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題岳陽樓》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5-22 12:50:03 宇濤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題岳陽樓》原文及賞析

  《題岳陽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經過岳陽時留下的作品。詩人幾經貶謫,不堪流離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寫湖光山色的風景詩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對京城的眷戀之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題岳陽樓》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題岳陽樓

  唐代 白居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譯文

  岳陽城下的江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獨上高樓倚靠著欄桿眺望。

  春天,草木的綠色與遠處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與湖水中的紅波交相輝映,紅波近處,似乎就是國都長安。

  岸邊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樹上哭得凄慘,天上的大雁要從這浩渺無邊的湖上橫空飛過還有許多困難。

  這個地方風景壯闊美麗,只可畫成畫障,掛在貴富人家的廳堂里供他們欣賞。

  注釋

  岳陽樓:岳陽城西門樓。唐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為岳州刺史,常與文士登此樓賦詩,自此著名。

  漫漫:大水無邊無際的樣子。

  危樓:高樓。 憑:倚、靠。

  夢澤:即云夢澤,古代面積極大,包括長江南北大小湖泊無數,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到唐代,一般稱岳陽南邊的青草湖為云夢。

  圖障:畫幅,畫幛。唐人喜畫山水為屏障,張掛在廳堂上。

  華堂:華麗的廳堂。 張:張掛。

  賞析

  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寫洞庭湖的浩渺無邊。首句“漫漫”一詞將洞庭湖的浩渺寫得生動形象,三、四兩句對洞庭湖的廣闊作了進一步的描繪。詩人眺望夕陽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國都長安,這里暗用了晉明帝(司馬紹)“日遠長安近”的典故。“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一句,用“猿啼”、“雁渡”抒發詩人的漂泊流離之感,與上文“近長安”相呼應。詩的最后兩句說洞庭湖風景壯闊優美,可以畫成圖畫,讓那些貴人們欣賞,這樣貴人們也許可以體會到猿啼雁飛、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羈旅漂泊之感和對貴人們的怨憤。

  詩為登樓抒懷之作。描繪登樓所見之景,抒寫對京都的思念和行旅艱難的感慨。律詩中二聯,常為一聯寫景,一聯抒情。此詩突破常格,兩聯皆融合情景,境界深遠。“春岸”兩句,更融現景與想象于一體,為人稱道。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情于景,在描繪優美動人的景色的同時,也透過“獨”、“苦”、“難”、“唯堪”等字,向讀者展示了自己的內心獨白。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春天,四十八歲的白居易終于結束了四個年頭貶謫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的生涯,赴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他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途經岳州(今湖南岳陽)時,登上洞庭湖畔的岳陽樓,眺望那煙波浩渺、優美如畫的無邊春景,寫下了《題岳陽樓》。

  簡析

  作品的前四句中有三句描繪了洞庭湖的宏偉闊大。首句“岳陽城下水漫漫”中“漫漫”一詞富于形象性。詩人《新樂府·海漫漫》:“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所以“漫漫”.一詞給人造成一種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印象。

  三、四句“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對洞庭湖的廣闊浩瀚作了進二步的具體描繪。云夢澤是古代楚地七大澤之一,方圓八、九百里。洞庭春漲,既遠連云夢,傍晚夕陽返照水面之處,又距長安不遠,如此夸張洞庭湖壯闊的晚景,使讀者對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體可感的認識。同時這句話又暗用晉明帝(司馬紹) “日遠長安近”的典故。詩人看見夕陽返照之處,不由得想起了長安,想到自己由江州趕赴岳州,和長安又近了一步。所以這句詩表層意思是運用夸張手法,描繪洞庭晚景的壯闊,深層卻寄寓著作者對京城的眷戀之情。

  五、六句“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用“猿啼”、“雁渡”抒發天涯淪落之感,與上文“近長安”相照應。試思水闊天長,大雁且飛渡不過,不得不頻頻落水休息人又何以輕易跨越?現在我們反過來看詩的第二句“獨上危樓憑曲闌”,“獨”既是實寫,說他一個人登樓遠眺,同時也虛寫他常年貶官在外,遠離京城,飽嘗孤獨之感。所以他看到夕陽返照之處,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長安,聽到猿啼,看到雁飛就感到世事的艱難。這幾句都是見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應,既描繪了洞庭的闊大不凡,又抒發了詩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詩的最后兩句說洞庭風景壯闊、優美,可以畫成圖障,張掛在豪奢的犬廳里,讓那些貴人們賞玩,.或許可以使他們稍稍懂得猿啼雁飛、流民逐客行旅風波之苦。從而含蓄地抒發詩人羈旅漂泊之感和對貴人們的怨憤。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時經歷藩鎮戰亂,立志苦讀。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802年,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后又罷校書郎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縣)縣尉。歷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等職,在任期間,除草擬詔書外,經常上書論事,積極參政,直陳時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遭誹謗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22年,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827年,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陽度過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追贈尚書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其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現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等經典作品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流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白居易在政治領域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任職期間,表現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國思想,為唐朝政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白居易在文學上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中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強調了詩歌的“美刺”作用。

  主要成就

  官場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現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文學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題岳陽樓》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題菊花原文及賞析02-27

題菊花原文賞析02-26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題烏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題木蘭廟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題都城南莊原文賞析12-17

《題齊安城樓》原文及賞析02-28

小隱自題原文及賞析03-01