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范文一)
通過學習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課程我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學習心得。下面我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從教學整體上看,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擴大了教學規模,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從教學系統上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變化,導致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甚至教學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還沒有很好地融入教學領域,對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單純強調了現代信息技術要為教學服務,而沒有研究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內涵,所以造成只強調教育技術有形的媒體技術,而不重視教育技術無形的系統技術,忽視了數據處理及媒體資料利用等功能,違背了教學規律。
因此正確理解信息技術的內涵,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使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甚至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這也就是課程整合的問題,即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教學的整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將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信息技術給美術教學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種手段,為我們美術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廣的可挖掘潛力。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又為我們提出了嶄新而豐富的總目標。
因此,美術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更好地達到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的實踐能力,提高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不斷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術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教學媒體普遍運用于美術教學將成為新世紀美術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尤其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它不僅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變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喚醒人的興趣、情緒和思維,營造美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從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學課件是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學課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圖象,還能呈現音頻、動畫、視頻等。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為個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臺,使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持續發展的構想得以實現。利用信息技術,美術教師通過制作課件,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美術教師應多從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考慮,根據需要把一部分教學內容制成課件。也可以利用身邊的所有美術資料,如錄像、圖片等進行整理傳輸到計算機上轉化為數字信息。
二、利用網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著重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最基本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
對九年級的學生,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學會在網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秀作品,反復感受、認識和理解,具體內容如《民間藝術作品》、《中國建筑介紹》、《中國優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郵票》等和通過一系列的瀏覽、收藏,再運用語言、文字、繪畫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真正達到培養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
學生通過網上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可以彼此交流觀點、共享信息,相互進行觀察、比較、分析、評價等活動,既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掌握應用,又利于培養學生的互助品格,應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查閱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使美術課堂知識在網絡中延伸、拓展。在講授《面具》一課時,學生們通過搜索,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面具的歷史、種類、制作方法,欣賞到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美面具,網絡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面具藝術,使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得到提升,這也是新課標中對美術價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結合信息技術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綜合性的提出是美術課程改革突破的重點與難點,體現了美術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原則。綜合性即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結合,同時也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的美術實踐活動。與信息技術教育進行整合、既豐富了學習的內容,也擴展了學習的途徑,大大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展。如結合語文詩歌單元的學習,在電腦中用美術的手法表達詩句意象,制作解讀詩歌意境的詩配畫嘗試,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鎖橋邊賣酒家”等,有些作品還被語文老師所采納用于教學;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課上所學的Powerpoint制作校園風景的幻燈片;利用平面設計軟件制作化學實驗圖解、模型,物理物體受力分析示意圖等等,把各科學習融入到美術課堂中來,愉快的多途徑的學習,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開拓大腦,增加學習興趣,交叉鞏固了學科知識,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使美術課堂教學讓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學化難為易,化復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角等多樣化的外部剌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在有限的時間里,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通過投影屏幕,豐富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加強了記憶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教學的同時,仍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師生在網絡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失控;資源的大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等。
四、 信息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要具有運用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現代信息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師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
2. 辯證的信息技術教育價值觀和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3.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系統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綜合教學目標的能力;分析把握學習者特征及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的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把握重點、難點以及各內容之間相互關聯的能力;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論證信息技術的潛能和不足,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并確定信息技術應用方式的能力;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的能力;合理處理和應用教學資源的能力。
4.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術管理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學習活動,實現學生學習最優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評價能力。
6.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自我發展能力:教師應能利用結合校本的“整合”實踐中,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和反思以及系統科學的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術及有關資源促進持續的專業能力發展和終身學習。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并與其他學科整合已是現代化教學方式之一,它亦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要想有機結合并且深入發展下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及多種必要的條件。我們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讓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范文二)
在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中,如何認識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整合的內涵?我們能切切實實地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整合,就是以化學學科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化學學科的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習化學學科知識的同時,學會解決其他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
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從其它學科或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借助這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加深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還應安排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和其它信息手段獲取信息,學會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來分析、處理信息,并且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務,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興趣是學習上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切創造發明活動最直接的動力。依據顧泠沅的情意原理“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師與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和發展的支柱和動力”。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化學概念、化學規律,復雜的化學反應環境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力而且易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極高的價值,從而促使學生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入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逼真的動畫效果、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相融洽,學生眼耳手腦的全部調動并聚焦于一點,再加上軟件的運用交錯穿插在學生實驗、老師講解之間,教學效果達到了最佳狀態,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使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透徹、掌握準確,對實驗現象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運用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為他們提供了自由探索、嘗試和創造的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如我在講授酸雨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酸雨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尋求解決的方法,可通過因特網獲取有關國內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資料。學生通過網絡瀏覽器查詢各種信息,調用網上的資源來自學,同時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參加有關問題的討論或請示教師的指導。從而,使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培養他們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高度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而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們的思維方式,啟迪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創新教育的實質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傳統、習慣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重新組合既定的感受、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結論的思維過程。由此可見,創新思維具有生動性、求異性、發散性和獨創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以達到啟迪創新思維的目的。運用信息技術,能使課本中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生動地、直觀地演示出來,便于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使思維得到適時地啟迪。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的整合為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依據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這一新的教學結構去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把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整合的切入點融入到教學當中,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興趣—自主學習—創造”的教學模式,即:激發興趣、自主實踐、創造遷移。教學過程要經歷“觀察”和“思維”兩大基本層次,實現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目標。
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優勢,最大限度的利用網上信息,進行篩選、整理、提煉為我所用,再結合教學實際,從根本上改變了單純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參備課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體創設新情境,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實驗現象,達到聲畫同步,圖文并茂,以激起學生興趣;利用互聯網進行人機交互溝通,通過上網查資料來進行研究性學習,甚至不斷推廣遠程教育,提高學生和教師的互動。
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信息社會需要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范文三)
隨著我校數字化校園環境的日趨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校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有效整合的教學模式作為老師們教學研究的主要目標,把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我們研究的不竭動力。為了我校的信息技術應用在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取得顯著效果,我們在提高師生信息素養,提升教師理念方面開展了很多活動和研究工作:
一、開展“五百工程”,提高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多媒體教學系統能為我們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教學信息的多媒體化有利于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教學信息傳輸網絡化可創設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為了提高信息技術的作用,我校對老師進行了多次全員培訓,每學期期末都對所有學生進行考核,每學期要求老師每人至少上一節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模式研討課。經過全體教師的努力,我校順利實現了“五百工程”:教師100%會使用多媒體,100%會自制課件,100%教師購置電腦并聯網,教師100%每學期上信息技術研討課;全校學生100%掌握計算機操作,有的還是計算機能手和高手。通過“五百工程”,我校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現有資源的作用,電子備課成了老師們的主要備課方式,多媒體網絡教室是老師和學生們排隊等候的教室。
二、開展“八項特色活動”,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與整合能力
(1)每周兩節的教研組活動,探索信息技術下有效的集體備課模式
我校教師人數多,教研活動整齊劃一難以管理,效率低下。于是我們獨辟蹊徑,將各教研組實行從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時間段教研,領導蹲點制度。要求每次集中研討不少于兩節課,有中心發言人,具體內容如下:統一教學進度,解決常規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集體備下周的課,要求到下周一早晨第一節課必須將下周的指導練習稿統一發到備課組每位教師的手中,指導練習稿包括教師上課必須對學生指導的重點內容,和學生的課堂和課后練習,指導練習稿有編制者和審核者,均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指導練習稿的有效性;安排備課組內教師上課題研討課,上課一律要求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課后還要進行組內評議。這些看似平凡的每周研討“小中見大”,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研究水平,同時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2)每月一次的校內集體交流活動,總結整合過程中的經驗
除每周的教研組集中學習研討外,我校幾乎每月都要開展一次全體教師的集體培訓活動,請不同學科在整合中取得一定成績的老師做交流,如我們先后請本校骨干教師陳文志副校長、王昌華副校長、王華、光善慧、施鳳華、孫敦榮、許靜、袁慧麗、馬俊、陸鳳慶、劉暉、郭亞峰、朱瑞豐、朱仁舉、康海平、杭旭等就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各個方面和全體老師做了交流,每月總結,不斷提高,全體教師在交流中進步,年輕教師在交流中成長,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和集體備課模式也在交流中逐漸得以完善。
(3)每學期多次的校際交流活動,開闊教師的整合研究視野
學校經常把老師們派出去,通過與不同國家、不同學校、不同層次的教師交流研討,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如我校與韓國大山中學每年都要開展一次教師之間的友好交流,通過這些交流,我們將國外的優秀教育教學經驗帶回來,結合我校實際,進行改革創新;xx師大還組織我們與上海、長春、連云港、吉林等十四所名校形成課題研究協作體。20xx年11月、20xx年11月、20xx年9月、20xx年10月、20xx年9月、20xx年9月我們六次開展比賽交流,我校有十六位教師獲一等獎,六位教師獲二等獎,一位教師獲三等獎;20xx年9月和11月我校先后兩次派教師到江蘇洋思和東廬學習(共三十多人),花費近五萬元,學習他校的集體備課的先進經驗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結合我校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創新。我校還在本省、市范圍內與一些學校進行交流和展示,如:xx劉中學、xxx十一中學、xx中、xx市第十二中學、xx雙劍中學、xx中學、32中、xx中、xx安中學、xx一中等多所中學這些校際交流,不僅增進了學校間的友誼,也鍛煉了我校老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使教師在橫向、縱向上都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一個較好的衡量和比較,從而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自己,深化教學研究。
(4)“請專家走進校園”的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的整合水平
學校經常把各高校教授、名師請進學校,如我們先后請東北師大教授、華東師大教授、安徽大學教授等來我校對教師進行“如何開展教學研究”、“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等講座;請省科協專家對教師進行“如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講座,請網絡專家進行“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講座,聆聽科技創新專家周又紅老師的呼喚與啟發等。專家們的培訓,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拓廣了教師的認知領域,啟發了教師的智慧和創造性,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5)開展月月展示課活動,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教學模式
我校每月都要開展一次為期一周的大型展示課活動,一般安排20至30位教師上課,要求必須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必須自制多媒體課件,三校展開,每次活動多媒體教室座無虛席,前來觀摩的不僅有我校的教師,還有來自全區兄弟學校的教師,每節課后,同組教師必須進行研討,這一活動已成為我校的一項特色教研,它為年輕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學習、展示和研討交流的機會。如20xx年4月份,我們開展了20多位初三教師的復習研討課活動,5月份又開展了30多位教師的期中展示課活動,9月份開展了32位新進教師展示課活動,10月份開展了26位星級教師展示課活動,11月份開展了30多位骨干教師展示課活動,12月份開展了29位年輕教師的師徒結對展示課活動。這些活動蘊育著無限生機,因為它們的蓬勃開展,使38中的課堂展現出無窮的魅力,使38中的有效教學模式日趨成熟,使38中的教師群體在向更高的高度邁進。
(6)開展教師每節課反思、學生每日反思活動,細化整合過程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為了促進教師更全面、更有效、更長時間、更自主的學習,我校采用多種方式加強教師的自修,將研究滲透于教師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暑假、寒假分別給全體教師布置了學習任務,以書面作業的方式呈現,開學以后全校教師分組對假期的學習進行交流。
為了更有力地促進教師們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學校還要求全體教師每周寫學習心得、隨筆、反思,教師將自己寫的隨筆定期發至科研處郵箱,僅20xx年一年,共收到教師發來的學習體會一百五十多萬字,一大批教師在反思中茁壯成長。
教師們自覺地加強理論學習,多次與專家交流研討,不斷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個活動方案的設計,每一個研究過程的進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討、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反復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滿意的答案,再加上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和知識、思想的共享,教師在備課、學習中能充分地進行相互間的合作,集眾人智慧和長處,從而大大提高了備課、研究的效率,促進了教師個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的發展。
學生們通過對一天學習的整理和反思,不僅能及時地找出知識的缺漏,而且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有針對性地和老師直接交流或利用網絡交流,對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了專題網頁,開通了博客論壇,積極交流整合心得
為了更有力地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我校及時開通了“38中科研專頁”博客論壇,設置一個開放的交流環境,積極鼓勵教師們交流研究心得,暢談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的得與失,反思教學各個環節的成與敗,總結提高教學策略的有效性。
(8)整合各類資源信息,做好校本教材的開發
我校的研究中有一種特殊的研討任務,是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的有效資源,做好校本教材的開發。首先是結合課標,結合學生實際,研討期中、期末、單元試卷的編寫,除了期末七、八年級的試卷由區教研室領導組織外,瑤海區的所有中學,包括安徽省的近一半學校,用的都是我校教師編寫的試卷。試卷的編寫特別體現教師的全面素質,無論改編題,還是原創題,都能反映老師的教學教研內涵和底蘊。我校很多老師通過這一活動,自身素質得到了有力的提高,通過這一活動,更加強了自我研修的意識和習慣,一批教師在這一活動中得到了提升;其次,為了實現“區域教材校本化,校本教材班本化,班本教材個性化”,我校積極利用課題研究這一平臺,開發個性化的學習指導讀本。本學年,我們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校本教材有《清弦》、《和風》、《讀中華經典,做文明少年》和《心雨》。
三、開展“四類創新”活動,緊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的特色實踐研究
(1)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開展多項機器人操作項目。
我校信息、美術、生物、物理等組為了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落于實處,于20xx年11月積極創辦了機器人活動室,組建機器人學生團隊,從20xx年至今每年從11月開始訓練至第二年7月全國比賽結束,甚至休息周末的時間進行研究,從開始的FLL項目,又增加了足球和Vex項目,總之研究團隊在擴大,研究領域在增加,研究目標也是一年高比一年。
(2)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全面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20xx年12月學校精選部分優秀老師,組編為一個科技創新團隊,成立了科技創新活動室,由有一定經驗的、年富力強的老師擔任科技創新組長,下設小發明組、科技論文組、科幻畫組、電腦繪畫組、航模組等,并在三個年級中分別成立科技創新興趣小組,教師和學生之間除集體交流指導外,還不失時機地利用校園網絡進行交流,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信息技術與信息學科整合,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
信息組每年從9月份剛開學開始,便利用午休時間組建七、八、九三個年級的編程小組,集中進行培訓,課題組成員每周進行一次研討,如何快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如何將我校的編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他們還積極上網查資料,利用網絡向專家們遠程請教,多人次取得國家、省、市大獎。
(4)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開展多形式創新比賽
從20xxx年至今,各學科針對自身的研究,拓寬了研究范圍,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放在首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各項比賽,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也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展示了教師的才華與創新精神。比如每學年我們都要開展一次科幻畫比賽、電腦繪畫比賽、航模比賽、班級網頁制作比賽、數學創新思維能力探究比賽、作文比賽、教師現場課件制作比賽、師徒結對比賽等活動。數學子課題組還于20xx年5月開展了一次全區范圍內的“洽洽快樂杯”數學拼圖活動,每次活動均取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發獎狀、獎品,并把獲獎情況上傳校網站,進行宣傳。20xx年10月我校承辦了“xx魯班杯”全國航空航天校園航模表演,這一活動的舉辦極大地調動了師生的熱情,對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2016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3.2016網絡研修心得體會范文
4.2016年信息技術國培心得體會【精品】
5.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心得體會2016
6.信息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心得體會
7.2016年國培網絡專題研修學習心得體會
8.伴讀網使用心得體會范文
9.信息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心得體會范文
【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關于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學習心得體會09-28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個人研修計劃08-10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精選6篇)09-01
留學異國的最初體驗09-27
社會實踐體驗日記09-03
留學資訊:異國留學體驗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