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上與孩子做朋友
一日,與朋友聊到孩子學習的事。說她自孩子上學以來,放棄了讀書寫作的習慣,每天堅持不懈地陪著孩子讀書學習。可孩子從成績并沒有見好,反而出現極度厭學情緒,對學習沒責任感。“我又當老師又當學生,以前當兒子的老師,現在,他上四年級了,也有遇到無法解答的,又當起兒子的學生,可為什么他的成績一直不見好?”她沮喪地說。 “錯就錯在你不該當孩子的老師,也不該當孩子的學生。”她大惑不解,問我原由。我說——
第一,不要當孩子的老師。
首先,容易養成粗心的毛病。有家長驗收每天的作業,從而做作業馬虎,不認真細致,不嚴肅對待,只求快速不求準確,作業含金量不高。考試時因粗心而犯的低級錯誤,就往往和平日養成的粗心有關。
其次,不利于培養學習責任感。家長經常檢查督促,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是為父母學的,以致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機不正確。因而,沒有了責任感、自覺性,很難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獨立性。家長總抱怨孩子學習沒有自覺性、積極性的原因其實就在這里。
最后,容易造成思維的惰性。有家長作孩子的學習“拐杖”,一有不懂就問,一有錯誤就馬上得到糾正,使孩子不愿獨立思考,不愿克服困難,沒有鉆研精神,長此以往,使思維萎縮,思考能力退化,抑制了思維的敏捷性、活躍性、靈活性等的發展。
第二,不要當孩子的學生。
首先,犧牲自己不可取。自己的事業讓位于孩子的學業,跟蹤孩子學業,陪著孩子共進退,也許小學階段還說得過去,到初中階段就說陪不起了。因為現在的課程、教材難度、深度較之以前都在加大。家長的年齡也不饒人,學起來也會力不從心,苦不堪言。
其次,給孩子造成思想壓力。孩子看家長和自己一起勤讀、苦讀,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催促、激勵孩子學習的作用,但同時也在給孩子思想壓力,看到父母學得苦,覺得學習是苦差事;看到家長過于關注學習,短期還好,長期這樣下去,會讓孩子感覺不自由、不自在。有一種被控制感、壓抑感。
最后,不利于孩子自主學習。現在的教學進度,課程安排家長是不了解的,家長在輔導或陪讀的時候容易把自己的主觀意圖強加給孩子,干涉孩子正常學習計劃。弄不好是瞎指揮,反添亂,幫倒忙。
那么,是不是該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不管了呢?也不是。不當“老師”,不當“學生”,而當孩子學習上的“朋友”。
第一, 尋找“鏈接”,擴展知識,鼓勵閱讀。學了《愛迪生》,就找名人傳記給孩子閱讀;會學了《趙州橋》,就利用互聯網查找關于古今中外有關橋的知識;等學了朱自清的《春》,再推薦《匆匆》、《荷塘月色》;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情節,交換“奇談異論”。
第二, 活學活用,鍛煉思維,書本聯系生活。學了斤、兩等計量單位,就叫孩子去買菜;學了四則運算,就和孩子一道做一本家庭財政收支報表;學了種子如何發芽的自然課,就和孩子一起養花種草,細心觀察,培養興趣。
重視孩子學習,又不拘于書本,看似不管孩子學習,實則在生活中處處學習。與孩子玩學習,與孩子共享學習,這種朋友式參與、玩耍式學習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在學習上與孩子做朋友】相關文章:
先和孩子做朋友05-02
做孩子精神世界中的朋友04-30
做誠實的孩子05-01
教育筆記-讓孩子做自主孩子01-18
李開復寫給學生家長:做孩子的朋友05-02
孩子做家務心得03-02
讓孩子做快樂的自己04-29
愿做孩子的明眸04-28
學習上的挫折的作文06-10
李文怡獨立的孩子,在學習上不用家長操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