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狼圖騰》后感
讀《狼圖騰》后感 篇1
《狼圖騰》一書出版已久,聲名遠揚,此次借客戶經理培訓之機得以好好拜讀。全書以狼為敘述主體,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內蒙古大草原的狼群故事。讀完全書,相信很多人都會對狼這一物種產生改觀,也許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悼念逝去的游牧文明,宣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一名銀行人,我在讀罷《狼圖騰》后,不禁深深地被狼這一物種的魅力所深深折服,作為一名沖在一線的營銷人員,我認為從狼,或者更準確地說從狼群身上,我看到了團隊精神的閃光點,看到了營銷的精魂所在。
團隊精神在現今的基層機構管理中可謂是重中之重。如何帶好一支隊伍,順利完成各項指標是我們基層管理者的首要考量。《狼圖騰》向我們展現了何謂完美的團隊精神:草原狼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其頭狼擁有天然的領導地位,以頭狼為首,其他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發起攻擊時默契配合,有的放矢,先耗盡獵物的體力,再在其體力不支時猛然發起致命攻擊,以最小的火力取得最大的勝利,此乃狼群狩獵的不二法則。聯想到日常工作中,我們銀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柜臺負責銀行業務的開展與基礎客戶的維護,海量的客戶由他們負責把手,大堂經理和客戶經理則負責深挖中高端客戶,這部分客戶對銀行來說至關重要,大量的分潤由其產生,而網點負責人則是團隊中的“頭狼”,近段時間主要營銷什么,向哪個群體營銷,如何做好先期鋪墊工作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就像是一場捕獵,領導者精準布局,團隊成員高效執行,方能將獵物一網打盡。
由此,我認為,在現在的團隊精神建設中,我們要大力提倡狼性精神,何謂狼性精神?在我看來,狼性精神就是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就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就是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隊伍的士氣提振了,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了,那么這只隊伍也就不會差到哪里去的,思想一致行動自然也會一致。精神士氣受到鼓舞了,執行力也就必須實打實的做到。在《狼圖騰》中,頭狼命令一旦傳達,其他狼立刻不打折扣的去執行,倘若都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那這支隊伍的`效率也是低下的。當然,這對領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要求我們在做出決策時必須高瞻遠矚,從大局出發,從團隊的每位成員特有的個性出發,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每一位成員才會在團隊中找到適合的位置生根發芽,茁長成長。團隊的建設離不開每一個成員,每個成員又因為團隊的力量從而得到了更好地鍛煉與發展,以此良性循環,隊伍建設才會越做越強。
綜上,期望一本《狼圖騰》,不僅能讓我們享受閱讀經典的快感,也能讓我們重新正視團隊的力量,相信1+1>2的奇跡!
讀《狼圖騰》后感 篇2
很久之前讀了小說《狼圖騰》,被書中神秘、睿智、勇猛的草原蒼狼深深地吸引。最近得知該書被改編拍成了電影,甚是期待,于是便與同事一起去電影院共享《狼圖騰》的精神盛宴!
這部電影聚焦于狼的另一面,客觀形象地為大家展現了狼性。
在世俗觀念的影響下,我一直認為狼是徹底的冷血動物,但影片中的一幕讓我發現狼也有溫情的一面。人們趁母狼出去捕獵時爬到狼洞摔死了狼崽,捕獵回來的母狼發現被摔死在洞口的狼崽后,在洞口無助地徘徊,對著天空發出了凄涼的哭嗥。那幽怨、孤獨、固執于親情呼喚的仰天哭嗥響徹大草原,是一位母親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的衷腸、最動人的戀曲,那畫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電影里的狼群像是一支組織嚴密、英勇善戰的軍隊,每匹狼都是驍勇善戰的將軍,不僅有勇有謀,而且有極強的忍耐性。
在捕殺黃羊的時候,它們在草叢里足足等了幾個鐘頭。因為它們知道,黃羊吃飽后是跑不快的,而且警惕性也是最低的,這才是下手的最好時機。在黃羊飽食后,狼群以閃電般的速度發起攻擊,迅速置對方于死地。不得不佩服狼群善于伺機而動,假如不能忍耐那幾個鐘頭,狼群即使取得了勝利,也難免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當人們把狼的食物全都搶走后,狼群開始向他們的羊群發起了報復式的襲擊。人們把羊圈養在很高的圍墻之內,根據對狼的了解,他們堅信狼根本翻越不了圍墻。事實也確實如此,狼一開始是爬不上墻的。但是,它們沒有輕易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最后終于翻越了圍墻。令人驚奇的是,其他狼在羊群里廝殺的時候,圍墻上竟然還有只狼在放哨。進入圍墻里的狼以閃電般的'速度咬死最多的羊,又以驚人的速度填飽肚子。待人們發現羊群被咬時,狼群又以最快的速度把咬死的羊堆到圍墻入口,以爭取時間安全撤退。
初春小草發出嫩牙,人們把馬群趕到了遠方牧草茂盛的地方。西伯利亞寒流襲來,刮起了龍卷風,下起了大暴雪。這時馬倌已無法掌控馬群,驚慌失措,馬群也開始陷入混亂。而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每一匹狼都精神抖擻,眼睛發出惡狠狠的綠光,死死地盯著這堆美味的食物。當馬群完全失控時,狼群發起了最猛烈的攻擊。經過一段時間的廝殺,狼群將馬群逼到了湖里,最終幾千匹馬竟被幾十條狼全部殲滅!
對于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來說,居無定所就是在保護草原。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漢人來到草原開荒蓋房,破壞了草原的和諧,人類越獄,開始攻占屬于他們的領地,草原狼是他們的頭號公敵,在那一時期,草原狼幾乎絕跡。
看完《狼圖騰》我感到特別震撼,狼的很多戰法充滿智慧,令人難以置信。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它們善于在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動時出擊,迅速置對方于死地。最值得稱贊的是戰斗中的團隊精神,它們甚至不惜為了集體的勝利犧牲自己。這樣殺傷力強大的戰隊,怎能不令對手恐懼。
狼的團隊精神一直在商業戰場中為人們所稱贊,也是在工作中團隊推崇的寶貴精神。前一段時間,看到公司有一面墻上畫了一幅關于狼的水彩畫。畫中的七匹狼精神抖擻,兩只眼睛露出警覺而深邃的光,好像隨時準備戰斗。畫上寫著“彼此忠誠,相互信任,歐菲光狼隊精神!”。看到公司以這樣一幅畫激勵大家,我很震撼也很受鼓舞。
公司正在快速發展中,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我們每個歐菲人都應該將狼性釋放出來,拿出草原蒼狼的野性和戰斗力,在工作中與團隊協同作戰,發揚狼的團隊精神。如果公司能再多幾支“狼隊”,那么公司“成為世界范圍內受人尊敬的高科技企業”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許多許多的美德,例如善良,淳樸,勤勞,勇敢,踏實,勤奮,可是退一步說,這是美德,是不是有點像羊的性格呢?我們再來看看當今發達國家民族的性格吧,例如歐洲美洲人的性格——因為他們臨海,喜歡冒險,喜歡闖蕩,喜歡刺激,而這些性格是不是有些像狼的性格呢!有句話說的好,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成敗,那么,我們中華民族在二十一世紀中,想要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頂端,那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是學習下狼的性格,學習一下狼的勇敢,一下,狼的團結,學習下,狼的堅韌呢?我想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繁榮富強!
讀《狼圖騰》后感 篇3
最近,我又拿起了我曾經喜愛的一本書《狼圖騰》,回味了在那遼闊的大草原上發生的種種事情,令我流連忘返。
《狼圖騰》是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題的小說。小說由十幾個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精確地寫出了狼的每次布陣、偵查、伏擊、奇襲等戰術,揭示了蒙古族對狼的尊敬。
人們敬畏狼。人死后尸體放到草原上,讓狼吃掉,靈魂才能升天。才能去見騰格里。
然而為了生存,人們又與狼斗智斗勇。就在這打打殺殺中凸現了狼的智慧和人的勇猛。狼的智慧過人,它們為了獵取食物能做出詳細、周密的部署,而且絕對服從頭狼的指揮。有著很好的團隊精神。
如,一夜之間羊圈里的羊全都被狼咬死。人們驚詫了,因為圍墻特意為了狼來偷羊吃建的很高,狼是不可能跳進來的,難道有“飛狼”?這個消息瞬間在人群里傳開了,每個人都人心惶惶,擔心哪一天“飛狼”來光顧自己家。睿智的畢利格老人不相信有“飛狼”,于是就到現場查看,發現了根本不是“飛狼”所為,而是狼一個踩著一個作成“狼梯”一個一個蹬著它的伙伴跳進羊圈。回來時也用這個辦法,為了讓最后一只狼能回來,它們把死羊摞高,讓它跳出來。
聰明的'狼從不貪心,獵物時只吃個半飽。為了讓自己能夠很快的逃生。狼被獵人的夾子夾住腿,他會自己咬掉腿。逃跑。寧愿站著死,不做別人的俘虜……
因此,請我們把狼留住,把草原留住,把草原文化留住,來維持大自然的平衡,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讀《狼圖騰》后感 篇4
讀《狼圖騰》有感余江南在我們平時的印象中,狼都是狡猾、貪婪、殘忍、丑陋的化身,多少美麗的形容詞都給了其他猛獸,如老虎也獵殺動物,也吃過人,大家卻說那是王者風范,威風凜凜,高大威猛,五彩斑斕??而留給狼的詞匯就沒有這么好聽了,什么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這對狼也許是一種歧視!它的存在也只是為了襯托虎豹們的勇猛。就像一部電影,它永遠只能做配角。最近我拜讀了姜戎的《狼圖騰》,徹底改變了我對狼的看法。從翻開第一頁起就被這本書給深深的吸引了,書里的前幾段文字就把我帶進了無際的額侖草原,讓我和那里的人,那里的狼,那里的一切親密接觸,身臨其境般。于是,平生第一次為了一本書而足足連續看了兩天,也不覺得累,也不覺得饑渴,全神貫注,像是著了魔。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書中作者對狼圖騰精神的闡述:智慧、頑強、忠誠、團結無私、充滿個性、不卑不亢??使我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受到了更大的觸動。我越來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甚至有點愚昧。狼對人類的教導卻是永遠無法被湮沒的。
狼是智慧。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致的觀察,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斗力的黃羊而擊其余部分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
拍案叫絕,贊嘆不已。這動靜之間,無不體現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在書中我們還看到狼為了其他的同伴能夠吃到羊,而甘做梯子,讓其他的狼從自己的背上“飛”入羊圈而自己先看著,這就是一種犧牲精神,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狼是有耐性的,是頑強的。狼在打擊捕獵行動中絲毫不對自己的任務感到厭倦心煩,相反它們從不毫無目的地追逐或騷擾獵物。看上去他們好像只滿足于做觀察者,實際上卻在對追捕的獸群中每個成員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加以綜合分析。黃羊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動物,連狼都不及它。有時候,一條狼為了追一只黃羊,都能追得吐血。但是,黃羊依然是狼的食物來源,這就源于狼的耐性。通常來說,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只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臥下睡覺,這會狼也不動它。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處死等。天一亮,黃羊憋了一夜的尿,跑不動了,狼瞅準機會就沖上去猛追,這樣,獵物便到手了。狼所具有的這般耐性,令人嘆服,也值得我們學習。正如書中畢利格老人所說的“天下的機會只留給有耐性的人和獸。”當搬遷時,小狼寧愿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我想,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動物,之所以只有狼獨存,原因就在于此吧!
狼是忠誠的。卡爾 . 門尼格曾說過:“忠誠并不意味著你說的我都同意或者我相信你總是對的。忠誠意味著我與你有共同的理想,而且求同存異,肩并肩為之奮斗,對對方的信念、信任、堅貞和友愛
從滿信心。”而再也沒有哪一種哺乳動物能比狼對它的家庭、團體或社會組織傾注更多的熱情。狼群的成員們共同獵食以確保集體的存活,然而他們還玩耍、歌唱、睡覺、扭打并且相互保護。狼生存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狼群的生存。狼群中每一位成員都參與撫養和教育狼仔。每位成員都各司其職,為狼仔提供食物、棲息地、訓練和保護。因此整個狼群都認識到年輕一代是他們的未來。
狼是有個性的。在深夜,沒有哪一種聲音比狼群異乎尋常的`音樂般的嚎叫更陰森、凄楚、可怕而又動聽的了。狼那極富樂感的嚎叫使我們仿佛置身于數十匹狼的包圍之中。事實上,一個狼群通常也不過五至八匹狼。之所以聲勢浩大,奧秘在于狼很注意不模仿同伴的聲音,不重復其它狼的聲調,且樂此不疲的嚎叫。每匹狼都有一個獨特的音調并尊重狼群成員的特色。有趣的是,這種對個體的尊重反而強調了整體的真正一致。他們是一個整體,又是各個不同的個體,個體的獨特恰恰顯示了整體的強大。狼群奏出的交響樂使它們顯得比所有狼發出同樣的聲音的情況更令人生畏。我想,人類的組織和家庭更是如此,如果其中的每個個體的個性不是被扼殺而是被大加贊賞,那么他就更令人敬畏。通過表現個體的獨特性以及尊重、鼓勵其他成員表現自我,整個集體定會變得更強大而令人敬畏。
狼是團結、合作的,具有團隊精神的。一條狼是一個優秀的單兵,而一群狼就成了一支牢不可摧的特種部隊。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群狼便會排山倒海,勇不可擋。即使是它們被牧民和獵狗圍困,四面楚歌,
它們依然鎮定自若,陣形不亂。如果單打獨斗,狼絕不是虎、豹的對手。但在廣袤的蒙古草原上,狼卻輕易擊敗了這些競爭者,將所有的猛獸逐出自己的勢力范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那是因為狼更加依賴群體的力量。就像書中描述的那樣,狼群有嚴格的戰術和紀律。在戰斗中,每只狼都有自己的任務,任何狼都不能擅離職守。整本書中,發狠報復的狼對馬群的廝殺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情節。由于外來人瘋狂的掏狼崽、打狼,在一個大風雪天,狼來報復了。在狼王的指揮下,狼群發瘋了,發狠了,整個狼群孤注一擲,用蒙古草原狼的最殘忍、最血腥、最不可思議的自殺性攻擊手段,向馬群發起總攻。一頭頭大狼,特別是喪失狼崽的母狼,一口咬透馬身側肋后面最薄的肚皮,受驚的馬為了甩掉狼,會發瘋地用后蹄蹬踢狼的下半身,一旦踢中,狼必然骨斷皮開,肚肚破腸流。但,馬的這一舉動無疑給狼牙狼身加大了撕拽的力量,有可能被猛地撕開肚皮,置自己于死地。一條被馬蹄踢破腹部、餓瘋了的公狼,爬向倒地未死的馬,撕咬著??只要它的嘴還在,牙還在,它就不管自己有沒有肚子,照吞不誤。這是狼在臨死前最痛快最慘烈的最后一次晚餐。被殺的馬群和自殺的狼群,都在凄慘絕望中顫抖。
而在平時,在廣闊無垠的曠野上,一群狼踏著積雪尋找獵物。他們最常用的一種行進方法是單列行進,一匹挨著一匹。領頭狼消耗體力最大。最為開路先鋒它率先沖開一條雪路,以便讓后面狼保存體力。領頭狼累了,便會讓到一邊,讓緊跟身後的狼接替他的位置,這樣他就可以跟到隊尾,輕松一下,家精蓄銳,迎接新的挑戰。
狼不僅僅與同類密切合作,還可以與其它種類和睦相處,并整合資源共享利益。如:烏鴉富有動中觀察的經驗,但他們發現一個受傷或死掉的獵物時,通常會向報信者一樣,把狼和其他烏鴉引到現場,狼可以撕開獵物的表皮,于是就為大家提供了足夠享用幾天的美食。狼有時會鬧著玩的撲向狡猾的烏鴉,烏鴉有時也會在狼進食時啄他的屁股。
我想,狼的這種團隊精神,在于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敢于戰斗、敢拼能贏的氣概共同鑄就的強大合力。一個優秀的部門、單位,必然擁有一個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團隊。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必須有人負責居中調度,有人負責對外聯絡,有人負責后勤保障,有人負責現場秩序??只有大家各盡其責、密切配合,各項工作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最終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反過來,如果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人、協調不妥當,那么很可能有了事情,大家不知道如何做,更不知道誰去做,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如果一個部門、單位的干部職工能夠像狼群一樣團結協作,形成一個上下齊心、堅定頑強的工作團隊;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清楚個人和團隊的共同目標,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在團隊中的作用,放棄個人主義思想,認識到任何個人脫離團隊都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將個人發展與團隊發展有機地協調統一起來,那么這個團隊所能迸發出的執行力和戰斗力,一定要比團隊成員個體能力之和大得多。“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團隊的力量是智慧的相加,建設好的團隊文化既是一種戰略,更是一種責任。
讀《狼圖騰》后感 篇5
<<狼圖騰>>這本書已經熱了一年多,現在才寫評論有些晚。因為我對時下流行的商業炒作總是心懷疑慮,直到發現很多人都讀過,才決定也去一讀這本媒體盛贊的“奇書”。于是一些想法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首先,作為一本小說,本書的文學性實在不敢恭維。其實既然作者不夠專業,善良的普通讀者完全能夠理解并原諒其寫作技巧的拙劣。然而,作者無法將意圖表達的觀點融入故事情節中去,便每每在一段描述后,插入大段議論,手法簡單到只能用“甲說”、“乙說”,“甲又說”“丙插話說”之類的語句來表現,實在業余之極。小說不是論文,這些大段的生硬說教,粗暴打斷讀者的連貫閱讀,以作者的觀點強行代入讀者的思考,閱讀時的樂趣與思考權利蕩然無存,即使作為普通讀者也無法忍受。然而,作者仍然無法完整清晰闡明他的觀點,只好在最后親自代入主角,開講一堂偽學術報告---之所以用偽字形容,實在是這篇文字不過貌似有學問的學術報告罷了。這種文體也能當作小說發表,我多少理解了中國現階段小說不景氣的原因。在我看來本書更象一部論據過于冗長的學術論文。
如果抽掉作品中的論文部分,此書倒也勉強可稱作一部描述草原風情的好小說。說勉強,是因為該書的文字水平一般,讀完全書,作者極力贊美的.狼不但沒能感染我,反而影響了這種孤傲動物作為一種象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看在小說的情節不同尋常,就算作好小說吧。書中傳遞的草原風土人情是否真實倒無所謂,情節是否真實也不是評價小說優劣的標準,至少可以當成奇幻類小說閱讀。
而小說中人物的塑造則面目模糊甚至虛假。先看作者著力刻畫的蒙族人物。全書中的第一智者畢利格老人,一望而知只是一個象征符號,作者硬生生編造出來的一個用于說教的工具罷了,具體原因非我這完全業余的普通讀者所能說明,只要有閱讀過幾十本小說的經驗就能感覺到。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么智慧的老人存在,但作者把他作為一個小說人物則塑造的很虛假。既然只是一個沒有文化、奴隸出身的人,怎能時刻都在與主角進行漢蒙文化比較的討論與交流,說出那么多睿智的話呢?勇士巴圖在馬群保衛戰驚鴻一現后,便沒有什么戲分了,此人塑造的虎頭蛇尾。本來我一直以為可以在后文看到有關他的更多更精彩的故事,然而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小說這個完全讓人出乎意料的情節倒是有些歐.亨利的味道啊。其實作者完全可以通過對他的描寫表現蒙族人民的勇敢彪悍、豪放坦蕩等等優點,而不是一味干巴巴的大唱贊歌,這才叫小說手法。只有嘎斯邁與巴雅爾兩人雖然戲分不多,卻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至于小說中的漢族主人公,則形象蒼白平面,在本書描寫的年代里沒有感覺到起伏變化,不象知青,更象一名老成的文化比較學學者。
【讀《狼圖騰》后感】相關文章:
讀《童年》后感03-11
讀《論語》后感03-16
讀《匆匆》后感12-12
春讀的后感08-05
讀《竊讀記》后感10-18
讀格列佛游記后感11-26
讀《草房子》后感11-07
讀《藍鯨的眼睛》后感11-07
讀《生命生命》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