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幫助不上進的孩子找回內在動力?
我們先來分享一則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如果用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很難解釋得通。畢竟,孩子一開始什么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地不想玩了!
那怎么解釋呢?
這時不能不提到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Deci(右)和瑞恩Ryan(左)。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對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和一個模型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如果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一、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
想象一下,你小時候參加興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愛你,完成不好就被他們嫌棄,你對興趣班還興趣得起來嗎?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兒子2歲多時,我從一個巧克力罐里拿出一個給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滿意足地挑了一個出來。罐子里巧克力雖多,(在我看來)都長得一模一樣,沒有哪一個比其它的更大,他摸個什么勁呢?因為有選擇,是他自己決定的,爽啊(身為心理學工作者,后來明白過來了)。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體現。
挑巧克力這樣的小事還好,其它的可能就讓家長頗感困擾了,例如孩子彈琴坐姿和動作錯了,要糾正他他還不高興,怎么辦?我在<彈琴也可以快樂些>寫了一段:
有時彈琴小鴻身體歪歪扭扭,媽媽多提醒幾次他也不高興。媽媽就用手機拍攝他彈琴,彈一遍,讓他自己看一遍,平時讓他坐正,他還嫌煩,有了錄像,他也想在鏡頭前面好好表現,多彈幾次,他也發現,坐得歪歪扭扭的時候彈得不如坐正時好聽,下次再讓他坐正,他也不會不高興了。
小鴻同時用左右手彈新曲子的時候,常常忘了換手,彈錯音,自己還沒發現,媽媽忍不住馬上糾正,他嚷道說“彈琴又要看譜,換手很難,我都彈了好幾遍還不會”,媽媽說“剛學換手彈曲子是有點難,你還記得剛開始彈琴時你手勢常常錯嗎?后來練小貓跳躍的樣子,就學會了,彈得挺好”。媽媽和鋼琴老師商量了下,下次學琴時錄下了老師的示范彈奏,彈之前讓小鴻重聽一邊,一聽到音不對馬上可以停下來;一起看譜,在要換手的地方,讓小鴻自己畫上個記號;小鴻喜歡唱歌,媽媽找了很多首好聽的歌曲,比如《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彈熟悉曲子的時候,他就能自己邊彈邊唱,彈錯了,慢慢再找回正確的音,媽媽也不干預只是在旁邊錄像,回看彈琴錄像的時候,他們還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調的地方當做搞笑的橋段。
家長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和做法,滿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謂教育,正在于這些難為之處吧。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著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家長如果用監視(不相信孩子,試圖控制孩子,孩子缺少歸屬感和自主感,似乎總能感到身后那雙銳利的眼睛)、設定期限(”幾點彈完,我會來檢查效果的!“),社會比較(”你怎么總是彈的不如鄰居家的小明!“)等做法也都有損于孩子的自主感。而孩子是否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感和勝任感對內在動機的形成至關重要
三、勝任感:孩子覺得他能做到
例如,孩子玩網頁小游戲大部分是輸,為什么還愛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戲提供了及時的反饋,即便結果可能輸了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這次得了800分!勝任感提高了)
自我決定論認為: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從左往右)。反之,若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自主感得不到滿足,原有的內在動機也可能會轉為外在動機。
【如何幫助不上進的孩子找回內在動力?】相關文章:
啟發企業環保的內在動力04-30
思維活動內在動力論05-02
認識活動的內在動力論04-30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05-01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壓力04-29
如何幫助纏人、羞怯的孩子04-29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環境04-29
如何幫助寫作業磨蹭的孩子05-02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粗心習慣05-01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賞識?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