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目錄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解讀: 作品原文《題西林壁》
【 北宋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 廬山 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譯文注釋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 廬山 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寫在 西林寺 的墻壁上。 西林寺 在廬山 西麓 。題:書寫,題寫。西林: 西林寺 ,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同“原”,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從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本詩被納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頁以及蘇教版練習中
作品解讀:傾藍紫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詩》解讀此詩:
1084年,元豐七年,四月,一個詩人行在廬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當地老百姓見到他紛紛打招呼:“蘇子瞻來了!”蘇東坡,第一次做廬山客,卻已被當作廬山人。似乎人們在這里等了許久,等他回來賦得廬山一首,而廬山等了許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巖徑迷。
在他之前,陶淵明回來了,踏著熹微的晨光,回到了這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地方,鳥倦飛而知還,從此云無心以出岫,只在此山良辰孤往,植杖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李白回來了,登上了香爐峰,往南一看,見到了廬山瀑布,驚為天河落,欲成仙的李白看見了他的仙山——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于是詩人在這個青天削出金芙蓉的地方,欲將此地巢云松。
白居易回來了,“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廬山晚上的雨瀟瀟直下,他這個剛剛淚打過青衫的江州司馬在草堂里給朝堂的朋友寫信:“丹霄攜手三君子,白發垂頭一病翁。蘭省花時錦帳下,廬山雨夜草庵中。終身膠漆心應在,半路云泥跡不同。唯有無生三昧觀,榮枯一照兩成空。”
跟著陶淵明窈窕尋壑的身影,循著白居易筑堂為詩的心情,蘇東坡本為廬山盛景,應接不暇,而不欲作詩,但為這人們等了許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詩了。此時,他尚看見的是窈窕蘿徑上,迎面而來為他露出笑靨的人們——“芒鞵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晒稚钌嚼铮巳俗R故侯�!碧ь^望,他望不見讓李白驚落人間而覺人與天之近的銀河,他只看見高聳入云的群山,更覺人之渺小,所以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從進廬山的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經客,只為廬山盛名而來,遇不到那些詩人的景,體悟不了那些詩人愿棄置紅塵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為只因他還是個陌生人,所以說,他年再來做故人,便能識得廬山身。
沒有等到他年,半個月之后,蘇東坡又來了,東林寺的和尚陪著他逛了西林寺。
蘇東坡為上次自己入得廬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識廬山真面目,便想在廬山外再見廬山,把廬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識得廬山身了呢?他沒有登高而是遠望,所以不能如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所以他遠望的廬山還是讓他看得糊涂。
本來人們總是去廬山東林寺,而蘇軾偏偏取了西林寺,西林寺與東林寺依廬山而立,相距不過百丈,景觀各有千秋。東林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西林寺則小巧緊湊,秀麗嚴謹。
東林寺,東晉慧遠大師攜凈土宗而來,見廬山閑曠,可以息心,遂駐足弘法,剃草開林,締構伽藍,創立了我國佛教第一個社團——白蓮社,開佛教中國化之先河。
傳說,一天在廬山也建了簡寂觀的道學宗師陸修靜,和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來東林寺與佛學宗師慧遠相聚,慧遠歷來送客不過門前虎溪,這次言談忘情,竟送過了虎溪,后山的老虎看得不習慣了,吼叫起來,三人會意一笑,于是就有了中國古代“虎溪三笑”的佳話,不過真正陸修靜來廬山的時候,陶淵明已去世34年,而慧遠更已逝去45年,那虎溪三笑的不過是場空話。蘇東坡還曾畫過《三笑圖贊》,他還真為此虛妄的傳說迷了。
而從老虎吼叫聲中送走三位宗師后,無數的詩人來了,留下無數的詩而去,滿寺萬詩詠,一步一驚心。見自己在此已無處可落筆,蘇軾轉到百丈之外偏寂的西林寺,他要為自己留一曲而艷壓廬山客,他遠遠地眺望廬山,廬山也靜靜地等著他,生怕驚擾了他作詩的思緒,他看了很久,回望自己的前塵舊事,發現他一生都誤在一個迷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時,蘇東坡正陷在烏臺詩獄案。他被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紛紛檢舉其詩對皇帝有大不敬,就連他的好朋友,那位后來寫得《夢溪筆談》赫赫有名的沈括,拿著蘇東坡在湖州與他分別時送給他留作紀念的詩,將其意淫為反對皇帝的句子,一一注釋出來向皇帝檢舉,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眾位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的大臣紛紛出來落井下石,于是蘇東坡就從湖州被抓回京城,過了一個月,又被關進御史臺監獄。一眾人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連蘇東坡都以為自己快死了,給弟弟蘇轍寫了訣別詩:“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边@就是中國最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而此時閑居鐘山不問朝廷事的王安石終看不下去,上疏勸導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這場文字獄最終“以公(王安石) 一言而決”。蘇東坡被釋放出獄被貶黃州。
追其原因,蘇東坡是因為反對變法,而被執掌王安石變法大旗的呂惠卿為首的變法派整治,其時,蘇東坡反對變法了許久,在王安石執政時期相安無事只是不得志而已,在王安石離去后,卻被置之于死地,幸得王荊公一句而得搭救,但后來人們紛紛把害蘇東坡的屎盆子扣在了王安石頭上。怪不得梁啟超要把王安石比作英國的克倫威爾,說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
蘇軾一家一開始就站在王安石的對立面上,他的父親蘇洵更是遠遠望見不修邊幅的王安石一眼,蓬頭垢面的(王安石不愛洗臉洗澡洗衣服),就斷定此人為大奸,而寫《辨奸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1]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
而王安石在變法途中,也一直遭到蘇東坡的反對。臺灣李敖說他:“蘇軾雖是達者,但他的思想水準只是超級文人式的……沒有思想家式的細膩與深入。他的政治觀點,尤其舊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謂‘汝惟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了”。比如在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之下,蘇東坡在其給宋神宗反對變法的上書中說,“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淺,而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與貧……臣愿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愿陛下有功而貪富強。”這一番敘述實在太天真浪漫了。
后來宋神宗死了,司馬光上臺,盡廢王安石的新法,而蘇東坡此時卻看到了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他認識到了新法的可行和有效,他開始反省自己,在給朋友的《與滕達道書》中:“吾齊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雖此心耿耿,歸于憂國;而所言差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眾化大成,回視向之所執,益覺疏矣”——我們這些人在新法施行當初,動不動就抱守偏見,以至有了同黨異黨的說法,雖然出于耿耿忠心,出于憂國之情,而所說的差錯和謬誤,很少符合道理的。當今皇上的品德日益更新,眾化有了大成果,回顧當時自己所持觀點,越來越覺得有疏漏……
他如登西林寺望廬山一般悟了,原來自己一直都在迷中。當初行在廬山里,望廬山之高,自己只覺偃蹇不相親,而王安石的變法也如廬山,讓他不可親,不能理解,只一路而去看見人聲囂囂,他也人云亦云,望不見廬山之貌。而他寫此信的時候,卻是那位站在西林寺上遠望廬山的蘇東坡,陡然而覺自己原來一直都在迷津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難能可謂的是他的悟迷,雖還不能全看清,但至少知道自己的眼前不是全部的真相,從此便多了一顆反省的心,審慎對待自己的所見。
24歲四處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杜甫登得泰山頂上,而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此他蕩胸生層云,心中有了一個天下,而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0...
【題西林壁】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反思05-01
題西林壁作文03-27
《題西林壁》教案02-02
題西林壁教案02-15
《題西林壁》教案03-26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2-31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1-14
題西林壁教案(精選13篇)01-07
《題西林壁》教案15篇03-01
《題西林壁》教案(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