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兒童的心理健康
學齡期兒童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兒童入學是走向社會的起點,生活環境、人際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是大腦活動興奮性增強,睡眠時間減少,個人活動范圍擴大,思維方式由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實現向抽象思維的轉化,性格逐漸形成。但這一階段在心理個性方面仍然保留著幼兒時期的痕跡,在認識活動中帶有被動性,具體形象思維在思維過程中仍起著重要作用,兒童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己的情緒,仍易激動,在心理衛生方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中的心理衛生
師長應從兒童心理特點出發,從他們具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發,以此為基礎,正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其養成愛學習、愛集體、愛勞動的優良品質。不了解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對學生要求偏高偏急,采取一些不適當的作法,給學生布置過重的學習任務,把學習作為懲罰手段,兒童就會產生苦悶,畏懼甚至厭惡心理,阻礙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正常發展。是不利于兒童心理發展的。
二、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產生
兒童不良心理和性格的產生,常和家庭、學校教育不當有關,以下幾種情況是應竭力避免的:
⒈過分照顧:不敢放手讓兒童獨立活動,使兒童性格變得消極、依賴、缺乏責任感和忍耐力,出現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遇事優柔寡斷,無主見的不良意志和品質。
⒉過于溺愛:易造成兒童撒嬌,放肆、神經質,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品質。
⒊過分冷漠:使兒童得不到應有的愛撫和必要的引導,會變得喜歡惹事生非,行為易帶有攻擊性,有的出現感情冷漠,缺乏愛心。
⒋過分嚴厲:缺乏對兒童的內心情感交流導致兒童出現膽怯逃避或兇暴反抗兩種極端,使兒童養成為了自我保護而說謊、言行不一的壞習氣。
⒌忽冷忽熱,反復無常:會造成兒童情緒不穩定、多疑多慮、缺乏判斷能力。總之,兒童的心理性格的形成,父母的影響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對子女愛而不嬌,嚴格而民主,使兒童養成熱誠、活潑、端莊、獨立、協作,善于與別人相處,社會適應力良好的性格。學校的教育可補償家庭教育的不足,只要家庭、學校互相配合,師長言傳自教,就會使兒童身心健康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