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匯總[15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為人們指明方向的?
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見,但也說不出我們來。一同學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但是沒有誰能說服對方。 當時我想課本上已經寫了,怎么會這樣呢?我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大家看。”為了讓他們明白,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立刻同學發現了問題所在。他說:“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說得很對,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北邊!” 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學生立刻回答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興,終于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
課前對這個問題想的太簡單,以為孩子們能理解,結果呢,卻不是這樣。以后對學生活動的預設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這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2
本課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充滿童貞童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從善如流和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的人本理念。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和學生中的人文資源,引導學生抓住圍觀人的表現與小牧童的話進行對比感悟,在讀一讀、想一想、評一評、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小學語文新課標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教學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通過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反思,我才徹底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那么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就看教師如何去把握課堂了。可以這么說,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的方向,這堂課才是孩子們真喜歡的課!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為人們指明方向的?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而另一位同學卻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
當時我心想:課本上不是已經描寫得很清楚了嗎?怎么會不明白呢?” 然后我就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為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3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文字秀麗,同時包含豐富自然知識的兒童詩。旨在通過學習,讓孩子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秘,學著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很弱,雖然在數學課上學過辨別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課的實際生活中的立體感知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我把“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是“啟發學生孩子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為,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從生活走入文本,再從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機結合。我想,這樣就是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吧。
低年級的小孩子畢竟認知能力有限,需要老師的“引”和“導”。有時,老師交給他們書寫生字的筆順和要點,也有一些孩子不會規范書寫,書寫時很隨意,生字指導也就極為重要。在教學中我有針對性地選擇有代表性的字來指導識記和書寫。由課題入手分辨“迷”和“謎”,認知“稠”字時反義詞識記“稀”,分辨字形字義有什么有關,量詞使用識記“盞”,引導孩子觀察“皿字底”就像是燈的底座,而上半部分的兩橫是傾斜的,那一點就是燈光。讓孩子感到學習生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這樣,孩子們就能識記的牢,書寫的對。孩子是最樂意當“小老師”的,所以,在孩子們初讀過課文后,我設計了讓孩子們同桌互相檢讀課文后的生字條,既能加強識記生字,又培養了孩子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的學習能力和意識。在平日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引導孩子在積累詞語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所以,在設計理解“忠實”時,我先從“忠”入手,讓學生明白只有發自內心的忠實,忠誠才是真正的忠實和忠誠,要用心和他人交往,然后再與生活相聯系,靈活地進行詞語搭配。這也是我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其中的教學思路。教學“慌”字時也是如此,由此引入課文,旨在讓孩子們明白遇到事情不能慌張,要冷靜,要動動腦筋,學會生活。
在理解天然指南針“溝渠里的積雪”時,因為學生實際感悟弱,所以,我運用比物演示來幫助孩子們理解。直觀的感受化難為易,學生一下就理解了溝渠里的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再讓孩子們變文中問為自己答,樂趣無窮。仿課文句式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辨別方向的方法更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讀寫遷移。
我想,孩子們能在趣味無窮的語文學習中領會到大自然的奧秘,增強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為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生活中獲得知識可以幫助理解文本,文本中學到的知識更有利于生活。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4
缺點:
第一節課上課開始時投影儀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故障,然而自己的思路完全定在了課件上,缺乏脫離課件而駕馭課堂的能力,關鍵在于沒有把教案的重點和亮點熟記于心。雖然備課的時候是按照“學生說到哪里,我就指導到哪里”的原則,但是上課時卻沒有很好的將這一原則貫穿于整個的學習過程中。
課后交流的時候,大家說我的聲音有點小。這方面需要在講課的時候特別注意一下,必須讓學生聽清楚要講的內容。
上課的時候,我在教室里走動的'速度比較快而且頻繁,以致學生光顧著找我而影響了自己的思路。為了照顧到那些不注意聽講的,我完全可以慢慢地走過去輕輕地敲一下桌子,讓學生知道我的走動并不是漫無目的的。這樣既可以照顧到大多數學生也可以不分散注意力集中的學生。
上課時有位同學提出“為什么把毛主席比喻為北極星?”的問題,我當時只顧著理解本課文中辨別方向的方法了,對這一問題沒有仔細思考。課后交流后,經大家的一番解說,我才明白原來問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只不過是一個淺顯的道理。毛主席就像北極星一樣為我們中國指明了一條路,他們的作用是一樣的。當時只是浮于文章的表面沒有很好的思考文章的延伸意義,需要在課后多讀一些書多掌握一些知識。
自己的肢體語言用的還不夠,需要多鍛煉一下。
優點:課堂上鼓勵性的話語用的較多如“好”“很好”“對”“可以”,大多數同學都能照顧到,時間的分配上還可以,學生發現了問題一般靠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進行解決,鼓勵他們觀察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區別記憶。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5
傳統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這樣的教學,教師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而且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低效教學。而我校在實施“數字化下的個性化”教學,開展“備學——交流——提升”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使課堂教學真正達到了高效。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按學習導航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讀懂其中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充分的品讀,體會詩歌的美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
我還注重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根據理解充分地說,先在小組內說,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進行拓展提升。在本課中我重視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知道溝渠里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在最后,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并培養學生學會課外搜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并且讓學生仿照詩歌的形式寫一寫,說一說。
這節課我在有限時間內,采取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并制訂了相應的課堂評價量規,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6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并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
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進行“忠”和“盞”的教學中把它們與句子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拓展延伸到“除了課文中所說的忠實的向導以外還可以說忠實的什么”,“北極星是盞指路燈”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等。在學完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后,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像課文中所寫的那樣再說一段話,給學生充分的語言訓練時間,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多媒體簡化并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
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伙伴合作讀、接龍讀、范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松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4、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不足:在對第5小節“溝渠里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為什么?”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沒有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部分學生還是沒有弄明白。如果能在學生匯報時適時的利用多媒體演示,教師相機用語言來進一步說明,我想這個難點便會迎刃而解。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7
五月三號是家長開放日,我執教的是20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因為是家長來聽課,這課跟平常的教研課側重點有所不同。每個家長都盯著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老師叫到而且回答精彩得到老師的滿意,所以我把答題的面撒得很廣,盡量叫到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了解盡可能讓每一位回答的同學滿意地坐下,即使讀一個詞語也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在生動形象的語言中,向我們介紹了太陽、北極星、大樹和積雪四種大自然的指南針。但的科學性、知識性都非常強,處理得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如何讓孩子們覺得大自然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
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可以簡化并突破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極星,我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后,使學生認識了北斗七星,再找到北極星就容易了。
最難的是第五自然段的積雪這一天然指南針,溝渠里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受前面知識的影響,大家一致認為是南邊化得快。真是如此嗎?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里的積雪,由于被溝渠的壁擋住了,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畫面,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么高山上的積雪呢?我再出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們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里的不同之處,然后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最后,把南邊和北邊放進課文里讀一讀,印象就深刻了。
2、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先理解“忠實”“向導”的意思,為什么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聰明的小朋友馬上說出了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是不動的。在通過理解太陽怎樣幫助我們指點方向中,我運用做“小詩人”的形式,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
學完“大樹來幫忙”,提示學生:植物生長需要陽光,陽光充足的地方,植物就長得快,長得好。根據植物生長的特點,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當出示果子、樹皮、年輪后再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段話,學生說得還真不錯:“年輪疏的一面是南邊,年輪密的一面是北邊”“樹皮光滑的一面是南邊,樹皮粗糙的一面是北邊”。這樣就讓學生在交流中實現資源共享,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1、詩歌的教學應更強調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由于本課知識難點較多,我重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指導。
2、備課時預設不足,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從課堂上來看,不少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方向感,如我們的學校朝哪個方向就不知道。我應該在上這課前讓孩子查找有關的資料,了解北極星、觀察大樹的枝葉特點,以及陽光下的影子變化等,現在這些我就作為課外延伸的作業了。
3、課堂上缺少合作學習。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需要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果今天沒有家長來聽課,我會嘗試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探究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生一開始不可能獨立進行研究工作,需要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還是選擇較為“保險”的教法。
課堂中的不確定性,是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而這恰恰是教學的魅力所在。教了那么多年的語文,回過頭來想想這課是越來越不會上了。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8
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
在語文課堂里,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因此,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學習“自信”的名言,教師充滿激情,飽滿真摯的情感去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如:教師的語言富有激情,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特別是重視學生的人格感化,像“自信地夸夸自己”、“機會屬于自信的小朋友”、“真是一個愛學習愛積累的小朋友”、“團結的力量就是比個人的力量大啊”、“請沒有發過言的同學一起來讀一讀”等等。
使學生始終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滿科學性與知識性、秀麗有趣的小詩,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對大自然充滿向往與探索的興趣?這是我備課時一直考慮的問題。本課的教學有三點自己比較滿意:
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本詩是寫自然科學常識,要讓學生邊讀邊想,讀懂其中的科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大膽放手,將理解課文內容的機會交給學生,用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我對課文的講解、分析。首先,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會怎么辦?”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匯報等形式,學習課文中的四種方法。在小組學習時我及時巡視指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學到的方法,并找到相應的段落再讀,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話或書中的句子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學習之后,我又引導學生集體匯報、進行總結。如學習大樹一節:學生說我知道大樹也能告訴我方向。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枝葉稀的一面是北方。我又問:“為什么會一面稠,一面稀呢?”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理解,從而也更進一步理解了課文所蘊含的知識。
二、利用簡筆畫,突破難點。
溝渠里的積雪怎樣給我們指引方向,教材只給我們說“看看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到底哪邊是南,哪邊是北,卻沒有幾個學生清楚。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采用了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我畫了一條溝渠,里面一面的雪多,另一面的雪少,請學生判斷到底哪面是南,哪面是北,并說明理由。剛開始,不少學生認為雪多的一面是北,少的一面是南,理由是太陽在南邊,把南邊的雪曬化了。只有一名學生認為雪少的一面是北,雪多的`一面是南。此時我沒有急于給學生一個準確的答案,而是讓他們再讀課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沒有改變。孩子們再次思考,但仍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此時,我在溝渠的一邊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請學生再來判斷。這樣一來學生馬上明白了,原來積雪多的一面是南方,而積雪少的一面是北方,因為溝渠的邊沿擋住的南邊的太陽光。為了考察學生是否真的明白,我又畫了一座小山包,一邊積雪多,一邊積雪少,請學生判斷方向。這次學生馬上明白了積雪多的是北房,積雪少的一面是南方。接下來我又畫了一條寬寬的街道,兩邊是高樓大廈,請學生判斷是街道南邊的雪化得快,還是北邊的雪化得快。學生經過認真思考,也很快給出了答案:街道北邊的雪化得快,街道南邊的雪化得慢。
三、巧妙延伸,拓展激趣
學完全詩,在拓展環節我提出問題:“除了課文中介紹的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天然指南針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秘,也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培養學生學會課外搜集資料的興趣,更訓練了學生的語言。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0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并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良好。
由于小學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我以游戲為載體,引導學生學習了生字詞,同時在課文學習過后加入了挑戰:看圖片找方向。利用巧妙的語言將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起來。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穿插字詞教學,做到詞不離句,讓學生從字到詞,從詞到句逐步理解到運用。在理解“溝渠”一詞時,我并沒有乏味的說教,解釋。而是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理解,再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做到了圖文結合。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發散了思維,還理解了詞語。在“盞”字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學生很快的辨認出這個字的書寫要點。還有在課堂中隨時糾正學生回答問題的不完性,培養他們從小就要有說完整句子的.習慣。
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極星,利用課件講解方法后,我讓學生在圖片中找找北極星,這就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了實際中。在教學第五小節時,學生通過討論、畫圖的方法知道了溝渠里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最后,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并培養學生學會課外搜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這節課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同時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堅信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做得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1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學習溝渠里的積雪怎樣為人們指點方向的時候,我還真就“迷了路”,不能為孩子們“指點迷津”。
在理解第5小節“溝渠里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為什么?”時,這個問題的處理出現了知識性的錯誤,給孩子們講成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是北面,孩子們很相信老師,當時并沒有質疑。下午做練習時,我請一名同學說說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指點方向的?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著點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說:“老師,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么會是這個答案?我心想:書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怎么會搞不清楚呢?怎么會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為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光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打開書仔細地看著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快、慢”對“北、南”。這時有些孩子也反應過來了,開始小聲嘀咕,孩子們眼睛里的迷茫讓我愧疚、自責,怎么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呢?鎮靜下來我連忙說:“果真如他所說,是老師講錯了。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這時的我是既為孩子的聰明感到高興,也為自己備課時的盲目自信汗顏。
課下回想課堂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景,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備課時對文本重點難點的把握不到位。
二、上課缺少精心的準備。上這課必須要準備課件,“溝渠”、“北極星”、“指南針”學生不了解,要出示圖片,并補充有關北極星的知識。沒有了制作課件的時間,只拿著一本書進課堂。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講,尤其是對于孩子們不了解的事物,直觀演示是必須的。
三、備課時預設不足,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從課堂上來看,不少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方向感,對于常見的事物熟視無睹,自然知識貧乏。
四、在上這課前,應該讓孩子查找有關的資料:了解北極星、觀察大樹的枝葉特點,觀察大樹在陽光下的影子變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2
今天處里搞活動,由我執講《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課,剛開始備課時感覺無從下手,因為這是一首科學性、知識性很強的詩歌,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上成常識課。經過查閱各種資料,終于有了頭緒,最后我把它看成是一首文字秀麗,同時包含豐富自然知識的兒童詩。讓孩子通過學習,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秘。
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很弱,雖然在數學課上學過辨別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課的實際生活中的立體感知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我把“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是“啟發學生孩子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為,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從生活走入文本,再從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機結合。我想,這樣就是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吧。
這篇課文是以詩歌形式出現的,朗朗上口,淺顯易懂。但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時間短,如果只是老師在枯燥地講解,勢必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而且,課文中出現的天然指南針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與現實生活是有距離的,為避免枯燥乏味,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多形式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和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把整堂課貫穿于送迷路的小白兔回家,經過重重考驗,通過闖關拿寶藏里的鑰匙,給小白兔指點方向。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欲望,在學習中激發他們的愛心,又能在整個故事中學到知識。
低年級的小孩子畢竟認知能力有限,需要老師的“引”和“導”。有時,老師交給他們書寫生字的筆順和要點,也有一些孩子不會規范書寫,書寫時很隨意,生字指導也就極為重要。在教學中我有針對性地選擇有代表性的字來指導識記和書寫。比如我在指導書寫“慌”,讓孩子自己發現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地方,孩子們會很認真的指出要注意左窄右寬,亡字不要加點,一豎要寫在豎中線上等等,讓孩子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孩子感到學習生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這樣,孩子們就能識記的牢,書寫的`對。孩子是最樂意當“小老師”的,所以,在孩子們書寫完之后,我設計了讓孩子們同桌互相檢查書寫,寫的好的給他獎勵一個星星,寫的不好的給指出不足的地方并改正。在平日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引導孩子在積累詞語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所以,在每每遇到一些詞語時我都會進行拓展,讓學生把這些詞與生活相聯系,再靈活地進行詞語搭配,最后用這些詞進行說話。
這已是二年級的下半學期,為了更好地與中高年級接軌,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讓孩子們練說,練筆。在這節課,我也力求體現我的教學設想,讓孩子走入文本,換位體會。我想,孩子們能在趣味無窮的語文學習中領會到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奧秘,增強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為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生活中獲得知識可以幫助理解文本,文本中學到的知識更有利于生活。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3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介紹自然常識、拓寬學生視野的課文,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氣,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于小學生來講非常有趣。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把我們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接受信息;人腦并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對信息的解釋。因此,本課以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悟,以朗讀為突破口,這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具體操作步驟為: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細讀品位,突破難點;感情朗讀,突出重點。同時,我運用課件簡化并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4
教學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我才徹底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那么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就看教師如何去把握課堂了。可以這么說,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的方向,這堂課才是孩子們真喜歡的課!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為人們指明方向的?這時張彬彬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而吳金澤同學卻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當時我心想:課本上不是已經描寫得很清楚了嗎?怎么會不明白呢?”然后我就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為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吳金澤同學說得很對,真是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立刻就有學生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興,終于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同時我也為自己在寫教學設計時的不仔細感到很自責。這節課正是由于學生的提示,我才沒有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15
執教的班級是xxx校二年級xx班,這個班級的學生比較多,之前沒有對這個班級做過詳細的了解,所以這次上課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掌握好。個別學生學習起來還是很吃力,對他們的關心似乎也少了點,這一方面還需要拿出多一點時間關注,引導學習吃力的'孩子。
這堂課對于引導學生讀書上欠缺了些,這篇課文是詩歌形式的,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除了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天然的指南針外,應該多引導學生讀書,從讀中感悟大自然中這些天然的指南針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比如第二小節,講太陽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中午的時候他在南方,地上的樹影正指著北方。這一小節,我在處理上只是引導學生觀察了圖片中的方位,自己范讀了一遍,一帶而過,顯然對于學生照顧少了,學生啟而不發。
這次上課的收獲是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充滿感情的文字中學習,找到快樂,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這樣就會學的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相關文章: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02-2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集合]02-2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通用)02-2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回顧03-0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反思實用(15篇)06-02
《太陽,你是粉刷匠嗎》反思05-27
(精選)《太陽,你是粉刷匠嗎》反思7篇05-27
你就是你作文08-12
你還是你作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