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伯克氏草原鸚鵡
伯克氏草原鸚鵡
伯克氏草原鸚鵡(伯克氏草原鸚鵡)
伯克氏草原鸚鵡(學名:Neophema bourkii)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是常見且可愛的草原鸚鵡,安靜、溫和與友善的個性很適合做為家庭寵物,體型約和一般大頭(虎皮鸚鵡)一樣大,容易飼養與繁殖,個性相當溫馴與和善,聲音柔細悅耳,能和平地與其它體型差距不大的鳥類共處。棲息于森林、灌木叢與一些河邊的林地中,通常都是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澳大利亞。
目錄 物種名稱 整體概述 地理分布 繁殖 物種名稱物種名稱:伯克氏草原鸚鵡(又名秋草鸚鵡) 拉丁文名稱:Neophema bourkii 英文名稱:Bourke's Parrot
整體概述體長:19-22cm (7-8.5吋) 是常見且可愛的草原鸚鵡,安靜、溫和與友善的個性很適合做為家庭寵物,體型約和一般大頭(虎皮鸚鵡)一樣大,容易飼養與繁殖,個性相當溫馴與和善,聲音柔細悅耳,能和平地與其它體型差距不大的鳥類共處,是入門者相當理想的.選擇;別于一般草原鸚鵡(Neophema),它們是唯一主要羽色非綠色的種類,而且無法與同屬的鸚鵡雜交,母鳥前額的藍色羽毛明顯較公鳥少,翅上的藍色分布較少,喉部粉紅色較少,母鳥的體型與頭部也比公鳥小,幼鳥的約在8個月大時羽色會發展至成鳥一樣,它們養鳥業中已發展出許多不同顏色的美麗變種。 在30年代時,伯克氏鸚鵡的數量曾一度危急,但在今日是常見的鸚鵡,常可于相思樹林、尤佳利樹林、灌木叢與一些河邊的林地中發現它們的蹤跡,通常都是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但在長期干旱時會有大群甚至上千只聚集在水源地的情形,一般都在晨昏時刻覓食,主要在地上找尋各類草類種子與嫩芽為食,在天亮前與日落后才會到水源區喝水,日落后會開始顯得比較活躍;繁殖季節大約在8月至12月間,喜愛筑巢在1至3公尺高的樹洞內,雄鳥求偶時會貼近母鳥拍打雙翼與搖動尾巴,母鳥一窩產4至6 顆蛋,幼鳥約18天后孵化,母鳥育雛期間一天只會離開巢穴一 次讓公鳥喂食,幼鳥約4周后羽毛長成;伯克氏鸚鵡是容易照料的鸚鵡,很快即能適應周遭環境與天氣,而且適應之后會相當強壯,但仍需防范太冷與過度潮濕的氣候變化,它們喜歡飛行,最好能飼養在大的籠子內或是鳥舍中,由于生性溫和友善,可以與其它體型相當不具攻擊性的種類一起飼養于較大的籠舍里面,籠養鳥安靜,沒什么破壞力,傍晚時會顯的較活潑一點 ,由于它們喜歡待在地面上所以定期的除蟲措施會對其健康較有幫助。
地理分布分布地區從昆士蘭西南部深入新南威爾斯西部地區經澳洲中部一直到西澳大利亞的最北部及一些內陸地區。
繁殖繁殖伯克氏鸚鵡很容易,它們是相當良好稱職的父母親,所以也常 被用來當代理父母來孵化養育其它種類的幼雛,非專業繁殖者不建議使用群養繁殖的方法;它們相當地多產,剛剛撫育完一窩幼鳥后很快會開始準備下一胎,所以須小心觀察有無難產的現象,繁殖期間可多提供一些蛋類食物、蔬果與一些谷類食物,可使用規格20 x 20 x 30 -35cm 的巢箱,母鳥一次約生下3-6 顆蛋,孵化期18天,幼鳥約在4周后羽毛長成離巢,但仍會被公鳥繼續喂食兩個星期。
【伯克氏草原鸚鵡】相關文章:
鄭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譯02-27
洋蔥伯克霍爾德氏菌L68鄰苯二酚2,3-雙加氧酶基因克隆、表達和純化04-27
鸚鵡11-23
鸚鵡04-28
鸚鵡05-01
鸚鵡04-30
鸚鵡04-30
別麻氏,別麻氏趙嘏,別麻氏的意思,別麻氏賞析 -詩詞大全03-13
鸚鵡的作文10-15
鸚鵡的作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