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電影觀后感(通用14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抗戰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1
新聞評論學課上,老師給大家放映了姜文導演的電影《鬼子來了》,一部以抗戰為背景題材的電影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黑白電影、壓抑的山城、掛甲臺的唐山人和“日本子”是影片的主題元素。含淚微笑式的幽默敘事,講述的是一段遠去的歷史;真實無華、原生態的解讀,剖析的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鬼》的色彩是獨具藝術魅力的。影片采用的是黑白膠片拍攝,“黑白”傳達出了全彩色難以營造的和陰雨天一樣的陰暗、壓抑、沉重和不安的情調,令人產生無可逃遁的逼仄感。這不僅傳遞出對歷史的還原,也把遠去的痛苦記憶變成黑白,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回顧和反思歷史的氛圍。
看《鬼》,我們不時會被唐山人特色的腔調、幽默的語言以及因語言障礙制造出的各類荒謬滑稽的笑點所逗樂。甚至,我們不自覺地會被貫穿始終的日本海軍軍歌吸引。但笑過與歡愉過后,思考這種幽默的方式,不免感到深刻的疼痛。或許,當幽默淡化了人物命運的歷史印記,在大喜和大悲的對比中,痛才更顯得刻骨銘心。這幽默是“愁人”的。
唐山人的憨直和幽默也在他們的各種對話中時時流露出來,他們還懂一些民間技藝,在“軍民聯歡會”上,他們還可以不失時機的“露幾手”。《鬼》中的插曲是日本海軍軍歌,影片中反反復復奏響的樂曲,看似歡樂喜慶,深深體會后,那重復奏響的曲調不免讓人覺得壓抑、惡心。因為,這些音樂曾經伴隨著當年日軍屠殺中國人的血腥味在中國土地上橫行。洋洋自得的日軍統領,出行還帶著樂隊,招搖在中國的村落。在影片的結尾海陸軍聯歡盛會上,海軍軍歌再次奏響。掛甲臺的百姓們天真地和這些友善的“日本子”聯歡,卻絕望、悲憤地在軍歌中遭到大屠殺。樂與悲的對比呈現,表達入木三分。
在心理動力學中,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鬼子來了》采用的正是運用了精神分析的視野來解讀抗戰中的中國農民。掛甲臺的孩子們正是“本我”人格的體現,而唐山村民正是傳統審美模式下“自我”人格的典型。
在影片中,出現了一些民族代表——“馬大三們”,他們是“自我人格”的化身。他們雖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遠遠達不到民族大義、“超我”人格的高度。他們并非什么英雄的化身,也沒有什么真、善、美的高尚人格,他們有著自己的算盤,只為生存打算。狹隘的道德驅使他們只知道“我們沒殺人,不殺人,殺不了人”,也驅使他們為了一己私仇對手無寸鐵的“日本子”砍殺報復。就像俗話說的,農民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復雜的。
一部《鬼子來了》,就是一個民族性格的切面。這個切面打破了主流電影意識形態的枷鎖,打破了陽春白雪式的集體合唱和完全為受眾期待的“超我人格”量身定制的模式,奏響了下里巴人的人性化呼喊和展現原始的“本我、自我”人格的生命個體。或許,只有回到本源,才可以更好更清楚地剖析我們的民族。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2
畢業了,今天借放假的無聊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夜襲》,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十分不錯,但表現手法欠佳。
電影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以陽明堡戰役為小背景,為體現抗戰精神、民族精神、大無畏的氣概而拍攝。其講述的是八路軍一二九師769團如何成功炸毀日24架飛機的故事。團長名字叫陳錫聯,片中女記者也是唯一一個女角色叫郭曉娟,還有營長趙大力等。
影片以國共軍隊的沖突為開頭,入戲十分快。而后日飛機的轟炸又使國共沖突軍并肩作戰,體現了影片所要表現的精神。同時又用一個女記者貫穿了全片,使殘酷的抗戰中多了一點柔情。影片深深的表現了陳錫聯的漢子形象,但也無形的表露了他和女記者微微的花火,硬漢子也是人,人也有感情,多了一些感情,不光是誓死抗戰的情感,這是和傳統的抗戰片的不同點。另外也從一個女子的角度親身的了解了抗戰,從她多次驚訝和驚慌的表情可以體現出戰爭是如此殘忍,也給人以遐想。雖然女人加英雄的手法比較老套,但在這部電影中用的還是比較好。不足的是,那女記者在戰地一直用的的照相機。在她被射死后就沒有關于她的戲了,但是最后那個照相機呢?怎么沒了呢?在結尾出現一下應該比較好吧。
另外,在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中,也顯露了智慧,比如在山谷走就能斷定鬼子不襲擊他們,聲東擊西連夜回撤,還有在飛機場激戰時用油桶作掩護等等。不僅體現了抗戰堅強的精神,也體現了抗戰中的智慧。所以最后才能做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電影最大的看點應該還是戰士們的精神,從練飛刀立志飚下鬼子的飛機,到小戰士獨闖飛機場結果被亂射而死,再到最后趙大力的“團長!三架了!”之后又英勇犧牲,無不感人肺腑。
影片拍攝效果確實不太好,很多電腦合成不太到位,但畢竟才投資了600萬,還不及某些電影的十分之一,到這種程度已經特別不容易了。不過看這種電影,看的主要應該是一種愛國精神,而不是戰爭的場面效果和真實程度。它特別具有愛國教育、歷史教育意義,所以把它當做一步教育片來欣賞應該更好,想起小學時候學校組織看的許多電影了。那沒有什么好效果,不是都為了培養學生們的情操么。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3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紅軍長征時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故事。這部電影中的“勇士”廖大強最讓我不能忘懷。他是紅四團的一名武將,作戰生猛、殺敵無數,身手敏捷而矯健。飛奪瀘定橋一役中,在鐵索橋上迎著槍林彈雨奮而前進,所展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讓我心中油然生起了對他的敬畏之心。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它不僅完美地演繹了長征途中的艱難與不易,還讓我有許多的感動。
影片中描繪的紅軍四團戰士都十分勇敢、頑強,敢于與敵人拼搏,寧死不屈。我現在還想起:在瀘定橋上,一位紅軍老大哥為了救一個紅軍戰士被反動派打傷了,戰士們想救他,卻又救不了,子彈無情的打在了那位紅軍老大哥的身上。他撐不住了,一下子從瀘定橋上墜了下去。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紅軍戰士們為了新中國,毅然地犧牲了他們那年輕的生命,他們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至今還震撼著我們,鼓舞著我們。這就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理由。
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我們絕不能忘記那個紅色的年代,不能忘記紅軍戰士們的那種紅色精神。可是現在卻有人貪圖享樂、,還談什么紅色精神啊。安逸使人失去斗志,享樂使人忘卻歷史。如今,我們只有看到這樣的鏡頭,心中才會生起愛國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發揚革命精神,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不管什么時候,“頑強不屈、積極樂觀”都是中華民族最好的美德。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為祖國騰飛,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第三篇:羊皮卷讀后感400字
我讀了這本書之后,我覺得最有意義一篇是“你能做到比現在更好”。如果你不能先學會服從,那么,你就不可能去指揮;如果沒有經過培訓,那么,你就不可能動員與指導他人。幫廚士兵的思想只配待在廚房里,一個士兵之所以能夠成為將軍,是因他的思維方式,當人們自我挑戰把獲得偉大的成就作為奮斗的目標,并對其進行思考和行動時,對于思考來說,這意味著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由你自己來回答:我就是思維,我就是思想。
各種無用的平庸的思想會經常與你的行動相違。敢于自我挑戰的人不應找出不去思考的理由,就像你不應為自己找不去鍛煉的理由一樣。高額的懸賞是為那些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并且能進行創造性思考的人所準備的。太難了,在人類的思想中,似乎有很多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這又有什么呢?我們能接受這些不可能,然而對那些可能之物我們決不可放棄!一直以來,思想都是一部帶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發動機。
“羊皮卷”在西方經常被認為是思想寶典的意,奧格?曼迪諾從他閱讀的著作中提取了最核心的要素,幫助人們怎樣認識自己,怎樣獲得智慧。它是一種精神的啟迪,對于勵志成功的人,猶如在干旱的沙漠突然出現的一片綠洲,有時候,思想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4
作為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影片,《地道戰》上映已經整整四十年了。這部影片在幾代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夠說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我們這天電影事業的繁榮,能夠說是不無裨益。
要細究《地道戰》青春永葆,魅力永駐的原因,我看主要還在其傳統的“寓教于樂”的審美價值取向。
首先,從它的“樂”,也就是營造其娛樂功能的因素來看,不外乎三點:一是有一個波瀾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地道戰》主要表現的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的英勇游擊戰爭,這個大題材并不容易駕馭;而作為一部“教學片”,它主要的任務又是介紹地道戰的方法、特點,弄不好就極易流入解說、詮釋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窺全豹”的方法,從高家莊群眾與黑風口據點敵人斗爭的視點切入,運用傳統的“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這就為沉悶的教學找到了一個鮮活的載體,并由此而生發出動人的故事。交錯其間的老村長報警,敵人喬裝武工隊等一系列的驚險情節的安排,即我們傳統戲劇中“戲眼”的運用,便使影片產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導觀眾思維的投入和參與,從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擊,從村落地道到地道網絡,這些問題隨著故事的展開一個個提出,讓觀眾和劇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決,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身臨其境,獲得一種參與的緊張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大大強化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諸如三田隊長、湯司令的一些臺詞,鬼子進莊的音樂,影片的主題歌等,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來一向為人們所熟悉和傳唱。
其次是《地道戰》的“教”。孔子有“詩、觀、群、怨”說,中國歷來重視文學的教育作用。《地道戰》的教育作用,即我們這天所說的社會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讓觀眾全面學習和具體了解當年地道戰的作戰方法(在科學高度發展的現代戰爭中,地道是否仍有當年的地位和作用顯然值得研究);二是使這天的人們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歷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威力,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對我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呼喚人們時時記住這段悲壯的歷史,受到形象、生動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我們這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組織群眾來觀看這部影片,就有其更為重大的現實好處。
時代的發展也決定了某些一成不變的傳統審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種“左”的思維定勢的制約,像《地道戰》這樣嚴肅的戰爭題材用類似輕喜劇的方式處理,淡化戰爭的殘酷,淡化我方的慘烈犧牲和代價,對人物高大全的臉譜、程式化的表現,影響了人物的立體塑造,影響了人們對歷史客觀、全面的認識,這天看來,不能不說是影片的一些遺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老百姓有其喜聞樂見的東西。對于當今在洶涌的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困惑、迷惘的中國電影,如果能從自己幼稚年代產生的`《地道戰》等一批受到起觀眾鐘愛的作品中,冷靜地反思得失成敗,認真地總結、揚棄,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5
自開始記事起,就從老一輩的口中聽了一些關于抗日戰爭的故事,盡管如此,對這一塊中國人都應當正視的歷史知道的還只是一點皮毛,對其中所要表達的共產黨員的精神也沒有很深地去體會過。這次的紅色經典欣賞正好給了我這個重溫歷史,挖掘和體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精神的機會,在眾多的紅色經典書籍電影中,我選中了《太行山上》這部電影,不僅因為它剛好能滿足我對于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的探索,同時我覺得這部電影所反映其中的共產黨員的優良精神和素質也是當今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役到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人那種勇于面對,堅忍不拔的精神。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環境下,八路軍將士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一舉擊敗了日軍精銳板垣師團,將平型關十里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以此從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看一部電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能從這部作品中學到什么或者說有什么道理值得我們借鑒的。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明確和擺正自己入黨的動機,堅定自己入黨的信念,認清自己的職責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應當要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在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當時優秀的共產黨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在現今的共產黨員的身上仍適用的,他們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勞、臨危不懼、勇于向前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所缺乏的,他們分析問題的客觀、理智也是我們所應學習的。我想,作為21世紀的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我們應當延續前輩留下來的光榮傳統,在以后的日子里,實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為祖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出一份力。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6
電影《勇士》描述的是紅軍長征中的一次特別重要的戰役——飛奪瀘定橋。觀此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讓我經受了一次非凡的精神洗禮,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就是這樣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曾在小學課文上學過的故事,當它以血肉身軀活生生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不禁為之感動流淚,心中緩緩升起兩個大字——“信仰”。這感覺就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樣無法遏制,茁壯生長,愈發堅強。
這是一場關系到紅軍生死存亡的戰役,只有拿下瀘定橋,紅軍才有繼續北上的希望,也才有后來中國革命的勝利。當然,在飛奪瀘定橋這場戰斗中最為世人稱道的,也是載入了世界軍事史的,便是紅軍用一晝夜奔襲240里,完成了這個真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而成為世界著名的奔襲戰例。這其中,步行一晝夜行軍120公里,相當于跑了三個馬拉松,而且紅軍還背著槍炮,不要說在過去的生存條件下,即便是在現代,也被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 為了達到這個極限,無數戰士活活跑死。這也是電影最感人之深的地方。這場行軍簡直堪稱“神跡”,就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創造了這段傳奇,這段神話!
什么叫英雄?什么叫慘烈?什么叫舍生忘死?什么叫大無畏精神?烈火與鋼刀,大渡江與寒寒鐵索,生死之間命懸一線。如果你已經不喜歡現在社會的物欲橫流,總感覺時代的信仰缺失,那么返回八十年前看一看——飛奪瀘定橋,僅一個戰役就會讓你對生活重燃希望。多少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才造就今天我們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所以,《勇士》代表的正是這種精神和信仰。因為信仰,他們無所畏懼;因為信仰,他們勇往直前。
記得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戰士們行軍時,會各自背上寫著字的木牌,來讓大家相互間識文斷字,共同學習。在他們身上的木板上,也在那些可愛可敬的紅軍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成長”、“勇敢”、“未來”、“信念”、“剛強”、“堅持”、“信仰”……是的,我們也會把這部影片,這個故事,這些詞,刻在自己內心的木板之上,時刻警醒著自己,今天的來之不易,明天的更要珍惜。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7
今天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參觀了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戰電影,這部電影伴隨了許多人的成長。觀看以后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小兵張嘎》。這部影片主要描述了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和老奶奶相依為命的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張嘎和他的親奶奶兩個人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可是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日本鬼子對我們國家的村莊進行屠殺。
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和日本鬼子進行了多次戰斗,有許多的戰士都因此犧牲,但是也有的戰士會受傷藏到老百姓的家里面。其中八路軍的一位偵察連長就是因為和日本鬼子戰斗以后負傷,躲在他的家里面療養。沒有想到在搜查的時候被日本人給發現了,結果并沒有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躲過去。他的親奶奶英勇的犧牲在這些日軍的刺刀下面,而且八路軍戰士也被日本人給抓走了。張嘎為了給自己的奶奶報仇也為了能夠救出老鐘叔,開始了自己比較傳奇的經歷。在老鐘叔被日軍抓走以后,他在路上又遇上了另外一位八路軍,并且經過這位八路軍戰士的推薦加入到隊伍里面。
雖然說這里面他鬧出了許多的笑話,但是通過他做的事情也向我們顯示出了他的認真執著還有愛國情懷。在部隊里面他因為和胖墩打架被羅隊長關了禁閉,本來他只要對隊長說是他犯下的錯誤就可以放開他了,可是他始終不認為是自己犯的錯。影片的結局是很好的,我們的部隊終于消滅了所有的侵略者,而且嘎子也如愿以償的當上了一位偵察兵。看完這部影片之后,我為張嘎的機智和品質感到佩服!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8
平時我也看過不少這方面的電影,可對這方面的知識卻知道很少。這次學校把一些相關影片的片段和資料放映給我們看,使我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知道了:1938年3月,西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奧地利。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進攻波蘭。1940年4月,德國發動閃電襲擊,占領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攻入法國境內。不久,法國投降。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1942年夏,蘇聯與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血戰。冬天來臨時,蘇軍全殲了德軍。1944年,蘇軍發動大反攻。盟軍在法國諾曼地登陸,給德軍致命一擊,西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自殺。
我還知道了:在中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附近演習時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進城搜,但被拒絕。便發動進攻。從此抗日戰爭爆發了。1937年8月28日,日機轟炸上海南站,當場炸死婦女孩子200多名。1941年12月8日,日軍突然進攻珍珠港。1945年9月,美軍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軍也在中國東北消滅了日本關東軍。日本正式投降。抗日期間中國傷亡3500萬人,受災人口有2.6億人以上。
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出一份力,決不讓歷史重演。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9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一位小八路機智勇敢,面對敵人不屈不撓,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張嘎。
嘎子從小就沒爹為娘,只有和奶奶相依為命。有一次八路藏進白洋淀,躲避鬼子追殺。鬼子為了逼出八路的下落,把嘎子的奶奶殺了,從此嘎子便立下了當八路的念頭,要為奶奶報仇。
到了13歲那年,嘎子如愿以償當上了小八路,他結識了胖墩兒、英子、佟樂等許多好朋友,他和伙伴們一塊幫助特派員劉燕傳遞情報。
有一次,他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對他引誘、逼供,但嘎子堅定地說:“呸,我死了也不會告訴你們,總有一天,你們小日本鬼子會滾回老家去的!”
嘎子這種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的每一個堅定眼神,每一個機智的行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這部電視劇,我想了很多。嘎子和我差不多,也是十多歲的孩子,他生活在硝煙彌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富裕的世界;他處在艱難的環境中,還能全身心地投入報效國家中去,我在幸福的小康社會中,又為國家做了什么貢獻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學習,發奮讀書,將來象嘎子一樣為國家的富強多做貢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10
說起哲學,人們馬上聯想起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英國的羅素、德國的尼采,還 有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深奧的哲學理論和觀點讓人不敢越雷池半步。還 有那些關于深奧的駁論,看得讓人頭皮發麻,無所適從。
駁論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富商祈求上帝:“萬能的上帝啊,請保佑我長生不老吧!”蘇格拉底輕蔑的告訴這個富商:“上帝不是萬能的,別祈禱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萬能的,別玷污神圣的上帝!”蘇格拉底反問:“那么你請上帝將自己舉起來吧?!”富商頓時無語。
想要學一習一哲學,其實不必去研究這些枯燥的理論,我們現實生活中就蘊藏著一一一精一一一深的哲學觀點,只是我們沒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勸解,帶著女方去歌廳跳舞,當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腳。女的不悅:“你怎么老踩我的腳?”某人回答:“跳舞講究的是一個節奏感和配合,我進你退,我退你進,兩個人都往前進,不踩腳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還 踩我的腳?”某人回答:“夫妻間也是一樣,兩個人都往前進,總有一個被踩腳。”女的頓時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問張三:“你在干嘛?”張三說:“等死!”問:“你得了絕癥?”張三:“沒啊!”問:“那怎么會在等死?”張三:“我出生的當天就開始等死了。”仔細想來何嘗不是這樣。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有一天會注定離開這個世界,只不過長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徹不悟,在長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一一一精一一一彩、活出快樂。
筆者文中的賴六,雖然其丑無比、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個關鍵的作用,他桀驁不馴、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徹底的激怒了華群,讓華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惡心,從而開始一一一浪一一一子回頭,回到正常的生活。賴六這樣的人居然還 可以用來惡心人,正如古代哲學家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哲學的一一一精一一一妙還 遠不止這些,有時候不經意的表達和一一交一一流,都充滿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學觀點,就看你怎么去領悟了。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11
寒假期間,為了彌補自己薄弱的歷史知識,特意到圖書館借了一本記錄抗日戰爭史的書籍,鞏固一下歷史文化知識之余,也可以培養一下愛國情懷。
粗略瀏覽過書本的內容后,的確發現無處不洋溢著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偉大,為了捍衛祖國,全國各族人民,各階級、階層、黨派、團體以及海外的廣大僑胞,都煥發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地投入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之中。
而中國作為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能夠以主力軍的重要角色同反xx盟國一道打敗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是極不容易的。戰爭最后取得勝利,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正確的戰術指導和全民族抗戰,另一個是國共兩黨順應歷史的潮流,捐棄前嫌,適時地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關于抗戰的過程,無數英雄事跡能夠讓我們感慨萬千,而偉人們的事跡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傳頌。也許正如“距離感產生美”這一句話所說的一樣,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對于那些廣為流傳的故事不是十分地敏感,而更加喜歡關注的卻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小情節。當中,一封簡短的書信《告全軍將士書》就讓我感觸良多。那是發生在淞滬抗戰的過程中事情:即將投入戰斗的第五軍廣大官兵,士氣高昂,決定與第十九路軍團結一致,并肩戰斗,抵御暴日侵凌。此時軍長張治中特發布的《告全軍將士書》中寫道:“深望我軍將士,人人抱必死之心,以就國家,以救民族。假如日軍猶有一兵一卒留我國內,我們的責任即未完成;反之,我們如尚有一兵一卒,必與日軍拼命到底。”
幾句平凡的話語,卻已經把戰士們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對中華民族的那份責任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面對擁有先進武器、堪稱強大的日軍,他們選擇的不是畏縮,不是逃避,而是勇往直前。這使我不禁感嘆,倘若中華民族擁有更多類似的斗士,或許,抗日戰爭已經提前得到勝利了。對于現代,這種精神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筆寶貴的財富。而從整個抗日戰爭的過程中,這只是算是冰山一角。也許是因為得到了傳承,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斗士就譜寫了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為中國的勝利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國共兩黨的適時合作,也成為勝利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覺得這才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團結。國共兩黨雖然一直持續斗爭,但說到底,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全國人民的覺醒和奮起,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礎,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團結的核心,就不能形成一股最堅強、最有效地的力量去抵抗日本侵略者。多少年來,“自己人不打自己人”這一句話,無論在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范疇,只要是聯系到抗日戰爭史,都會多次地出現,這能夠歌頌當時團結一致,抗戰到底的精神的同時,也能夠增加中華人民的凝聚力。
我覺得對歷史的回顧,也必須聯系到現在,要對現在的狀況有所反思。抗日戰爭的歷史還充分說明,落后就要挨打。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敢于大規模侵略中國,除了因為中國在政治上xx哀朽以外,就是因為中國的經濟落后,力量弱小。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努力,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國力明顯增強,雖然,現在也許不用太擔心被別的國家侵略的歷史重演,但畢竟現在的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想要變成真正的強國,就必須抓住時機,深化改革,努力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加強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建立強大的國防,進一步增強國力,把中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無論如何,我們始終是生活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正如“市場沒有眼淚”一樣,只有真正地使自己強大,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而對于祖國來說,每一個中華子女都肩負著一定的責任,是一種不能推脫的責任。這場偉大的戰爭所提供的豐富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的,更多的是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我們也應該使它得到發揚。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12
在反映抗戰期間各種題材的電影和影視劇中,我們總可以看到眾多的偽軍和漢-奸,他們比日本鬼子還要可惡,還要無恥,抗戰影片觀后感。他們為日本鬼子出謀劃策,為掃蕩打前站,他們幫助日本鬼子消滅抗日的游擊隊,殺起骨肉同胞比日本鬼子還要狠。日本的飛機大-炮對付不了“小米加步-槍”,訓練有素的日本軍人不以打擊中國的軍事力量為目標,不去占領主要城市和戰略要地,而是在農村轉來轉去地找八路軍游擊隊。山溝溝里的“高家莊”挖好了地道專等著日本人去,日本人還真的會去,老老實實地照著指定路線走。去了一次吃了虧還會再去第二次、第三次,排著隊到“高家莊”去送死,鼻子撞到墻上也不知道轉彎。守株待兔的游擊隊挖好了地道可以以逸代勞,一直用下去。這樣的日本鬼子根本用不著正規軍去打,只要“小兵張嘎”就足以對付了。看來整個抗日戰爭只是因為有了太多的偽軍和太多的人當漢-奸,才使問題變得復雜起來。以至于現在有的年青人以為抗日戰爭主要對付的不是日本鬼子而是偽軍,抗日戰爭主要就是逼蔣抗日打偽軍。
抗日戰爭主要是打偽軍嗎?當然不是。死在中國的100多萬日本人是死于地道戰和地雷戰嗎?當然也不是。山西省檔案館有一份胡適先生寫的碑文,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華北第五十九軍與日寇在懷柔的一場遭遇戰。中國-軍隊面對強大的日寇毫無懼色,拼死抵抗,打了十幾個小時。367位將士陣亡,400多人受傷,打死日本鬼子346人,打傷600多人。很多將士拖著日寇同歸于盡,大義凜然氣壯山河。這場短兵相接的戰斗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還不是什么有名的戰役,淹沒在數以千計的被忽略的戰役中,在浩瀚的歷史檔案中只是因為胡適先生的名氣才被提及,觀后感《抗戰影片觀后感》。現在學生的課本只提到平型關大捷(消滅日寇1000多人)等幾次戰役,連消滅了十幾萬日寇的長沙會戰都沒有,是不會記載懷柔之戰的。但正是這數以千計的像“懷柔之戰”這樣的戰役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也正是這數以千計的戰役重創了日本,使日寇聞風喪膽,膽戰心驚,最后被迫投降。中國-軍隊大多數不是偽軍,也不是聽到日寇來了拔腿就跑的窩囊廢。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他們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看到反映抗戰期間各種題材的電影和影視劇中身強力壯的中國-軍人大都是偽軍,我不知道在座的中國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很不舒服。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軍人居然不會打仗,還不如農民,那還要辦黃埔軍校干什么?中國的軍隊到底是抗日的多還是當偽軍的多?如果是抗日的多,為什么除了八路軍新四軍之外聽不到其他一百多個軍的聲音?如果是偽軍多,那抗日戰爭的勝利豈不是來得太容易了?用丑化一批中國人來塑造幾個“抗日英雄”,是利是弊,是得是失?不知道導演算過沒有?這種電影能長中國人的志氣,滅日本人的威風嗎?
有一本書,書名好像叫《日本精神》,記錄了日本鬼子追殺狼牙山五壯士的一幕。狼牙山五壯士在與日本鬼子作拼死戰斗后,為了不讓鬼子抓住,從山頂上跳了下去。他們剛跳下去,日本鬼子趕到了山頂。令人沒料到的是,日本鬼子在山頂上堆起了一個小土堆后全體脫帽致哀。指揮官說這是中國人的英雄,也是日本人的英雄。我沒有考證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它說明日本人真正佩服的、害怕的是致他們于死地的人,這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一致的。
“衡陽戰役”國-軍第十軍苦戰堅守衡陽四十余日,攻守雙方損失慘重。在日軍攻入衡陽之際,第十軍軍長方覺先投降。對方覺先算不算投降、該不該投降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我們且不去管他。問題是國-軍第十軍是偽軍嗎?在抗擊日寇戰役中英勇獻身的將士們是偽軍嗎?應該不是!
把日本人懼怕的一大批軍人都說成是偽軍,說成是聞風而逃的軟骨頭、怕死鬼,虛構一些離奇曲折的故事,塑造一個并不存在的高大的藝術形象,添點高-瞻遠矚的豪言壯語,加點談情說愛的佐料,這樣的“抗日電影”,中國人接受得了,日本人會接受嗎?這樣的電影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嗎?對得起九泉之下為國捐軀的300多萬無名英烈嗎?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13
90后的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不曾經歷戰爭,只能從書本影視上了解一點戰爭歷史,最讓我喜歡的戰爭題材是抗擊外來侵略者,尤其是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機智勇敢,壯烈不屈,蕩氣回腸,可歌可泣。
電影《鐵道游擊隊》,就是抗日戰爭的一個縮影。1956年拍攝的《鐵道游擊隊》,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是,50年代能夠拍攝出如此佳作,實屬不易。而今觀賞,依然扣人心弦、引人入勝。難怪父輩們反復觀看,喜愛有加。
電影《鐵道游擊隊》,是根據同名小說拍攝的。小說《鐵道游擊隊》不是憑空杜撰的故事,而是發生在抗日時期的真實傳奇。鐵道游擊隊,是從百姓中走來的抗戰特種隊伍,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棗莊微山湖一帶為主要區域的抗日武裝。其傳奇般的英勇事跡及影響,在全國及世界留下光輝篇章。該游擊隊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鐵道隊”。人員最多時達300余人,鐵道游擊隊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隊長,杜季偉任政委,王志勝為副隊長。鐵道隊揮戈于百里鐵道線上,截列車、打洋行、毀鐵路、炸橋梁、與日偽展開殊死搏斗。令日偽聞風喪膽。鐵道隊還成功護送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領導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將士過境。被肖華將軍譽為"懷中利劍,袖中匕首"!1945年10月,在棗莊和臨城的1000多日軍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擊武裝投降。這是有史以來軍事受降中十分罕見的一幕。
電影《鐵道游擊隊》劇情簡介:抗日戰爭時期,一支由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帶領的鐵道游擊隊,活躍于山東臨城、微山湖一帶的鐵路線上。他們破壞敵人的運輸交通,牽制敵人的兵力,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屢建奇功,當地百姓稱之為“飛虎隊”。日本侵略軍小林部隊及其特務隊長岡村視飛虎隊為心腹之患,千方百計進行圍剿。劉洪在戰斗中負傷,得到寡婦芳林嫂精心照料,兩人產生愛情。
不久,日軍前來偷襲,劉洪、李正指揮有方,大敗岡村特務隊。日軍惱羞成怒,四處燒殺,肆意報復。被激怒的劉洪欲在微山湖上與日軍正面對陣,幸虧李正趕來及時勸阻,飛虎隊實力得以保存,但李正卻因此負傷。飛虎隊休整后,力量壯大,在與岡村特務隊的激戰中,全殲敵人。可是芳林嫂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卻遭敵兵逮捕。不久,抗戰勝利,李正傷愈歸隊,率隊赴臨城阻遏xx黨軍隊。北上,救出了芳林嫂,并迫使小林殘部投降。
電影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充滿了豪情和浪漫,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在全國傳唱幾十年而不衰,家喻戶曉。時至今日仍讓人心動不已,具有著極強的感染力。
欣賞電影《鐵道游擊隊》,使我又一次感受到國家興旺,匹夫有責;抗日救國,不分老少。由鐵路工人、小攤販、礦工和流浪者組成的非正規部隊,在黨組織的正確領導下,才提高了思想,具有了組織紀律性,明確了打鬼子救中國的歷史使命。其次電影情節曲折、險象環生,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機智勇敢,舍生忘死,展現了中國人民的良好品質。這其中,我認為團結就是力量,也正是因為團結一心的凝聚力,才有了步調一致的號令,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看了這部紅色革命電影,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努力學習,掌握本領,才能服務人民,報效祖國。
抗戰電影觀后感 篇14
“一九三七年那,日本鬼子進了中原,先打開盧溝橋,后進了山海關。”這首耳熟能詳的八路軍拉大栓曾經是童年里耳熟能詳的一首歌,出自電視劇小兵張嘎。
張嘎生活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淀鬼不靈村,是個機智聰明而又頑皮淘氣的小男孩。故事發生在1945年,抗日戰爭形勢最嚴峻的時期。他和奶奶救助了我八路軍偵察連鐘連長。鬼子進村搜捕時,鐘連長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被捕,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日本鬼子殺害。張嘎為了給奶奶報仇,參加了八路軍。
在蘆葦蕩里,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機智戲弄鬼子一番,弄得鬼子狼狽不堪;在敵人面前,他鐵骨衷腸,“橫眉冷對千夫指”,嫉惡如仇;在老一輩革命前輩面前,他尊敬有余,卻并不約束自己的個性……不得不承認,以張嘎為代表的一眾青少年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我欣賞張嘎的機靈古怪。他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槍,身穿白褂,光著腳丫。他只有13歲,擅游泳,能爬樹,會摔跤,愛咬人。機靈鬼透,野氣逼人。他既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又是一名優秀的戰士,倔頭犟腦卻又聰慧勇敢。
我欣賞張嘎的一片孝心。他高度發揚了“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美德,“為奶奶報仇”是他覺得參加八路的初衷。在奶奶去世后,他哭得肝腸寸斷,在民族災難面前,在家庭變故面前,他還只是一個13歲的少年,民族的災難促使他過早的成熟,最終成長一名優秀的偵察員。
我更欣賞張嘎的嫉惡如仇,擁有極強的民族榮譽。即使年齡過小,但是卻異常懂事,參加八路,打日本鬼子,十分質樸的言語中藏了多少孩子美好的心愿,擁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張嘎充滿那個烽火年代少年兒童應有的特質——如鮮活頑強的生命力、質樸得近乎執拗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面對苦難時的樂觀和勇敢、面對艱險時的鎮定和從容,當然也少不了他們所特有的智慧與幽默。小兵張嘎以它獨有的方式刻畫了中國抗日戰爭大背景下幾個少年兒童艱難的成長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段少年中國說難道只能說說而已嗎?不!不是的,即使我們不需要去面對那么動亂的烽火年代,不需要面對那段崢嶸歲月,但我們仍然可以盡我們自己所能,提高自己的內涵氣質,做一個豐富多彩的當代青少年,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亮,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承擔起屬于我們的責任,努力奮斗!
【抗戰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觀后感01-15
邊城電影觀后感01-10
人證電影觀后感01-10
孔子電影觀后感01-10
電影雷鋒觀后感01-10
教育電影觀后感01-10
安全電影觀后感01-10
電影婚紗觀后感01-10
鏡子電影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