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的詩意
《歸園田居·其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1、南山:指廬山。
2、。合∩。
3、興:起床。
4、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5、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6、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狹:狹窄。
8、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9、足:值得。但:只。
10、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2、違:違背。
詩意: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
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
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
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賞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并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歸園田居的詩意】相關文章:
有關詩意的句子09-25
有詩意的句子08-27
唯美詩意的句子10-15
觀滄海的詩意10-22
天凈沙·秋的詩意07-27
山行的詩意09-18
詩意傷感的句子精選08-24
具有詩意的句子06-11
最有詩意的情書10-06
詩意的對聯集錦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