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桓公的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精華】齊桓公的故事
齊桓公的故事1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國都遷到洛邑。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滅為止,歷史上稱為東周。東周又分為兩個時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戰國。東周是個動蕩的時期,周天子一天天喪失了權勢和威力,稱霸的諸侯國的權力大于天子。到后來周天子的國土只相當于一個很小的諸侯國了。
春秋初期,齊(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是個大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齊桓(huán)公在位。齊桓公即位七年后就開始稱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國家的本事很大。齊桓公任命他為國相以后,齊國一天比一天強大。可是以前管仲卻是齊桓公的死敵。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歸功于鮑叔牙了。
原先,齊國的國君是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齊襄公殘暴荒.唐,連他的兩個兄弟都逃到別國去了。這兩個兄弟是兩個母親生的。一個叫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姥姥家。一個叫公子小白,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逃到了莒(jǔ)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的姥姥家。公子糾的師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是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分別在當糾、小白公子的師傅以前,合伙做過買賣。鮑叔牙本錢出得多,管仲家里窮,出的本錢少。賺了錢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計不服,鮑叔牙說:“管仲家里難,等著錢用,多分點給他我樂意。”他們倆也一塊兒打過仗。沖鋒時,管仲排在鮑叔牙后頭,退兵時,管仲跑在鮑叔牙前頭。人家說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分辯說,管仲不貪生,不怕死,他的母親老了,多病,不能不奉養母親。還說:“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聽了這些話就對人說:“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
公元前年,齊襄公被人殺死了。第二年春天,齊國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糾回去做國君。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親自派兵護送。管仲怕小白搶在前頭,就帶著幾十輛兵車趕緊走。走到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聽人說公子小白已經跑在頭里了。管仲使勁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見公子小白坐在車里,也不多說,偷偷地拿起弓箭,對準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過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帶著人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經被射死,公子糾的君位穩坐了。
誰知道公子小白并沒有死,只是咬破舌頭,弄得滿口的鮮血裝死。鮑叔牙護著小白抄小道趕到都城臨淄(zī),可是公子糾年齡比公子小白大,照理應該立公子糾。鮑叔牙硬是說服了大臣們,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任命鮑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鮑叔牙推辭不做,說管仲才可以當這個官。
不久,魯國的兵馬送公子糾回到了齊國地界。齊國的鮑叔牙立即請齊桓公發兵抵抗,結果魯莊公吃了敗仗,又把公子糾和管仲帶回魯國。不料齊國的追兵追上門來打。魯莊公沒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糾,拿住管仲。鮑叔牙關照齊國的使者對魯莊公說:管仲射過齊桓公,齊桓公要報一箭之仇,親手殺了他。魯莊公只好把管仲裝上囚車,押回齊國。管仲明白,自己能活著回去,全是鮑叔牙的.主意。原來鮑叔牙要舉薦管仲幫助齊桓公治理齊國,怕魯國先殺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齊國,鮑叔牙就親自到城外迎接。
接著,鮑叔牙大力把管仲保舉給齊桓公。齊桓公說:“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
鮑叔牙說:“那會兒他是公子糾的師傅,管仲自然冒死幫著公子糾啦。管仲的本領比我強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準能給您立大功。”
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立即拜管仲為相國。鮑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當相國以后,發揮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實行改革,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增強。七年后,齊桓公就稱霸四方,不久齊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稱管仲為仲父。鮑叔牙則一心為齊國著想,甘居管仲之下,歷史上傳為美談。
齊桓公的故事2
齊桓公讓管仲當宰相,管仲在治國理政上大顯身手,展示出了高超的治國才能。他幫助齊桓公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尊王攘夷,誠交魯國,禮遇燕國,攻蔡伐楚”,這套拳法打下來,讓齊桓公得到了周天子的好感,各國的諸侯們也都信服齊桓公,愿意接受齊國的領導,齊桓公便開始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齊桓公這個人,年輕時好色、好酒、好打獵,一派紈绔子弟作風,但他卻有識人之明,啟用了管仲、鮑叔牙、高傒等一批能臣良士。用對了人,便做對了事,從而成就了霸業。
管仲這個人,從他和鮑叔牙的交往來看,也是有污點的。但君子不拘小節,那些缺點,遮掩不住他的雄才大略。當然,管仲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鮑叔牙這樣的患難之交,遇到了齊桓公這樣知人善任的君王,才有了一飛沖天的機會。在人生的路上,能遇到一個貴人就很不容易了,而管仲一下子碰到了鮑叔牙、齊桓公兩個貴人,真是好福氣啊,讓人羨慕。
聰明的齊桓公沒有報一箭之仇,卻成了稱霸中原的一代雄主,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了一段佳話。
齊桓公的故事3
齊桓公即位后,親率大軍伐魯。以報魯莊公扶持公子糾爭位之仇,魯軍節節敗退,齊國大軍長驅直入到距離魯國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魯莊公派使者向齊桓公說,魯國愿意以齊軍現在駐扎的地方封土為界,像齊國的封邑大臣一樣臣服齊國。齊桓公非常高興,答應了魯莊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與自己會盟。
會盟前一天,曹劌對魯莊公說:“國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還是愿意生而又生呢?”魯莊公不解其意,問道:“先生您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聽從我的話,國土必然會擴大,您自身也一定會安樂,假使您不聽微臣之言,國家必定滅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曹劌說。
現在魯莊公是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他聽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說:“那好吧,我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劌如此這般地把他的計策告訴了魯莊公,莊公聽了笑逐言開,連聲說:“好,好,好!”
第二天,魯莊公和曹劌都暗藏寶劍來到會盟的地方,這時齊桓公已經以勝利者的姿態等他們很長時間了。
魯莊公達到會盟地點之后乘齊桓公不備,拔出劍來抓住了他,大聲地對他說:“魯國的'封地本來就不多,現在被你們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這和跟你拼命一樣都是死,就讓我死在你面前吧!不過,在我死之前,我要讓你……”
齊桓公沒想到事情突然會變成這樣,一下子也沒了主張,只盼著管仲能夠想辦法救他。
管仲和鮑叔牙見情況不妙,想要沖上土壇救主。曹劌拔出劍來站在臺階上說:“不許上來,不然我就先把齊桓公給殺了。”
魯莊公再次大聲地說:“在汶水封土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話,我就和你拼個魚死網破,你我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管仲一聽此話,馬上在土壇下大聲地對齊桓公說:“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領土都重要,國君您還是答應了吧!”
在魯莊公的威逼下,齊桓公只好答應了。齊魯兩國在汶水之南封土為界,并為此簽訂了盟約。
齊桓公回國后,覺得十分窩囊,他又氣又惱地想撕毀盟約。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群臣時,管仲馬上反對說:“這不行。在盟會開始的時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與您簽訂盟約。可是您卻沒有看出這一點,這不能說是聰明。面對危難卻不能不受人家的脅迫,這不能說是勇敢。而答應了人家卻不還給人家土地,這不能算作誠信。一不聰明,二不勇敢,三不誠信,缺乏了這三條又何談建功立業呢?我們還是給它土地吧,這樣雖然失去了土地,也總還能得到誠信的好名聲。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誠信來,您還是合算的。”
聽完管仲的話,齊桓公很是慚愧,他說道:“那好吧,就請仲父去處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還給了魯國。但是從此以后,齊桓公在天下諸侯中已經樹立了誠信的好形象。
【感悟】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能夠彰顯一個人良好的品質,他可以把恥辱變成光榮,把困窘變成了通達,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誠信。
齊桓公的故事4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語,其中齊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語典故流傳后世,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老馬識途、管鮑之交、一鼓作氣、風牛馬不相及等等,這里就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個故事。
據說當時齊桓公為了建立霸業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一方面保持對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對抗外族,而就在齊桓公提出這一口號不久,遠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來攻打燕國,當時山戎部落活躍在周朝北方,而燕國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國的支援請求之后,齊桓公就領兵幫助燕國(話說當時雖然諸國之間內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時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齊軍的強大遠不是山戎可以抵擋的,一路打過去很快就擊敗了山戎部隊,甚至還反攻,滅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國,之后一路進發打倒了孤竹國,但是因為地形復雜,有很多山丘,所以齊桓王等人在一個山谷之中迷路了,連著幾隊斥候出去都沒有什么成果,軍隊的補給出了巨大的問題,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會死在這里。就在這個時候管仲苦思冥想,對齊桓公說:“這兒的老馬肯定認識路,我們讓老馬來帶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幾匹老馬的帶領下,齊軍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國,消滅了孤竹國,從此以后老馬識途的故事也就流傳了開來。
還有比如管鮑之交,用來形容兩個人相知相識交情深厚,當時如果不是鮑叔牙的力薦,管仲或許就死在了齊桓公的手上,也就不會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齊桓公逐白鹿發生什么故事
一般來說,小說電視劇里面的主人公就能夠經常碰到老爺爺來指點他們,齊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樣,經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只鹿遇到一個“愚公”的老人指點了他應該整頓吏治,這次出去又是追一只鹿,又碰著了一個老人。
齊桓公雕像
話說這一天齊桓公趁著天氣好出去打獵,遇上一只白鹿,就一直追著去,追到了麥丘,看到了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家,齊桓公看到老人家就問:“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說:“83了。”在那個時代83歲很長壽了,于是齊桓公感嘆道真長壽啊。于是就和老人家坐下來喝喝酒什么的,喝著喝著,齊桓公說:“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于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齊桓公,第一句是“讓我的國君更加長壽,金銀都不足為貴,只有百姓更加珍貴。”齊桓公聽了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就讓老人話再說一句。
老人家接著說:“讓我的國君能夠好學且不恥下問,手下都是賢者能臣。”齊桓公覺得這個老人家肯定是來指點自己的就說再來一句,于是老人家又說了:“希望百姓能夠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齊桓公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如前兩句有水平,就請老人家換一句,但是老人家哭著說:“這句話比前兩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還有為他開脫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現在都沒有為他們辯解的啊。”聽到老人家這么情真意切的話,齊桓公覺得自己能夠碰上這么一個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氣,于是舉薦他為官,而齊桓公能夠稱霸天下,不只是因為管仲,也是因為這次的遭遇啊。
齊桓公為什么會吃人
自古以來吃人肉就是一種屢見不鮮的事情,很多混亂年代里百姓們都有易子而食的事情,而在軍隊戰爭中這種吃人肉作為軍糧的事情也數不勝數,就連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都寫過“壯士饑餐胡虜肉”的經典詩句。而早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就有過吃人肉的記載。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一直位高權重,可以說當時能夠有的奇珍美味他都吃過,有一次他開玩笑地對自己的廚師易牙說:“寡人這一輩子什么都吃過了,就是沒有吃過人肉啊。”本來只是一句玩笑話,齊桓公也只是說說而已,但是易牙是一個小人,對于權勢的追求,讓他把這句話當真了,回家之后殺了自己3歲的小兒子,蒸成肉餅給齊桓公吃。“虎毒尚且還不食子”而易牙竟然下得了手直接殺了自己的兒子,還親手做成了肉餅給人吃,簡直就是禽獸不如。
那么齊桓公既然吃了人肉,他又是什么感覺呢?其實當時齊桓公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肉的時候,心里也是非常不舒服的,畢竟身為一種高智慧的文明物種,人類對于吃同類這種事情相當排斥,但是得知這是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親手做給自己吃,希望能夠保佑齊桓公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他就被感動了,覺得易牙愛自己勝過了愛他的兒子,所以齊桓公對于易牙更加寵愛。但是其實試想一個人能夠殺死自己的兒子來取悅君王,那么君王還有什么能夠給他的東西呢?還有什么東西回報給他超過他的兒子呢?
齊桓公改革了哪些政策
眾所周知,齊桓公在上位之后任用管仲,改革齊國的各項制度,使得齊國國力大增,最后才成功的成為了當世霸主,那么當時齊桓公時期的改革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接下來小編我就為大家系統的介紹一下齊桓公的改革。
首先齊桓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優勢,畢竟祖上是姜太公,名聲赫赫,通過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力發展當時的齊國軍隊,實行民軍制度,平時不打仗的時候就是務農的老百姓,到了要打仗的時候就可以出征,這樣既可以很好的解決國家的軍事壓力,同時也可以保證農業的發展,同時一個地方的農民都編在一起,保證了士兵之間的熟悉,有利于增強戰斗力,之后齊桓公還通過頻繁的軍事訓練增強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經常以“周禮”為借口,以“周天子”為幌子,發動戰爭,在經過多次戰爭之后,齊國的兵力得到血與火的洗禮越發強大,建立起了三軍的編制。
除了在軍事上之外,在經濟上齊桓公也積極變革,他實行“相地而衰征”通過把土地按照土質的好壞分類,來區別的征收賦稅,改變了一直以來井田制的土地形式,并且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積極鼓勵老百姓自己種植。同時減少賦稅,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寬裕,讓老百姓多生幾個孩子,增加了齊國的人口,這對于人口就是財富的古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推行準平政策,縮小貧富差距,也保證了農民的生活。
齊桓公的兒子奪位大戰揭秘
齊桓公雖然大半生英明神武,帶著齊國走到了中原的巔峰,但是到了晚年,晚景比較凄涼,不只是被手下人囚禁,他的那些個兒子也沒有一個靠得住的,沒有一個去看看他們可憐的老父親,任齊桓公餓死在了宮廷中,那么齊桓公的兒子們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
齊桓公一生總共有過好幾個夫人,但是這幾個夫人都沒有兒子,所以說齊桓公并沒有嫡子,根據當時“立嫡不立庶,立賢不立長”的習慣,最后齊桓公選擇了公子昭為繼承人,但是晚年的時候齊桓公寵信小人,而且對于公子無虧的母親也非常寵愛,所以讓那些小人蠢蠢欲動。齊桓公病重被一干小人囚禁的時候,各個公子都忙著爭權奪利,所以沒有顧著齊桓公,任由齊桓公死在了一個角落里。
在齊桓公死后,易牙等奸臣扶持公子無虧,對抗公子昭,公子昭不得不遠走宋國,但是公子無虧畢竟不是太子,沒有繼承的權利,于是在公子商人的帶領下,其他的諸位公子一起討伐公子無虧,諸人大戰,其中公子雍勢單力孤就逃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融入了秦國生活。在齊國內部爭斗不休的時候,公子昭得到了宋國的幫助,聯合了諸國軍隊一起討伐公子無虧,在眾多諸侯聯軍的幫助下,公子昭成功的擊敗了公子無虧,成為了齊孝公,但是之后宋國撤軍,公子商人聯合了公子潘、公子元等人再次攻打齊孝公,齊孝公不得不再次逃到宋國請求宋國的幫助。后來齊孝公在位不過10年就去世了,之后公子商人殺害了其他人登基為齊懿公,但是沒幾年就因為暴虐無道被殺了,于是齊國再次招來了當時遠走衛國的公子元,是為齊惠公,等到齊惠公死后,齊桓公的兒子們的奪位過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齊桓公的故事5
春秋時期,雖然各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誰都不敢取而代之。換句話說,那時的各諸侯,誰也沒有自立為王號令天下的實力。
齊國經過幾年大刀闊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號,自從上次戰爭的失敗,齊國仍不得不借這個旗號行自己九合諸侯、號令天下之實。
齊桓公依靠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國強兵壯,他覺得稱霸的時機已到。一次,齊桓公問管仲:“國體充盈,兵強馬壯,我想討伐南邊,以誰作為首先開刀的對象呢?”管仲說:“以魯為主。”如此三番,管仲分別說應以衛國、燕國作為攻擊目標。其實,這是管仲搪塞齊王,他認為一匡天下時機還未成熟,眼下不僅不能對外動武,相反只能繼續拉攏諸侯國。所以,管仲不是準備大動兵戈,而是把侵占的各國土地一一歸還,諸侯們紛紛感動得認為齊桓公可親可愛,值得信賴。
公元前681年,桓公采用管仲之計,與宋、陳、蔡、邾等國會盟于北杏,桓公為主盟,以平定宋國內亂。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不參加北杏會盟,桓公派管仲率軍滅遂,并以此向魯國施加壓力。魯莊公與齊桓公盟于柯地(今山東肥城南),會盟時,魯國大臣曹沫手劍劫桓公,要求退還汶陽之地。桓公依管仲之意見,答應退地。柯地會盟,使齊桓公名聲大振,各國諸侯紛紛與齊結盟。到此為止,齊桓公才真正認識到了稱霸的本質,于是他對管仲擁有了一種銘心刻骨的信任,拜其為“仲父”。是年,齊桓公與管仲率師會同陳、曹兩國伐宋,因宋違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衛人寧戚,經管仲推薦被桓公拜為大夫。寧戚赴宋說服宋桓公求和。公元前679年,齊、衛、鄭、宋四國與于鄄(今山東鄄城北)會盟。諸侯威服,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因鄭國違背鄄地之盟,齊桓公和宋、衛聯軍討伐鄭國。是年,齊、魯、宋,衛、陳、鄭等國于幽地會盟。公元前675年,齊桓公會同宋、陳之師討伐魯國。公元前671年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于扈地。公元前668年,齊、宋、魯聯軍討伐徐國。公元前667年,齊與魯、宋、陳、鄭盟于幽地。周惠王封齊桓公為侯伯。管仲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戰略調整,變尊王稱霸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齊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軍伐衛。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國,桓公與管仲率師救燕,至令支、孤竹,剿滅山戎。公元前663年齊師凱旋,齊桓公將伐由戎的戰利品的一半贈魯莊公。公元前662年齊筑小谷(今山東東阿)為管仲采邑。魯莊公為感謝齊桓公,為管仲在小谷筑城。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略邢國,桓公與管仲率軍救邢,打敗狄師。公元前660年,魯國公子慶父作亂。為安定魯國,齊桓公依管仲之謀,立公子申為國君,并大義滅親,殺其侄女哀姜。是年,赤狄侵犯衛國。齊桓公派公子無虧率軍擊潰赤狄,助衛戍守。公元前659年,赤狄再次侵犯邢國,桓公與管仲同宋、曹兩國聯軍救邢,擊敗赤狄,為邢國在夷儀重新筑城,派軍助邢戍守。公元前658年,齊桓公諸侯為衛國筑新城。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與管仲率齊、魯、宋、衛、鄭、許等國聯兵討伐蔡國,蔡侯聞訊而逃,繼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討伐楚國。楚請求講和,諸侯與楚會盟于召陵。
公元前655年,桓公采納管仲之謀,與宋、魯、陳、衛、許、鄭、曹等國會于首止,與周世子鄭定盟,確立世子鄭太子地位,以穩定周室。周惠王指令鄭國與楚國聯合,離間首止之盟。鄭文公不辭而別。公元前654年,桓公責鄭文公逃首止會盟,率領諸侯伐鄭,鄭請求講和。次年,齊、魯、宋、陳、鄭五國于寧母(今山東魚臺)會盟。公元前652年,齊、魯、衛、宋、許、曹等國會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賜齊桓公胙。齊桓公與宋、魯、衛、鄭、許、曹等國君會盟于葵丘,慶賀天子賜胙。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衛國,齊桓公率師相救。公元前648年齊桓公會同諸侯為衛國筑新城,以防備北狄入侵。公元前647年齊與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會盟于咸,共謀保衛周室,防備戎人入侵。公元前645年齊、宋、魯、陳、衛、鄭、曹諸君會盟于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商討伐楚救徐之策。
此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加上中原各國諸侯紛紛前來,齊桓公與他們擺好祭壇,立下盟誓,對天上地下各路神仙約誓。此時的齊桓公意氣奮發,天下諸侯都來了,周室安穩了,陽谷之會,諸侯們不得不在向周天子行禮的同時眼睛瞟著替天行道的齊桓公。
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齊桓公曾一匡天下,九會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管仲善用團隊力量,他知道只有相互協助,運用大家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正如俗語所說:團結力量大。
據史書記載兵車會盟的六次,乘車會盟的二次,中心人物無一例外的都是齊桓公。早已失去往日威風的周天子當然明白他的今天是誰給的',所以一次在葵丘(今山東省淄博市境內)會盟中,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給桓公送來祭肉,傳話說:“您勞苦功高,予從今往后就視您為伯舅,您見我也就不用下拜了。”桓公這下亂了方寸,他何嘗不想這樣?面對管仲“君沒君相,臣無臣相,亂之本也”的解釋,他齊桓公還在夸耀自己掃蕩六合、制服四夷的齊天大功呢,可他還是聽進了管仲“三祥未見受命必失”的勸告。齊桓公對來使說:“天威雖遠,近在咫尺,我小白如果聽從了天子之命不再下拜,將是下臣犯上,導致天子蒙羞。”這樣一來,齊桓公撈足了政治資本,天下諸侯都紛紛稱贊齊桓公順從周禮,紛紛歸附,遠國百姓望之如父母,近國人民從之如流水。
《小匡》中描述齊國收拾天下人心的文字十分精彩,大意是,魯國、衛國等有憂,桓公一一妥善處置。衛國牲畜畜跑散了,桓公還送給他們良馬三百匹。表率在前,天下清晏,男女不淫,馬壯牛肥。桓公知道諸侯對自己已心悅誠服,于是又輕幣重禮,天下諸侯以馬犬羊作為貨幣和齊國做生意,齊國以良馬作為回報。總而言之,與齊國貿易交流,往往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報償,麻草換文錦,輕裝而來,滿載而歸。互市貿易中愛心昭揭,不費一兵一卒,齊國便得了天下人心。所以會這樣,就因為天下人都想得到齊國的好處,都畏懼齊國強大的武力,于是相形之下,大國之君慚愧,小國諸侯攀附,樂做齊國臣仆,樂于把齊國當作自己的父母。這樣一來,齊國根本不用提刀動槍,文功武跡昭彰天下,九合諸侯情在理中。
太史公在《管晏列傳》里寫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而孔子則高度贊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齊桓公的故事6
長勺之戰齊國敗給了魯國,可是,這并不影響齊桓公后來稱霸中原。過了十多年,燕國遭到附近的山戎部落的襲擊,打了敗仗。燕國馬上派人去齊國尋求救援,齊桓公決定率軍援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當齊國大軍趕到的時候,山戎已經帶著搶到的百姓和財寶逃走了。齊楚兩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擊。可是沒想到,卻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怎么轉也轉不出去。最后,管仲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建議找來幾匹老馬,讓它們走在前面帶路,或許可以走出迷谷。齊桓公命人挑了幾匹老馬,大軍就跟在馬后面,果然找到了路的出口。后來,齊桓公終于幫助燕國打敗了山戎。
不久,邢國遭到了狄人部落的攻擊,向齊求助。于是齊國軍隊又趕到那里趕跑了狄人,并幫助邢國修建了城墻。接著,齊桓公又帶領軍隊去援救被狄人侵襲的衛國,幫助他們在黃河南岸重新建立了都城。
因為齊國四處援助別的國家,所以齊桓公在各諸侯國中的威望逐步上升。除了位于中原南部的楚國,別的國家都對齊國恭恭敬敬。
楚國在開墾南方土地的時候,逐漸收服了一些部落,國家也漸漸強盛起來,因此,不僅不把齊國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面對驕橫的楚國,齊桓公約集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向楚國進攻。楚王得知這個消息,也急忙準備迎戰。
楚王派使者去見齊桓公:“楚國在南方,齊國在北方,你我素無來往,也沒有大的矛盾,如今,您率領大軍來征討是為什么呢?”
管仲反問道:“雖然你我兩國沒有瓜葛,可是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諸侯國。當初太公受封的時候就被授權,如果誰要是不服從天子,齊國就有責任去征討。如今你們中斷了向天子的朝貢,這是什么意思呢?”
使者連忙說:“沒有繼續進貢是我們的.錯,以后一定按時進貢。”使者走后,聯軍繼續拔營前進,一直到達了召陵。
稍后,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將屈完帶到了聯軍陣前,讓他一起去看從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只見聯軍軍容整潔,士氣高漲。齊桓公十分得意地對屈完說,擁有這樣的軍隊,還有什么不能攻破的呢?
屈完笑道:“您的軍隊的確非常優秀,可是您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為您講道義,幫助弱小。如果您執意要動用武力,我們的國力雖然不抵聯軍,可是用方城做城墻,用漢水做壕溝,您就是帶來再多的人也未必能攻得進來。”
齊桓公見屈完態度強硬,猜想,攻打燕國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燕國已經承認了錯誤,答應繼續向周朝進貢,自己也有了面子。于是齊桓公號召各國在昭陵訂立了盟約,之后便各自回國了。
后來周王室發生了糾紛,齊桓公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繼位后,即為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周襄王特地將祭祀太廟的祭肉給齊桓公送去,也算是一份厚禮。齊桓公借此機會,又在宋國的葵丘集合各路諸侯,招待了天子使者,并訂立了一個盟約。盟約規定,大家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能將水排在鄰國的疆土。如果鄰國產生了糧食危機,到別國購買不能禁止。但凡簽訂盟約的諸侯,對待彼此都要友好相待。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葵丘會盟”,這也是齊桓公最后一次會合諸侯。他組織像這樣的會盟一共有九次,因此稱為九合諸侯。待到管仲和齊桓公相繼去世后,齊國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亂,公子昭逃到了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至此結束。
齊桓公是歷史上有名的霸主,他提出“尊王攘夷”,號召諸侯各國和睦相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建立一個新秩序,也使得華夏文化不至于在戰亂中被摧毀殆盡。可是齊桓公只是“尊王”,卻沒有“成王”的野心,因此他只能是個霸主,而成不了一統天下的君主。
齊桓公的故事7
春秋時期,鮑叔牙在南陽經商,認識了管仲。通過接觸了解,他知道管仲雖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頓,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閑之輩。他很看重管仲,于是兩人就合在一起做起了買賣。管仲每逢賺了錢總想多分一點,鮑叔牙知道后也不以為意。
有人對鮑叔牙說:“你這么做不是吃虧了嗎?”但鮑叔牙回答說:“管仲并不是貪財之人,只是家中貧窮急需錢財而已,是應該多拿些錢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還安慰管仲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被后世盛傳的“管鮑分金”的故事。
管仲也曾從軍出征,在戰場上多次臨陣脫逃。有人便諷刺管仲膽怯,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
“在朋友貧賤窘困之時,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堅定的信任,確實難能可貴。”王晶說,后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棄商從政,在齊國做了大夫。當時正是齊僖公在位,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諸兒,被立為太子;次子名糾,任命大夫召忽、管仲為其師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鮑叔牙為其師傅。管鮑兩人都是盡心盡力地各為其主。
齊桓公的故事8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曾與管仲結下“一箭之仇”,但他能摒棄前嫌,拜管仲為相,稱管仲為父。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而管仲的成功和鮑叔牙謙虛讓人的品德是分不開的,在兩個人智慧的合作下終于成就了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故事還得從管仲與鮑叔牙兩人之間的友誼說起。
管仲與鮑叔牙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倆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史記?管仲傳》也記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后來,齊國的國王死后,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王子糾逃到魯國。
齊國(當時在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前為躲避齊國內亂與兄長公子糾流亡國外,長兄齊襄公被人殺害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急急忙忙奔回國,爭奪君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文武雙全,為幫公子糾奪得君位,帶兵攔截公子小白,并一箭射中小白的腰部,所幸小白腰帶上的銅搭鉤擋住了箭頭,公子小白十分機警,倒在馬車上,假裝死去,并叫手下人齊聲哭喊:“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再無人同自己爭奪君位,便放慢了行程,不慌不忙往都城臨淄而去。小白卻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齊桓公想拜他的師傅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與管仲是知心好友,而且深知自己的才智不如管仲,就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并對齊桓公說:“你要是治理齊國,用我為相就足夠了,但你若想稱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說:“管仲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非我命大,豈不是被他一箭射死。”鮑叔牙說:“主上可記得周文王求賢若可,為請姜尚為相,帶領西歧文武百官到渭水河邊請他,并扶姜尚坐上馬車,親自拉車走八百多步,以示尊重,后姜尚為保周朝鐵銅江山八百年奠定基業。管仲的才能超過我十倍,管仲雖射你一箭,可那是因為各為其主。他是公子糾的師傅,當然為公子糾著想,現今主上為君若能寬宏大量,您要是不記前仇,真心實意請他來,不但能治理好國家,恐怕其他各國也得聽您指揮呢!您應該捐棄前嫌,真正啟用管仲,何愁霸業不成。”齊桓公認為鮑叔牙的話很有道理,當即表示決不記一箭之仇,并委任鮑叔牙全權代表他查詢管仲下落,請他到齊國為相。
但是這時的管仲知道,他攔截公子小白不成,自知小白既然上了臺,即位為齊桓公,決不會放過自己,要報那一箭之仇。當即隱姓埋名,逃出齊國,隱藏到吳國邊境(今江蘇省姜堰市白米鎮南邊的鄉下)。鮑叔牙帶領手下人輾轉南北,明察暗訪,最后還是通過管仲的.家人找到了管仲落腳的地方。鮑叔牙找到管仲,向他表明齊桓公決無相害之心,真正想啟用他到齊國為相,管仲對鮑叔牙深信不疑,愿意和鮑叔牙一起輔佐齊桓公治國。鮑叔牙一面快馬向齊桓公報信,一面命人在管仲避難的地方高筑拜相臺,宣讀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的詔書。不幾日,齊桓公派出的儀仗隊隆重迎接管仲還都任職,并言聽計從,加以重用。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后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余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跡。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驚嘆地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
千百年來,“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謂春秋霸業早已是歷史云煙,但齊桓公寬闊無私的胸懷卻永久地為人稱道。
齊桓公的故事9
齊國雖然在長勺打了一次敗仗,但是這并沒有影響齊桓公后來的霸主地位。過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么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
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里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
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以后,邢國也遭到另一個部落狄人的侵犯。齊桓公又帶著人馬去趕跑了狄人,幫助邢國重筑了城墻。接著,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幫助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齊國,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個高低。
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開墾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后來,干脆自稱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會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馬準備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說:“我們大王叫我來請問,齊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兩國素不往來,真叫做風馬牛不相及。為什么你們的.兵馬要跑到這兒來呢?”
管仲責問說:“我們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都是周天子封的。當初齊國太公受封的時候,曾經接受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天子,齊國有權征討。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子進貢包茅(用來濾酒的一種青茅),為什么現在不進貢呢?”使者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后一定進貢。”
使者走后,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今河南郾城縣,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
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說:“君侯協助天子,講道義,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憑武力的話,那么,咱們國力雖不強,但是用方城(楚國所筑的長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陽東北)作城墻,用漢水作壕溝。您就是再多帶些人馬來,也未必能打得進去。”
齊桓公聽屈完說得挺強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認了錯,答應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后來,周王室發生糾紛,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算是一份厚禮。
齊桓公趁此機會,又在宋國的葵丘(今河南蘭考東)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訂立了一個盟約,主要內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準把鄰國作為水坑;鄰國有災荒來買糧食,不應該禁止;凡是同盟的諸侯,在訂立盟約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這是齊桓公最后一次會合諸侯。像這樣大的會合,一共有許多次,歷史上稱做“九合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歷史典故
齊桓公的故事10
魯莊公九年(前685)齊魯乾時之戰,魯軍失敗后,齊大夫鮑叔率領軍隊,代表齊桓公前往魯國,表達齊國的意愿。公子糾被殺以后,其輔佐管仲隨鮑叔返齊。回國以后,鮑叔對齊桓公說,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僅僅治理齊國,那么由高傒和我輔佐即可;您若要稱霸天下,則非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記射中帶鉤之仇,以親自出城迎接之禮禮遇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管仲相齊后,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對齊國很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張禮法并用,禮以使人知廉恥,法以使人守規矩。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些政策為齊國稱霸準備了物質條件。
齊桓公的故事11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遇,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春秋左傳·莊公十年》: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鮑叔牙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于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從之。
《春秋左傳·昭公十三年》: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于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
齊桓公的故事12
齊桓公姜小白乃齊僖公的第三個兒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即位前稱“公子小白”,即位后稱“齊侯小白”。齊國內亂,導致齊僖公的長公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而死,內亂以公子小白與公子糾奪位成功而結束,公子小白即登上國君的位置。齊桓公早年任人以賢,求賢若渴。重用管仲,推行大范圍的改革,齊國也因此漸漸強盛。在位期間,齊桓公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受到周天子賞賜,稱霸中原。
齊侯小白晚年信任奸臣賊子,生活糜爛頹廢。最昏庸的莫過于齊桓公姜小白吃人肉的故事了。據《管子》記載,齊桓公當時睡眠很差,經常到了深更半夜還睡不著,而且盜汗不止,常常驚醒,易牙于是“調和五味而進之”,不惜用自己兒子做了一道菜,獻給齊桓公。桓公對于嬰兒肉稱贊有佳,全然不覺把自己長子殺掉的父親有任何過錯。可見其道德底線的`淪落和喪失。
所謂的“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大概說的就是齊桓公姜小白。“饑而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乃援素帷以裹首而絕。死十一日,蟲出于戶,乃知桓公之死也。”姜小白最后被晚年寵幸的三個奸臣賊子,囚禁于宮殿之中,活活餓死,無人問津,宮廷政變,齊國大亂。以史為鑒,親賢臣,遠小人。齊桓公曾經一代梟雄,最終招致身死國破,只能嘆息可悲可悲矣!
姜小白指的就是歷史上的齊桓公,他生活在春秋時期,是齊國的統治者,在和公子糾爭奪王位之后,姜小白成為了統治者,在任期間他重用管仲等官員,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因此而讓齊國強大起來,但是到了晚年時期卻變得昏庸,最終落得個餓死的境地。不管怎樣說姜小白早期也是一位英明的帝王,民間還流傳著關于姜小白的故事,那么姜小白的故事是怎樣的呢?
關于姜小白的故事最為有名氣的就是他任用管仲為相這件事了,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輔佐姜小白的人是鮑叔牙,而管仲幫助的則是公子糾,他們之間還算是政敵的關系,為了能夠讓公子糾繼承王位,管仲還曾經親手射殺過姜小白,但是姜小白卻趁機詐死,早一步回到了齊國繼承王位,因此而成為歷史上名望很高的齊桓公。
在姜小白成為統治者之后,鮑叔牙曾經向他舉薦過管仲,然而姜小白卻始終無法忘記那一箭之仇,鮑叔牙便奉勸他,管仲是難得的忠心臣子,他是因為輔佐公子糾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這也表明了他的忠誠之心,如果能夠任用他,將來他一定會忠心地輔佐姜小白,姜小白考慮之后便讓管仲為相,而管仲果然不負他的所托,在朝堂上進行多方面改革之后強大了齊國,也因此讓齊桓公成為千秋霸主。然而到了管仲去世之后,齊桓公卻任用小人為官,最終讓齊國滅亡,自己也餓死了。
齊桓公的故事13
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謙虛謹慎。周襄王鄭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內亂,十分危機。齊桓公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王贊賞。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禮儀的待遇。
當齊桓公實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夢想時,突然提出封禪泰山的想法,希望以此彰顯其功績。當齊桓公提出此事時,管仲并無一言。下朝后,一位同僚問他為什么不發一言,阻止齊桓公的決定?管仲說齊桓公好勝,要以私下阻止,不能正面諫阻。當天,管仲夜訪齊桓公,成功地阻止了封禪決定。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于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而殘忍地殺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于國君15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于千乘之封。國君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其為相了。”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么豎刁怎樣?他寧愿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遺憾的'是,齊桓公并沒有聽進管仲的話。
易牙聽說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友人。現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當政,哪里還會有你們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深覺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結果釀成了一場大悲劇,白白送掉了自己的大好江山。
齊桓公的故事14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社稷安定首先在于得民心。而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
故 事
管仲的祖先曾經是名門望族,其父管莊曾作過齊國集團的高管,后來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時已經很貧窮。為了謀生,管仲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進入齊國的管理層,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認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公元前674年,齊國CEO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按照長子繼位的傳統,太子諸兒成為齊國集團新CEO,是為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質量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
幾年后,齊國集團內亂終于爆發,齊襄公被殺死。經過激烈的斗爭,鮑叔牙說服了齊國高管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新CEO,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急于擴大齊國集團的實力,因此準備請鮑叔牙出任總經理(齊相)。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
“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
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為國家出力。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
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
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
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為總經理(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周王室乃至眾諸侯公認的霸主。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仍然謙虛謹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評 述
反觀管仲的一生,令我們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鮑叔牙的理解和推薦,也就沒有管仲的豐功偉業。從鮑叔牙在他不得志時的幫助和理解,到向齊桓公推薦為相,再到后來一直默默輔佐管仲,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幫結派保護自己的小利益,朋友應該是幫助對方更好地發展。所以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友也”。
應該說,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論的實踐者。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的基礎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擁護和服從領導者,領導者的政令才能流暢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愛惜百姓,讓百姓感覺到領導者的寬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自然就愿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領導者。而愛惜百姓的基礎就是大家跟著領導者一起行動,只要聽從領導者的指揮,就能夠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夠讓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孫后代的生活逐步好起來。所以,管仲富國的辦法,首先是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他把做這些工作的人和知識分子并列為四民,他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些人都是國家的支持,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他提倡讓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雜,讓他們專心于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根據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會互相攀比和詆毀,每個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個組織才能有序地高速運轉。管仲認為,國家富足的`同時一定要強兵,兩個方向同時邁進才會保障國家的富足長久持續。他的辦法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就是把政治和軍事統一起來,把政治上的組織和軍事上的組織統一起來。這樣,軍令可以暢通無阻,組織制度可以高度統一。但軍隊的強弱還要靠兵的素質。打仗一定要調動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企業的發展也是一樣,銷售隊伍和市場隊伍可以保證公司業績的穩步上升。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把公司內部的管理和運營部門的管理組織統一起來,這樣大家才能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意識;其次,一定要調動運營部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透過訓練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將公司的產品和形象售賣出去,取得良好的業績。管仲采取的“三選”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輩韓非所主張的“循名責實”和“綜核名實”。每一次選拔就有一次考核,這就是綜核名實,類似于我們現代管理的面試和績效考核。一個人擔任某項職務,這個職務就是名,擔任這項職務的人就是實。他既然擔任了這個職務,他就應該做出這個職務所要求的成績。如果他做出成績,他就可以得賞,如果他做不出成績,他就要受罰。這就叫循名責實,類似于我們現代管理的年終述職報告,反映出來的是業績和組織管理。
在管仲看來,這樣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賢而杜絕用人唯親,就可以區分有才能的人和沒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個執行力很強的管理團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齊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稱贊管仲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齊桓公的故事15
春秋有五霸,一說為齊國桓公、晉國文公、宋國襄公、秦國穆公、楚國莊王。另一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一稱闔廬)、越王勾踐。其中最先稱霸的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在爭奪王位的時候,就已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華和驚人的智謀。齊桓公名叫小白,他奪位的`那年只有十五歲。
齊國國君傳位到襄公,但襄公沒有兒子,只有兩個異母兄弟,一個叫糾,史稱公子糾;一個是小白,史稱公子小白。公元前688年,公子小白的老師鮑叔牙見齊襄公殘暴昏庸,便和公子糾的老師管仲商議道:“襄公如此殺戮成性,位必不久。為防萬一,不如你我各帶弟子外出避難,見機而為吧!”管仲表示同意。管仲帶公子糾找了個機會去了魯國。鮑叔牙帶小白找了個借口去了外公家莒國(今山東莒縣)。
兩年后,齊襄公終因荒淫無道被手下殺死。有人欲立公孫無知為國君,但公孫無知無德無才,只即位一日,就被雍廩、高敬仲、東郭牙等一些大臣設計殺死了。雍廩等人認為,公子小白自幼聰明有志,現也已經十五歲了,是做國君的最佳人選;但另有一些大臣認為,公子糾年齡比小白大,老成持重,應該選他為主;還有的認為,如果讓小白即位,有廢長立幼之嫌,國家難以安定。爭論的結果,多數同意迎公子糾回國即位。消息傳到魯國,魯國便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即位。
途中,管仲聽說公子小白已搶先動身回國,便急率軍隊前去攔截。當追到離齊國還有三十里路的地方時,截住了公子小白。管仲出于禮節,先上前對公子小白見禮問安,而后問道:“公子如今要去哪里?”
小白道:“回國辦理喪事。”
管仲道:“公子糾年齡比您大,由他去辦就行了;如今您不聲不響就悄悄回國,恐怕是別有用心吧!”
鮑叔牙沒等小白回答,便搶先說道:“管仲,你怎敢對公子如此無禮?今日不看在朋友的面上,我決不會饒你,還不快走!”
管仲見公子小白兵多將廣,生怕吃虧,便假裝畏懼退下,但沒走出多遠,管仲突然回轉身,彎弓搭箭,瞄準小白,嗖的一聲射去。小白中箭,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上。眾人見此,急上前救護,接著是一片哭聲。管仲見小白中箭而死。便駕車飛跑回去,向公子糾報告。公子糾認為再也沒有競爭對手了,得意洋洋,慢慢騰騰,很有把握地回國去了。
小白聽著管仲的車輪聲已遠,便一骨碌爬了起來,急令鮑叔牙趕快回國。
原來,管仲那一箭并沒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帶鉤。當時小白大吃一驚,生怕管仲再射,便急中生智,立即咬破舌尖,閉目倒下,假裝噴血而亡。
眾人一聽,連聲稱贊道:“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隨后,鮑叔牙便率領眾兵將,擁著小白搶先回到了齊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齊桓公。
當管仲帶公子糾來到離齊國不遠的地方時,聽說小白已當上了國君,只好又回去了。
齊桓公繼位后,管仲經鮑叔牙推薦來投。桓公注重人才,不計前嫌,任他為相。管仲心存感激,推行改革,精心治國。幾年之后,齊桓公在管、鮑輔佐下,把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于公元前679年,首先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
【齊桓公的故事】相關文章:
齊桓公的故事03-10
齊桓公九合諸侯05-06
《齊桓公伐楚》原文12-17
齊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譯07-28
經典的故事03-09
新年的故事故事03-31
我家的故事01-28
神鳥的故事01-29
感人的故事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