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小兒垂釣原文及翻譯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小兒垂釣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兒垂釣
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蓬頭發蓬亂、面孔青嫩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身影。
聽到有過路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注釋
⑴蓬頭:形容小孩可愛。稚子:年齡小、懵懂孩子。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絲線。
⑵莓:一種野草。苔:苔蘚植物。映:遮映。
⑶借問:向人打聽。
⑷魚驚:魚兒受到驚嚇。應:回應,答應,理睬。
鑒賞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著名《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頗為理想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后兩句中“遙招手”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問話并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事,詩人再沒有交代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色彩,沒有刻意雕飾,就似一枝清麗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描寫兒童佳作。
作者簡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詩人,河南鄭州中牟縣人,隱居圃田。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
寫兒童的古詩句拓展
1、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3、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賈島《尋隱者不遇/孫革訪羊尊師詩》
4、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袁枚《所見》
5、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6、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7、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9、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蘇軾《花影》
10、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葉紹翁《夜書所見》
【古詩小兒垂釣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06-28
《公輸》原文及翻譯11-23
《勸學》原文及翻譯06-07
清明古詩的翻譯03-25
隆中對原文及翻譯11-30
《養生主》原文及翻譯11-15
論語八則原文及翻譯03-23
浣溪沙蘇軾原文翻譯04-08
送別古詩王維翻譯03-28
古詩十九首原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