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故事
在大多數名人的一生當中最不缺乏的就是他們曾經那些勵志的經歷,而成功很多時候就像保羅·喬治說的“需要不斷努力沒有捷徑”,讓我們來看看各個領域的大佬們的勵志故事吧。
低頭處世昂首做人--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他還很年輕正是年少輕狂的年紀,一位長者請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見面。他昂首闊步的應約而去,一進門,“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哭笑不得。長者看到他笑了笑說:“很疼吧!可這是你此行最大的收獲。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記住了老前輩的教導,把謙虛列為他一生的生活準則。
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學會低頭。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調的。低頭,既是正確認識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什么時候都高昂著頭,實際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別人。你瞧不起別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優秀,再有名,也沒有人愿意與你合作。
當然,低頭并不意味著把自己不當人。低頭不應該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會唱不下去。有人把低頭理解為唯唯諾諾、忍讓一切,理解為逆來順受、低聲下氣,這是不正確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家企業招聘新人,應聘的隊伍排成了長龍,應聘者一個接一個進去接受考試。每進去一個,主考官不由分說,凌空劈來一記耳光。主考官問:“這是什么滋味?”捂著臉出來的人都落選了,他們是低頭的人。后來有個年輕人進去,主考官同樣劈來一記耳光,說:“這是什么滋味?”年輕人定了定神,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力量,給主考官同樣一記耳光,說:“就是這個滋味。”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年輕人被錄用了。
富蘭克林以低頭處事成功,年輕人卻以昂首被錄用,這是不是矛盾的呢?其實不然為人處世真正的法則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在擺放自己的位置時,我們應當是富蘭克林;而在擺放我們內心的位置時,我們必須是那個年輕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低頭處世,昂首做人。
44歲兩萬一千元創下華為
看標題可能很多人都很好奇華為的創始人是誰,華為目前是國產手機的龍頭企業,但是你知道它的創始人嗎?就是44歲,兩萬一千元創下華為的任正非。
44歲的年紀,在我們看來是比較大了,那個時候,他不僅老,而且被開除,被離婚,幾乎成為孤家寡人。歷史總會這樣,先決絕而后成就一段佳話。“1987年,任正非因為工作失誤離開南油公司,被逼著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一個44歲老男人,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絕,還背負還清200萬債。妻子又離婚,他一個人帶著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錢創立了華為公司。已過了沖鋒勢頭,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看誰都比他強的一個人,逆襲成功。用27年把華為帶到通訊行業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類似,今天你在哪里呢。”
翻閱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傳,基本上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據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當時是有一點點資本的,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也并非孤家寡人,他從南油退出時已經官至副總經理。而且他處在管制最為寬松的深圳,當時他跟王石一樣,靠倒賣產品差價獲得第一桶金。而且他們都趕上深圳最適合創業的年代,1988年,那不過是中國的“五月花號”把全中國最不安分的人都帶到了這個國境線最南端的小漁港的時候。
為了說明一個人的傳奇其實并不必附會他的苦難過去,并非苦難越多越能襯托一個人的成功意義。44歲的任正非,并不比70多的褚時健缺乏勵志性,那些觸底反彈的故事只要讓人們明白觸底不一定會跟著反彈就夠了,而不用一直強調底有多深多長。
任何人,如果災難足夠長,困難足夠多,命運足夠慘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所謂活下來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運氣,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后代人寫歷史,不應老盯著人的意志和主觀能動性,這會教壞年輕人,因為大部分走投無路的成功說到底不過是靠了運氣之手在背后推了一把而已。
相信歷史總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個時候,能不能問自己一句,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份,當時的你在哪里?
保羅·喬治斷腿后的演講:不斷努力沒有捷徑
我在球場上的DNA,我是一個怎樣的球員占據了主導地位。我當時看到詹姆斯(哈登)正準備上籃,我本可以輕松地讓他完成上籃,但是我試圖去封蓋他。我起跳,然后我的腿撞到了,我低頭一看,腿斷了。
整個康復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從第一天起,到一年之后,我依然還在康復,我依然還在努力找回(受傷前的)一切,以及更多。這是一段旅程。這是我必須經歷的一些事情,它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從重新學習走路開始,而且是穿著護腳靴子,我花了一周時間去適應,而且曾一度走十步路就會喘不過氣來。然后我必須學會穿著鞋子走路,正常地走路。然后再到學習如何跑步,如何起跳,如何空切,只是為了找回肌肉記憶。
我以前并不知道負重訓練和體能訓練的重要性。然后我做出了改變,關于讓我的身體如何做出反應。我一直努力訓練,我為自己的職業態度感到驕傲。但這幾乎就像是面對現實,它把我重新拉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付出額外的努力和訓練。當那些家伙在場上訓練的時候,我的整個訓練只能在自行車上度過。自行車訓練很枯燥,他們(其他球員)的訓練很累,很多人希望和我互換訓練位置,但這是相互的。我渴望變得更好,我渴望提升我的比賽,我非常認真地對待這個夏天。
籃球并不是一份工作,它不是我的工作,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拋開外界的干擾。我不想只是做一些事情,我希望在一些事情上面做到最好。這就像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但如果你沒有爭取做到最好的動力,我是這么來看待的,因為你只有一次機會,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打NBA。有太多的人渴望打NBA,有太多的人渴望打職業籃球,你必須不斷地努力,沒有捷徑可走。
[名人勵志故事]
【名人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勵志故事_勵志故事11-09
經典名人勵志故事10-07
音樂名人勵志故事09-12
外國勵志名人故事07-26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10-25
關于勵志的名人故事09-16
名人青春勵志故事09-17
三則名人勵志求職故事10-29
關于勵志類的名人故事09-25
外國名人勵志故事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