校園經典詩文賞析廣播稿(通用6篇)04-16
春天的校園廣播稿范文(通用10篇)03-26
中學生安全教育廣播稿(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