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沙鄉年鑒讀后感最新
《沙鄉年鑒》記錄了作者利奧波德居住在威斯康辛的農場(一個被社會榨干了價值,然后又被無情拋棄的農場)中度過的一年所發生的趣事,是大自然的史詩。下面是CN人才網為大家整理的沙鄉年鑒讀后感最新,歡迎參考~
篇一:沙鄉年鑒讀后感最新
在讀《沙鄉年鑒》的時候,常常有一種無力的感覺。作者的智慧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像我們所熟知的那種極端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以一個徹底的保護者視角去看世界的發展,做出尖刻和極端的評價;而是很冷靜地對未來作出了判斷與分析。“如果我們把戶外狩獵看做是一個戰場,即一個在巨大的、生氣勃勃的機械化過程與一個整個來說是出于靜態的傳統觀之間進行格斗的戰場,那么,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前景確實是黯淡的。”
正是這種冷靜加強了我心中的悲傷。作者已經看到了這條道路的必然失敗,他在某一個邊緣掙扎著,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尋著該如何給這些美好的東西一線生機,試圖以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來引導人們的行為模式。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眾所接受,或者被濫用,成為與其本意相悖的東西。最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的聲音是微弱的,他曾經對工業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當他發現這件事情的錯誤,卻不知道該怎樣讓別人也明白這件事情。“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兩種變化正在逼近。一個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適于居住的地區的荒野正在消失。另一個是由現代交通和工業化而產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雜。這兩種變化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應當被防止的。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通過某種輕微的對所瀕臨的變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將要喪失的一定的價值觀保留下來。”
但是從今天的結果開看,這種抗爭是徒勞的。工業化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徹底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自然則徹徹底底淪為一種遙遠的、可消費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們排著隊去“圍觀”的。作者早已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休閑的價值并不是一個阿拉伯數字問題。休閑在價值上,是與其經驗的程度及其不同于和與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消費著自然,把自然的一切歸結到“現代”生活的體系之中——即便這種生活并不一定讓我們更加幸福。
在《地球公民》的世界里,奶牛終其一生被關在和它們身體大小幾乎相同的籠子里,每天從早到晚被機器擠奶,一頭母牛的生命可以達到二十年,但是奶牛通常在四年內死去。奶牛的命運聽起來似乎很遙遠,但這不也是工業化時代人類生存的寫照么?我們生活的生活被拘禁在一個小格子里,從早到晚面對電腦絞盡腦汁,只不過我們還有醫療來確保壽命罷了。
科學總源于懷疑,但其結果卻是絕對化的。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現代工業與商業,是一種絕對化的單一思維,即便它的多樣性也會在更微小的層面上保持其絕對性質。這種“現代主義”帶有強烈的擴張能力,會以壓倒一切的態勢把其他東西吞噬,動物也好,植物也罷,即便是人自己,也逃不過這種絕對的吞噬。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我深知“現代主義”對于建筑以及城市的吞噬能力,它從一開始便是大張旗鼓地打著真理的名號展開,張開血盆大口,毫不客氣地把一切不論美丑的歷史吞掉,在消化的過程中,又慢慢消亡著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直到把所有的物質和思維都統一成某一種標準化、可量產并且經濟的模式之中。“土地,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樣,只是一種財富。任何土地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們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在工業化的模式之下,成為女奴的不只是自然的土地,城市的土地也是一樣的;甚至它可以包含這種模式之中的一切弱者,最終的結果是:上位者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
篇二:沙鄉年鑒讀后感最新
平日里,我們習慣了用眼睛感知事物,包括在書店里選購書籍的時候。看一看那些新出版物的名字和推薦詞也許你就知道,一切都是為了誘惑你的眼睛。我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因此,我很晚才了解到這本名字不起眼的書。
眼睛時代的基礎是消費主義的不斷膨脹。不論是在過分充斥商品的城市,還是在清一色種植經濟作物的鄉村,或是在產品如垃圾一樣堆積的沿海工廠,你都會感到有一個東西像蛆蟲一樣啃噬著你的身心。
這個東西就叫:欲望。
如果給欲望一個形容詞,那就是:過渡虛榮。
眼睛時代,下面是我們不愿過多思考的事情:過渡消費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包括外界生態環境問題和內部情感環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每天早晨,我們這些驕傲的地球人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可占有的對象:食物、房子、車輛、衣服、權利,甚至我們一直用占有的眼神打量著每一塊本可以長滿植物的土地。
在土地上出生入死的我們,不愿過多思考我們與土地的關系。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占有與被占有。由此,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戰爭。
這本書正是誕生在戰火連天的.年月。像手術刀刺破病人的身體,它來的正是時候。
關于土地和環境問題離我最近的事情有三次,三次都發生在生我養我的小村莊。
第一次是我村與鄰村之間一場持續十年的土地戰爭,最后的結果是土地的荒蕪和情感的淪喪。
第二次是一幫黑勢力在河的上游非法建了一個化學提煉廠,經過一系列斗爭,村民保住了干凈的河道卻留下一座高高的工廠建筑,也留下一些同謀者的罪證和人性的倒影。
第三次是一群地痞在村頭非法建了一個磚窯廠,這一次我那可愛的鄉親們不僅損失了肥沃的良田更丟掉了人類對于土地那份基本的尊重和依戀的感情。這次事件,我曾大力反對,但聰明的人們給我算了一筆目光短淺的小賬:那幫地痞給的租金高于種地所能產出的價值。如今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一塊土地和沉默不語的村民。我佩服我的同胞總是善于計算與忍耐。
在土地面前,我們的伎倆顯得多么可笑又可悲。
然而,早已存在一種聲音,在對抗著我們自私的靈魂。《沙鄉年鑒》不僅代表了這種聲音,更給了我們一次史無前例的思考。基于這個思考,我們的知識體系是多么的需要重建。
書中把這個重建稱為:土地倫理。
我想,即便是在我們這個重視倫理綱常的國度,土地倫理的提出也令我們耳目一新。我們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其實質是“天地人合一”。順著這樣一個思考,或許在城市化不可逆轉的今天,我們能在城市這些丑陋的建筑物間找到一種安慰。
人最大的事情是如何處理他跟自我和外界的關系,這里存在兩面可靠的鏡子:你如何對待外物決定了你如何對待自己,反之亦然。我們常常問:生命有何意義?我們在天地間的位置是怎樣的?以后我們要先問一聲:天地在我心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這一切思考仿佛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是那么的遙遠,但是,這本書再次提醒我們,正是缺乏思考而依賴于眼睛才導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擁擠不堪的交通,堆積如山的郊外垃圾,莫名奇妙的疾病,令人心寒的教育,虛無縹緲的心靈,充斥媒體的無聊娛樂,空無人居的城市豪宅-------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消費主義最為泛濫的美國發出一種聲音: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他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現在我們面臨地問題是高質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財。我們人類對于整個生物界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夠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現一只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利說話一樣神圣不可侵犯。”
【沙鄉年鑒讀后感最新】相關文章:
沙姜的功效與作用11-15
學年鑒定表班委評語精選170句01-10
初一家鄉的秋天300字作文(通用54篇)09-14
初一家鄉的冬天200字作文(通用70篇)10-26
最新整理的數字成語09-05
java面試寶典最新10-10
最新愛情句子大全12-31
最新新居對聯10-17
最新讀書活動總結范文04-07
最新心情說說250句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