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女孩家長該學的3節心理課
看過一個段子,談女人:
有這么一種生物,每月流一次血,竟然仍然能夠活蹦亂跳,太可怕了——這種生物就是女人。
此前,我們專門撰文聊過女性的生理期。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女人的生理期有著特殊意義。從那一刻開始,女人在身體上、意識上,乃至時間概念都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會進入一個循環,以一次例假的到來為時間點,以一個月為周期,如此因循往復。
從這個角度說,女人與大自然的鏈接更緊密。就像白天黑夜的輪轉,春夏秋冬的更替,生老病死的輪轉,萬事萬物的新陳代謝一樣,女人身體里有一股神秘的節律,跟隨大自然的潮汐起落,與廣袤的外部世界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心理學家們認為,正是出于這個緣由,男性的感覺更直接,總會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前進;而女性則會更加懂得往返、修整,也因此更加具有彈性和柔韌度。
這樣看來,說女人進化比男人更高級,其實有一定道理。可惜,在這樣一個男女并不真正平等的時代里,尤其對女人充斥偏見的社會語境中,女人們的能量往往被壓抑了。
身為女人,我相信你一定有過性別方面的困擾。而家有女寶的媽媽,我們又該如何做,去盡量守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一課:接納女兒,并引導女兒去認同自己身為“女孩”的事實
性別認同,是對一個人在基本生物學特征上屬于男或女的認知和接受。父母對兒童早期的性別角色認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社會學家S·德拉梅特指出:
性是指男性與女性的生物特征,是天生的;性別是指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異,諸如在衣著、興趣、態度、行為、才能等方面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把“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區別開來。
如果孩子在幼兒期不能及時完成性別角色認同的任務,日后就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性別偏差行為,產生性別角色障礙,出現“女性化”的男孩兒、“男性化”的女孩兒、同性戀者、性變態者和異性裝扮癖患者等。
在中國,一個女孩最大的風險就是重男輕女。不少父母會把女兒當做男孩養,給予男性著裝,或者稱呼、名字上有所暗示。還有的家庭,對待兒子和女兒態度迥異。
父母對女兒的不接納,會嚴重影響女孩對自己性別的認同。這樣的女孩長大后,往往會自覺不自覺看低自己的女性身份,自我價值感也同時被嚴重貶損。而當她們成為母親之后,可能同樣無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女兒。至今還記得一位從重男輕女家庭里長大的女性,在生了一個女兒后,嚴重抵觸、渴望生個男孩的例子。而更加嚴重的,則會傾向于像個男人一樣去行事,包括性對象的選擇。
所以,希望女兒的性別認同健康發展,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需要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有充分的接納,父親安于、并享受做好一個父親,母親安于、并享受做好一個母親。父母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就一定能夠認同自己的性別,并朝向社會對自己性別的期望那樣去正常的長大。
第二課:母親要和女兒建立好依戀關系,這與女兒未來親密關系的質量息息相關
建立優質的親密關系,對每一個個體都至關重要。對于女孩而言,這則幾乎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課題,沒有之一。在女孩子經歷和異性建立親密關系的歷程中,母親有著怎樣的作用呢?那就要從我們以前經常提起的“依戀”說起了。
人類最初的親密關系表現為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發展心理學把這種情緒聯系看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征,而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孩子生存的首要條件。
依戀關系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逃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對于他們自身的心理發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如果沒有這種依戀心,寶寶就會感到驚慌和恐懼,甚至精神萎縮,這種影響會阻礙寶寶未來愛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
因此,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系非常重要。(關于依戀關系,可見今日的次文《四種親子依戀關系養出四種孩子》)
為了了解不同的依戀類型如何影響成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愛情小測驗,并把它刊登在報紙上,在測驗中除了詢問人們的浪漫關系之外,還讓人們選擇出自己的依戀形式。結果證明:
安全型依戀的人很容易接近,并期望與他人發展親密關系;
逃避型的人不易與他人形成親密關系,他們不信任別人;
矛盾型的人也對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但與逃避型不同的是他們對自己的伴侶很著迷。
其他研究也基本證實了上述結論,發現具有安全型依戀方式的個體有著最持久的浪漫關系,他們體驗到最高程度的責任感和滿意程度;具有矛盾型依戀方式的個體,浪漫關系持續的時間最短,他們最容易開始一段浪漫關系,但如果他們的愛得不到相同程度的回應,他們會很沮喪和憤怒;回避型的個體最不可能開始一段浪漫關系,并且最可能報告他們從未墜入情網,他們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著他們的距離,對關系的責任感最低。
人們在嬰兒期和兒童期學會特定的依戀方式,成為我們描述我們與他人關系的圖示。這些圖示通常會伴隨我們一生,并擴展到我們與其他人的關系之中。
看到這里,也許有些父母在替自己或孩子擔憂了,既然早期的依戀關系這么重要,如果自己或孩子已經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系了,那怎么辦,豈不是會禍害終生。先別焦慮,如果早期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通過后天的修復和彌補,還是有機會扭轉的。
依戀方式并不是一生不變的。心理學家追蹤研究發現:25%-30%的人改變了最初的依戀方式。這些人在親密關系中的體驗,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新的和更健康的與人交往的方式,這些方式與他們在幼年時期所學到的方式大相徑庭。
所以,在孩子的嬰兒和童年時期,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在孩子長大后修復、彌補和孩子之間不良的依戀關系,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做的,對于孩子將來的親密關系有利的事情。
第三課:幫助女兒接納自己的性別特征(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現),父親尤其記得表達對女兒的欣賞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期來臨了,女孩子們的第二性征出現了,這讓女孩感到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自己長大了,緊張的是從沒見過自己這樣,不知該如何面對。
這個時候,孩子媽媽要給予女兒必要的關注和關照。比如回答孩子一些關于性別的問題,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變化,掌握一些必要的應對措施等。而作為爸爸,也不要對于孩子的變化表現出尷尬。爸爸是女孩接觸的第一個異性,來自于爸爸的贊美對于女兒更加接納自己的女性特征非常重要,所以,爸爸要多贊美孩子的“女大十八變”。
另外,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很敏感,做父親的尤其需要注意少在女兒面前評價女性,或者用負面詞匯指責母親,或者直接用“丑、胖、笨”之類的詞貶低女兒。父親和女兒之間的關系,對于女兒未來的親密關系抉擇至關重要。因為從心理學角度看,不論男孩女孩生來都是最愛媽媽的。而女孩若想變成異性戀,需要再愛上爸爸才行。男孩就無需這樣的切換。
所以,父親抽出時間陪伴女兒,對女兒的事務表現出重視與關切,對女兒給以來自異性的欣賞,會是父親給女兒的最寶貴禮物。
魯迅有句話叫做:“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大概意思是指女人的本身很柔弱,但當她有了孩子以后,因為天性的母愛,常常會發揮出令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力。我想,做了媽媽的女人,對這句話都會有切實的體會和感受。
同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為了女兒未來的幸福,所有的父母們一定都能夠不斷的自我修正,育兒路上不停地去感受、跟跟隨愛的直覺做調整。
【女孩家長該學的3節心理課】相關文章:
女孩該記住的幾句英文05-04
家長要學做孩子心理醫生04-29
家長要學做孩子的心理醫生04-29
懷孕期間準爸爸該學的四堂課 -資料07-17
誰該對女孩落水負責? -領導講話08-05
家長對該孩子的寄語03-09
女孩學擊劍到底好嗎10-16
學IT的求職簡歷該怎么寫09-11
室內裝修該怎么學05-01
最后沖刺該如何調節心理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