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假期讀一本好書1000字(通用20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在眾名人的成才的過程中都少不了書。讀書既能開闊我的眼界,又能陶冶我的情操,還可以讓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小學生不得不讀一本好書,這次我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假期讀一本好書1000字(通用20篇),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假期讀一本好書1
書,是美麗的春天,當萬物死氣沉沉時帶來蓬勃的生機;書,是跳動的火苗,給寒冷的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在書的海洋中,有著許許多多值得人細細咀嚼,慢慢品味的好書,而《明朝那些事兒》正是這些書中耀眼的一顆星。
我第一次看到這套書時,發現竟然整套書連一幅插圖都沒有,頓時覺得肯定是一套枯燥乏味的歷史書。但我無意間看到封面上有一個紅印章,上面寫著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我頓時十分奇怪,怎么可能會用大白話來敘述歷史呢?
想到這兒,我非常好奇,便立刻開始閱讀這套書。我原本以為我會像看別的歷史書一樣,翻了一兩本就會厭煩,直接不看了。但沒想到這道其貌不揚的歷史書,竟然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看了第一部《洪武大帝》,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第二部《萬國來朝》翻閱,讀完了第三部《妖孽宮廷》,就開始翻箱倒柜地尋找第四部《粉飾太平》在我剛剛開始閱讀時,腦海中始終有一個問題,揮之不去:為什么這些看起來那么普通的書,卻擁有那這么大的魅力,能讓人讀得這么入迷呢?直到我把整套書全部讀完后,才徹底明白了:是因為這本書的'語言太幽默風趣了!當年明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轉化成了普通人說的大白話,令人一聽就懂,還添加了一些合理而幽默的小情節,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也很強,內容都出自像《明史》、《明實錄》這樣的正史,沒有野史里那些雜七雜八的片段。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的一個貧窮困苦的農民家庭,還由于饑荒,家中親人相繼死去。然而困境反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內心變得十分堅強。最終推翻了腐敗的元朝,建立了明朝。
于謙,只是一個文臣,卻能在國家遭受危機之時挺身而出,幾乎憑借一己之力保住了京城,背后人稱頌。
李東陽,一個正直的人,由于奸臣當道,他迫于時勢只能默默隱忍多年,受盡白眼,甚至還被同窗好友訓斥,最終聯手楊一清和張永,擊敗了奸臣劉瑾。
戚繼光,運用自己多年苦讀而得來的的兵法,創立多種戰斗陣型,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像這樣光明磊落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都在為我們后人講述著無數動人的故事。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但這些鮮活的生命與神秘的故事,永遠會被歷史銘記!聽了我的推薦,你們是不是也心動了呢?那么就趕緊讀一讀這本書吧!
假期讀一本好書2
近期,我拜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我有未讀其書先聞其人的感覺。
我深深地被主人公那超人的堅強毅力和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所打動。海倫·凱勒一生88個春秋,卻有87年是在無光、無聲、無語中度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克服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難,考取了哈佛大學雷德吉利夫學院,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
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一生中的短暫一瞬。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人,無非是在燈紅酒綠的舞廳中度過,或是漫無目的地游玩著,他們追求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而目前青少年學生中也有這么一些人,他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擁有舒適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但他們不是去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點苦,把學習當成一大苦差事,整天東游西逛,無心向學。對于學習,他們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勤奮學習,努力拼搏,而是哀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現在的社會是高科技發展的社會,是人才濟濟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的。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她還能用自己殘疾的身軀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聞名于世的書。而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奮斗,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去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海倫·凱勒說過:“身體上的不自由終究是一種缺憾。我不敢說從沒有怨天尤人或沮喪的時候,但我更明白這樣根本于是無補。因此我總是極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腦子不要去鉆牛角尖。”是啊,為什么有許多人不能像海倫·凱勒這樣樂觀對待,只是自暴自棄呢?!
對于海倫·凱勒,想想自己,四肢健全的人很難體驗到殘疾人的痛苦。只有聾人最珍惜聽覺,只有盲人最向往光明,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往往失去了才覺得珍惜。海倫·凱勒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熱愛生活,用“心”去體味生活。我們應該像海倫·凱勒那樣,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在順境里珍惜大好時光,面對逆境勇往直前。
讀完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不但讓我們增長知識,還能使我們看透人生,理解人生,感悟人生,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
假期讀一本好書3
《雙面獵犬》是由“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則感人的故事。
這本書的主人公白眉兒,是一只狗和豺的混血兒,它的父親是一只名叫洛皇的優等獵犬,它的母親是埃蒂斯紅豺群中一只名叫達維婭的年輕母豺。
白眉兒被豺王奧索爾趕出豺群后,決定投靠人類。它的主人苦安子是個酒鬼,經常唆使白眉兒去偷雞。被發現后,苦安子欲將白眉兒賣掉,卻被村長阿蠻星救出,成為了阿蠻星的獵狗。村子里又丟雞了,大家都懷疑是白眉兒偷的。但主人阿蠻星卻相信它,將它放走了。白眉兒為報答主人對它的恩情,在雪地里躲了七天七夜,終于抓到了偷雞賊——兩只紅狐,為自己洗清冤屈。后來,主人帶它去狩獵,它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立下戰功。主人把老黑狗脖子上的護脖移到它身上,這意味著把信賴和寵愛也一并移到它身上。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她白眉兒有三點值得我學習:一是忠誠,二是知恩圖報;三是它那鍥而不舍的毅力。
忠誠,形容狗再適合不過了。俗話說的好,窮養狗,富養貓。貓是嫌貧愛富之輩,只要自家斷了犖腥,便會不知羞恥地踏進別人家門。而狗和貓不同,狗只要認準了一個主人,就算你再窮,甚至無法滿足它的溫飽,它也不會離開主人,白眉兒對苦安子的忠誠一直到苦安子把它賣給狗肉販子的那一刻才結束。苦安子經常不給白眉兒煮狗食,白眉兒并沒有因此而離開他。
知恩圖報,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白眉兒知道阿蠻星對他的恩情比山還重,比海還深,因此在打獵中,他孤身一狗,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追猞猁,為主人獻上珍貴的猞猁皮。知恩圖報,連狗都懂,我們為什么卻做不好呢?父母供我們吃,供我們穿,而我們卻想不到感恩,還時常和他們冷眼相對。現在想想,真有點慚愧。我們現在坐在這明亮的教室里,有了安定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難道我們不該想想這幸福是怎么來的嗎?這些都是先輩們用熱血換來的啊!因此,我們更要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貢獻。
鍥而不舍,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支撐人們前行的精神。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白眉兒被懷疑在偷雞賊時,他忍住內心的痛苦,在雪地里呆了七天七夜,沒有食物,但它照樣忍了下來。最終,它抓到了可惡的偷雞賊,洗清了自己的冤屈,也為主人卸下黑鍋。這種精神,我們卻不易做到。在學習中一遇到難題,我就把它丟在一邊,對它不聞不問,極少能自始至終地解決難題。像這樣,一遇到困難就倒,又怎么能成大事呢?是白眉兒教會了我需要鍥而不舍的毅力。
白眉兒,你是一只優秀的獵犬,你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你身上,我懂得了很多,也學會了很多,因為你,讓我感動。是你架起我心中那道絢麗的彩虹,讓我對忠誠、感恩及堅持有了。
假期讀一本好書4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高尚的朋友。原蘇聯大作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法國大詩人雨果則說:“書籍是一種冷靜可靠的朋友。”,歌德甚至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
對這些格言,我有親身體會。我從三年級就開始堅持閱讀《小讀者》、《小愛迪生》,幾乎看完了它們的每一篇文章,還閱讀了大量小說,如:《魯賓遜漂流記》、《哈利波特》、《東周列國志》、《中華上下五千年》、《昆蟲記》、《海底兩萬里》等等。當我翻開一本書,就如同見到了一位良師益友,見到了一位高人。一個人靜靜地的讀著、思考著,我的心和我的身體都好像融入了書給予的時間,跨入了知識的海洋,傾心地聽朋友、高人講授,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當然,讀書要得法。古人說,讀書要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到,眼睛就看不仔細,心眼不專一,就記不牢,所獲得的知識就不會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宋代大詩人蘇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好的書,好的`文章,我一般要看三遍,比如,我看《哈利波特》,第一遍,我被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深深地打動,仿佛我也被卷入了哈利波特大戰伏地魔驚險的場面之中,不能自己;看第二遍,我被書中主人公哈利波特勇于面對困境、戰勝困難的機智和勇氣所吸引,被作者JK羅琳刻畫人物時入木三分的優美文筆所折服。看第三遍,我又明白了許多道理,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世界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邪惡。只要有一顆勇敢純潔的心,萬事都能成。
“書富如海,百貨皆有。”同學們,走進五彩繽紛的書的世界里去吧,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高人。當你郁悶時,可以去拜訪“幽默朋友”,讀讀《幽默與笑話》、《幽默大師》等是個很好的選擇,他可以讓你開懷大笑之后,讓你回味到人生哲理;當你閑著無事可干時,不如隨著你的“想象朋友”,和他一起到科幻、童話世界里遨游,或者讓“科學博士朋友”把你帶進知識的寶庫,在歡樂的同時,也獲取大量的科學知識。別忘了,知識可是智慧的結晶啊!
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能相互傾訴的人,你也許會吃驚地問:你能向書傾訴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能向他傾訴!這位朋友不僅僅是位朋友!而且是一位高尚的朋友!因為他不只是在你煩惱時給你安慰,還要在安慰你的同時給你講明道理,替你打開心結,使你真正擺脫煩惱。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我們一起走進書店海洋,和書交朋友,多讀書,讀好書,讀一本好書,就好像結識了一位高人!
假期讀一本好書5
晚風輕輕的揮動著純白的綢緞,為夏夜送來幾分清涼,手中捧著心愛的書本,心在那星羅棋布的夜空下飛翔。
一把把紅艷艷的油紙傘,如蒲公英帶著絨毛的種子在我的眼簾下粲然飄舞。油紙傘是爺爺送給奶奶的。爺爺說:他不會讓奶奶淋著一星半點的雨,一輩子都這樣,為她,為子孫后代遮風避雨。后來,爺爺去世了,只留下了油紙傘和對奶奶的承諾。奶奶對“我”十分疼愛,好像是在完成爺爺未了的心愿。在一次突如其來的洪水中,奶奶也與世長辭了,只有那把油紙傘和爺爺的不朽的諾言陪伴著“我”,帶“我”飛向了天邊的那片云彩。
我知道,油紙傘是一種象征。它象征著美、愛、親情、責任……小鎮的女人們看到的是美,爺爺表達的是責任,奶奶享受到的是愛,“我”依戀的是親情。往往是這樣,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份美好,在現實生活中,這份美好則要依附于一個實物,油紙傘就是一個實物吧!
捧著心愛的書,看著,看著,眼淚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淚眼中恍惚出現“冬瓜”與施詩揮淚告別的場面。接著,“冬瓜”便像天使一般飛向了藍天深處。
“冬瓜”原名叫呂尚書,和施詩是同桌。他們的關系十分要好,施詩經常帶巧克力給冬瓜吃。冬瓜呢?他每天放學之前都會把今天要寫的作業寫在一張紙上,然后交給施詩。因為施詩總是粗心大意,忘記或弄錯今天要寫的作業。正好施詩和冬瓜的座位間有一個小洞,巧克力和紙條可以從中穿過。就這樣,巧克力和紙條的一次次交換,小小的洞中竟已貯滿真摯的友誼。但一次意外奪走了冬瓜的生命,也打破了冬瓜和施詩之間的.寶貴的交情。施詩孤獨了嗎?不她明白,冬瓜沒有走,仍陪在她身邊,只不過她看不見他,但是,施詩每天放學后都能在座位上找到今天要寫的作業。
畢業典禮上,冬瓜真的出現了,只不過,他是來和施詩道別的,冬瓜必須得走了,因為他已不屬于這個世界。他已逗留了這么長的時間,只是因為怕施詩把今天要寫的作業弄錯了。
是否存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世界嗎?如果相信,它就會在那里,它和我們看得見的這個世界共同講述了一些故事,有點驚悚,有點怪誕,但絕對美好。我從來不知道,人世間的友情竟如此偉大,它可以讓人毫無私心的奉獻著,不求一丁點回報。但話說回來,你想擁有這份無私的友誼,你必須先無私待人,讓別人感受到你那無私的心。
書香馥郁醉人,書香恬淡靜雅,書讓我的心得以寧靜,書讓我的生活時刻充實。忽然,一顆流星劃過,感覺手中攥著什么東西。低頭一看,啊!竟然是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是書送給我的嗎?我自語……
假期讀一本好書6
《致加西亞的信》是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在晚飯后與兒子辯論時突發的靈感,哈伯德當即奮筆疾書完成了這本書,僅僅用了一個小時。此后一百年來,《致加西亞的信》被翻譯成不同文字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它在2000年被美國《哈奇森年鑒》和《出版商周刊》評選為世界最暢銷圖書第六名。
全書的中心思想是“工作的雙手、思考的大腦與愛的心靈”。也許這并不符合如今這個速食社會,當一切宣揚著“創新”時,我們過去信仰著的、遵守著的“敬業”、“忠誠”、“勤奮”的思想觀念似乎已經積滿了厚厚的灰塵,而作者哈伯德卻引導著我們重拾起這份觀念,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未來負責。下面,我就圍繞書中核心,從“勤奮、敬業、感恩”這三個方面來談下自己的感想。
《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一種觀點:“每天多做一點”。現在這個社會,太多人有著懶懶散散、漠不關心的工作態度,對自己的處境多加抱怨。而事實上,一帆風順不過是你美好的愿望,到達山頂的道路從來都是崎嶇不平。人生的冷遇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缺憾也是一種幸運。從美國中西部金色的.田野,到巴勒斯坦嫩綠色的古老疆土,那些留心觀察的人共享著一個同一個真理:四月雨帶來五月花。這一真理預示著光明會從黑暗中迸發,失敗是成功的入場券。蝴蝶在破繭之前是丑陋的毛毛蟲,參天大樹也曾經是低矮的樹苗。而你所能做的,應該是先盡人事,再聽天命,向著成功不斷進發。不怕走在黑夜里,最怕生命沒有陽光。
在《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中有這樣一句話,更為準確地表述為:“工作本身沒有貴賤之分,但是對于工作的態度卻有高低貴賤之別。每一個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要看他對待工作的態度”。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去做,一件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你也能從中獲得一些經驗與價值。2008年前后,北大才子陳生在廣州抄起屠刀的新聞一時間傳遍了大江南北,人們不禁議論紛紛。這洶涌而來的質疑聲給陳生帶來了多大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他卻并沒有退縮。最終,他在廣州開設了近100家豬肉連鎖店,營業額達到了2個億,人稱廣州的“豬肉大王”。工作是沒有貴賤之分的,有的只是成功者與失敗者。
我們永遠都需要感恩。常懷感恩心,人生無憾事。《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中說道:“感恩不花一分錢,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投資,對你的未來有極大幫助。”現下的人們,在他們尚未對社會做出一點貢獻時,便滿腹牢騷,抱怨不已。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知道感恩,更何況我們人類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將感恩視為理所當然的,心中時時刻刻記得感恩。正如《致加西亞的信》中所說:“每天對身邊的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會變得更謙和、可敬和高尚。”
假期讀一本好書7
在紛雜的時間里,讀了《草房子》,心里覺得很平靜。從前知道曹文軒,因他是兒童文學作家,而這個故事卻給我與兒童文學不一樣的感受。
我已度過了我的童年,那些單純和天真離我非常遙遠,可是《草房子》讓我有一種小孩的寶貝失而復得的欣喜。透過乳白色的晨霧,我仿佛看到在那個叫做油麻地的地方,一座座金色的草房子帶著遠古的安詳矗立著。毋庸諱言,書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他們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卻都有著最純真的靈魂。
桑桑、禿鶴、紙月、杜小康……油麻地的每一個孩子都充滿了鮮明的個性,或單純善良,或桀驁不馴。這些孩子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桑桑和杜小康。桑桑還有一股孩子氣,作者對他的描寫,我似乎能看到一個臟的像泥猴卻還算俊朗的大眼睛小孩,卻又是那么善良。作者將孩子的那種因一點在大人看來都不算事兒的事情生氣,描繪出一個渾身散發著靈氣的桑桑。而杜小康,紅門里富貴生活帶給他一種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驕傲,那是生活在油麻地的普通孩子不可企及的一種驕傲,即使家門衰敗、被迫輟學后,這種驕傲也絲毫沒有減少,反而因為這變故的磨礪而沉淀成一種無需聲張的氣韻,我尤其喜歡作者安排給杜小康的故事結尾——在校門口販賣文具。有時,我在想,這些孩子現在如何了,感覺這已經不是故事那么簡單了。如果說桑桑身上體現了少年的`天性,那么杜小康則代表了少年的思考和成長。
小說是以桑桑為主線串起了各個人物,所以最后也一定要以桑桑來收尾。杜小康只是體味了生活條件的落差,桑桑卻經歷了一天天走向死亡的窒息和絕望。“桑桑雖然沒有死,但桑桑覺得他已經死過一回了。”他是一個極其幸運的孩子,在他治病的日子里,他得到了周圍人平日羞于表達的愛。還未讀完故事時,我曾一度為桑桑扼腕,感覺到死亡的逼近,到了后來峰回路轉的時候,我忽然覺得眼前豁然開朗,就像是看到了在草房子背后生氣的金色太陽。
《草房子》里的油麻地,是一個純凈、透明、彌漫著藥香的地方。金色的草房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芒,頭頂上飛過桑桑的鴿子,那一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卻又是及其貧窮地方,家家戶戶是那樣的貧窮,窮得孩子們一年到頭只有冬夏兩套衣服,到了春秋要么大汗淋漓要么瑟瑟發抖!讓人心酸。禿鶴,因為自己的禿頭被人嘲笑;紙月,由于自己的身世而受人欺負;細馬,一口南方口音無法與人交流只能輟學;杜小康,小小年紀就要承擔起全家的重任;蔣一輪、白雀更是因為陰差陽錯失去了原本屬于他的愛情;秦大奶奶,她和丈夫拼盡血汗掙下的一小片徒弟最終卻要被人奪去;溫幼菊,在桑桑病重時,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別怕!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都像是發生鄰村,那么近又那么遠,令人感動。
假期讀一本好書8
一座古老的教堂,一個凄涼的故事,一種人生的感悟,一次心靈的洗禮……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群性格鮮明,極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扣人心弦,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組對比鮮明,令人觸目驚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敲鐘人卡西莫多。16歲的愛斯梅拉達美貌絕倫,純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只聰明絕頂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說中給人以無限遐想的浪漫亮點,是美麗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的中世紀極端保守腐朽的教會勢力的摧殘下令人惋惜地隕滅了。20歲的卡西莫多外貌其丑無比,嚴重的殘疾使他一來到這個世界上,便遭到無情的遺棄——先是親人的.遺棄,繼而是整個社會的遺棄。然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卻有著一頂純潔美麗的心靈,他以純真得不摻一絲雜質的愛情如同守護著珍寶一般守護著愛絲梅拉達,試圖使他遠離一切傷害。但在強大的社會偏見和惡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致使強悍的卡西莫多,也只有選擇殉情這一悲劇。這兩個主人公存在著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反差也無法掩蓋他貌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
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更是美麗與丑陋的對決。它揭揭露了教士的陰線被逼,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這種推向極端的美丑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美麗純潔的愛斯梅拉達,陰險刻毒的克洛德,放蕩無情的弗比斯……美與丑是相互并存的,沒有美就無所謂丑,有了丑才會更顯現出美的存在。美不可能十全十美,丑也未必沒有一處閃光點,美與丑只是相對而言訴。外表美的東西,不一定是在心靈上也美的,而內在的美卻是實實在在的。外表丑的東西,也許它的內心才是最美的,美與丑,不像真與假、對與錯那樣昭然若揭,經緯分明。
巴黎,在夏日黎明時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從圣母院的鐘樓頂上眺望,景色真是燦爛多彩,絢麗迷人。讓我們閉上雙眼,默默為卡莫西與愛絲梅拉達祈禱吧!愛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僅僅是一縷塵土。人的欲望如果永無休止的發展,只會制造悲劇,毀掉美。
社會是個大舞臺,演繹著人生的悲歡,而《巴黎圣母院》則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深層次下人性的。無論美還是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時候,美可能會變成丑,而丑也可能變成美,唯一不變的,是擁有一顆充滿愛與寬容的心靈。也許這正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想要告訴我們的。
假期讀一本好書9
《鄉愁四韻》的作者把鄉愁比作了江水、燒痛。是的,鄉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頭上。家鄉就在眼前,眼眸卻不能回去。
作者小時候,鄉愁像郵票,可以你來我往,可長大后,船行不太方便,后來啊,與母親已是陰陽之隔。現在,目送著大陸,在海灣的另一頭。
余光中曾受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那這種鄉愁是單薄的…”。而《鄉愁四韻》增勢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最早接觸余光中詩人的詩是初中是血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這頭;長大后,鄉愁十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借助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是武將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思念,渴望祖國的的統一。
但是,在《鄉愁四韻》一詩中,是人將他熾熱的思鄉之情系成一根紅線,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這四個意象系統的組織起來,是的鄉愁不再只是純粹的距離,更具有滄桑之感。
讀完了《鄉愁四韻》,我對詩人和他的詩有更一步的了解和認識。我能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執著。作為一名出生在大陸,成名與港太的愛國詩人,他的字里無不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和執著的堅持。深受思鄉的煎熬,是人喊出了他心中的吶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如此一詠三嘆,熱情而又奔放的愛情躍然紙上。
已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隨著時間的消磨,鄉愁并未減,只能一杯一杯地飲酒。可李白說:“舉杯消愁愁更愁。”肖邦曾在生命結束時說過:“請把我的心臟運回我的祖國。”即使葉落了,也要歸根,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不是和樹一樣嗎?
我從未有過鄉愁,從未離開過哺育我的土地,熟悉的泥土依舊芳香,鳥啼依舊清脆,河水依舊清澈。
成語你來我往: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如: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干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又如:在過去的歲月里,他其實只知道人和人之間存在著恩怨,恩恩怨怨,你來我往。——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成語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如:王朔《我是“狼”》:“當你認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干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
假期讀一本好書10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為,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凈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為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為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為,那么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小說的人物沒有什么區別了。他的經典就是因為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生或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最經典的.獨白。在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選擇是多么的困難。他如果選擇死亡,那么可能是什么責任,報仇都可以拋棄,因為不能要求一個死人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對于死亡充滿的恐懼,對于自己父親的死,還有種種責任,讓他連死都不安心。如果選擇活著,那他就是要殺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國家,政治,親情,道德,責任把他壓迫沒有多余的空間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斷的批判才能讓自己振作,盡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愛情。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愿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哈姆雷特》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征,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于命運的問題: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
假期讀一本好書11
兩個窮人家的孩子,一個壞脾氣仙女,一群變成人的守護者,一只神奇的青鳥,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童話:
這是一個窮苦的樵夫家,這兩個孩子便是勇敢的蒂蒂爾與她的妹妹米蒂爾他們望著鄰家的富人家 ,眼里除了羨慕還是羨慕,當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時,拌成老婆婆的仙女來到他們的身邊,帶他們開啟了尋找青鳥的奇幻旅程。
仙女送給了蒂蒂爾一個鑲著寶石的綠帽子,他剛碰了一下那顆寶石,家具竟然變成了新的,“老婆婆”也變成了留有一頭金頭發,藍眼睛的仙女,家里多了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他們都有自己忠實的愛犬蒂魯,優雅的貓蒂勒脫,變成小精靈的12個時辰 ,胖乎乎的面包先生與牛奶姑娘,他們都在為自己變成人類而感到驚喜。
在仙女的城堡里換衣服時,蒂勒脫保持她那對人類不滿的態度,在集體中拉幫結派,告訴大家青鳥找到了后大家都會死,還說光神也在人類那一方,也是敵人,直到仙女來了,蒂勒脫才停下。
第一站,仙女讓蒂蒂爾去回憶國找自己逝去的爺爺奶奶拿到了青鳥,當蒂蒂爾為自己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青鳥而感到自豪,離開的時侯,他們突然看到自己手中的青鳥變成了黑鳥,從而陷入無限的自責中,光神的開導后他們才繼續前進。
在光神的'指引下,他們又走訪了夜宮和幸福園,歷經了艱險之后來到了未來國。
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的天青色,青色的石階,青色的花,青色的草,還有一群大大小小的青孩子。
這些青孩子是還沒有出生的新生命,他們在未來國里研究著帶去以后的世界什么。有人發明了比西瓜還大的蘋果,一串“梨”,還有大大小小的天上飛的水里游的。
過了一會兒,從大門里走出來一個瘦瘦的高個子老頭—他就是時間。如人們所想,時間就是一位蒼老的長者,他臉上布滿皺紋,留著花白的胡須,一手執著鐮刀,一手拿著沙漏。
時間發現了他們他大步流星的朝蒂蒂爾他們走去,蒂蒂爾抱著光神在未來國里找到的青鳥逃走了,卻想起他在剛才無比驚慌中張開了雙臂,青鳥也瞬間隱沒在無際的藍天之中,就這樣蒂蒂爾再一次與青鳥失之交臂了。
為了尋找青鳥,蒂蒂爾一行人又先后來到了光之殿堂,森林與墓地,可是還是沒有找到青鳥。
最終他們同伙伴們告別回了家,這時鄰居柏林考脫太太來借火種,并請求蒂蒂爾把他的鳥送給她生病的女兒,蒂蒂爾答應把鳥送給她,卻意外發現這只鳥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青鳥,柏林考托太太的女兒得到青鳥后立刻痊愈了,可此時親鳥卻飛走了。
雖然說到頭來青鳥還是飛走了,但卻給蒂蒂爾和米蒂爾留下了不一般的夢幻經歷,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樂觀又善良的小男孩兒蒂蒂爾,又告訴我們幸福不是占有而是體會。
假期讀一本好書12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靜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收獲。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大家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大家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杯具美的英雄。
杯具具備一種深刻的美,杯具存在有哪些好處就是,它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大家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杯具產生、進步、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大家對生命好處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點性格特征點,正是遵循了杯具藝術的特點,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一直存在著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主角,他的運勢不可防止地處于這激烈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青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我的國家,熱愛自我的父王和母后,有著心愛的男女朋友奧菲莉婭,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于生活最完美的時刻。然而,這完美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于一種哪種環境之中呢?大家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個性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海外敵軍壓境,國內群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所有,都在哈姆雷特年青完美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郁郁寡歡,覺得人間可是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部分已經為王子年青的生命注入了杯具的原因。
伴隨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杯具的帷幕拉開了……應付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去世了男女朋友的爸爸;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媽媽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著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斗中,他雖然殺去世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我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以前說過:“杯具就是將生活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擁有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潛質。然而應付著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權勢,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一直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所以,他的杯具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杯具,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年代的杯具。
《哈姆雷特》這部巨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
假期讀一本好書13
今天,我讀完了《西游記》,感受很多。
第一,語言豐富有趣。如:三十二回中豬八戒說:“你兒子便亂說!你不看見孫猴子那里哭將來了?”豬八戒罵地有趣。再有,三十二回豬八戒巡山又說:“那罷軟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馬溫!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豬來鏘路!”這“呆子”只罵別人,不檢討自己。那唐僧也挺有意思。如:三十三回中三藏罵悟空:“這個潑猴!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馱他馱便罷,且講甚么《北斗經》,《南斗經》!”孫悟空更是妙語連珠,如:五十回中行者喝道:“你這毛鬼討打!既知我到,何不早迎?快伸來孤拐讓我打幾下解悶!”五十三回,行者問:“呆子,幾時占房的?”各個語言豐富極了。
第二,人物特點鮮明。這點比較明顯。孫悟空大膽、聰明。見玉帝也只“唱個喏”罷。廣交好友,連如來也害怕他。遇妖怪總想辦法降伏。豬八戒懶惰、貪吃。九十六回里,唐長老要走,豬八戒努嘴道:“放了現成茶飯不吃,清涼瓦屋不住,卻要走什么路!真是的!”八十六回他說:“哥阿!仔細著,莫連你也撈去了,我們不好哭得!”唐三藏弱小、懦弱。四十四回中慌慌張張道:“悟空,什么時候可到西天?我們走了多少路了?幾個年頭還不到啊?”沙和尚老實,別人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第三,情節曲折動人。《西游記》有好多情節讓人意想不到。一百回中,唐僧取回真經后回唐朝,最后卻做了佛。三十一回里,豬八戒看孫悟空要殺他,他說了幾句話,孫悟空便去和他救師父了。二十七回,孫悟空多次打死好人,唐長老多次寬恕他,沒想到幾次后唐僧真把行者趕走了。五十一回孫悟空請了許多神仙,以為可制服青牛精,寶貝卻都被收進金鋼圈里。……諸多如此例子,讓人讀起來更覺奇特。
還有幾點不講,由讀者自己思考。我來總結一下。
《西游記》記述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皆成正果的故事。在這里面,無數的天仙地靈、妖魔鬼怪都圍繞著唐僧師徒進進出出、打打殺殺、哭哭笑笑、生生死死。此書一出,人們理解也千變萬化,有說是勸學的,有說是談禪的,有說是證明道教的……眾說紛紜。倒是胡適先生的說法樸素平實,說它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
《西游記》是由2個故事組成的。第一回到第七回,寫孫悟空出世及以后大鬧天空之事,表現孫悟空對自由的執著追求和斗爭最終失敗的悲劇,體現人性的`自由本質與現實生活的約束的矛盾困境。第八回到最后,寫唐僧師徒取經,寓含著人生必須經歷艱難困苦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諦。
我的《西游記》感受就是這些,請大家去讀讀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得到的道理將終身受用。
假期讀一本好書14
最近我讀了《簡·愛》這本書。《簡·愛》是夏洛蒂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她通過描寫一個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安現狀、不甘受辱,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敢于與命運抗爭,敢于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地反映了一個平凡心靈坦誠的傾訴、呼號和責難。一個小寫的人,對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渴望、追求和憧憬。
故事的女主人公簡·愛,有一個昏暗的童年。他的父親母親英年早逝,沒有留給她任何一分財產。之后,她被舅舅寄托給舅媽里德太太。里德太太對她非常不好,她還經常與她的孩子們一起欺負簡·愛,總是把簡·愛說得很不好,以至于大家都不喜歡簡·愛。簡·愛把所有的痛苦都憋在心里。在這樣昏暗的童年面前,簡·愛選擇離開里德太太的家去學校上學。但是在學校,那里的規章制度與伙食令她非常不滿意,所以決定自己去找工作。最終,她選擇去桑菲爾德莊園當一名家庭教師。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36章。它講述了從未放下羅切斯特的簡·愛,踏上了重回桑菲爾德莊園的路。但是到了那兒之后,她看到的卻是她意想不到的情景。一天早上,天剛破曉她就起了床,以探望朋友的借口離開了沼澤山莊。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只飛上歸途的信鴿,快樂又幸福。但是,當她抵達桑菲爾德莊園時,眼前的一切卻令她非常震驚。原本非常漂亮的桑菲爾德莊園變成了一片廢墟。別人告訴她,桑菲爾德莊園起火了,羅切斯特的妻子被火燒死了,羅切斯特因為救妻子也受了重傷,雙目失明。簡·愛費盡周折找到了羅切斯特先生新的居住地,兩人都大為震驚。簡·愛答應了羅切斯特的求婚。在結婚前,簡·愛說的一句話,令我十分感動。她說:“先生,我不但是個有錢的人,還是個獨立自主的人,我想要和你呆在一起。我要做你的鄰居,你的護士,你的管家;我要和你作伴,給你讀書,陪你散步,坐在你身邊。只要我活著,我就不會撇下你孤孤單單一個人!”
這句話讓我感動的原因是簡·愛不受其他人的`影響和控制,因為自己有錢就拋棄自己真心喜愛但已雙目失明的羅切斯特先生,而是勇敢地選擇與羅切斯特先生一起,做他的護士、管家、鄰居,照顧他。獨立自主的品質和人格,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衰退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想依附于男人,以求生活高枕無憂。簡·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讀者證明,她不是依附于男人的人,而是個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人。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獨立自主,樂觀善良的女人的故事。它讓我們懂得,即使是一個小人物,依靠自己的優秀品格和聰明才智,加上堅韌不拔的艱苦奮斗精神,勇往直前,也能沖破重重障礙,達到自己的目的地。
假期讀一本好書15
格列佛初到小人國通過自己友善的行為獲得了小人國國王和人民的好感,使得國王同意恢復了他的自由并得以參觀全國。通過格列佛的敘說,我們初步了解了小人國,但這些描述都是表面現象,但越往后卻越隨著格列佛的入住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讓我們對小人國的了解開始逐漸深入。當小人國遇到了外敵的騷擾,面臨戰爭時,國王派大臣請求格列佛的幫助,格列佛很高興地同意了,并且憑借著勇敢和在小人國人面前高大強壯的身體的優勢幫助小人國贏得了戰爭,得到了國王的嘉獎。對于格列佛在戰爭中的表現,作者描寫的很細致也很生動。但是,對于國王要霸占失敗國的要求,格列佛很不同意,這也使他自己與國王間的關系破裂,為下面的章節出現的危機而埋下伏筆。
在小人國風情這一章節敘述了格列佛眼中的小人國的風俗人情,主要談到的是小人國的法律,選官制度與其教育制度。對于小人國的法律,我持贊賞的態度,小人國嚴懲告密者,詐騙者,并且獎重于罪,守法的好公民也能得到獎勵。這于我們的人類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對于選官,他們認為道德比才能重要。這就諷刺了現實社會人們的道德淪喪,呼吁人們重視道德的作用。而政壇有危機則講述格列佛在小人國開始遭遇排擠和危險的艱難處境。開篇講格列佛在小人國的生活,他的衣食住行,表現了小人國國王對他的重視,由此卻引發了大臣對他的嫉恨,為后來受到大臣的排擠與誹謗作下鋪墊,當后來有大臣告訴格列佛國王聽信了別的大臣的讒言,認為他叛國要把雙眼弄瞎時,讓善良的格列佛大為吃驚與無奈,這節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為下文離開小人國埋下伏筆。
在最后一個章節里寫了格列佛是如何順利地離開小人國回到自己親愛人祖國人,而且把格列佛來到伯利夫斯古國受到歡迎,又是怎樣發現船,并且修好船,怎樣擺脫利立普特古國國王的刑罰,得到但利夫斯古國皇帝的慷慨饋贈,離開后又順順利利登上回英國的.船回到家鄉的過程寫得十分合乎情理,銜接非常人自然,敘述也很連貫。
《格列佛游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作者的諷刺手法非常的豐富,運用反語來進行諷刺,并以類似漫畫的夸張技巧描寫各種怪誕的事物,如野胡、拉普他人和長生不死的人等等,并且善于用嚴肅認真的口吻敘述渺小無聊的事物。
作者通過格列佛在巨人國與國王的對話,借國王之口尖銳地指出,英國所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一大堆陰謀、叛亂、屠殺、革命和流放,是貪婪、黨派紛爭、虛偽、背信棄義、殘暴、憤怒、仇恨、嫉妒、淫欲等所產生的最惡的惡果。
通過《格列佛游記》去知道了格列佛是一個心地善良、知恩圖報、做事果斷的人,我非常的喜歡,我以后也一定要做一個與格列佛一樣的人。
假期讀一本好書16
在讀《長征》之前,“長征”對我來說似乎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歷史事件。只知其艱苦,沒有真正的概念。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艱苦,什么叫悲壯,什么叫堅強,什么叫信念的力量。正是這本書,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長征。
長征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幾路紅軍,涉過萬水干山,歷盡千難萬險,先后到達了陜北蘇區。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下,紅軍隨時有覆滅的危險,但他們憑借堅定的信念,突破重重封鎖,讓敵人的圍剿一次次落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向世界證明了紅軍是獨一無二的軍隊,能完成難以想象的事!
長征是一種對信念的追求。正是因為信念,血肉之軀才有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無論多少敵軍,也不能阻止紅軍對信念的追求:無論多么艱苦的環境,也不能影響紅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多么沉重的打擊,也不能動搖紅軍必勝的決心。這種信念是紅軍戰士的力量,是每一名戰士的追求,是整個紅軍的精神和靈魂。這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長征是意志的對抗。紅軍為信念而戰,白軍為恐懼而戰;紅軍為抗日而戰,白軍為自己的統治而戰;紅軍為人民群眾而戰,白軍為剝削人民而戰;紅軍為正義而戰,白軍為利益而戰。從最高指揮官到每一個士兵,紅軍沒有一個人貪生怕死,而白軍卻極易動搖。正因如此,紅軍才氣壯山河,令白軍一聽到紅軍的名字就心驚膽戰。
長征是一場慘烈的`斗爭。面對一次次可怕的打擊,一場場激烈的戰斗,還有饑餓和疾病的折磨,紅軍沒有退縮,他們堅決抵抗,奮不顧身。雖然斗爭極其慘烈,紅軍戰士們卻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詮釋了生命的意義與尊嚴。他們在追求理想的斗爭中倒下,并為革命勝利盡了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能迎來解放的一天,死而無憾!
長征是人類高貴品質的體現,體現在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紅軍中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官兵同甘苦。每一個長官為士兵的犧牲感到痛苦,而每一個士兵對長官則由衷地敬佩,長官遭遇不幸時,每個士兵都感到無比悲傷。戰友傷員即使生命垂危,只要有一點生還的可能,就不放棄搶救。遇到危險時,所有人最先想到的是別人,為了別人自己甘愿犧牲。對人民,更是十分尊重,甚至有人說只有紅軍才把自己當人,這種尊重深刻地反映出紅軍的可敬之處。
長征也是一首壯麗的史詩,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神話,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跡!
紅軍,這支可敬的部隊,這支創造奇跡的部隊,用鮮血日復一日地潤澤著中華大地,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正是他們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力量,也給我們創造了現在幸福的生活。
假期讀一本好書17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回憶童年,童年里有快樂,有幸福,童年時美妙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值得回憶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很悲慘。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纖夫,后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于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斗毆。在這個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著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著敵意。
《童年》這部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外祖父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祖父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
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后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的失去知覺。
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里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后,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假期讀一本好書18
拿起《主角》就愛不釋手,被陳彥老師樸素的語言,故事里每個鮮活,生動,有趣的人物深深吸引著、震撼著、感動著。讀完心中五味雜陳,很多的感覺好像說不出來。反正是既有淚流滿面,又有憤憤不平,更有委屈難過。好像這就是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一樣。對于我這個不愛讀書的人,真的是舍不得錯過一個字,可見這部作品對我的吸引程度。因此就想寫兩句讀后感,此刻卻堵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害怕自己的認知拉低了這神圣的巨著,管它呢,就像陳彥老師這部作品所要傳遞的慈悲心,他是能諒解,理解眾生的。敬畏主角,敬畏陳彥老師這部緊貼著大地行走的長篇巨著。
女主人公易秦娥的成長記,充滿了苦難,煎熬,百般曲折,顛蕩起伏,最終上升到慈悲,奉獻,和解,寬恕,自我救贖。易秦娥從頭至尾,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透著濃濃的傻氣,也就是這樣的傻冒,才得到許許多多人的幫助提攜。就如秦八娃老師說:“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唱好戲,做得了主角。”沖著這股傻勁兒,她才有了對待生活的高度,態度,豁達,她才能在苦難中得到解脫。
文藝作品就像是一面鏡子,我們常常能在這些作品里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何嘗又不是個只會唱歌,卻不太會打理生活的傻人呢。我們常常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卻始終做不到盡善盡美,一個人的個性,決定了他要走什么樣的人生。易秦娥把所有人生中的缺憾唱在戲里,而我則唱在我的歌里,所以我常常為自己的歌唱感動的一塌糊涂,這種感動,只有易秦娥一樣的人才懂。
封瀟瀟,劉紅兵,石懷玉,胡三元,胡彩香,米蘭……每個鮮活的生命,有不堪,有可憐,有可愛,也有他們神性的一面。作者沒有提倡懲惡揚善,他筆下最惡毒的楚嘉禾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不能讓人除之后快,相反得到了易秦娥的憐憫。她本來就是個可憐人,是個爭了一輩子角,用盡下作手段,卻始終站不在舞臺中央,沒有做主角實力的可憐人。書中提及佛家的一句話:“眾生皆可憐”。作者是站在眾生平等的角度,刻畫每一個人物,他是要心疼這世上的每一個生而為人的可憐人。人人皆平等,人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對于那些易秦娥生命中傷害過她的人,有的她愛過,有的恨過,也曾做過強烈的心理斗爭,最終她和每一個人和解。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有這份豁達,正因為她能做到所以才是“主角”吧。這種不太真實的高風亮節,可以想象是作者的私心,是文藝作品傳遞給我們的一種精神和力量。我突然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詩:“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以前我是不大懂這句話的,只是囫圇拿著。直至今日,讀了易秦娥的故事,我才大概參透一二吧,或許只有自由的“歌唱”,才能忘卻煩惱和痛苦,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和救贖。
假期讀一本好書19
第一次接觸《目送》還是高二那年,那時候與父母的關系幾乎降到了冰點,叛逆、網癮、成績下滑、爭吵不斷。無心學習便看起了閑書,書里面的文字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呆呆地望著書本,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第一次因文字流淚。
那時候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只為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學費,只有年底才能見上幾天,初五六便得動身去工廠。小時候的周末或是暑假,爸媽總帶著我和我姐干農活,插秧,打稻谷亦或是砍柴,采蕨菜。那時候總抱怨很累,卻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時,看著校門口接學生的家長,總在想我的'爸媽會不會出現呢?那時候有家長給同學送零食、衣服之類的,我總是一個人呆著角落。總是不斷的問自己:我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我沒有陪讀的父母,似乎只有在游戲中我才能忘卻一切,在那里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我似乎連目送他們離開的機會都沒有,總是在睡夢中時,他們便背起行囊遠赴他鄉。而我也無數次被教育懂事、聽話,理解父母,可誰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讓我感受到直擊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讓我對文學著了迷。
輾轉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丟了,如今要畢業了,又買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務工,他們也依舊嘮叨,讓我存錢買房,娶媳婦...殊不知母親的頭發已經斑白,父親總是腰疼。在他們眼中哪有什么“望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母親總喜歡“出爾反爾”,高中那會兒就說等上大學就不管我了,進入大學時說畢業了就不管我了,如今畢業了還有管我找什么樣的工作,買什么樣的房子,就算這些都達成了,她也會想辦法制造羈絆管我。
我多想告訴她:你只需要目送我長大,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可似乎他們也聽不明白,做不到。因為他們一生都在追逐孩子的背影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給父母買養老保險,計劃著有時間帶他們去旅游一趟。記得過年給他們買了一雙鞋,他們一邊抱怨我亂花錢,一邊不忘數落鞋子不好。總說他們的眼光才好,買的東西多么物美價廉,而我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時期的我定會跟他們掙個高低。而如今我也學會了“出爾反爾”,嘴上應和著他們不再亂花錢,心里總想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目送》對父女母子關系總結誠然是對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擊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長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們老去的背影離開,用盡全力,去抓住那終將離去的背影。
假期讀一本好書20
在一個很平凡的午時,我翻開了高爾基的《童年》,心境久久無法平靜。
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阿廖沙每一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丑事:爭奪財產、打架斗毆、愚弄毒打兒童等。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丑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可是氣來。
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臟和丑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能夠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它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我所期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我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我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向支撐著。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我也難于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期望,那么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能夠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構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并要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著一個真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光明總會來臨。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能堅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
【假期讀一本好書】相關文章:
讀一本好書作文09-05
我讀一本好書作文07-17
一本好書02-20
一本好書作文07-07
一本好書作文【精選】09-19
推薦一本好書10-17
(精選)一本好書作文12-02
【精華】讀一本好書作文13篇09-06
[精]一本好書作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