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之我惑
關于《公平之惑》,我有著深刻的體會。我在一所重點中學度過了六年時間,這是一所省重點中學,省內政商要人的孩子都在這所學校就學,雖然他們往往不見得在學業上表現最為優越,但是學校據此能夠爭取到的資源就可想而知了……每年小升初,初升高,這所中學都有優先在小考和中考之前進行自主考試并選取學生的權力,而每個小學和初中不但不會反感這樣的特權,反而會迫不及待的送去本校的優質生源,就像高中標榜著多高的重點率或者多少學生上了清華北大一樣,標榜著為這所霸道的學校輸送了多少精英學生。
跟小學初中不同,作為直接競爭對象的高中來說,這所學校就不那么受人歡迎了。我記得在校讀書的時候,聽過無數個類似版本的故事,無非是某縣城高中有個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高中生,該高中自然是希望留下他在高考中“為校爭光”,日后也可作為標榜學校政績的標桿。而我的母校,政教科長帶著若干人等連夜趕到該學生家,曉以情動以理誘以利,許諾免學費許諾重辦學籍等等,最終“爭取”到了又一個優質的生源。
這樣的故事,我當時并未想著去證其真偽,總想著空穴不會來風,現在看來,雖然未必真實也可能參夾了各種流言的潤色,可足見母校的“光輝形象”了。
年幼無知時,我甚至對此如此強悍的母校有著一絲絲的自豪感,瞧她多能耐啊多求賢若渴啊……現如今覺得,這般行經簡直是霸道無恥到了極點,著實是教育的悲哀。可以想象,當每個這所學校出來的學子自豪得意的表明自己的身份時,其他孩子們內心深處會是怎樣的感覺,羨慕嫉妒恨吧……
這是一個循環,對這個學校來說是良性的,但對于一省之教育來說,則是不折不扣的惡性腫瘤!一個學校,攬盡一省之才,怎么能沒有最優秀的表現?例如,最高的升學率。因為聲名在外,學生家長趨之若鶩擠破門檻想進來,老師也撞破頭走盡關系希望到這里執教,很簡單啊,都是基礎扎實的學生教起來也要輕松很多吧。
對于其他學校,這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災難,一個永遠無法戰勝的競爭對手,占盡所有便宜享用最多的資源,而內部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則人心浮動。這樣不遺余力的扶持一所或寥寥幾所學校,不但造成了資源分配的極大不公,還造成了省內教育界的內部矛盾重重。
最近幾年回家去,聽母親說起我家所在的那個小縣城上,一些小學中學已經越來越招不到學生,行將關門了。幾十萬人的縣城只有兩所中學三所小學,竟然還有小學中學缺少生源?多么不可思議,人們都不讓孩子讀書了嗎?家長都不重視教育了嗎?
恰恰相反,正是大家“重視”教育,所以想方設法送孩子去讀好學校,生源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才導致了這樣的局面。這種現象絕不罕見,很多地方都存在,所謂的好學校不斷擴招,一個年級原本6個班,不斷擴招成了8個班、10個班、12個班,我曾聽說過的最夸張的是一個年紀18個班,這完全可以分成2-3個學校不是嗎?如果這18個班的學生放在兩個學校里,怕是還省了不少學生的舟車勞頓吧。
而那些被關門的學校,以及被強拆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他們的師資和生源又該流向何處呢?
陳之華的《芬蘭教育給教師和父母的45堂必修課》寫到,芬蘭政府和教育界的目標就是竭盡所能的使得教育公平化,因為家長習慣了讓孩子就近入學,也并非只有大學一條路可以走,因為其各種職業教育都非常富有彈性,即便讀了職業學校,只要畢業后愿意,也能非常容易的進入社會科學大學繼續學習,政府和教育官員也致力于教育資源分配的平均平衡與平等。---------這對于中國來說,簡直像是個柏拉圖式的理想國度了……
20%的人享受著80%的教育資源,而其余80%的人再去分那可憐見的20%的蛋糕,這公平嗎?
其實說到底了還是一個社會價值取向和教育評價體系的問題,如果大家還是盯緊了高考一條路不放,就還是死守著各種排名和升學率不放,那么分數就還是一切的先行指標,所謂名校的市場只會越來越大,這真是一條難以走出的死胡同啊……
【教育之我惑】相關文章:
關于惑的作文10-15
我親愛的甜橙樹讀后惑11-29
惑初中作文(通用16篇)05-13
隔代教養之痛教育心得11-21
師德心得:師愛,教育之魂01-25
教育于成長之重作文(通用33篇)12-25
我的偶像薛之謙作文02-13
我與書的不解之緣作文12-25
我與籃球的不解之緣作文09-09
我與書的不解之緣作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