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原子世界
原子論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一種重要思想。按希臘語:“原子”一詞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后來,羅馬人盧克萊修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
??物體或者說物質要素,
??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
??雖有雷霆萬鈞之力,
??要破壞物質要素也不可能。
??隨著電子的發現和對放射性現象的深入研究,人們終于在20世紀初拋棄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陳舊觀念,開始思考結構問題。
??1904年,湯姆生首先提出一個被叫做“面包夾葡萄干”的原子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小球,球內平均分布著質量很大、帶正電荷的物質,其中嵌著質量很小、帶負電的電子,因而整個原子保持電中性。1910年,另一名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其助手在研究α粒子的散射性時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事實。他們用α粒子作炮彈去轟擊金屬鉑片,按盧瑟福的預料,由于α粒子的質量比電子質量大七千多倍,它在轟擊鉑原子時應該一沖而過。但實驗結果卻表明,在射向鉑原子的八千到一萬個α粒子中,會有一個α粒子被原子反彈回去(形成散射)。這好比對一張紙射出一發炮彈,結果被彈了回來一樣不可思議。盧瑟福認為原子內部必定存在一個原子核,這個核的體積只有整個原子的100萬億分之一,但它卻集中了整個原子質量的99.99%;電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間里繞原子核旋轉,就好像地球繞太陽運行。這就是盧瑟福建立的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
??后來的實驗進一步表明,核外電子的運動很特別,它不像行星繞著太陽旋轉一樣有固定的軌道,而是既像聲波、水波一樣具有波動性,又像子彈一樣具有粒子性。因此,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依據當時的實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原子模型,后經索末菲等人的修正和改良,終于成功地解釋了元素周期律和其他原子現象,從而為人們進一步探索原子世界內部的奧秘打開了大門。
【原子世界】相關文章:
不能用相對原子質量替代原子量05-02
《分子和原子》教案03-05
原子吸收和原子熒光光譜分析05-02
柔性原子受體模型(FLARM)04-29
高Q腔中原子內態布居對原子平移運動的影響04-28
原子氧對金屬銅的作用05-02
類氫原子的相干態05-02
原子結構練習題04-30
兩指標弱鞅的原子分解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