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陶鬶
白陶鬶
白陶鬶(白陶鬶)
白陶鬶的材質是類似于“高嶺土”的白色陶土,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分布。白土陶器燒制火候較高,質地比夾砂陶、灰陶等更堅硬,吸水性弱,更適宜使用,掛上釉就是瓷器。白陶是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可作為燒水器、酒器、禮器使用。古代的東夷人崇尚鳥圖騰,因而把鬹等器物制作成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 該器是由高嶺土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胎壁較薄,質地卻很堅硬,體現(xiàn)了制陶技術的又一新進步。
目錄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 山東青島白陶鬶 安徽省蕭縣白陶鬶 山東泰安大汶口白陶鬶 收縮展開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基本信息
白陶鬶(Whitepotterygui) 規(guī)格:高29.2厘米TotalHeight29.2cm 年代:山東龍山文化LongshanCultureinShandongProvince
文物類型
質地類型:陶器 功用類型:炊具 欄目關鍵詞:史前時期酒具 收藏地:山東大學考古系theDepartmentofArchaeology,ShandongUniversity 主題詞或關鍵詞:白陶鬶 輔助分類項:燒水器
出土背景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出土于山東省泗水縣尹家城遺址,夾砂白陶,方唇,斜直流稍矮,粗短頸,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襠袋足,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對較肥大。頸部有凸弦紋三周,有小橫耳一對。器口上有蓋,既可保溫,又可防止灰塵雜物入內,在設計上較其他同類陶鬶更為合理。是山東龍山文化陶器的精品之作。
文化背景
鬶是史前東夷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造型別致的器物,既實用又美觀。東夷人崇尚鳥圖騰,把自己喜愛的鬶做成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飛的鳥,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雞,造型獨特,姿態(tài)生動,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由于它獨特的特征,為周邊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發(fā)現(xiàn)了類似鬶的器物。龍山文化晚期,造型優(yōu)美的白陶鬶和胎質細薄的黑陶罍實際上已經具有禮器的功能,它們多成組地被隨葬在一些大墓中,與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組成了成套的酒禮器。 鬶是原始先民用來燒水的容器,古人運用形象夸張的'藝術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穩(wěn)定性原則為基礎,創(chuàng)出三個袋形錐足,具有增加受熱面積以縮短烹煮時間的作用。這件白陶鬶是目前我國所有白陶鬶中歷史最悠久、造型最美、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該器是由高嶺土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胎壁較薄,質地卻很堅硬,體現(xiàn)了制陶技術的又一新進步。
山東青島白陶鬶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高13 口徑7.8厘米,1979年11月青島膠州三里河出土。 此器,鳥喙形流上翹,頸部細高,腹部與空心袋足相通,肩與頸部之間塑有一大一小兩個鋬手,大者為扁條形,小者為繩索形。腹中部飾一周附加堆紋。此器形態(tài)獨特,制作規(guī)整,器表光潔,風格樸素,是龍山文化早期的代表器物。
安徽省蕭縣白陶鬶新石器時代 通高19厘米 口徑8厘米 腹徑42厘米 1960年安徽蕭縣花家寺遺址出土 藏于安徽省博物館 泥質白陶。敞口,細長頸。扁帶形鋬,三袋狀足。腹中部有鋸齒形堆紋一周,陶胎薄而細膩。花家寺遺址系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有陶鬲,石斧、石石奔、石箭鏃、蚌鐮、骨針、鹿角等遺物。屬大汶口文化類型,該遺址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鬶是花家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較為精致的陶器。
山東泰安大汶口白陶鬶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2500年) 高14.8厘米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發(fā)現(xiàn)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qū),豫東地區(qū)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陶鬶是大汶口陶器中的典型器物,作為燒水容器,既實用又美觀。白陶鬹造型獨特,如一只伸著長喙的鳥,正引吭高歌,底部有三只豐滿的袋足穩(wěn)定支撐,同時亦可增加受熱面積縮短烹煮時間。古代的東夷人崇尚鳥圖騰,因而把鬹等器物制作成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這件白陶鬶是目前我國所有白陶鬶中歷史最悠久、造型最美觀、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該器是由高嶺土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胎壁較薄,質地卻很堅硬,體現(xiàn)了制陶技術的又一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