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心理學畢業論文

時間:2024-06-12 12:20:35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心理學畢業論文范文精選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心理學畢業論文范文精選

 

  [摘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前,高校大學生受外部因素和自我因素的影響,面臨就業競爭、人際關系、情感牽絆的壓力、多 元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大學生的心理,,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作為學生在校園戶外活動的載體,高校外部空間不僅要滿足大學生的生理需求,也要保證心理需求,為預防和治療大學生心理疾病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因此,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下的高校外部空間營造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國內外高校外部空間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空間對心理影響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總結相關文獻,發現其研究薄弱處,擬結合高校外部空間設計實際情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外部空間;心理健康;高校規劃

  1前言

  校園空間的面貌隨著每個時代的各個因素相互作用和滲透所改變,高校外部空間的發展總趨勢強調獨特性、自然性和人文性,以此熏陶大學生的情操,培養大學生的品德個性。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樣化,心理健康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此,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高校外部空間設計研究也成為高校規劃的重點之一。

  2國內高校外部空間發展研究

  2.1國內外高校外部空間發展現狀研究

  經歷幾個世紀的積累和演進,國外高校的建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二戰之后,世界各國開始大量新建和擴建高校校園,校園外部空間形態也呈多元化、多層次、多風格的局面,強調其功能性和靈活性。在對高校外部空間規劃設計時,除了注重本學科的知識運用,還與別的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引入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同時強調將歷史、校園文脈和地域性特色引入校園規劃設計中。美國著名建筑理論專家理查德道貝爾的《校園規劃》(CampusPlanning)、《校園建筑》(CampusArchitecture)、《校園景觀》(CampusLandscape)三部校園規劃著作,提煉了大學校園規劃中的各種矛盾,系統和詳細地研究校園規劃設計理論。美國后現代主義設計師查爾斯摩爾的《校園與社區》(CampusandCommunity)一書提出,校園規劃不以追求嚴謹的院落式空間布局為目的,而是從人的需求角度進行規劃設計。美國建筑學者保羅V.特納的《校園:一個美國設計的傳統》(Campus:AnAmericanPlanningTradition)運用人類學和歷史學的方法,把建筑思潮、設計風格、大學傳統等諸多因素在不同時期對美國大學校園建設的影響進行梳理。在國內,高校建筑外部空間多是借鑒西方的規劃理念和設計方法,尤其近現代,許多高校盲目地照抄西方校園規劃,而忽略了我國的國情和傳統文化精神。許多學校出現“巨尺度”或是被遺忘、浪費的“空間”等問題。(見圖1)當代,許多高校外部空間出現以下問題:(1)外部空間面貌趨同,不能體現校園自有的文化特征;(2)外部空間規模尺度失衡,其設計方法簡單粗略,空間感受不舒適;(3)外部空間交往范圍缺失,許多空間被閑置,沒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4)外部空間設計缺少對人的感知考慮,只注重“二維”層面的設計美感;(5)外部空間的交通問題,車行步行流線安排不妥當,停車空間存在不足。對于以上問題,眾多建筑師和規劃師也在研究相應的解決方法。我國教育建筑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何鏡堂院士在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領域進行大量的研究。在《現在教育理念與校園空間形態》一文中何鏡堂院士提出了校園空間形態規劃的基本原則:規劃的整體性、空間的多樣性、尺度的人文性、場所的文化性、景觀的生態性。這些原則為營造適應現代教育需求、充滿人文氣息和學術氛圍的大學空間起指導作用。在該引導下,國內諸多學者對高校外部空間設計的重點放在對空間人文性和生態性探討研究,并且引入地域性的概念,旨在營造宜人且富有文化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間。在基于大學生心理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研究中,主要強調空間的開放性,重點對交流空間的設計研究,多從大學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對空間所承載的功能進行研究,如休憩空間、學習空間、過渡空間等不同功能的空間進行優化設計,以達到良好的可交流性。而對于個人在空間中的感受、尺度、色彩等方面研究,在高校外部空間設計中比較缺乏。

  2.2國內高校外部空間的分類

  在對高校外部空間的研究中,許多學者以不同的切入點進行分類,在明確研究范圍的同時,也能很好地讓讀者了解高校外部空間的功能和性質。筆者總結對高校外部空間的幾種分類方法和切入點:(1)按活動類型劃分:主要分為效率空間,如通達空間、功能性空間;松散空間包括靜態的活動空間、具有標志性的空間;半效率、半松散空間主要是過渡性空間。該種分類方法旨在區別高校外部不同空間的使用頻率,對高校外部空間動與靜的規劃起到參考作用。(2)按功能類別劃分:主要有駐留性空間(廣場、綠地、庭院),交通性空間(校園入口、車行通道),非功能性空間(原始環境、預留發展用地、建筑之間空地等)。該種分類方法較為宏觀,對校園的總體規劃有一定幫助。(3)按總體結構地位劃分:校園級(中心廣場、公共綠地),組團級(學院廣場、建筑群體),建筑級(建筑之間庭院、建筑入口廣場、建筑圍合空間等)。屬于宏觀的分類,針對校園的整體規劃。(4)按用地性質劃分:包括教學區外部空間、生活區外部空間、自然綠地、交通空間。不同性質的校園外部空間承擔的功能存在差別,在規劃設計中需要區別對待。由以上的高校外部空間分類方法來看,研究學者們主要從功能、用地性質等方面切入,注重研究不同性質的外部空間,其承擔的功能是否完善,是否做到空間的動靜結合與區分。且高校外部空間的分類多從宏觀出發,以高校整體規劃的角度作為切入點。而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缺少一個適當空間的分類研究。筆者認為,從人的心理學角度出發,對空間的研究需從微觀入手,關注其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在空間中的心理感受。由此,高校外部空間的尺度、色彩、圍合度等空間要素應列入研究對象。在對心理學、行為學視角下的高校空間研究中也提到空間要素的重要性,但缺少對研究的空間從心理需求的角度進行分類。且學者們過多地將目光放在學生交流下的高校外部空間研究,對于其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影響研究比較缺乏。

  3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研究

  人的心理在大學時代存在著特殊性。美國醫學心理學家大衛韋克斯勒的智力測驗結果表明,22歲為智力發育的頂點,之后進入衰退。赫洛克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緒成熟期大約在23歲,也就是大學時期。智力的發育和情緒的成熟,導致大學生對融入大學地迫切期待,他們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時又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認識模糊等情況。大學生在校期間,三個時期的心理狀況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這三個時期分別是入學階段、穩定階段和準備就業階段。入學階段,大學生需要適應大學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學習方式的改變,會讓大學生在這一時期缺乏歸屬感;進入穩定階段后,大學生基本適應校園環境,他們會選擇自認為舒適的環境進行活動;準備就業階段是大學生由校園生活向社會生活過渡的階段,他們既想融入社會,又產生畏懼和抗拒心理,這個時候校園環境的社會性和開放性顯得十分重要。據相關調查表明,全國20%左右的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相對于初中生的13.76%和高中生的18.79%,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患病率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狀況令人擔憂。心理學研究者總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兩大影響因素:自身的矛盾與外界環境。自身矛盾包括生理基本成熟與思想尚未成熟之間的矛盾;心理的閉鎖性與期望被理解之間的矛盾;自我意識增強與自我意識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偏低的矛盾;思維能力增強與社會實踐經驗缺乏之間的矛盾;感情強烈豐富與自控能力差之間的矛盾。外界因素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在校期間,學校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占主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對于學校因素,總結其構成的主要要素為校園里的人際關系、學業成就、心理衛生教育和校園環境。校園環境中空間的營造和設計對大學生的情緒有著直接的影響,良好的空間營造給大學生帶來歸屬感,同時提供良好的交流環境和保障其私密性的需求。

  4空間對人類心理健康影響研究

  4.1空間要素對人類心理影響研究

  從空間的角度來說,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中空間要素為理論基礎,研究者們從空間的尺度、色彩、質感、形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空間尺度則是研究的重點,人在大尺度的空間中會顯得十分渺小,從而產生遙不可及和敬畏的心理。宜人的空間尺度讓人產生親切感,從生理到心理都會感到舒適。而人的生理感受與心理感受息息相關,所以,人體尺度是設計空間環境的尺度基礎。過小的尺度空間使人產生壓抑感,甚至帶來舒展不開或者呼吸困難的錯覺。在外部空間的廣場設計上,美國城市規劃專家凱文林奇認為,12m~24m為親切宜人尺度,以往圍合成功的廣場不超過135m。除了空間的尺度、色彩、質感以及圍合度都是影響人心理的要素。空間的色彩和質感較為直觀,給人的視覺刺激最大。不同的顏色質感也能讓處在空間中的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如藍色給人平靜和冷靜,紅色則帶給人熱情、激情。空間中不同的質感給人在心理上產生空間的分隔,如在地面鋪裝不同的材質會暗示空間功能或性質的不同,從而在心理上也產生分隔感。

  4.2人類心理對空間反作用研究

  從心理角度來說,首先是人的心理需求。在基于生理需求之上不同的人,或是人的不同的活動類型,產生出各種心理需求,從而導致對于不同空間的需求。如兩個人在約會或是一個人安靜學習的時候,他們需求的是圍合感強、私密性好的空間;幾個人的小型會議可能需要一個相對開放,但有一定圍合感的空間;而多人的公共交流場所,則需要開放性強、交流通暢的空間。其次,研究者從人的視覺和知覺方面,對人的心理和空間之間聯系進行研究。同濟大學包蓓蓓在《基于人類行為心理的景觀空間感受尺度研究》中,將景觀空間感受尺度的視覺性進行了量化分析。以視距和景物高度的比例為量化基礎,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區間內,人對景物觀賞的狀況以及會產生的不同心理感受,視點與觀賞對象之間相對和絕對的關系,旨在為景觀設計中景觀空間的營造提供相關數據。筆者認為,該種量化方法也可以運用在建筑內外部空間設計中,對空間尺度色彩圍合度等要素與人的心理關系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為滿足人們心理健康需求的空間提供參考數據。心理學家還提出人類具有心理空間,在人的心理空間里存在著心理尺度。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斯坦利霍爾提出心理尺度表現為人際距離:關系密切的人際距離為150mm~600mm;人類個體的人際距離為600mm~1200mm;社交的人際距離為1200mm~3600mm;公眾場合中,人際距離為3600mm以上。以上數據為研究不同功能、不同性質下的空間設計尺度提供了心理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當人處在建筑中,心理空間和建筑空間就會相互作用。建筑空間可以看作實質的物理空間,物理空間的變化直接影響心理空間的變化,而有時候人的心理作用于物理空間的空間要素,使其滿足自身心理需求。浙江大學吳瓊在《基于視知覺的建筑心理空間研究》中,對建筑空間作用于人的心理而產生的心理空間定義為建筑心理空間,并詳細闡述心理空間和建筑空間的相互作用,更直觀地描述人在不同的建筑空間中視覺知覺受到的影響。

  5結語

  近幾年對高校外部空間設計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者們引入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研究,提出諸多建設理想高校外部空間的理論,為今后高校外部空間設計提供參考依據。在空間與人的心理關系中,已有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高校外部空間設計,除了注重生態性和人文性,對學生的心理影響也十分重視。對從學生心理健康角度出發的校園外部空間設計的探究,研究者們多從宏觀的大環境出發,以人的行為心理學為切入點。在高校外部空間設計中,細化到空間要素對人心理影響理論的應用還相對缺乏,且對于大學生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和校園環境結合的研究以心理學專業的研究者為多數,而重點放在校園外部空間設計的研究相對較少,還需要繼續探討。

【心理學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學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10-24

心理學書籍推薦《性格心理學》07-18

物流畢業論文08-12

農學畢業論文08-22

畢業論文的致謝范文09-22

畢業論文的致謝信08-23

畢業論文的致謝格式09-16

關于畢業論文提綱08-23

畢業論文提綱示例10-24

優秀畢業論文提綱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