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產生活習俗《舟山民俗風情》
舟山,是中國浙江省轄地級市,也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由1390個島嶼組成,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產生活習俗《舟山民俗風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產生活習俗《舟山民俗風情》
1 【留飯娘,又稱冷飯娘】
舟山居民歷來崇尚節約糧食。舊時,一日三餐,大都是一干兩稀。中午的干飯不能全部吃完,總要留下一些冷飯,作為下餐的“飯娘”,在下餐燒飯時,摻入米中,以提高出飯率。會持家的主婦,一鍋飯里還要分成“三份”燒,一份留給自己和小孩子吃,一份留給主勞力吃,再一份留用“飯娘”,俗稱“三夾飯”。
2 【煲粥】
舊時,舟山小島上柴草緊缺,島民為節省柴火,習慣于頭天晚上把大米或番薯干和水置于甏內,埋入摻有草結頭或柴末的火堆中,利用火堆的余熱煲粥,作為第二天的早餐,俗稱“吃煨粥”。
3 【包鄉土】
舟山人是個愛打拼的群體,一直有向外求發展的風俗。舊時,鄉民們出遠門,漂洋過海到國外謀生時,父母都會用紅布、紅紙,為遠行人包一撮泥土,要求他們帶著。一示不忘生我養我的故土深情,二防遠在他鄉,水土不服,可用泥土泡水喝,消災除病。
風俗信仰
1、海龍王風俗與信仰
在嵊泗列島,男女老幼皆知海龍王,崇仰海龍王。他們以為海是龍世界,嵊泗即為東海龍宮之所在,而自己則是海中蛟龍的傳人。因為有了海龍王德信仰,因而龍崇拜、龍風俗也隨之滲透到祖祖輩輩海島漁民的思想意思、典章制度、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漁民的龍敬畏之俗表現在漁民船頭祭拜龍君儀式,往往是在海上遇到龍卷風、龍化水等奇異海況天象及災難性氣候時。
漁民的龍敬畏之俗,變現在漁船上的,還有一種形似就是掛龍旗。無論在茫茫大海的洋地上,還是碧波蕩漾的港灣內,也能看到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龍旗。漁民的龍敬畏之俗,還表現在竭力保全自己所居住漁島的山岙港門的“風水”中。頌龍舞龍揚龍威,這是從正面體現漁民的海龍王信仰,貫穿于漁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娛樂中。
2、 世音風俗與信仰
嵊泗列島漁民,都信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如果說,漁民對海龍王是敬奉兼有畏懼的話,那么,對觀世音菩薩,則是全心全意的敬仰、崇愛、堅信無疑無懼。可謂東海漁民中影響最大、信仰最眾的漢化了的菩薩,海上善神救星。“踏鰲鎮海馱眾生”和“佛燈引渡拯苦難”等傳說。深入人心。觀世音信仰,是漁民信仰風俗中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俗。
3、天后風俗與信仰
在嵊泗列島,你常可看到這樣一種情景:朝向好,風水好的海灣漁岙,港內船帆桅檣,漁岙山腰上座立有玉殿玲瓏的天后宮,風暴天,漁民搖櫓駕船,相邀上岸,紛紛到天后宮燃燭焚香拜天地。嵊泗漁島的天后信仰習俗,源自福建湄洲島漁村的“媽祖”信仰。媽祖原名林默,她自幼聰慧,8歲從塾私讀,10歲誦經禮佛,13歲修道練法。一次她與鄰里姑娘們窺井照鏡,忽見一神仙捧符箓擁井而上,授予林默,從此她學會通靈變法,法力日漸神通。林默在16歲的一天夢見父兄渡海舟覆,熊掌遇難身亡,父親奄奄一息,她不顧海上風狂浪急,一往無前的前去營救,救起父親,找到了兄長的尸體。此事之后,她更把拯救海難為己任,學會了變草為杉木的法術,每逢漁夫船工或商賈在海上遇難,她就趕緊拔草拋海,普濟生靈。在宋雍熙四年(987年)重陽節,林默在湄山峰頂羽化飛升于茫茫海天。從此后,漁夫船工經常可以看到林默姑娘著紅衣翱翔在海天,護佑著航海人。嵊泗漁民稱媽祖為“天后娘娘”或“娘娘菩薩”,稱媽祖廟為“天后宮”。
【生產生活習俗《舟山民俗風情》】相關文章:
民俗風情作文(精選25篇)09-16
立春習俗禁忌03-12
南方端午習俗06-26
南方立春習俗06-12
立春的飲食習俗02-04
立春的習俗是吃什么12-31
潮汕過冬至的習俗12-22
小年的來歷和習俗02-03
秋分有什么習俗02-03
上海冬至祭祖習俗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