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洛陽橋

時間:2023-04-29 12:25:05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洛陽橋

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潮州湘子橋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中國古今橋梁的科學技術,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橋梁建筑的前列,許多橋梁樣式仍繼續對世界近代橋梁建筑產生影響。同時,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寶,記載著許多珍貴的資料。

目錄 歷史 簡介 建造特點 傳說 歷史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八百余年以來,先后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歷三十二年(公元 142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 為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并在附近規劃建設游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于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

簡介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橋上現存亭2座,石將軍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 洛陽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于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一筏形基礎,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全世界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在全國堪稱第一的海港大石橋,而且一直保留到,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在泉州,“站著象東西塔,臥倒象洛陽橋”的俗話,代代相傳,而且遠播海外,不是沒有道理的。 泉州因為最早在這里建設了如此宏偉的洛陽橋,創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橋的成功經驗,所以有宋一代,泉州橋梁建筑空前興盛,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盤光橋等相繼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文人墨客也寫了大量詩文,傳頌千秋,歷久不衰。連京劇傳統劇目,也以此作為題材,描述了當年建橋之艱巨,以及橋成之后“三百六十行過橋”的.歡樂情景,感染了觀眾,使洛陽橋更加名聞天下。

建造特點

結構

洛陽橋址位于福建省江海匯合處,江潮洶涌,浪濤搏擊。近千年前的中國橋梁工程師們,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首創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 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為了鞏固基石,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還首創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們仍可以從那些綴滿白色蠣房痕跡的橋墩石 ,窺探它當年的模樣。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它為南宋時期泉州出現的大規模造橋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等,都是仿造洛陽橋而建造起來的。它成了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為人們千古傳誦的佳話。

筏型基礎

下面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蔡襄祠: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筑為清代修建,祠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祠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傳說

相傳一千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荒村古渡,名叫“萬安渡”。這里水深浪急,過往船只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原來這是江妖水怪在興風作浪。當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曾掏出腹中腸肚拋入洛陽江中;不料年深月久,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常在洛陽江中攪浪掀波。 有一日,渡船離岸駛近江心,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呼嘯,濁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險,突然從空中傳來連聲呼喊:“蔡大人過江,休得無禮!”龜蛇聞聲慌忙遁逃。霎時風平浪靜,渡船安然抵岸。旅客十分驚奇,不知誰是“蔡大人”。有一位莆田的孕婦,丈夫姓蔡,她心想將來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許愿:將來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陽江上修建一座大橋。那婦人回鄉后生了個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謨,號端,十分聰穎靈慧。蔡襄長大懂事,蔡母便對他講當年過江遇險約處逢生的經過,殷殷叮嚀兒子要實現她所許下的造橋夙愿。蔡襄默默地把母親的囑咐記在心里。不久,朝廷開科取士,蔡襄以才學廣博,被擢選入朝為官,頗受皇帝的器重。他心里惦記著母親的夙愿,卻又感到苦惱:老是呆在京都,何時才有機會到泉州建造洛陽橋呢? 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賞御花園。蔡襄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暗中托小太監用蜂蜜在芭蕉葉上寫下兩行大字,不一會,螞蟻紛紛爬上芭蕉葉吮吸蜜汁。皇帝發現密密麻麻的螞蟻竟然在芭蕉葉上擺出字陣,甚為驚奇,不禁移步近前,望著芭蕉葉上的字跡脫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聽,急忙跪下叩頭謝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葉上的字,并非當真!”蔡襄長跪不起:“君無戲言,豈可失信于臣?”接著坦誠陳說母親許愿造橋的事。皇帝只好讓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晝夜兼程趕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倡建成洛陽橋,并親自到江邊察勘,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開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于洛陽江“水闊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拋下江中,霎時被洶涌的江濤卷得無影無蹤;龜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幾艘木船。 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 手心卻赫然寫個“醋”字。夏得海慌忙踉踉蹌蹌回府衙,向太守稟報。蔡襄正為橋基難奠愁眉不展,一見“醋”字,頓然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蔡襄轉憂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門頭張貼布告,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準備。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整個江底裸露無遺。蔡襄親自指揮數千工匠拋石奠基、砌筑橋墩,洛陽江畔車水馬龍,穿梭不息。一座座堅固的橋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橋墩時,江邊的石頭已經用盡,如果不能趕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內把最后一座橋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嘯而來,就會沖毀橋基,前功盡棄!就在緊急關頭,恰巧八仙中的呂洞賓駕云漫游經過這里,他深為蔡襄建橋的非凡氣魄所感動,不慌不忙地飄落萬安山上,輕輕把拂塵一揮,頓時漫山頑石皆點頭。又一揮,山上所有的巖石躍然而起;再一揮,一塊塊大石全變成“豬母”,成群結隊奔下山來,跑到海灘,紛紛跳進建造橋墩的江底。轉眼間,這些“豬母”又都化作大石頭層層堆疊起來。有一只“豬母”,不小心跌傷了一條腿,走得慢,落在后頭,趕到江邊時,最后一座橋墩已經造好了。它只好臥在旁邊,成為一塊軀體肥碩的“豬母石”。 當奔騰的海潮再度席卷而來,蔡襄已指揮工匠奠定橋基。首戰告捷,群情鼎沸,歡聲雷動,四十六座橋墩猶如中流砥柱威鎮狂瀾,嚇得龜精蛇怪膽戰心驚。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義波的和尚,竭盡心力募集建橋資金,受到不少朱門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討來的每一個銅錢都用在造橋事業上。無論嚴冬酷暑,這位僧人總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熱心為民工燒茶、送飯,還時常上芒鞋山采集草藥,為患病的工匠治療。有一回,由于連日風雨,伙房里的柴草都燒光了。臨時從山上砍下的柴草,濕漉漉的也燒不著。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長橋,義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門,毅然把自己的雙腳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燒飯。說也奇怪,義波和尚的雙腳頓時象兩根熊熊燃燒的薪木,升騰起熾烈的火焰。當他的雙腳燒成灰燼時,伙房里一大鍋、一大鍋的飯都煮熟了。造橋工匠無不感動得流下熱淚。后人作詩贊頌義波僧的高風義舉:“為架虹橋甘舍身,代薪雙膝泣鬼神。釜底熾火紅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為了鋪筑三百六十丈長、一丈五尺寬的大石橋,急需把數以萬計的巨大石板架在橋墩上。這個時節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裝運石料,因此施工進展緩慢。蔡襄為此十分著急。一天深夜,蔡襄心慮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想著想著,不覺伏在案上睡著了。夢中忽見一位白發仙人,指點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請“三人一目仙”幫助。蔡襄一覺醒來,將信將疑,傳喚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尋個究竟。夏得海急忙趕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沒碰見什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將近黃昏,忽見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手搭肩魚貫而來。為首一個,只睜著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兩個,雙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驚又喜: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嗎?慌忙拔腿奔了過去,一把攔住,苦苦懇求。那三個乞丐見他十分誠懇真摯,也就應允了。其中一個口中念念有詞:“洛陽江頭,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飲酒……”說罷,三個乞丐忽地全睜開了眼睛,原來竟是呂洞賓、李鐵拐和張果老。三仙哈哈大笑,象一陣風飄然而去。夏得海嚇得目瞪口呆,趕緊回來報知蔡襄太守。數日之后,果然在洛陽江畔一口古井中,噴泉似地涌出許多杉木,蔡襄和造橋式匠喜出望外,拊掌贊嘆不已。建橋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撲鼻,水喝到肚里頓覺止饑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個痛快。而這口井從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稱為“酒井”。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創造了“筏形基礎”,使船尖形的橋墩分開水勢,減少了浪潮的沖擊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發明了“懸機浮運”,借助潮漲船高,把一塊塊重達數千斤的大石板,輕輕托舉起來鋪在橋墩之間,使洛陽橋漸漸顯出了奇偉的雄姿。 有一天,蔡襄發現洛陽江中每一塊礁石中,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牡蠣叢,心想要是能采用“種蠣固基”的方法,使牡蠣繁生把橋基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該有多好呵!驀然間,江上刮起一陣巨風,刮雨似的把滿江的牡蠣叢全都吹到洛陽橋墩上,仿佛打上無數鋼釘,使雄峙江上的石橋更加堅不可摧。蔡襄驚奇萬分,抬頭一看,只見南海觀音立在云端微笑道:“學士苦心精誠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觀音接著又說:“建此長橋,已花金錢一千萬兩,財庫業已匱乏,待我幫你籌足資金,爾后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絕后患!” 說罷,南海觀音倏然化作一位絕色美女,泛舟洛陽江邊,聲稱誰若能用金錢投中她,她愿嫁與為妻。一時,沿江兩岸人頭攢動。人們圍觀煙波江上花容月貌的美女,爭相投擲金錢。那些平日貪財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拋擲千金萬銀。金錢雨點般落在小舟上,卻無一人能投中。小舟天天滿載金錢而歸,紈绔子弟則垂頭喪氣敗興而回。就這樣,又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用于建造長橋兩面三刀翼的扶欄,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獅二十八”。 眼看凌波長橋即將竣工,潛伏江底的龜精、蛇怪不肯甘休,它們糾集洛陽江上游的九十九條蛟龍,掀起狂風惡浪,張牙舞爪,直向石橋撲來。張果老騎著驢子,把作惡多端的龜精踩成一團爛泥。李鐵拐打開火葫蘆,葫蘆中立即噴吐出一股濃煙烈火,把那九十九條蛟龍活活燒死。這時天上出現彩虹,江上波平如鏡,岸上弦歌聲聲。洛陽江兩岸人民喜氣洋洋,敲鑼打鼓,歡呼歷經七年終于建成的跨海長橋。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念蔡襄倡建洛陽橋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襄祠”,并塑像立碑。 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

洛陽橋

洛陽橋(洛陽橋)

洛陽橋,歷史上指洛陽的天津橋,現在的洛陽橋連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龍門大道,是洛河上第一座現代橋。老橋于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車,1982年、2010年又先后兩次增建新橋,現已成為洛陽市溝通洛河兩岸的'重要橋梁。

目錄 歷史洛陽橋 現代洛陽橋 地址 歷史洛陽橋

指洛陽市天津橋。 唐·李益《上洛橋》詩:“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 宋 岑象求 《吉兇影響錄》:“ 韋丹未第時, 洛陽橋 見漁者得一黿甚大, 丹 異之,買投於河。” 明 張昱《感事》詩:“ 洛陽橋 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

現代洛陽橋

洛河上第一座現代橋 洛陽橋連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龍門大道。現代老洛陽橋,就是如今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通過的洛陽橋,于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車,是滔滔洛水上的第一座現代大型橋梁。他見證了洛陽新中國成立后的飛速發展,在洛陽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前期,她都是洛陽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她已經成為洛陽人心目中的功勛橋和圣橋。 這座大橋之所以被洛陽人稱作“老洛陽橋”,就是相對于在老洛陽橋東側建成的“新洛陽橋”而言。 新橋于1982年建成,新大橋對開四車道,比老洛陽橋威風得多了。新橋自竣工通車以來,接替退居二線的老洛陽橋,為促進洛河南北兩岸的交流融通和經濟發展繼續做著貢獻,也使洛河上出現了雙橋飛虹的景象。 洛陽橋的擴建 2010年,洛陽橋改擴建工程開始,新建洛陽橋位于現有洛陽橋東側,全長559米,橋面寬19米,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為一級公路,設7級防震度,設計時速為40公里/小時。新建橋投用后,洛陽橋的格局如下:雙向6車道,每幅橋面都設有慢車道和人行道;給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地址

洛陽市定鼎南路與龍門大道交接的橋梁。

1982年劉斌導演電影

洛陽橋(1982年劉斌導演電影)

洛陽橋,由劉斌在1982年導演的電影,主 演:曾廣蘭、韓培玲、馬蘭、王雪景、姜玉予,上 映:1982年。

目錄 電影:洛陽橋 內容簡介 電影:洛陽橋

外文名稱 The Luoyang Bridge 導 演:劉斌 編 劇:杜弘、李藝 主 演:曾廣蘭、韓培玲、馬蘭、王雪景、姜玉予 上 映:198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戲曲片制作公司: 西安電影制片廠 演職員表: 主要演員 曾廣蘭 (飾 耶律含嫣) 韓培玲 (飾 耶律夫人) 馬蘭  (飾 花母) 王雪景 (飾 花云) 姜玉予 (飾 采桑女) 卞水力 (飾 郭廣卿) 姚麗  (飾 香蘭) 楊艷玲 (飾 霜花) 姜元有 (飾 院公) 攝影:劉昌煦 美術:艾農 錄音:陳于旦 作曲:朱和照 照明:趙寶光 副導演:孫元勛、李佩成 責任編輯:張濤 剪輯:許月蘭 副美工:戴元忠 副錄音:陳力 置景:陳寶萬 化裝:王泳霓、李健坤 發式:王玉珍 服裝設計:張敏 道具:魏建東、胡長春 制片主任:柳塘 舞臺導演:董廣欣板胡、嗩吶 演奏:趙萬里 司鼓:燕金柱 配唱:楊秀榮

內容簡介

元朝末年。清明之日,世襲洛陽侯耶律壽應邀到尼庵,飲酒作樂。他的妹妹耶律含嫣因不堪深閨寂寞,攜帶丫環暗自出府,到郊外踏青游春。在洛陽橋畔,恰遇獵人花云一箭雙雕。她見花云英俊健壯、箭法高強,遂生愛慕之情。耶律壽回府途中,遇到民婦采桑女,見她窈窕貌美,頓生邪念。于是,他依仗權勢,勾結官府,把采桑女之夫杖死公堂,并逼她為妾。采桑女悲憤難忍,欲投河自盡,被花云母子及郭廣卿所救。耶律壽的暴行,激怒了花云母子及郭廣卿,他們決心聯合窮苦鄉里,向侯府報仇。耶律夫人和含嫣得知采桑女之事,嚴厲斥責了耶律壽。但刁惡成性的耶律壽仍一意孤行,并以蒙漢不同族、貧富懸殊為借口,斷然拒絕含嫣與花云結婚的要求。含嫣心中忿忿不平,不顧族規家法,再次暗自出府,重到洛陽橋尋找花云,終于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當花云得知她是侯府千金時,竟揚長而去。含嫣悲痛不已,既恨自己的出身,更恨兄長的胡作非為,加上她受到耶律壽的鎖禁,便悒郁成疾。花母以賣野味為名進侯府探查,趁機與含嫣定計,讓花云伺機混入府中相見,含嫣欣喜萬分,一心等待花云的到來。耶律壽納妾之日,郭廣卿、花母等眾鄉鄰化裝成送親的'人,混進府內。這時,耶律壽已爛醉如泥,新人被安置在含嫣房中。含嫣正因不見花云到來而憂傷,見采桑女蒙頭默坐,不禁對她更加憐憫,決定將她放走。沒想到,蒙在蓋頭之下的竟是她朝思幕想的戀人花云。當他倆互訴衷情時,耶律壽酒醒找來,被花云和眾鄉親捉住,得到了應有的制裁。含嫣與花云如愿以償,結為終生伴侶。

余光中詩作

洛陽橋(余光中詩作)

目錄 詩《洛陽橋》—余光中 詩《洛陽橋》—余光中

洛陽橋 余光中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 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 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 當初年輕的父親或許 也帶過我,六歲的稚氣 溫厚的大手牽著小手 從南岸走向石橋的那頭 或許母親更年輕,曾經 和父親一同將我牽牢 一左一右,帶我在中間 三個人走過了洛陽橋 想必蔡公,造橋人自己 當年曾領先走過此橋 多感動啊,泉州人隨后 逍遙地越過洛江滔滔 越過洛江無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馬靴 惠安女繡花鞋的軟步 都踏過普渡的洛陽橋 潮起潮落,年去年來 匆匆過橋,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趕路,有的 在扶欄與望柱間徘徊 最后是我,晚歸的.詩翁 一千零六十步,疊疊重重 想疊上母親、父親的腳印 疊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橋上的七亭九塔,橋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蠣 怎認得我呢,一個浪子 少小離家,回首已耄耆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四月 東西塔依舊矗立不倒 江水東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洛陽橋】相關文章:

洛陽橋初中作文04-25

洛陽橋導游詞11-19

洛陽橋600字作文04-28

泉州洛陽橋導游詞01-31

洛陽橋的夢_關于風景的作文800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