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朝的扶余國在那里?
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東北南部的貊族開始大遷移。一部分南遷與華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與沿族接近。當時,東北共有四個古族系:一個是東北南部的古商族(漢族)系;二是東北西部的東胡族系;三是東北東部的肅慎族系;四是東北中部的移貊族系。《長春縣志》記載這一時期的長春古族多為肅慎族。據專家的考證,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春地
區人口約有3萬左右。古代長春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后有扶余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核、蒙古族、滿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長春地區已從原來的單一民族聚居區,發展為多民族的雜居地區。史籍《后漢書·東沃且傳》、《三國志·沿傳》都記載當時在長春一帶穢族等多個民族活動的情況。
西漢初年,沿貊族的一個支系扶余族成為長春地區的主體居民。于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史稱扶余國。其活動地點就在今長春和農安一帶。扶余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東漢末年,扶余族在長春地區共有3萬戶,總人口約20萬,古代長春出現了第一次增長高峰。扶余國的建立,也使長春成為東北地區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的領地。 “扶余國在玄冤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捐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兩千里,本秒地也”位置相當于今日中國遼東及朝鮮半島.
扶余國在歷史上存在時間達八百年之久,至中唐時才歸于覆滅。唐·開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珠路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開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軍。貞元年間(785——805年),役屬于渤海國,“不復與(唐)王會矣”。903年契丹達馬獨沙里耶律阿保機北伐來境。由此,成為契丹人的“戌境內,居境內,居境外”之地。
北魏教帝太和十七年,勿吉部族滅了扶余國。
【唐朝的扶余國在那里?】相關文章:
夢回唐朝11-27
唐朝的作文08-09
唐朝村04-29
在那里散文02-12
你在那里05-02
在那里散文04-29
春天在那里05-01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歷代皇帝列表簡介09-25
唐朝之旅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