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時間:2024-03-04 10:52:40 好文 我要投稿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集錦(15篇)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集錦(15篇)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

  本部分內容主要考點有:大氣受熱過程;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等。

  常見考點考法

  運用等值線分布圖(如等溫線、等壓線、等高線等)考查地面狀況對氣溫、氣壓的影響,以及對風向、風力大小及天氣狀況的影響。20xx年高考大綱全國卷9—10題以坐標圖為切人點考查了熱力作用的時空差異及其影響等方面的知識和相應的讀圖能力;提供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或表格數據、文字、坐標圖等材料,考查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成因、分布規律、特征等的影響。20xx年高考福建文綜10—12題通過提供北極地區等壓線分布圖的形式綜合考查了風向判別、海陸分確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等;以圖像或等壓線分布圖為載體,考查鋒面或低壓(高壓)過境時的天氣變化特征。20xx年高考江蘇地理5-6題、安徽文綜第34題、北京文綜第7題、廣東文綜第6題和天津文綜地理部分lO—11題都側重考查了鋒面、低壓、高壓等主干知識和天氣系統圖的.分析判讀能力。

  常見誤區提醒

  通過繪制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氣保溫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氣逆輻射的意義;熱力環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氣受熱差異與氣壓差異、氣流運動之間的關系;風向的判斷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過繪圖的方法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利用讀圖分析法掌握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規律;熟悉氣候類型的判讀方法,并注意通過分析統計數據理解和掌握各氣候類型的特征;通過列表比較的方法,理解氣旋和反氣旋、各氣壓帶之間、風帶之間、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之問的異同。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2

  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宇宙環境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恒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并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么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

  地中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干熱——夏季/曖濕——冬季)因為受(副高/西風)控制

  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呈現(一片蔥綠/一片枯黃)景觀,因為受(赤道低壓/信風)控制

  北京此時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為(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的影響

  亞歐大陸上(亞洲低壓/亞洲高壓)勢力強盛

  東亞刮(東南風/西北風),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南亞刮(西南風/東北風),原因是(東南季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風或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冬季刮東北風的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北印度洋環流呈(順時針—海水東流—因為刮西南風/逆時針—海水向西流—因為刮東北風)

  當地球公轉到(A/C)點時,長江口附近海域的鹽度最(低/高)

  當地球運行到D到A的過程中:珠江、長江處于汛期(因為雨季雨水補給)

  從A到B的過程中:黃河(雨季到來)、塔里木河處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2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大氣環境

  一、重點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3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于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

  2力風(高空風)——平行于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干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

  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

  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干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干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刮風、降溫鋒后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3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見宇宙:半徑140億光年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太陽系:

  銀河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和月球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波長范圍: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常數: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陽輻射→能源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黑子→出現于光球層

  太陽風→出現于日冕層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

  周期長小時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

  速度15°/時。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60

  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12時,經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大。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于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

  24個時區,每個時區占有15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區時,又稱標準時。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180°經線穿行的折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是一個橢圓,太陽位于其中的一個焦點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點,7月初位于遠日點。

  方向:自西向東角速度約為每天,近日點時較,遠日點時較,約為日分赤道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黃道2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黃赤交角,約為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名稱帶五帶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黃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轉(自轉或公轉)運動。(對應點選填右圖)

  地平面的高度角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最大,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

  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

  第四節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

  劃分界面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17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古登堡面:千米,

  厚度:平均約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厚,約33千米,海洋較薄,約6千米地殼。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下層為硅鎂層,相對密度較大,分布連續。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上地幔組成。圈層下地幔

  巖石圈: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

  礦產: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液態如石油、天然汞固態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屬礦等。

  非金屬礦常見的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類礦物和寶石礦物最為重要。

  (二)巖石

  概念:巖石是巖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

  巖漿冷凝而成,可分為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巖,如流紋巖、玄武巖。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而礫巖、白巖、石灰巖、砂巖。

  溫度、壓力等產生變化,導致巖石原先的結構、礦物成分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巖→片麻巖、石灰巖→大理巖、砂巖→石英巖、頁巖→板巖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念:是指巖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巖石圈不斷地誕生,在另一些地方巖石圈則逐漸地消失。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以及地殼物質形態的持續轉化。

  (二)巖石的轉化

  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第二節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巖石圈由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運動(運動或靜止)當中

  (2板塊相向運動,就會張裂(碰撞或張裂)形成裂谷。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山脈、島弧、海溝。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巖層上凸的稱為背斜、巖層下凹的稱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內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巖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斷層:巖層斷裂后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一側往往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3)現實指導意義:背斜儲油、向斜儲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處巖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沖積平原,山口沖積扇。

  第三節大氣環境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云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適合于高空飛機飛行。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4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表現: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上的差異。

  2.成因:不同地域物質、能量分布的不同狀況。

  3.自然帶的形成(帶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二、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地域分異

  1.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

  形成基礎:熱量

  分布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

  影響因素:降水

  形成基礎:水分

  分布規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異

  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3.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問題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中能否找到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為什么?

  答案:不能。因為不同區域物質、能量分布及其組合狀況是不同的,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個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只有山地達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緯度范圍內,足以引起自然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急劇變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現。因此山地自然帶的發育往往與該山地所處緯度及相對高度有關。

  3.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么會呈現出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答案:東非高原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的水熱條件。

  【同步練習題】

  1.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相對應的大陸東岸的自然帶是()

  A.亞寒帶針葉林帶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思路解析: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所對應的自然帶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在大陸的東岸,與之相對應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答案:C

  2.下列地區中,具有“山下有花山上雪”“一月居然四季全”氣候特征的是()

  A.陰山地區B.祁連山地區C.雪峰山地區D.橫斷山地區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地理環境的垂直差異。題中“山下有花山上雪”“一月居然四季全”反映出山地垂直自然帶的氣候特征。選項中四個地區都是我國山地地區,而以橫斷山地區垂直地帶性最為顯著。

  答案:D

  3.地表景觀沿緯度變化方向有規律更替而產生的地域分異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D.不規律的地域分異

  思路解析: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也就是在南北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變化主要是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的,而全球熱量分布大致就是從赤道到兩極遞減。

  答案:A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5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6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回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云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為云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8

  位置:

  一、東亞:80漢E-140漢E,20漢N-50漢N;

  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

  二、東南亞:23漢26’N-10漢S,90漢E-150漢E;

  地處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圍包括中南半島(中央經線為100篍),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夾在馬來群島和蘇門答臘島的11個國家: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等);

  三、南亞:10漢N-30漢N,中央經線80漢E;

  地處亞洲南部,范圍包括北部三個內陸國(尼泊爾、不丹、錫金),中部三個臨海國(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南部兩個島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

  四、中亞:40漢N-50漢N,50漢E-80漢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范圍包括五大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五、西亞和北非:20漢N-40漢N,20漢E-65漢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回歸線橫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漢N-30篠,20漢W-60漢E,中央經線:20漢W;

  地處印度洋,大西洋之間的低緯地區,南回歸線,赤道橫穿,范圍包括49個國家;

  七、西歐:40漢N-70漢N,10漢W-20漢E;

  北鄰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東歐西起波羅的海東海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占歐洲的一半,7個國家;

  2、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于俄羅斯的領土部分,它從烏拉爾山向東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鄰北冰洋,南抵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的國界,面積在亞洲地區的1/4;

  九、北美:30漢N-50漢N,中央經線100漢W;

  地處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漢N-50漢S;

  地處西半球,地跨赤道,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鄰德雷克海峽;范圍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島,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南部南美大陸,巴拿馬運河;

  十一、大洋洲:20漢N-40漢S,100漢E-140漢W;

  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介于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范圍包括“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四個島嶼(新幾內亞島、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島)、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極:

  地處世界最南端,緯度,跨經度最廣;范圍幾乎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十三、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范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和北美的陸地和島嶼;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9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筑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

  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

  1、合理布局交通網,

  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

  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筑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2、盡量少占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筑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

  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

  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濱洲—濱南昆

  七縱

  京滬京九京哈京廣焦枝—枝柳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

  (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

  (2)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

  (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3)完善交通鐵路網

  3、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

  (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

  (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

  (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0

  1、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天、產生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2、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產生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

  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陽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陽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是個球體,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4、五帶的分界線是:熱帶與北溫帶界線是北回歸線,熱帶與南溫帶的界線是南回歸線,北溫帶與北寒帶的.界線是北極圈,南溫帶與南寒帶的界線是南極圈

  5、地球五帶中,氣候終年炎熱的是熱帶,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南、北溫帶,氣候終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帶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1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征:

  ①小農經營

  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

  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

  ②地形:平坦開闊

  ③土壤:土壤肥沃

  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

  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

  ②交通便利

  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

  ④機械化水平高

  ⑤科技水平高

  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

  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

  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

  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2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形曲線增長被稱之為人口的指數增長。

  2自然資源(必須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 3自然資源的分類:

  一(1)礦產資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2)水資源:淡水儲量只占世界總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儲量只占淡水儲量的0.03%左右。

  (3)土地資源:1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2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正在顯著縮小。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森林資源(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積毀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氣污染程度加深,氣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無限性資源(一定時間內超越技術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資源

  有限性資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若過度開發,可再生資源有可能變為不可再生資源。

  (注:科技開發水平決定開發資源的數量 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資源的數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5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即最佳人口數量)

  注:重點閱讀P14頁,區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環境承載力的含義,了解三者的聯系即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數量)的影響因素:(1)與自然資源儲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與科學技術水平成正比(3)與地區開放程度成正比(4)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消費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區人口容量需要考慮的因素:

  (1)氣候的兩要素 氣溫影響農作物的熱量,降水影響其水分(2)地形(3)經濟,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費水平)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氣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積小(2)深居內陸,對外開放程度低(3)經濟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對人口容量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狀況良好(2)科技水平高,經濟發達,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區開放程度高 我國南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氣候適宜,熱量降雨多,農作物成熟快(2)經濟科技水平高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3

  1.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運輸和通信

  2. 青藏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青海省首府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是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經過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4. 集裝箱運輸的好處是什么?

  節約包裝材料、簡化包裝手續、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貨物完全、降低運輸成本、改善運輸勞動條件等

  5. 世界比較繁忙的航線哪四條

  ①北大西洋航線;

  ②地中海、蘇伊士運河航線;

  ③北美洲東岸各港口經巴拿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線;

  ④北太平洋航線

  6. 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業務的任務分別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響?

  郵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運輸網絡傳達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礙、臺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電信通信業務主要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影響。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4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

  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

  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B、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5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同步練習題】

  1.以下地貌主要形成于山前的是()

  A.河漫灘平原B.洪積扇平原

  C.三角洲平原D.角峰

  答案:B

  解析:洪積扇平原位于山前。

  2.下列地表形態屬于河流侵蝕地貌的是()

  A.黃河三角洲B.崇明島

  C.黃土高原D.河谷

  答案:D

  解析:河谷屬于河流侵蝕地貌。

  3.河流對城市的影響很大,通常不利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位置是()

  A.兩條河流交匯處

  B.河流發源地

  C.河流水運的起點或終點

  D.河口位置

  答案:B

  解析:河流的發源地大多處于山區,不利于城市的建設。

  4.下圖標注的北半球某河流兩岸六地中,在自然狀態下侵蝕較重的是()

  河流示意圖

  A.①③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在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嚴重,在平直的河道,要考慮地轉偏向力影響。

  5.關于河流堆積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河流堆積地貌是由河水的搬運作用形成的

  B.河水的搬運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了大量物質

  C.三角洲平原是比較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類型

  D.河流堆積地貌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答案:B

  解析:河流堆積地貌是由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搬運作用為堆積輸送了大量物質。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03-03

地理必修一必備知識點12-18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復習02-28

化學必修一知識點03-04

必修一到必修五語文知識點歸納03-04

化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點02-28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03-03

最新高一地理重點必修一知識點匯總五篇12-19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