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飲食文化
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是個地域廣袤的省份,而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蘊豐厚,歷代都有所發明以及創新,同時兼收國內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那么,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河北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農閑季節一日兩餐,主食以面粉、雜糧為主,副食以豬、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魚為佳品菜肴。口味偏咸,重油重色,與京津無大差異。“雜”是河北飲食習俗的顯著特點,具有五花八門的飲食習慣。
河北飲食文化,內蘊豐厚,歷代都有所發明、創新,同時兼收并蓄國內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河北烹飪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各種名菜、名點、名小吃制作精細,聞名遐邇。1958年一批知名廚師,推出了解放后的首批創新菜,為冀菜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
河北,氣候干燥,寒冷,盛產小米,小麥,赤豆,黃豆等雜糧,主食以面食為主,其中以餃子為最,對菜肴的要求一般為口味較重,鹵汁濃,有菜有湯,對大蔥,大蒜有特別的偏好。河北人以稀飯,饅頭為日常主食,而外出的人返回家中要吃面條,俗話說:“上馬餃子下馬面”,取“長久相聚,不要分離”之意。他們對宴席上的禮節及作為很有講究。
河北地廣人多,風味菜點有三大流派:冀中南派、宮廷塞外派、京東沿海派。 冀中南以保定為代表,特點是選料廣泛,以山貨和白洋淀的魚、蝦、蟹為主,重色、香,重套湯。 塞外以承德為代表,特點是選用當地原料人撰,善烹宮廷菜及山珍野味,它似北京宮廷菜,但禁忌牛、兔,刀工精細,重火功,講究造型與裝菜器皿,口味香酥咸鮮。 京東以唐山為主,它瀕臨渤海,以烹制鮮活海產見長,特點是原料豐富,刀工細膩。口味清淡,講究清油抱熒。菜品配以精美唐山瓷盛器,別具風格。河北風味小吃點心也頗具特色,面食品種多,質量好。
河北的特色風味菜肴有石家莊扒雞、饒陽雜面、唐山蜂蜜麻花、保定馬家老雞鋪鹵雞、葉城宮面、保定槐茂醬菜、渤海對蝦、秦皇島海蟹、白洋淀松花蛋等等,此外還有滄州金絲小棗、趙州雪花梨、宣化白牛奶葡萄、東京板栗等特產。河北的著名菜點有:勻拌肉瓜、烹蝦段、一品壽桃、天桂山雞、燒南北、常山甲魚、烤全鹿、金毛獅子魚、糯米甜飯、饒陰豆腐腦、王大山爆肚、郭八火燒、養面始姑等。
河北地處北方,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和濃郁的酒文化,全省各地均有地方名酒,如衡水的“特制老白干”、邯鄲的`“叢臺大曲”、承德的“九龍醉”、“乾隆醉”、保定的“劉伶醉”、石家莊的“汾州黃酒”、滄州的“御河春”、張家口的“長城干葡萄酒”、廊坊的“安次迎春酒”、秦皇島的“都山貢酒”等都是名聞遐邇的好酒。此外,河北各地新品牌的酒類產品也很多。
汽鍋野味八仙
主要原料是狍子肉,山雞脯,山兔,沙豐雞,冬筍,口蘑,青椒。它根據汽鍋密封性好、易熟的特點,選用優質山珍野味為原料,諸如狍子肉、山雞脯、野兔、冬筍、口蘑、青椒等,一齊放入鍋中蒸制,出鍋時俱是原汁原味,湯鮮且清,肉質酥爛,味道醇厚。營養極為豐富。
碗坨
碗坨是用蕎麥面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后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油,蒜汁,陳醋,鹽等佐料,用竹簽扎著吃,這和北京的灌腸極其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人到街上買來嘗這口鮮兒呢。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國民收入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提高,河北的餐飲市場日趨活躍,酒店、飯店、以及綜合性的賓館迅速發展。不僅規模空前,而且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璀璨的歷史文化與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豐富多彩土特產品、傳統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民間藝品、濃郁的酒香相伴,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燕趙旅游百花園,定會使你心癡神往,河北一游定讓你留戀往返。
河北飲食文化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出了許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組器物,還有固定的大量儲糧窯穴。遺址內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使用與堆積的大量食物,證明在當時河北已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的發展,為飼養家畜提供了物質條件,而遺址中出土的豬、羊等家畜骨骼已證實了這一點。
在發現的骨骼中經科學鑒定還有雞的骨骼,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家雞,飲食原料的增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外據考古證明,當時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釀酒技術,并創造了相應的陶瓷酒器。這是河北飲食文化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河北開始出現烹飪技術。《古考史》: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從那時起,河北人民結束了停留在幾十萬年烘烤、石烹的飲食生活,開始向以水做傳導熱量的蒸煮法和氣蒸法上邁進。
二、形成期
從夏朝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河北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北飲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飪原料范圍進一步擴大,烹飪原料得到更廣泛的利用,炊具、飲食器具已不再由原來的陶器一統天下,青銅制成的飪食器和飲食器在上層社會中已成主流,烹調手段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統治者的重視,河北已出現了以農業為主的復合型經濟形態,農業生產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出現了財富不均。奴隸主在當時的飲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國來說,河北是當時較為開化的地區之一,市鎮已有了相當的規模。
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區域就已經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釀造谷物酒(類似黃酒)的先進技術,在藁城臺西發現的商代釀酒作坊遺址及其遺址中出土的酒曲殘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和游牧業在河北境內有了較大的發展。眾多的物產資源,多樣的炊具器皿豐富了河北飲食文化的內容。興隆的紅果,在當時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古書上曾稱道:燕薊千里粟,勝似萬戶侯。《蘇秦傳》中記載:蘇秦曾親自赴燕國,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謂天府也。
【河北飲食文化】相關文章:
中國飲食文化01-13
粥的飲食文化01-15
青島飲食文化02-09
上海飲食文化02-10
中國的飲食文化01-17
先秦飲食文化01-14
藏族的傳統飲食文化01-15
飲食文化散文鑒賞02-08
斐濟的飲食文化習俗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