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陳立夫簡介

時間:2023-08-02 09:17:33 夏仙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陳立夫簡介

  陳立夫,相信這個名字大家很少聽說過,那么你知道他是誰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陳立夫簡介,歡迎閱讀!

  陳立夫簡介

  陳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省吳興(現湖州市)人,名祖燕,號立夫。父陳其業,字勤士,兄陳祖燾,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大半生縱橫政海,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各項要職。尤其作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陳立夫曾與厲麟似等人共同創立中國第一個電化教育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并與厲麟似等人一同編纂發行了中國第一部電影百科辭典——《中國電影年鑒1934》。

  1969年,陳立夫回臺定居。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提出“中國文化統一論”,使他在兩岸關系中占據了一個頗為特殊的位置。他的這一主張,在兩岸都得到積極回應,他也因此當選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的名譽會長。2001年2月8日在臺灣臺中逝世,享年101歲。

  傳奇人生

  1、和蔣介石源遠流長

  蔣、陳兩家的淵源,始于陳其美與蔣介石的關系。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留學認識了比他大9歲的陳其美,兩人結拜為兄弟。1916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當時沒人敢去處理,只有蔣介石來為他收尸,在祭詞里自稱“盟弟”,由此可見兩人交情匪淺。陳家的下一輩也習慣稱蔣介石為“蔣三叔”(當年陳其美與蔣介石、黃郛結拜,陳其美為老大,黃郛為老二,蔣介石為老三)。

  1917年,陳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學工礦,畢業后又赴美留學。就在他準備接受中興煤礦公司聘請任采礦工程師時,大哥陳果夫轉來了蔣介石的兩份電報,蔣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廣州協助自己。陳立夫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勸說以及與蔣介石的叔輩關系,還是去了廣州。陳立夫從此踏入政壇,沒成為一名工程師,引為終生憾事。

  陳立夫知道蔣先生的脾氣,他在蔣公館工作時常見蔣介石罵人。所以在接這個職務前,他就對蔣先生說: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不能罵我。“校長如果對我發大脾氣,第二天我便辭職不干。”在他為蔣介石服務的25年里,蔣介石也果然沒有罵過他。

  2、抗戰時期的教育部長

  獲得美國碩士學位的陳立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可謂是奇貨可居,從知識結構與對學術的修養來說,陳立夫無疑在當時的中國政界也是鳳毛麟角。也可能是這種特殊的才能,抗戰爆發后,陳立夫被蔣介石相中做了七年的教育部長。對于這段經歷,陳立夫頗感自豪,在他的回憶中,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功過:

  我獻身黨國數十年,于黨政工作,多所參與,成敗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戰時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雖然未必能達到理想,總算對于國家,竭盡綿薄。我總覺得百年樹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義積極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業的興辦,乃是最有收獲的“長途”的投資。

  抗戰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步入最艱難的時期,而陳立夫確實竭盡所能,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了不少事。短短七年時間,陳立夫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首先,適應抗戰的需要,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戰時教育的制度與綱領。抗戰爆發后,為躲避戰火的災難,內地的高校紛紛內遷。但由于戰爭炮火的洗劫,內遷的高校幾乎都受到了重創。據不完全統計:戰前的108所高校,內遷的有94所。校舍圖書、儀器損失的平均值在60%以上,其中的18所已無法重開。另外,受抗戰的影響,教師、學生皆義憤填膺,反對上課,要求投筆從戎、血灑疆場。陳立夫走馬上任后,認為學生仍然應以讀書為職責,掌握知識,學就本領后再談救國與抗戰。于是,他親自擬定了《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針綱要》,包括“九大方針”和“十七項實施要點”。其中心是“為在德智體各方面培養健全之公民,使其分負建國之艱巨責任,故青年之入校修業,自國家立場觀之,讀書實為其應盡之義務。使青年而有廢學之現象,實為國家衰亡之危機”。這樣,不僅將學生的抗日熱情作了肯定,而且還為戰時的教育指明了一個方向,從而使混亂的教育界有了一定的穩定與規范。

  其次,勵精圖治,興辦中國的大學。中國的大學由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響,實行的都是西方的教學內容,缺少中國自己的有關中國歷史與中國社會的教學內容。陳立夫將這種大學的反常現象斥之為“外國租界”。陳立夫下決心改變這一現象,他修改了大學的科目表,確定了大學里要必修中國人須備的知識。比如中國歷史科目中的中國法治史、中國政治史等等。還改革了過去任教授或副教授必以留學回國得學位者的制度,為那些本國大學畢業任教多年有成績、有著作,甚至所教學科與國外研究無關的教員提供了晉升之路。

  第三,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招生制度、考試制度、訓育制度和貸金制度。以前,招生機構多方自招,陳立夫改變了這種雜亂無章的招生制度,使其為一家牽頭,統一招生;在考試上,陳立夫也下決心在后方的十九個省市分區舉行大學統一考試的辦法,使中國大學的入學考試與畢業考試有了統一的標準;訓育教育則是陳立夫在大學里的創造,他將蔣介石訓練國民黨的辦法放在了大學之中,將“三民主義”等內容作為學生必修的教學內容;貸金制度主要用以對青年的救濟和訓練,陳立夫用這個辦法來資助那些來自戰區的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據統計,戰時由中學至大學畢業,全部靠貸金或公費完成學業的,大約有l2萬多人,包括像李政道、楊振寧這些后來的知名學者,順利地念完西南聯大,皆得益于貸金制度,這項制度,為中國培養出大批的優秀高級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對于貸金制度的改革,陳立夫一直到他的晚年都非常得意,在回憶錄中,他津津樂道地寫到:

  據民國七十七年去美國參加第五屆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的劉廣定教授說:"我這次赴會,過數位六七十歲之大陸學者坦言:抗戰期中,得以公費就讀國立大學,實為陳先生之恩澤,特予稟告。"我認為我人在臺灣,而在大陸上的學者,還懷念者我,這貸金制所產生的久遠影響,尤使我格外欣慰。

  人物事跡

  執掌戰時教育事業

  1938年1月起,陳立夫任教育部長達七年之久,主持戰時教育事業的維持和發展。他擔任部長后,每天上班在先,下班在后,兢兢業業,勤勉處事。他主持擬訂《戰時教育綱要》及實施要點,作為該部各司工作的大綱,各負其責。

  當時大量青年學生投奔抗日根據地,為了與中共爭奪青年,他組織教育部人員將愿意從軍抗日的流亡師生送至軍校或軍訓班,將年幼及愿繼續上學者安置入學并供給生活費。他推動各大學在后方單獨或聯合復校,使大學生可以各回原校;在后方城鎮建立一批國立中學及教師服務團,設立貸金制用于衣食住讀,以保證十余萬師生能繼續學業,俾使教育事業不因戰爭而中輟。

  為推動教育事業納入正規,陳邀請教育專家擬訂了全國統一的大學課程標準,并創議實行全國分區舉行大學入學統一考試辦法,以改變過去各大專學校課程設置不一、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接著,他又組織專家學者對中學課程的教學課目、時數和課程標準作了統一修訂和規定。他還推動建立國民教育制度,在各地增設國民中學及中心國民學校,于1944年公布了《國民學校法》。

  在戰火迅速蔓延的形勢下,為保存和延續中國的高等教育,更為了高等學校不被敵偽沾染。陳立夫當機立斷,將高校內遷作為教育部當時的主要工作,并親自主持了這個中外教育史上空前的大遷徙。在教育部的統籌安排下,華北、東南沿海各大高校一起向西南、西北搬遷。據教育部1939年的統計,戰前全國專科以上學校108所,戰事初起時,因日軍占領被迫遷移后方的高校是52所,遷入上海租界或香港續辦的25所,停辦17所。余下14所學校,或是原設后方,或是原在上海租界,或是教會大學當時能在淪陷區繼續辦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形勢進一步惡化,全國108所高校中,只有新疆文理學院一所沒有受到戰事的影響。全國高校幾度舉遷,絕大部分高校雖輾轉千里,卻得以保持完整,這離不開陳立夫及其執掌的教育部的精心籌謀、密切配合。

  人物作品

  陳立夫退出政界后,旅居美國近19年(1951年-1969年),并從事《四書道貫》一書之寫作,現已有英、日、韓文譯本。1969年返臺,專事文化工作,著有《孟子之政治思想》《孟子之倫理道德思想》《人理學》,并主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中華文化概述》《易學應用之研究》三輯,及主持譯印英人李約瑟所著《中國之科技與文明》。

  此外又主張改良中國醫藥,撰有《我的信仰和希望》《中醫科學理論基礎之發現及中醫合作之必然性》與《中華醫藥專輯》等書。

  軼事典故

  1、流亡美國養雞賣蛋

  由于陳立夫與蔣介石的另一心腹---臺灣省主席陳誠不睦,為防止內斗,敗退臺灣之后的蔣介石決定清除陳立夫這塊絆腳石。陳立夫察言觀色,明白蔣的用意,一次在跟蔣介石談話時主動表示:“總裁,大陸失敗,黨、政、軍三方面都應該有人出面承擔責任。黨的方面,果夫和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我覺得果夫和我都不宜參加此次黨的改造。”蔣介石聽后,默不作聲。陳立夫知道大勢已去。不久,陳立夫得到了蔣介石的命令,叫他在24小時內離開臺灣。1950年8月4日,陳立夫帶著全家倉促離臺。

  離臺后,陳立夫一家先到瑞士,稍事停留之后遷往美國,最終定居在新澤西州湖林城外的來克塢鎮。此時的陳立夫,剛年滿50歲。雖被稱為“四大家族”之一,論資產陳家實際上根本不夠格稱作“大家族”,因此,謀生很快成為陳立夫流亡生活的主題,于是陳立夫決定辦個養雞場。當時,在美國定居的江蘇醫學院前院長胡安定準備投資辦個養雞場,需要合伙人,找到了陳立夫。陳立夫與胡安定考察了60個養雞場,挑一個便宜的買下來,成交價為4.7萬美元,可先付2萬元,剩下的分十年付清。陳、胡二人翻箱倒篋,傾盡所有,只湊足8000美元,四下里告貸,經朋友援手,總算把雞場盤了下來。

  陳立夫的這個養雞場,上上下下只有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兩人打理。夫妻二人天亮即起,晚上很早就休息。工作都有一定流程,除了喂飼料、孵雞、撿蛋、大小分類、洗蛋、秤蛋、包裝和運送外,還得請專家打針。這段生活雖然清苦,但一家人卻也其樂融融。陳立夫的小兒子陳澤寵曾經回憶,陳家當時只有一間房子,雞兒就那么在屋子里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家人只好在雞群里面跑來跑去。

  那時候很多人去看陳立夫,有人看到陳立夫打著領帶在雞場工作的照片,懷疑他養雞只是“作秀”。作家李敖曾就這個問題問過陳澤寵,陳說:“你太不了解我父親了,他非常尊重中國傳統禮儀。他覺得見客人不穿正裝很不禮貌,所以平時他就打個領帶,再帶上圍兜,如果有客人來,他趕緊摘掉圍兜,不然還要進去換衣服。在他的想法里,衣服不見得要華麗,但一定要整潔。”

  陳家養雞場最興隆時養了6500多只雞。陳立夫的兒女曾問他:“你為什么要養雞?這又不是你的專業。”陳立夫無奈地說:“雞不會像人那么復雜,雞比人聽話,雞比人好管。”為節省開支,陳立夫的養雞場全部采用人工飼養,勞力支出很大,陳立夫出力最多。三年下來,養雞場利潤可觀。

  但好景不長,隨著橫貫美國東西的高速公路通車,西部地區大量廉價雞蛋源源而來,蛋價暴跌,直接威脅到了陳家養雞場的生存。好在陳的長子、次子均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還找到了不錯的工作,陳立夫夫婦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些接濟。

  雞場被焚后,陳立夫又把目光投向養雞業的“下游產業”———雞蛋加工上面。陳立夫家中有一個做皮蛋的秘方,陳立夫按秘方做出的皮蛋,不僅好吃,而且好看,在美國的華僑之中,人稱“陳立夫皮蛋”。中秋節到來之時,頗有商業頭腦的陳立夫將2萬個鴨蛋制成鴨蛋黃供應,著實賺了一大筆錢。隨后,他又擴大業務,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鴨蛋等。

  在當年唐人街,陳立夫家制作的辣椒醬也一度成了熱銷品。當時,陳家在美國有很多老朋友,經常到陳家聚會。陳夫人很會做菜,大家覺得她做的辣椒醬非常好吃,先是有人來要一罐兩罐,后來三五罐,越來越多,直到有人開始訂購。陳夫人后來說,她是盛情難卻。這種辣椒醬味道鮮美,有人美其名曰“陳立夫辣椒醬”。

  陳立夫開養雞場、賣皮蛋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進了蔣介石的耳朵里,在雞場起火和出雞瘟的時候,蔣介石還曾秘密通過近臣俞國華給陳家寄錢,幫陳家渡過難關。陳誠死后,蔣介石派人赴美,讓陳立夫準備盡速返臺定居,并指派專人在臺灣為陳立夫督造官邸。當時已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親自出馬為陳宅選址。1969年國民黨開完“十全”會后,陳氏夫婦回臺灣定居。

  2、養生之道

  陳立夫一生歷經風風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享年102歲,其中確實有些養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陳氏家族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慶祝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90大壽。為了感謝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校友門生、國民黨,陳立夫以介紹他的養生之道作為答謝致辭。

  陳立夫說,他的長壽之道分為四個“老”,共32字:“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會上,陳立夫的致辭如下:

  人生活到90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夫婦二人都到90。我今天答謝諸位第一句話就是“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同時要乘此機會報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達到四大條件之要點如下:

  老健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為最重要。讓我奉贈你們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古人云:“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因為它常動之故。人體亦然,多動使其血液流通,增進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體方面的缺點何在,就得在這方面多做運動。我每天清早5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時當水沖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鐘,連洗臉拭牙等約需1小時。早飯后,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來,已有28年,決沒有一天間斷。持之以恒為最重要,此之所謂“養身在動”。

  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我隨蔣公服務25年,從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樂。他要我做這事做那事,我盡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學(我是學采礦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厭不游,此之謂“養心在靜”。

  老伴

  中國人的夫婦觀念與現代美國不同,是要“白頭偕老”的。所以要慎擇于始而和順至終,惟如何能達到“和順”二字,必須做到下列八字:“愛其所同,敬其所異”。須知天地間沒有兩個全同的人,就是親兄弟姊妹,都是個個不同的,強人同我,就是自私,自私是爭吵之主因,為“老伴”之大敵。所以只要大體相同,不必求對方一定要同我,則得之矣。大同世界,如何達致,亦就靠上述之八個字,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相處的原理是一樣的。我與內人結婚已63年,從未吵過架,就是靠上面的八個字。夫婦和順,對于下一代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兒孫,似乎亦沒有聽到有任何問題。這八個字是我創造的,謹供大家參考。

  老友

  人不能孤陋寡聞,友直、友諒、友多聞,是人人應交的益友。昔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友不是酒肉之交,而是道義之交,以文會友,交友輔仁為目的也。為欲維持長久友誼,亦有八個字,供大家作參考:“以誠相見,以禮相待。”

  老本

  老本者,指老而有儲蓄也,亦即經濟方面有獨立能力,而無須求于人(包括兒女在內)也。于此我亦有八字奉獻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點,僅述以往之經驗,僅供諸位之參考,仍請指教。

  據采訪過陳立夫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描述,陳立夫“身體虛弱,面色清秀”。百歲壽誕時,陳立夫寫過一篇《我怎么會活到100歲》的長文,文章開卷語寫道:“長命百歲,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達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屬于先天所稟賦、有屬于后天的保養、有災難而能逃過、有俗務而能減少。”在《我怎么會活到100歲》的長文中,他談了自己獨到的體會: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一、能熟睡。二、不發脾氣。三、記憶力強。四、有恒心。長壽關鍵在于后天的保養,有七點為要。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越老越不中斷。養心在靜,要淡泊明志。余誠無志于仕途,對于勾心斗角之爭,決不愿見其出現。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復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復歸于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其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斷。祖母茹素,雖然兩素兩葷,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為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為好吃不問其他。他則認為癌癥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終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未破例破例。

  頭部宜涼,足部宜熱。有一美國老年人活至120歲,究其長壽原因在于:“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樂,無求乃安。昔人云:“登天難,求人更難。”故常以自立自強,好學博學誨人。“無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稱為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減少俗務,尋求安寧。陳于80歲生日之起,自限“不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

  陳坦言,他的身體并不特別強壯,自58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100歲,不亦樂乎。后天的保養是長壽的關鍵。1949年冬,蔣介石逃到臺灣后,為保住政權,先拿陳立夫開刀。陳立夫的原則是“不生氣”。他去了美國,隱居在新澤西州湖林鎮,埋頭研究起《易經》來。為了維持生計,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萬美元,買了一個養雞場。沒有幫手,他就自己動手,喂食、撿蛋、買飼料、賣雞蛋、清理雞糞,肩挑背扛。他自學養殖專業知識,很快就學會了給雞喂藥、打針。

  養雞不僅讓陳立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還讓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奮。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勞損,常年背部疼痛,從事體力勞動竟然治好了這個病。陳立夫還在家中制作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為唐人街的中餐館供貨。閑下來的時間,陳立夫和夫人讀書、寫字、繪畫,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隔幾天就去大學講課,進入了無憂、無辱、常樂的人生境界。

  3、熱衷中醫藥事業

  陳立夫晚年一度熱衷于中醫藥事業。他認為:“真理不分中西,文化為世人所共有,”“在醫學方面,如果中醫和西醫均有治一種病的特效藥和特效治法的發明,我們應該使其并存。如中醫有桑葉、薄荷發汗,西藥有阿斯匹林發汗,就不必用阿斯匹林來打倒桑葉、薄荷,使鄉間病者非走十多里路去買西藥不可”。他堅決主張“道并行而不相悖”,并決心為融合中西醫兩種醫學理論體系而努力。

  他反對把“中醫現代化”看作是“中醫西醫化”,主張中西醫各取所長、攜手并進。“中西醫合作具有遠大的前景和意義,要在前進的道路上看到光明”。告誡中醫界必須虛心學習現代科學知識,不要自我陶醉;并要求西醫要相信中醫,不要妄自尊大。這樣“二者如能精誠合作,通力研究對方之所長,則能為創新世界上最新之醫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對臨床診療疾病的方法,陳立夫主張以療效為衡量標準。“登山千條路,同仰一月高”。不管是中醫之法還是西醫之法,無論是藥物療法還是非藥物療法,都必須根據病情之需要而用,不要輕視任何一種治病方法。

  陳立夫最反對某些人把單味藥的某些成份當作該藥唯一功用的做法。并猛烈抨擊說這樣一來只能把中藥研究引向沒有希望的死胡同。同時,他對把動物試驗強加于人體的實驗方法保留自己的意見,認為動物試驗也有許多不科學之處,不能以此為借口來否定中醫。經幾千年對人來做臨床實驗所得的統計資料,就是今日之中醫;用老鼠、兔子等動物,經百十次的實驗所得到的統計資料,再用之于人,就是今日之西醫。前者缺乏數千年書面的統計,而其實驗對象為人;后者有數百次實驗的書面的統汁,而其實驗對象先為動物再及于人,后者其表面上較為慎重,而實際上動物與人究有不同,所以問題在于信仰與否。比如人吃少量巴豆必大瀉無疑,而對小白鼠來說則多多益善,越吃越想吃,若把小白鼠之試驗結果用之于人體,豈不謬哉!他始終認為,中藥的藥理研究必須從藥物配伍入手、從復方研究入手,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手段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從而使中藥的現代研究更具有中醫特色。

  “我是采礦工程師,對于科學并不陌生,我深惡不學而好武斷的人,所以我反對對于未讀過一本中醫藥書籍的人,就一口認定中醫為“不科學”。科學必須根據事實,無事實而遽作結論,其本身頭腦就是不科學”。如中藥的花、葉、根、莖各藥用部位的藥用效能分得很清楚,這就是科學;又如大黃用得少會健胃,輕度利尿,過量又會引起腹瀉。這些都是累積幾千年的人身實驗所得到的科學實驗結果。我們老祖宗以生命換取的寶貴經驗,國人怎可將它看成一文不值,這點我不贊成。“中醫靠祖宗吃飯,西醫靠外國人吃飯”。我們要設法創造自己的東西不要僅是靠人家。更切忌拿別人的東西來砸自己的東西,這是最不應該,最錯誤的觀念。

  我們千萬不要相信西方人比我們聰明,在人文科學方面,我們遠超過于他們。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前認為一切都是西方人的成就,現在經過英國李約瑟博士的發掘,證明許多東西,中國人早有發明,醫學亦然,西人的觀念都已經漸漸改變了,獨有我們的崇洋自棄者還在入迷。中醫之復興,是中華文化復興之一環,這絕對不是復古或排外,但也不同意媚外而排內,而是應融會中西醫藥學二者之所長,以創造世界最新最進步的醫藥學。真理無中西之分,文化成果應為全人類共享,西醫今日所用的一切工具和材料,大部分為其它科學專家所發明,非西醫所可自詡為獨有,中醫盡可使用。

  自陳立夫擔任臺灣“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30年以來,大力促進臺灣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大力推進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被譽為臺灣中醫中藥事業的“守護神”。

【陳立夫簡介】相關文章:

王維簡介02-02

姜子牙簡介02-17

杜甫的簡介11-04

呂不韋簡介12-06

李娜簡介03-22

勞動簡介06-27

朔日簡介01-20

關漢卿的簡介09-05

黃杏秀簡介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